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五十三至五十五章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释义:

哦,这五十三章呵。我在研究这五十三章的时候也参考了很多人的注解,确实是各人的说法各不相同。我坚信,老子这位著名的古圣先贤,他的智慧一定是圆满的。否则,后世哪有那么多人对他那么崇敬?哦~,因此,我一直是以连贯来研究每一章节的内容,我们五十二章最后那一句,最后那一小段就是“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哦~是为袭常。就说那些真正悟道的人,他们不仅仅懂得“抱一”,而且懂得“见小”。就是很多细小的事情都是明察秋毫,呵~。那我们继续再接下来,肯定尹喜就会问:“哎呀师父啊,那你发现哪一些细节呢?”呵~,是不是啊,哪些细节需要注意的呢?老子接下来就讲:

使我介然有知 很多人这个“介然”有些说坚定,这老子这种人深明道理,做事需要坚定吗?我问我自己,我做的事情,需要坚定地去知道吗?需要坚定地去知道那是属于一种勉强,呵~严格来说是属于妄为。真的知道的事情,你是不存在坚定相信和不坚定相信的。这本来就是这样,知道了就是知道了。譬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你起来看看太阳升起来,太阳就是太阳嘛。不用说我相信太阳升起来了,这真的是多余的话呵~。所以“介然”理解成坚定,我就觉得不对。我还是认为是——它是内心有点介意、有点担心。“使我介然有知”,那“介然有知”指哪方面啊?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那就是“行于大道,唯施是畏。那整句话加起来讲就是说,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畏”就是畏惧、就是害怕,就是因为有这些害怕,我才“介然有知”呵~。所以这句话就是说,虽然很多人都自称自己是行于大道,就说我做事是符合大道之理的。但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见其小,呵~,还没有达到“复归其明”。因此他想是想走大道,其实往往就搞错了,搞错了。“唯施是畏”,这个“施”的原意就好像这个旗在飘一样,旗往前,也许风一飘那旗就飘到旁边去了。所以就偏离了,偏离了。所以最怕的,我老子心中最担忧的,就是行大道的人,他的出发点是想行大道,但是因为没有“见小”,没有“用其光”。因此,就搞错方向了,呵~,这才是最害怕的。其实很多人都是愿意走大道,只是他理解错了,或者是各方面掌控得不好呵~。所以这三句,使我介然有知,我最担心的就是这方面,就是行于大道的人,有时候行偏了。那有何为证呢?其实老子下面就有解释嘛,我为什么会“介然有知”啊?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你看,“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大道非常平坦,呵~大路哦大路非常平坦,是不是真的说到一条路,不是。就说走正道、走大道,其实是最好的。大道就是那么的平坦,顺大道而行是那么的容易成功。但是,有个现象是什么?“而人好径”,“径”是什么?“径”一方面是指小路呵~,一方面是指捷径。那到底是小路还是捷径啊?呵,小路往往就是认为是捷径,抄近路嘛,所以抄小路,如果走大路一般会远一点。所以这里往往是指捷径,同时是指小路。很多人就是因为希望快点成功,急功近利,所以去抄捷径、走小路,这就失败了,呵,这就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就落入了妄为,呵~妄为。因为万事万物,它有它的自然规律,你故意去抄了小路,故意去想走捷径,往往会出现欲速则不达,哦~。可能尹喜就说:“师父啊,那抄小路、走捷径的人怎么走呢?”接下来就继续解释。

朝甚除 “朝甚除”,最容易理解就是中间这个字,就是“甚”,“甚”就是甚至,就是程度比较深,或者是过分。那“朝”是什么?“朝”就是朝廷。那你说,怎么不说早上呢?那朝(chao2)就读成朝(zhao1),就说早上。那“除”就是扫地是不是啊?那很早很早起来,就非常非常认真认真地扫地是不是啊?没理由,不对。那我为什么敢说它不对啊,它后面有“服文采,带利剑”等等,这些就跟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关系很密切,所以应该理解成朝(chao2)。“朝甚除”,就是说朝廷内部它过分地去改变,这就带有一厢情愿地去改变。那,本来我们不是说改革嘛,呵~,关键就是“甚”字,就是过分地去改变。那就变成主观地一厢情愿了,那老子他的本意是什么?“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前面老子就有这种世界观。所以说朝廷的改革也是要客观、恰当,不能太过分地去,老是去搞这个搞那个。有些人将这个“除”字理解为台阶,朝廷的台阶建得很漂亮。这没关系吧,漂亮不漂亮好像跟下面没什么关系。就说朝廷老是在搞内部的斗争,过分地搞这些斗争,或者是改变。

田甚芜,仓甚虚 但是,“田甚芜”,当然里面没有但是,那但是是我说的。“田甚芜”,“芜”就是荒凉、荒芜,田野就一片荒凉。也就说统治者没有认真地去抓民生的工程,老百姓该怎么安排,该怎么做呵。“仓甚虚”,仓库就很空虚,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粮草,没有什么粮草。那这个仓库指哪里啊?从后面来看,仓库一定是指地方官府的仓库,一定不是指皇帝自己的仓库,皇帝他自己是“财货有余”啊。所以从这点来说,就是朝廷老是在搞内部矛盾,天下就没有好好地去关心和治理,搞得“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那么这些统治者他自己呢?“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他自己就穿得很漂亮,“文采”,“文”就是很文雅吧,“采”就是很漂亮吧,就是那统治者,“服”就是衣服吧,穿着打扮吧,穿得很漂亮的。“带利剑”呵~,嘿“带利剑”,这个“带利剑”很多人都没有解释,我就想,老子为什么不说带宝剑呢?反而是说“带利剑”。当然宝剑就是很锋利的,不锋利不称为宝剑,呵~。那“带利剑”第一是一种装饰,就说这位统治者,哎呀,衣服穿得非常的漂亮。但是他内心还是有点畏惧,有点提心吊胆的,“带利剑”,害怕别人去攻击他,呵~。“厌饮食”,“厌饮食”是讨厌饮食是不是啊?差不多。那什么时候才会讨厌饮食啊?是不是东西不好吃,他吃了很讨厌?不是,是吃得太多了,太浪费了,铺张浪费,连这个饮食都有点吃得厌烦了,就说明这个他的生活非常的奢侈。“财货有余”,“财”就是钱财,“货”就是种种的东西吧,都是好好东西。钱财和那些宝贵的东西就非常多,就说明他们很贪心,贪得无厌,地方就很空虚,仓库都没什么东西了,他自己就过着奢侈的生活,呵~。他们还以为是,这就是大道哦。

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财货有余”,然后就“是谓盗竽”。“是谓盗竽”,老子说这些这些只是懂得自己享乐,不管天下苍生的这些人啊。“是”就是说这些人,“谓”,就是堪称“盗竽”,“盗”就是盗贼,“竽”就是有大的意思,就称为这些是非常大的大强盗。啊~“是谓盗竽”。“非道也哉”,他们这些行为啊,就不是符合大道之理的。

    啊~,所以从整章来看,我们关键词,我对五十三章的研究,关键就是几个。一个就是“介然”,“介然”就是我心中有这些担忧、介意,呵~介意,而不是坚定。第二个就是“朝甚除”,应该是“朝(chao2)甚除”,也就是朝廷内部矛盾太激烈了。然后这个“仓甚虚”,指地方的仓库,地方的经济太差了,太差了呵~。那接下来这个“带利剑”,就是他们统治者心里还是提心吊胆的。我重点就是给大家解释这几个方面,啊~

 

 

补充问题:

问:

“唯施是畏”,这个“施”,我在网上查了下那个字典,就是好多都是施舍和布施那个意思,然后这个意思放到这肯定是不合适了呵。

答:

他们以为是传授大道很害怕,“畏”就是害怕嘛,那传大道为什么会害怕呢?呵~。你结合后面嘛,就是说他“唯施是畏”,按照我来推断,“施”就是偏离、错误。我在字典里面查,那个“施”的本意就是指那个旗嘛,飘起来,“施”。也就是你那旗的杆虽然朝这个方向,但风一吹,后面那个旗就飘到其他方向去都有,呵~。所以主要讲后面,我为什么断定它是偏离呢?是因为后面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呵,“财货有余”。是因为前面这些都是指“施”,就是“唯施是畏”,就是怕这些东西这么搞,这么搞不仅仅不符合大道之理,而是称为“是谓盗竽。非道也哉”。就说那些做法,“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这些通通都是“施”,属于“施”的范畴。这些行为应该称为,这些行为就是后面那句“是谓盗竽”,是属于强盗的行为。“非道也哉”,他们不是遵循大道之理。呵~,谢谢大家!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释义:

我们第五十三章就“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哦~,然后接下来就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等等,就说了那些不正确的行为,不正确的行为。然后就那些人“是谓盗竽。非道也哉”,就是嘿呀其实那些都是强盗吧,那种行为都是不合大道之理的。那么接下来,肯定尹喜说:“哎呀师父啊,哎呀你说了那么多不对的,那正确的该怎么做?”哦~。老子就会说接下来。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建”,“建”是什么?“建”,“建”就是建树,建树。那些好的方法、好的意见,它是不可能被别人所去除、顶替的,呵~,也就是真理是驳不倒的,呵~。“善”就是完善、圆满,那好的建议、好的规范,呵~,是不会被代替的,不会被去除的。那么你说推陈出新,这怎么说啊?嘿~,你那个“陈”的东西,它是有不足之处,才会被“推”。如果是完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也驳不倒啊,呵~,那也不会被“拔”。那“善抱者不脱”,“善抱者”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善于抱东西的人就不会掉?呵呵~,表面上有点这个意思。其实这里的“抱”是联系的意思,呵~,就是那些正确的关系,良好的、完善的关系,它是不会断节的,呵~。人与人之间,如果那些关系建立得很好、很完善,它们不会说什么时候就不好,不会的。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就不会“脱”,“脱”就脱离、断开,呵~,那下来呢?

子孙以祭祀不辍 哎呀,这句话是最重要的。那怎么说“善建者不拔”,好的建树不会被人家推翻,或者是去除,好的关系不会脱节。那怎么搞了“子孙”就“祭祀”,“祭祀”就是拜神啊,拜祖宗的,是什么意思啊?而且说“祭祀不辍”,哇,永远就这么祭拜下去是什么意思啊?这个“祭祀”从表面的意思就是拜祖宗啊,拜神明啊等等一些形式。那么为什么“善建”和“善抱”就搞个“子孙”就在那里拜祭呢?其实,古人是以拜祭为代表最虔诚的时候,呵~,那拜祭又有什么意思?就是纪念嘛,如果你忘记了祖宗,你还会去拜祭吗?不会的,呵~你没有忘记,所以你才去“祭祀”。其实这是有真诚地怀念的意思,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那些好的建树、那些好的关系,是值得社会子孙永远去怀念它,“不辍”就是不会停止。好的建议、好的规范是名扬千古,呵~永垂不朽,是这意思。“祭祀不辍”就是子孙永远会怀念它,而不是真的去拜神。呵~。那我们继续吧。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那尹喜就说:“善建者,那怎么做才是善建者呢?,呃,善抱者呢?怎么善抱啊?”老子说:“请听~我继续分解。”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关键词就是“身”,老子为什么不说修之于心,其德乃真呢?说“身”,严格来说,你的心修得好,你的“身”才有好的行为。呵~从身口意的角度,我们的言行,“身”它主要体现两个事情,一个是口,一个是身两方面,也就是言语和行为。真正修行的人,他必然有如理如法的言语和行为,不是只是心里在想,心里想谁知道你修得好不好啊?一定要从你的行为上来看。以前有位老师父说他不打妄想,我听了就笑了,说老师父你不用说。只要我看你没有妄语和妄行,就是没有错误的言语和错误的行为,我就相信你的心修得很好。你不用说我的心怎么样啊,我看你的言语和行为就知道了,啊~。所以,我的观点跟老子一样嘛,“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呵~你的言行举止如理如法,你这个修“德”才是真实的,呵~那我们继续。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余”是什么意思?“余”就是多余,贫者独善其身,这个就是保本,呵~你能够帮助家庭,那家庭也各方面做好,你的“德”啊,不仅仅是达标,而且是多一点了,多一点了啊~。所以“余”就多余的,就多一点了,不是刚刚够本了,是有超过了,考试六十分就是够本呵~,超过六十分就及格有“余”。“修之于家”,在家里也能够带好头,那么你这个德行,就是不是简单的达标了,而是已经有多余一点了。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那接下来“修之于乡”,“乡”就是乡村的“乡”,村庄呵~,那个故乡。其实以前的乡是指比较小的范围呵~,现在我们如果说故乡,可能好像我说我在汕头的,那么那范围很大。“修之于乡,其德乃长”,这个“长”字什么意思啊?“长”就是可以,“长”譬如长官、兄长呵~、家长,就是有点明显的,为人榜样的程度了。呵~所以你如果能在乡村里面带头做好,那你的德行啊就足以为大家的榜样了,呵~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邦”是什么?“邦”是国家,古代的国家,好像春秋时代那些国家都比较小,邦国邦国。“修之于邦”就是你能够,你的德行能够在国家里面带好头,那你这个“德”啊,就“丰”,“丰”就是大的意思啊,我们有个成语叫丰功伟绩,丰功伟绩就这个意思。那你这个德行啊,影响力就很大了,呵~那接下来。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哇,以前的天下就是说,我们现在好像说世界吧,世界。当然古代的世界没有我们现在世界指得这么广,因为我们现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所以整个地球都好像都是紧密联系的,以前没有呵~,只是一个大范围而已呵~。所以“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普”就是普遍,就是普及、遍一切处。说哎呀,你这个德行啊,能够在整个天下来修啊,那就是影响到整个天下了,就覆盖面很广了,呵~很广了。我们继续。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个“故”,“故以身观身”一直到“以天下观天下”,然后最后是不是“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呵~。我们要讲它这个“故以身观身”,我们就一直追到后面,老子为什么说:“所以啊,我是这样这样”?是什么原因啊?就是以上面这些方法,我是说要是用上面这些方法,使我“知天下然哉”。“知天下然哉”什么意思啊?关键词“然”,我们有个成语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嘛,呵~这里就是知道事物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呵~就是原因所在。“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为什么,我是凭着什么能够对天下的事情了解得这么透呢? “以此”,“以此”是什么?“以此”就是上面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那“以”什么“观”什么?“以身观身”,成语一个推己及人呵~,成语两个将心比心,就这意思。我从我自己啊~来,从我自己的想法,从我自己的做法来对照别人,这样就我就了解别人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嘛。“以家观家”其实都是换位思维,假如那个家是我的家,我又什么看法呵~。我对我的家是这么做,那么人家那个家我该怎么做?那么就按照我对我自己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那就正确了。那“以乡观乡,以邦观邦”这个都是同一个道理。这个“以”什么“观”什么最难的就是“以天下观天下”,天呐,这个天下到底有多少个?严格来说,在他们所了解的前提下,天下是一个的哈~。古代虽然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但是他们因为交通啊、信息的原因,所以他们会觉得这个范围就是这么大了,外面没有好像没有了,就是有我也没联系了,没有联系了你也没有办法对比。所以“以天下观天下”这句话的理解难度最大,老子有什么看法?有的,老子有几次谈到“没身不殆”,还有“以身托天下”,在宠辱不惊(那一章)里面就有“以身托天下”。呵~那么从老子这些我们就看得出来,“以天下观天下”就是如果你认为这个天下是你的,你和天下是一个整体,天下的一切得失成败和你息息相关,呵~好像有个成语叫做休戚与共是不是?休戚与共,那么你就明白了,这个天下就是我的,就像我的家。那么你用这个天下就是你的,和你紧密结合的、息息相关的,呃你用这个心态来认识这个天下。呵~那就正确了,不要认为天下是别人的、是大家的呵~,就是这个意思,你就要认为这个天下是你的,你和天下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以身托天下”,天下和我不二呵~。这种清净心来看待天下的事情,你就看清楚了,呵~谢谢大家。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知常曰"",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首先来说,这个关键词就是赤子。赤子是什么?赤子就是赤条条的小孩。赤条条的小孩是什么?一般是形容很小很小的小孩,甚至是初生的婴儿,反正是能够光着屁股的那些小孩。也就是表示那个天真无邪的状态。含德之厚。含,我们嘴巴含着一颗糖或者什么东西,含在嘴巴里面,包含。德之厚也就是修养道德达到很高水平的人,相当于《道德经》里边的古之上为士者或者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那些水平的人。所以含德之厚就是道德修养功夫极高之人。比于赤子,这是指哪方面?是不是修养品德很高的人能够光着屁股在路上走?不是!就是他的心态啊也能够返朴归真,犹如儿童那种纯真的心态。那么不变成老顽童了会不会?不会的!他们的心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自然,但是他们的智慧是很圆满的。达到了那个水平啊就毒虫也不会咬他刺他,好像马蜂啊那些东西。猛兽不据,野兽也不会去伤害他。攫鸟不搏,搏就是搏击,用爪抓。鹰击长空,武术上有鹰爪功,老鹰用脚趾去抓就是搏。那些凶恶的鸟啊也不会去攻击他。这句话最关键是说含德之厚的人还是说赤子?如果说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那我就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她的儿子三毛不是被狼咬死吃掉了吗?那就不成立,不等于小孩野兽就不会去搞他。小孩很多被野兽吃掉的,以前在山区都有的。当然也有少数什么狼孩啦在野兽群里生活下去的都有,最著名的就是狼孩,被狼叼走的小孩,狼也会将他喂大,也有的,当然这还是少数。总的来说,老子这里所讲是指含德之厚,达到他的心态犹如赤子的人,才有这种特殊的现象。这在古代里的记载比如最著名传说的舜,大象帮他耕田,小鸟帮他播种,有这种传说。当然古代类似的传说是很多的,有一些修行层次高的人,或者品德修为好的人,很多野兽都能和他相安无事,确实是有。所以这里不是指赤子,是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他的心态回到了婴儿那种纯真境界的人,而不等于是儿童。那么可能尹喜就说,师父啊你为什么对赤子那么推崇?肯定是这么问,然后老子就说,你听我说吧,婴儿他们有什么特征呢?

 

骨弱筋柔而握固。首先来说握固是什么?那些小孩小的几个月的,他们没事的时候那个手指都是捏紧的,捏成一个拳头一样,连睡觉的时候也是那样,那个就是握固。就是说小孩虽然很小很小,他的筋骨是那么的柔弱,但是他们不知不觉就懂得握固,老是轻轻地将手抓起来。严格来说握固这种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小孩长大了就不握固了。据我观察可能小孩很小很小的时候,他也没有特别的心思,他的精神不知不觉地比较集中,所以也不知不觉地将这个手给握紧。好像我们平时成年人在某一些集中精神的状态下,也有某些不知觉的动作。譬如有一些人会有一些不由自主的动作,应该是属于这个类型。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这几句全部是在和尹喜描绘赤子的状态。那些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是他们懂得握固。另外他们有一个现象,就是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这句话说明老子对万事万物的观察确实很细微,就是说小孩这里是指小男孩,小女孩也没有什么可以看的。小男孩从外表上,他们有时候不知不觉生殖器会勃起,那婴儿他根本就不懂这些男女之欲望。牝是指雌性的动物,牡是指雄性的动物,牝牡之合就是雌雄交合的事情或者是男女性爱之事。婴儿他是不懂这些的,但他有的时候朘作,朘就是小男孩的生殖器,作就是竖起来。小男孩,很小很小的婴儿啊,他根本不懂的这些男女之事的,但是他们有时候也会产生这种外生殖器勃起的现象。那这是什么原因啊?这是精之至也。就说他们的精力很充沛。精就是精力,他们的元气。至就是至高无上,就是充沛。所以这些现象说明这些婴儿啊他们的精力或者说元气很充沛。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很小很小的小孩,有时候经常会哭,但是也不一定看到他们哭到声音沙哑。终日号不等于二十四小时都在大声的哭。因为我见过小孩,我自己也养过小孩。小孩他有时候一醒起来就哭,当然有时候醒起来不哭也有。其实他哭的时候常常是想吃东西了,所以小孩整天都会这个时候哭,那个时候哭,但不觉得他们哭的声音很沙哑。除了特别很生气,我们大人也没有去理他,他比较长时间的哭,那就会哭得沙哑。如果他是比较自然的,如果他哭了,我们就去回应他,那他不沙哑。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关键就是和字。和是什么?和就是和谐,和谐引申来是什么意思啊,是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是指哪方面啊?因为小孩平时的哭不是很生气,他是很自然的哭。小孩的哭是表示什么意思啊?是叫你们大人注意他吧,他可能想吃东西了,或者要你们陪他玩吧,所以这和的意思一方面是恰到好处,另外一方面他的哭也没有特别的很生气很压抑,哭也是自然的,所以他就不会哭到声音沙哑。和之至,至也就是至高无上也就是很自然,很圆满,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至是形容那么的和谐。

 

知和曰"",知常曰""这句话就是知道和,曰是说,这里是称为,称为常。知道和谐知道统一,恰到好处,曰常,这就是真常之道,也就是符合大道之理。大道之理是什么?就是老子所说的抱一啊。那抱一就是一个整体,那不是和吗?没错。知常曰"",知道常就叫做明,知道真常之理,和谐统一的道理,就叫做高明,就叫做聪明,叫做明智有智慧。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益就是利益增益,益生曰祥,这个祥字,总的解释叫做征兆。那么到底是好征兆还是坏征兆啊?我们从后面一句,物壮则老反推回来到心使气曰强,这句话是说做事过度、妄为,继续推益生,“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益生就是太过想对身体对生活对人生有太多的贪求的,反而是不祥的,不好的,会帮倒忙的。老子前面说了两件好的,一个是知和曰"",一个是知常曰""。后面就说了两种不正确的。益生曰祥,欲望太过高的,对人生对生活某一些有利因素太过贪着的,也就是欲望太高的,反而是不好的。这里的祥应该注解为不祥,不好的。

然后就说,心使气曰强。心使什么气曰强啊?我给大家说一个成语,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心高气傲。如果你的心太过高了,使你的气傲了,那就是叫曰强,就是逞强。也就是说你的心太过高傲了,你的心太过浮躁了,就会使你各方面的行为太过分了,那叫做逞强。也就是看起来是强大,但是你要知道,物壮则老。太强大了,强大到极点了,接下来不是要走下坡路了吗。所以说物壮则老,就是事物达到了顶峰,最强盛的顶峰,接下来就会慢慢衰弱,老了。谓之不道,这些“益生”,这些“心使气”都是不符合大道之理。谓之不道,不道就是不符合大道之理。不道早已,关键词是已,已是已经,已就是停止。不道早已就是不符合大道之理的事物会比较早就结束。也就是不符合大道之理的它不长久。

    老子就是跟我们讲这些婴儿的那些行为是符合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所以他能够终日号而不嗄等等。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遵循大道之理。

 

 

第五十五章补充问题

问:

师父我看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一个说精之至,一个说和之至,是不是说这两方面是很重要的?

答:

关键就是老子在讲述这个赤子的心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其实这里讲婴儿跟前面这一段的思想是一致的,就是一个人能够载营魄抱一就能够精之至,和之至,讲这个道理。就是说一个人的心比较安详了,他的身心就能和谐统一,就能够达到精之至,然后也就能够达到和之至吧,终日号而不嗄。

 

问:

师父请问这个精之至的精和那个炼精化气那个精是一个意思吗?

答:

其实我们说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了就神之至了?不是。你从金丹大道的次第来说,你第一层次能够达到精之至,那么第二阶段来说达到我们勉强称为的神之至,那么神之至的时候精还至吗?其实严格来说达到神之至的时候是精之至同时又神之至。再达到第三层次虚之至来说,那是不是单一的虚之至?不是的,是同时精之至、神之至、虚之至。到了炼虚合道那前面也是精之至、神之至、虚之至、道之至,应该是这么理解,不是说后面就没有了,不是,它是全部都有的。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