道德经释义——第三十五章至三十七章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释义】

执大象,天下往。执大象是不是拿着一头大象啊?不是,大象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大,一个是象,执就是掌握,大就是第三十四章所说的“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为什么要搞个“象”字呢?大道无名,大道无形,所以能够掌握的是大道之象,其实就是大道的具体应用形式,象就是形象。执大象就是掌握大道的规律,或者是掌握大道的具体应用,或者是大道的运行规则,执大象是指这些。天下往,往是往来、来往,有点向往的意思,天下往就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如果掌握了大道之理,那天下都会向往着你、归顺于你。

往而不害,安平太。掌握了大道之理,民心所向,人家都愿意跟着你了,接下来怎么办啊?是像钓鱼一样是不是啊?扔下那些东西,鱼过来你就将它钓起来,是不是啊?不是不是,很多人是这样,搞这种钓鱼的事情,结果鱼都吓跑了,老子说真正懂得大道之理的人,一定能够得到民心所向,民心所向以后要进一步巩固就要往而不害,人家愿意跟着你,你就不能损害别人,大家就永远愿意跟着你了,安平太,你做到第一步就是掌握大道之理,接下来的后效应就是天下往,你要使天下永远向往着你,那你就要往而不害,往而不害,局面就很稳定了,就是安平太,安就是安定,平就是平和,也就是一切都那么祥和,一切都是那么安定,安平就是安安定定,太字有些书写成泰山的泰字,我看的版本是太阳的太,到底是哪个字比较好呢?我们前面二十九章讲过“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那里使用泰山的泰字,这章中的这个字,如果让我来鉴定,就必然应该用太阳的太字,因为老子的智慧很高,选择词、字一定是很考究的,“泰”是安稳的意思,前面已经用了“安”“平”,后面就不用“泰”了,太啰嗦了,古圣先贤不会这么啰嗦,那我为什么肯定要用“太”呢?“泰”是一种状态,“太”是一种形容,深度,我们平时说话不是会说“太好了”,“太好了”肯定是比“好好”还要好,安平太就是非常的安平,用“太”字来形容安平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往而不害,安平太,就是人家向往着你、跟随着你,你就不能损害他们,这样就能够永远保持安详、和平,而且是非常的安详、非常的和平。

乐与饵,过客止。这句话很有趣,到底是读乐(le)好还是读(yue)好,我们首先来看饵,饵是什么?钓鱼的那个东西,那点鱼喜欢吃的东西扔下去,那叫作饵,饵就是好吃的东西,乐就是音乐、快乐的事情,这里读乐(le)也可以,读乐(yue)也可以,就是吃喝玩乐吧,乐与饵,可以理解为好的物质条件,如果将乐理解为乐意也是通顺的;过客就是过路人,过客匆匆,过客止,就连一般的过路人都愿意停留在那里,那这个天下往的程度就很厉害了,真是吸引力太大了,连过路人都会停留在那里,都会往。这两句连起来就是继续加深前面的程度,“往而不害,安平太”,人家愿意跟着你,你就注意不要损害对方的利益,这样大家就能够永远地和你和睦相处。假如你能够更进一步,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好处,那么连本来不是很向往的、稍微经过都会被你吸引了。乐与饵,有的人就解释为音乐和好吃的东西,连过路的人都能够吸引,如果让我来评价,我更喜欢理解为乐意给大家好处,连过路的人都将被吸引过去,乐就是乐意,与就是给,饵就是好处;过客止,连过路人都可能留在你那里,被你吸引过去。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关键是道之出口,你们会开车,上了高速公路从哪里出去就要找一个出口,大道也有个出口是不是啊?不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啊。道之出口是什么呢?从上面有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可以看出,以我来描绘道之出口应该是“道之口出”,是我来给大家描绘一下大道到底是什么呀的意思,用我的嘴巴给大家讲讲,道之出口,不是说那里有个口子让你走出去,是道从我的口中讲述、描绘。淡乎其无味,无味就是没有什么味道,非常淡薄,非常平淡,没有什么具体的味道可以来形容的,这就和第二十五章说的“寂兮廖兮”那么的静悄悄,很抽象,就是这个意思;淡乎其无味,很平淡,没有什么味道,道可道,非常道嘛,很难具体怎么形容。

视之不足见,视就是用眼睛去看,不足见就是不足够……,就是说它很微妙,用你的眼睛还是不能够看到的,太微妙了,太微细了。

听之不足闻,如果你想用耳朵去听一下道是什么样子也是听不出来的,耳朵也不能听出以哪个声音来代表大道,听不到什么,寂兮廖兮嘛,就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大道就是这么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真的是那么的不可捉摸。用眼睛也没办法看到,不足就是没有达到视觉能看到的程度,太微小了;用耳朵也听不到,不足闻,还达不到可以闻到的程度。

用之不足既,这句话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用之不可既”,“不可既”和“不足既”如果让我来选我还是会选后者,这样前面不足见、不足闻和这句不足既,其实不足既和不可既的意思是差不多的,我觉得古人是很有文学修养的,一定会用不足既,既就是穷尽,就是怎么用也不会达到穷尽的程度。这整章就是讲大道的具体应用,而且进一步给我们讲大道的不足见、不足闻、不足既。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道德经第十五章中“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中,有的版本用“蔽”,有的版本用“敝”,请开示一下这两个字的区别。

【回答】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我们首先说欲就是欲望,盈就是充满,保此道者,不欲盈就是永远和大道相应的人不会有欲望的膨胀,不会自我膨胀。夫唯不盈,夫是语气助词,表示肯定,就是因为它没有自我膨胀,也就是永远保持大智若愚,谦虚谨慎。故能蔽而新成,这个“蔽”字如果用“敝”,也就是敝帚自珍的敝,就是破、旧的意思,那这句话就变成“故能敝而新成”,因此就有可能推陈出新,如果没有草字头的敝,那就是陈旧的意思,敝而新成连起来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那只是对事物的创新这方面的形容。如果用有草字头的蔽,是遮蔽、隐蔽的意思,那“故能蔽而新成”可以理解为在隐蔽的状态下也能够有新的成就,那就是在平凡的位置上有新的成就,或者是有新的突破,蔽就是有点隐蔽的意思。如果让我来分析,这个草字头的蔽涵盖的范围就比没有草字头的敝更广,没有草字头的敝只是指破旧,有草字头的蔽就可以指破旧也好、在平凡的状态下也好,都有新的发现,有时能够全方位的有所进步。如果联系整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连起来我就认为要以草字头的蔽更加合适,因为他深不可测啊,他是圣人,他懂得看你们,也许你们看不懂他,以为他还是很普通啊,所谓的和光同尘、大智若愚啊。以我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这里“故能蔽而新成”还是要以草字头的蔽更加全面。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本章“道之出口”之前的几句,是描述道德特性还是遵道而行的人的特点?

【回答】

都不是,是遵道而行的效果、后效应,能“执大象”,就会“天下往”,就像做生意开始搞了很多广告啊等等很好的服务,顾客上门了你就宰客,顾客就跑掉了,顾客来了你更加要服务至上,顾客至上,那就“往而不害”,有些人生意好了就骄傲了,服务质量就下降了,那就是“往而害”了,“安平太”,那一切局面就非常的安定,“乐与饵”,如果你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利益,那就“过客止”,路人都被你吸引过去了,这是更进一步的告诉我们,以大道之理去为人处世,就能够吸引天下人去跟你合作,去合作了你就记得不能损害你的合作伙伴的利益,如果你能够给人家更好的利益,乐与饵,过客止,过客的人都可能被你吸引过去,过路的人都可能向往着你。谢谢大家!(以下文字由明寒师兄根据yy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了空师父校对,若有疑问,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道德经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释义】

三十五章最后就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用之不足既,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都离不开道,那说的这么厉害,用之不足既,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都离不开大道之理,那具体应该怎么用啊?这三十六章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道无处不在,任何事情都需要运用大道的道理,这章就是讲这个问题。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关键词是歙,歙就是收缩、收敛,比如我们要将衣服叠好,就必须先要把衣服舒张开、拉直搞好,然后再叠就会叠得很好,事物必须这么做,有些东西看起来是相反的,要将这个东西收敛好、放好,那就必须先将它舒展好,舒展好后再收回来,就会收得很好。将欲歙之,将就是准备,欲就是想要,准备想要将东西或事情给收敛起来,那就必须先拉好、舒展好,必固张之,舒展好再来叠好它,事情必须这么做,必就是必然,固就是一定,表示肯定,当然不是百分之百一定了啊,是相对来说。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有些人这么说:你要减弱什么事情,就必须让他强大起来。不是的,那就搞相反了,比如古代打仗,要去消灭敌人,就必须使种种方法使他骄傲,自以为很厉害,骄傲了就会放松警惕,这时候去攻击他、消灭他就容易了,而不是先帮助他强大起来,他强大起来你就不是他的对手了,引诱敌人使他骄傲,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欲弱之,你要削弱什么事情,就要故意用种种方法使那个事情产生幻觉,好像本来没有那么强大,却自以为了不起,然后你再去削弱它,那就好了,乘虚而入、攻其不备。将欲废之,必固兴之。百废俱兴,比如你要废掉一个不称职的人,要撤掉他,当面撤掉有时候不好,你故意好像委以一些类似重任之类,哎呀你很能干,你就去做,那个人就骄傲自满,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真的去做了就有点骄傲,出了差错你就给废掉,这些都是讲究一些智慧、计谋的,你本来就不要他,假装要他,他就很骄傲起来,正好就上当了,你就打下去;或者是有些事情看起来没用了,要取缔它,你就可以故意去问他,你有什么可以发挥?如果他真的想不出什么发挥的余地,那就去掉它了,不要它了,那时候人家也会心服口服的。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个东西你想要夺过来,你就反而造成一个不要的感觉,要给他,给他他有时也会不要,那恰恰好你就拿过来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很多心胸狭隘、眼光短浅的人,他们很容易中招,中什么招呢?因为他们很固执、很我执、心胸狭隘,你要他也要,你不要他也不要,你说他不厉害,他就拼死拼活和你对着干,你说他很厉害,他反而就觉得沾沾自喜。老子很厉害,他观察到社会上很多人的通病就是你要进他就要退,你告诉他要退他偏偏就要进,很多人都有这种逆反心理,自以为是,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用这种相反的意思去控制这个局面。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是就是上面说的这四种相对的情况,是谓微明,那些事情是很微妙的,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说明你真的很聪明,明就是明白,很有智慧,微明就是明微,就是细小的东西都能够明了,微明就相当于明察秋毫,就是你的聪明可以对细小的现象都了如指掌,是谓微明是指对上面四大种类事情的洞察。柔弱胜刚强,我们一般都觉得柔弱是不可能胜刚强的,老子就告诉我们,只要你有这种“微明”的本事,你就有可能柔弱胜刚强,他怕我们不相信还举了一个例子。

鱼不可脱于渊,这句话很重要,看过很多注解的版本,就像说鱼儿离不开水,好像鱼必须活在水里面,不是的,鱼和渊其实就是鱼和水的关系,谁柔弱谁刚强?水是柔弱的,鱼是刚强的,老子就告诉我们鱼是跳不出深渊的,一般深渊都比较深,离地面也高,水也深,我们小时候养金鱼,有时金鱼会跳出盆,摔到地上死掉,其实是那个盆不够深,如果盆比较深,鱼是跳不出来的,鱼一跳,因为水是软的,它就往下一沉,如果盆比较浅,那鱼的着力点着力到盆的底部,就会跳出来。渊就是深渊,鱼是跳不出深渊的,因为水是软的,当然我听说过一种鱼是飞鱼,它有时会飞离水面十几米高,飞鱼的胸鳍很大,就有点像鸟的翅膀一样,而且它在海面上跳很高是滑翔,不是直线跳起来的,飞鱼在深渊里也是跳不起来的,直线跳水是软的。以前听说太极高手,譬如杨露禅曾经表演手掌心上放一个鸟,鸟老是飞不起来,有些人不懂还以为杨露禅的手心有一种吸引力,其实不是,杨露禅是一代太极宗师,他的手很敏感,鸟要飞时必然两个脚要往下蹬,有一种反冲力,身体才能够跳起来,翅膀才能摆动,像杨露禅这种太极高手鸟一蹬,手就自然往下一沉,鸟向下蹬的力量就被卸掉了,就好像蹬的是软的一样,身体就耸不起来,就飞不走了。鱼在深渊里,它一跳水就一软,它就跳不高,这就是柔弱胜刚强,力量被化解了。很多东西掌握了它的奥妙就能够控制它、克制它。鱼不可脱于渊就是柔弱胜刚强的一种体现。

接下来老子告诉我们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关键:国之利器,利器是不是锋利的东西、厉害的武器?都是,利是指国家有什么比较好的东西,譬如武器也好,策略、方法、方案也好,你不要用来炫耀给大家看,你一炫耀大家就知道了,以后就没有什么东西做保障啦,国家那些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方法、重要的设备不可以用来炫耀给大家看,炫耀使大家对你全部了解了,你就没有什么凭仗了。利器不仅仅是指厉害的武器等等,其中也是说对国家最有用的东西,不能用来炫耀,示人,以前说斩首示众、游街示众,示就是公开出来给大家看,所以国家那些重要的东西不能随便泄露出来,人家都知道了,你就被人家掌控了。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我们生活中都是拿硬的东西去锤软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理解,老子这一段是不是有点不全面呢?

【回答】

你用锤子去锤东西的时候,要锤好下面最好垫一个硬的东西,汽车的轮子下面为什么要搞那些避震呢?为什么不用铁杠子顶住轮子呢?因为硬碰硬会两败俱伤,如果要保护车子就一定会有一些避震的设备。比如柔弱胜刚强,太极拳就是最能体现这方面的,你正面打过来,我躲到你背后踢你一脚,借你的力就可以踢得很远了,不是硬碰硬的打。自古不是有句话叫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嘛,柔弱并不是什么都不要,比如你可以用铁锤将一块砖头打烂,但是如果把海绵吊在空中,就很难将海绵打烂了,海绵放在石头上就可以砸烂,但是拿绳子吊在空中,你就永远打不烂。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这一章前面一段师父说是针对我们一些坏的习惯用相反的方法控制起来,如果这个人有自知之明的话,是否就不会中招了呢?

【回答】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就充满了智慧的联想,诸葛亮在五丈原那里打仗,魏国是司马懿带兵,司马懿就老是不出来,孔明没办法,就让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化妆品给司马懿,嘲笑他像个女人,也不敢出来打仗,是要激他出战,司马懿也很有智慧,看了一下那些东西,马上明白诸葛亮是用激将法,他就很高兴地和使者说你回去多多拜谢诸葛丞相,说我很高兴的收下他的礼品,然后还是闭关不出,结果诸葛亮很生气,就死在了五丈原,因为司马懿知道出去就没命了,他懂得这个道理啊。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能看穿他的想法的。谢谢大家!

 

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释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就是大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大道告诉我们不要妄为,遵循大道之理的人,他为人处世都不妄为,不妄为是怎么为呢?就是按照实际情况而为之,那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呢?就是无不为,是没有什么不成功的,成功率很高,甚至达到做什么事情都是圆满的,那是不是没有失败的?不是,请大家记得,有些事情的失败从总体来说只要这个失败是应该失败的,那么这个失败还是正确的,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可以说明。遵循大道之理的人不会妄为,因此做事无不成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关键词就是守之,守什么?守大道的道理,这里就是遵循大道的规律,侯王,王比较大一点,侯比较小一点,封建社会掌管一方的那些人,国王啊、诸侯啊,王侯将相,都是些官名。国王、大臣那些人如果能够遵循大道的规律去做事情,万物就是万事万物,将自化,将就是将要,自化就是各自按照它的规律自然发展、变化,自就是自动的,化就是发展、变化,按照自己的客观规律去变化、发展。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化而欲作,化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之中,或者是每个人各就各位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欲作,欲就是欲望,私心妄想,作就是起来、发作,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如果某一些人有私心妄想,或者是事物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出现,应该怎么去处理呢?老子就告诉我们,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古代将军镇守一个地方,镇守这座城,镇是这个意思,我要用什么方法来化解这个欲作、或特殊的情况、或意外的变化、或自己的私心妄想呢?总之就是没有按照自化的过程而出现的意外,我就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为什么要在“朴”之前加一个“无名”呢?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无名之朴就是说最究竟的朴,那朴在哪里啊?前面不是有讲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个无名之朴是指常德乃足之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就是有种种个人的执着啊、意外的事情啊、私心妄想啊等等,我就以无名之朴来镇之、来化解、来面对,也就是说无名之朴是最彻底的合乎大道的心态,加上无名是给我们肯定了这个“朴”是达到了最高层次,也就相当于常德乃足之朴,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那种方法、心态,来化解这个欲。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这里老子进一步告诉我们,只要你能够以无名之朴来面对,那么夫将不欲,夫是语气助词,表示肯定和强调的意思,只要你能找到最客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欲望、或别人的贪欲,就能找到最客观、最公平的处理方案,一切的欲望、一切的私心妄想就会在真理面前被化解,因为说不过去啊,道理上过不去啊。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不欲,大家都没有私心妄想,那么局面一定是很平静的,大家都是那么的坦坦荡荡,都那么大公无私,所以局面就非常的稳定,静,安静,整个天下就能够安定、和平。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本章第一句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什么要用“常”字呢?

【回答】

常就是永恒的意思,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大道的本身就是道法自然嘛,就是按照具体的情况而自然变化,大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变化现象都是整个整体所体现出来的结果,没有一个私心在起作用,所以道永远是无私无欲的,没有妄想的影响,没有自私的行为,各方面都是那么自然的体现。我们人如果遵循大道之理,也必须以最客观的方法、方式去面对一切,因此,做事情的成功率就会很高。

 

【补充问题】

下面的“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个“无名之朴”可不可以理解为前面的“道”,就是那个无为而无不为呢?

【回答】

道其实就是无形无相,它的具体体现就是朴,朴原始的解释就是没有加工过的木头,用朴来比喻最原本的、最真实的那个面目,用“无名”给我们注解这个“朴”所达到的境界,是真正达到了复归无极的大道的本来面目。如果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有什么意外的事情,或者我们在参与某些事情运作的时候有什么私心妄想,化解的方法就是以最客观的心态来理顺这些现象,以最客观的方法、方式来处理,谁也驳不倒,自己这么认为,别人也会认同。谢谢大家!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