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二十一章至二十三章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释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第一句“孔德之容”,孔德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是一个小小的孔,里面有什么德,我也查过字典。孔德就是盛德、大德,孔是盛大的意思,不是小小的意思,正好相反啊,关键字就是这个字了;“孔德之容”,容,如果我们望文生义的话,“孔德之容”就是,那小小的孔里面装了多少德,那就麻烦了,这就是大德。容,就是形容,形象;那大德,真正合乎大道的那些德行,要怎么来描述呢,描绘呢?就是“惟道是从”,就是一切都合乎大道之理。大德你必须合乎大道,合道而行,合乎大道的言行的种种体现,那就是孔德,那就是大德。“大德”——我们有时候开口就说,是对人家的尊称,糊里糊涂地就认为你们都是修得非常好的,一个尊称。“惟道是从”,就是一切都合乎大道之理。请大家记得,圣贤的著作,他不比现代人——某一些混来混去的人的文章,那些文章你读完之后会觉得很奇怪,有时候有开头就没有结尾,有论点就没有论据,或者是有论据就没有论证的过程,你们看了你们就觉得怪怪的——古圣先贤不会的。你看第一句“孔德之容”,说大德是怎么样的呢,就是一切都是遵循大道之理。这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那接下来呢?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接下来又告诉我们,大德的一切体现、一切行为、一切表现,都是合乎大道之理。那大道又怎么样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哎呀,恍恍惚惚,那不是糊糊涂涂吗?暂且我们就觉得“哎呀,有点。。。”大道,大道又怎么样呢?其实大道这个“惟恍惟惚”绝不是糊糊涂涂,就是——如果我们跟佛家的理论结合起来,那就很容易理解了。大道,大道又怎么样呢,佛家就以非空非有,哈哈哈哈,要说有嘛,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让你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得到、摸得着;要说没有吗,它又似乎存在,所以这个“惟恍惟惚”是非空非有的意思,要说没有,它确实是存在的,要说它存在,也没有个东西让你能够抓得到,摸得到。那麻烦了,那“惟恍惟惚”——你前边又说大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那我想去“惟道是从”了,那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若存若亡,若有若无,非空非有。。。天呐,那叫我们怎么“从”之呢?。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几句前边有四个词,一个是象,大象的象;一个是物,物体的物;一个是精,啊,一个是信,相信的信,哎呀,你要说有,就似乎没有,若有若无,其中就好像存在着某一种形象,有点抽象;象,形象,这个形象是不是一种幻觉呢,只是我们主观意识上的一种感知吗?不是!所以,有些抽象,但是有时候也觉得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好像有物,有物。那有物,是不是跟我们平时看得到,摸得到那个样子?不是,你又觉得有点高深莫测,高深莫测,真的很玄妙,不等于我们路边的石头,一脚踢一下,有!再用手摸一下,还有!这个物就是有别于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得到,摸得到那个物。这个物,非常的精妙,非常的精妙,确实是恍恍惚惚,那恍恍惚惚,是不是真的那么抽象了?不是,其中有信,也就是说使你的心灵产生某一种感触,某一种信息,古人说,感而遂通。所以说这个象,物,精,信,就是说——要说它是物质嘛,也有点不像,要说它没有吗,又有某一种信息的存在,真的叫做玄妙。这几句就是形容道,所以我用“非空非有”,从佛祖那里借来的“非空非有”来印证,老子的——对道的认识确实非常完美,也就是老子也观察到这个真空妙有这个境界,佛祖也是。所以我以前赞叹,老子的根本智可以说跟佛祖是一致的。那我们继续说后边吧——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噢,其名,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大道之名,就是道之名,道之名,哎哎哎,也就是说大道的重要性,重要性,我们认识——这个甫就是起始变化的意思——我们认识种种事物的“生住异灭”,也就是说产生,发展,灭亡,都是借助与道相应的状态来认识的。那接下去呢。。。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他说,我老子也是这样,我为什么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的这个道理呢?我就是因为与道相应了,也就是说我能够合道,达到了炼虚合道。他接着上边二十章说“食母”,食母,就是合道的意思,这个母是指,天地乃至万物的根本,这个就是第二章“无名,无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将天地和万物都一直追溯到它最源头处,那就是道,道,食母就是合道的意思。所以他这里就是说,合道的人啊,就会处处体现出大德的种种现象,大德的种种言行,也是“惟道是从”,也就是与道相应,作为行为的准则。那道又在哪里呢,“恍兮惚兮”,在哪里啊,要说没有吗,又有,要说有啊,又没有,也就是使你自己感受到跟万物能够融为一体,然后从跟万物融为一体的这种境界里边,来观察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的现象。那老子说,我也是这样啊,我也是依靠这一点来做的。
延伸问题:师父好,老子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不是入定中观察到的呢?这个“象”和“物”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其中有精”这个“精”是什么呢?这些是不是只能入定体会?用现代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吗?
答: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首先我们讲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入定,什么叫做入定,“唉呀,一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知道了,哎,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或者一坐几天过去了”。网络上还有一个人说他能够双盘打坐两天,啊,坐两天,以此表示他境界很高,那不对的,那不对的啊。你坐多少天,如果你不开悟,你坐死也没用,木乃伊还坐得久呢,说话都不会,那没用的。入定,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是什么?“心地无乱自性定”,这就是大定,也就是一切时,一切处,是非对错,了了分明,但是你的心如如不动,一定要了了分明啊。也就是六祖所说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这就是大定,大定,大定是这样的,而不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知道,一晃几个小时过去了,那就是睡大觉,那就是睡大觉,那个没用的。那么有没有标准呢?有!禅宗不是流行有三句话嘛,“老僧初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修到一定程度,说“得个住处,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到了高级阶段,说“得个休歇处”,那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个一打坐,什么都不知道,不知不觉一两小时过去了,那个充其量达到中级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水不是水”那个境界。所以请大家记得,那个一坐一两个小时过去,都不知道了,那个最多是中等阶段,它叫做外道定,就是小定。大定是六祖所说的,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永嘉玄觉大师也说:这个“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靜体安然”,这才是大定。
所以老子到底修小定还是大定呢,也就是老子成就的是小定还是大定呢?从这个“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从这个象,物,精,信这四个词,我就可以断定,老子是得的大定,他不是小定。小定他是糊里糊涂的,哪知道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可能连象都不知道了,别说物,精,信,尤其是精和信,那更不用知道了,糊里糊涂的。也就是人家叫他,他都不知道了,那还知道,知道什么,那真的变猪八戒了哈。这个象就是形象的意思,也就是有点含糊,不是很清晰;有物,这个相对来说,比较清晰了;有精,那就看着更加细微了;有信,那说明里边有动态变化了,所谓有信息了。形,那个象,物,这还是属于一种物质方面的;到了精,就开始转入到物质和信息的临界点;到了信,就已经是有信息这方面,是有动态变化这方面的了。谢谢大家!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释义:我先讲几句开场白吧——你们那边不是也有“开场白”这个名词啊,我们这边喜欢就是说先讲几句开头的。我们上一章就是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里边就讲到老子就从“恍兮惚兮”而悟入“万物不二”的境界,从这个万物不二的境界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发展变化的规律。那这一章,我在网络上看别人的注解,就是说:哎呀,这是一个辩证关系,跟第二章那个“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好像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不是,不是!老子如果他现在讲到二十二章还在搞那个跟第二章的联系,那真的是婆婆妈妈,或者是唠唠叨叨啦。老子是有大智慧的人,请大家记得,古圣先贤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他们不会婆婆妈妈的。好像说佛家明心见性的人也就是他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不是傻乎乎。所以老子又说“孔德之容”,然后就说“以阅众甫”,也就是说他用“万物同体”这种境界来认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他在这一章——第二十二章就告诉我们:事物是怎么地发展变化。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就列出这六种对应关系。
曲则全,这个就是说——我们用我们世俗的道理来说,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就风平浪静,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说,有时候,还有“识实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有时候适当的,哎呀,稍微委屈一下,能够保持这个大局,那还是要这样的。
枉则直,人,有时候受点冤枉,受点委屈,不要就当场就过不去,有时候当场这么就爆发出来,可能反而就会惹出更大的麻烦,有时候也就是忍一忍,你等到有一天有机会了,你就可以将这个冤枉给搞清楚,也就是得以伸直。
洼则盈,洼,就是低洼的地方。洼则盈,有水的时候一定会充满那个地方,当然有泥土的时候也会充满那个地方。也就是说,人要善于处于低位,甚至是说所谓的谦虚使人进步,所以你放低位置了,往往就能容纳很多东西。
敝则新,敝就是旧,我们成语说,敝帚自珍,就是破扫帚自己觉得很珍贵啊。敝就是破旧,不好的东西。敝则新,东西旧了,可能接下来可以换新的了,可以换新的了。那么像老子这么大智慧的人,是不是老是在那里等它旧了,不是!他就是认识到有哪些地方不好的,啊,你必须知道了,你才有可能去改革去创新,去创新。也就是发现有那些落后的、那些过时的、陈旧的,要善于发现,才有可能会革新。
少则得,这个少,也就是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有很多短处,你才会去提高,才会有进步。少则得,不是说“我家里钱很少,因此我就能够得到很多钱”,那很笑话,不是,不是。不是因为少才能够有所得,是认识到少,就是觉得:哎呀,我这方面的知识很缺乏,哎呀,确实“书到用时方恨少”,哎呀,那我就赶快去“书山有路勤为径”吧,你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是一定要反思自己啦。
多则惑,哎,有些人喜欢说兴趣广泛,我就说,天啊,兴趣广泛,给你个注脚就叫做:见异思迁。所以这“多则惑”,就是你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你真的是理不出一个主流的方向,就会迷惑啦。所以这跟上面的“为道日损”是对得上号的。那这个六个事情就介绍到这里,如果有不清楚的请过后再提出来啊。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关键词就是抱一,抱一是抱一什么东西啊,道生一,抱一就是这抱这个一。啊,抱一,其实就是整体观,整体观。我看到很多人注解这一段,他们都说抱一抱一,天啊,我就是不知道抱哪个一啊,是不是?你要指个一给我抱才有得抱啊,要不然两手还是空空的。抱一就是整体观,整体观。圣贤他认识事物都是从整体观出发的,抱一就是整体观,“道生一”,一,就是整体。“抱一为天下式”,式,就是形式,模式,模样,哎,圣贤都是以整体观来展示给世人看的。就是说“哎呀,你们要有正确的思路,正确的看法,就是要从整体观出发。”
不自见,故明。不自见,这里见是通假字,就跟现在的现是一样的,古人的见和现的是同一个字哈。不自见,是不自吹自擂,不自我吹嘘。故明,这个明字是什么意思啊,最好是请老子自己来解释,天啊,老子那么容易请吗?有办法。老子《道德经》里不是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不自见,就是不自吹自擂,不自我——老是自我去表现的人,那些人就是高明的人。故明,就是这些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你自己肯定自己那没用的,那别人肯定你才有用——你自己肯定自己人家反而过来攻击你。不自见,故明,这里另外有一个意思,反而——如果是周边的人通过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途径,真正认识到你的真实情况之后,那么不用你自己去怎么吹嘘,别人都能够清清楚楚地认识你。那我们继续——
不自是,故彰。这个关键词——这个是,“哎呀,我说的一定对的”,也就是自以为是。不自是,故彰,我们自己的观点,自己肯定,那没用的,人家会挖空心思来否认你。我们做什么事情坦坦荡荡去做,然后不用自己去吹嘘,那么到一定程度,反而是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也就是他的影响力反而更大。我们相得益彰,彰,就是明显,显露,所以说不用急功近利,自以为是,不要着功德相,等到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那个时候反而是有很大的影响。这个彰,就是明显,显露。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伐,不要自己给自己抹金,就是说“哎呀,我有什么功劳啊,我有什么什么什么”,这个功劳这个东西很奇怪,你自己一说穿了,很多人就会否认你,也就是功劳你一讨了那就不见了,你不讨反而很多人内心深处还记得你。你一吹“哎呀,我怎么功德怎么功德”,人家“哎呀,别人比你功德大的还多呢”,那么这一句话就全部给盖完了。也就是说不要自我邀功。邀请的邀,一邀了,那功劳就不见了。人家一句 “别人啊,那谁谁功劳比你还大啊,都没有说,你说什么啊”,那么一句话就没有了,啊。。。
不自矜,故长。这个矜就是有点骄傲,有点目空一切。啊,就是不要骄傲,不要目空一切,反过来你要谦虚谨慎。长,就是长高了,这个长是生长的长。这个长的意思就是进步,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我们继续。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哎呀,这句话就是这一章的最难的地方,我看很多大德就说:哎呀,你不要争,你不要争,就谁都没办法和你争,你不要争,就谁都没办法和你争。差不多都是这样说。哎,你上擂台你不要打,谁都打不过你,哈哈哈哈哈哈。你去辩论,你不要说话,谁都辩论不过你,是不是啊?你去到单位,你不要干活,所以谁都干不过你,是不是啊?你去到餐馆你不要吃饭,所以谁都吃得比你少,是不是啊?真的是笑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前面那几句,“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四方面,就是说:我们脚踏实地去做,你只管默默地奉献,这样就不会引来很多非议,一个人如果你在跟人们争功劳,争什么,那么很多人反过来老是在说你的短处。如果你只是勤勤恳恳地去做事,人家想要诽谤你,都很难找到那个把柄,是这个意思,不争的意思是要在你努力地去做的前提下,同时不要着功德相啊,而不是你真的不争啊。我看到有一些大德还说,哎呀,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还是说了一半,有的时候该争的时候还要去争。天啊,那些人把我们堂堂的老子差不多给气死了。如果老子真的知道他们这么解释,就是说我老子才说对了一半,那天啊,“我老子天下第一,你小子天下第几啊?”是不是,真的是哭笑不得。他这里其实跟佛家的“因上精进,果上随缘”是一致的。就是说:你要努力去做,但是不要老是去计较你的得和失,你只要去做了,时间长了,大家都会认可你的。“夫唯不争”是不要争那个结果,那个过程还是要去努力地去做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你都不会着功德相了,人家想批判你,都没办法批。啊,是这个意思。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两句话也是很麻烦的了。很多人也是乱解释,但是这句话我是最知道的。谁告诉我的?孔子!孔子告诉我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孔子在哪里说啊?或者是《论语》还是什么,反正这个故事我说出来很多人知道了,连韩愈都知道,就是写《师说》的那个韩愈,韩愈都知道这个事。历史上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曾经去向老子问道,孔子是带着子路,还有谁啊,几个学生一起去。他们一直找找找,哎呀,(终于)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老子。但是老子在大树下睡觉,侧着身,脸朝着里边,在那里睡觉。孔子一下车,就在那里恭敬的行礼,或者怎么叫?反正我们还是简单说,师父啊,孔丘这厢有礼,还是什么,反正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说的啊。鞠了几次躬之后,老子才慢悠悠地转过身来,然后孔子好像是不是有没有这样说:师父啊,求你指点一下大道的道理吧,还是什么,大概是有这个意思。接下来,老子就张开嘴巴,问孔子说:我的牙齿怎么样?孔子仔细一看,哎,牙齿全掉光了。他又伸出舌头说: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仔细一看,舌头还好。然后老子就又将嘴巴闭上去,眼睛一闭又一翻身转到里面去了,也没有理孔子,孔子很恭敬地行了礼,向老子告辞。然后坐上车,那个车赶了一小段路。那个子路说:老师啊,这个老头,像个讨饭的,你在向他问道,哎呀,老师啊,我看到就很生气,老师你为什么能够那么耐心,那么恭敬地对待那个讨饭的老头,恭敬行礼,走了也跟他恭敬,我真的要吐他一口痰,都差点都来不及。孔子说:不是,不是,你不懂啊,你不懂。你的境界还不到啊,你不理解,这个老前辈已经将大道之理全部告诉我了,我非常感恩他。子路就搞得很不懂。当然后来,孔子怎么跟子路讲我也不知道了。反正,这个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关键这个曲则全者,曲则全者。谁会曲啊,舌头才会曲。谁不会曲啊,牙齿不会曲,全掉了,舌头能曲,还完好无损。曲则全者,这曲则全者,就是能进者则进,须退则退,该左就左,该右就右,该上则上,该下则下。这就是“抱一”之理,这就是整体观,也就是说你在这个大整体里边,你需要扮演什么角色才是最佳的方案,你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去调整,这就是曲则全者。最后“诚全而归之”,这个全啊,这个诚啊,真诚的诚,这是一个转折词,在文言文里边是有转折的意思,也有感叹的意思——啊。这个“曲则全”——这句话确实将大道之理全部包括在里边。
我敢保证,我所注解跟老子的真实义是一致的,因为从第一章到现在,我注解的《道德经》是不会矛盾的。我现在这么说就不是说“自见”和“自是”了,不是,我是很客观地告诉大家去印证一下。
延伸问题:
主持人:曲则全,跟委曲求全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吗
师父:委曲求全,然后还有一个更恶心的词,叫卑躬屈膝。这个和儒家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些看起来是很矛盾,看起来是很矛盾,但是严格来说是不矛盾的,不矛盾的。也就是说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宁为玉碎”,我们就玉碎,我们如果在什么时候我“宁为瓦全”,然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那就必须瓦全,啊,所以要看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匹夫之勇和智勇双全,你是要看场合的,看场合的。好像兵法里——《三十六计》里边不是也有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吗,有些事情你真的打不过去,你拼命去打不是白白送(找)死吗?有时候为了一件小事,就说: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天啊,真的是头脑发热,有时候退一步不是海阔天空嘛。也就牢记,你们到底什么时候玉碎,还是什么时候瓦全,你们一定以“抱一”为标准,抱一,抱一,以整体观,整体观。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少人开车,和开摩托车,很多人踩单车。年轻人路上一热闹不小心单车碰了一下,一下来就打架,不用说话了,一下来一拳就打过去,你一脚就踢过去就对了。那真的这家伙,啊,是不是啊,碰了一下其实没什么事情,那打架要打死人了,那事情不是更大嘛。以前我就曲则全之,人家撞到我,哎呀,我就当作不知道走了。人家撞一下没什么问题的,打架我可能也打不过你,如果打得过你,将他给打死了,那我也麻烦,因为我的命是要的。所以有些事情就一定要以抱一,你们千万不要单单独独地看玉碎和瓦全,你们一定要在“抱一”的前提下选择。该玉碎的时候就玉碎,该瓦全的时候就瓦全。
主持人:说明这个曲则全,还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师父:不是,要看你怎么取了,就是从整体观去取,就是千万记得要抱一,参照系就是抱一。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释:
希言自然 “希”就是稀有,也就是少的意思。“希言”就是话说得比较少。这“希言”如果让我来找一个比较现代的人说过的话来印证,那找爱因斯坦,那“少说废话”。“希言”就含有少说废话的意思。“希言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整天说废话,那才是符合自然之理。我看有一些人注解,他就称二十三章还要跟十七章还是什么连起来,我觉得如果那么的讲,老子思维很混乱一样,其实严格来说是自己的思维混乱了,不是老子的思维混乱。古圣先贤千古以来,他的言论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崇,那不是简单的。老子的思维一定是非常严谨的,那既然严谨,那二十三章一定是连接着二十二章。那以我来看,连接主要连接哪里?那就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前天我记得明彼同修也提到说,有些东西不争,只管干,埋头苦干不看路,那肯定也不好。确实很正确,那么回头来看,从“希言自然”来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那就是强调我们要多做实事,不要夸夸其谈,不要太执着功德相。那么,那些喜欢争的人,又是怎么看待呢?那就是接下两句。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我们先看这两句。“飘风”,“骤雨”,那“骤雨”我们一眼就看得出,很大的雨,非常非常大的雨。大暴雨很少看到下个24小时连续不断的,如果是那样,那可能是就是不得了了。一般都没有,下个几个小时都很厉害了,好像降雨量达到300多毫米之类很厉害了。那从“骤雨”回头再看前面的“飘风”,那这风到底是轻轻地飘还是猛烈地吹呢?从“骤雨”来看,这个“飘风”一定是指很大的风,所谓的暴风骤雨那差不多,配得上。如果是轻风,轻风和骤雨就配不上。有时候轻风,整天都有微微的轻风,那常常有啊。就是狂风,很大很大的风,一般也没有连续刮半天的。如果连续刮这个十三四级、十五六级的狂风,那可能真的是天崩地裂。所以说,狂风嘛也不可能刮半天,暴雨嘛也不可能连续一整天。那么大雨倾盆地下一整天,也没有。那这个比喻,是比喻什么?你一个人老是说废话,滔滔不绝的,你也会说累。别人那些嫉妒你的人,想来无中生有来害你的人,有些时候会说累,总有会说累的时候。所以你不必老是跟人家争强好胜,不要老是搞这些形式主义、嘴巴功夫。你只要重视做实事就好了。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就是说暴风和“骤雨”。本来是“飘风”,为了提起大家注意,我改成暴风。暴风和骤雨这两种现象,虽然是天地产生的,但是天地还没办法维持长久的暴风和骤雨。何况别人那些废话,争来争去的,争到一定程度都自讨没趣,自然也就没有去搞这些了,自然这些就会停息的。天地尚且不可能长久地搞这些暴风骤雨,何况一个人怎么有那些精力天天去搞那些废话呢?那我们继续。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就是“道”、“德”、“失”。“道”,一般是指大道,大道之理。“德”者是从大道之理,演化出来的种种风俗,或者是行为规范。“失”者,就是丢失,失去了,就是那些不正当的行为。就是崇尚大道的人,他会处处依道而行,那依道而行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上边所说的“抱一为天下式”。“德”者那就是――“道”的范围那就是比“德”更加广了――“德”者就是君子行为都要端正,至少来说会在各种场合尽量地循规蹈矩。那“失”者就是那些品德不好的人,他到哪里去都会做出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那我们继续。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这个就是物以类聚的道理。崇尚大道的人,大道就喜欢他是不是?不是。是崇尚大道的人就喜欢那些崇尚大道的人,行为端正的人就喜欢那些行为端正的人,歪门邪道的人往往也是和那些歪门邪道的人混在一起。那我们继续。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就是信誉,一个人信誉不好,人家就不可能相信他啦,也就是说老子这章是接着上一章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一个人如果脚踏实地,做实事,迟早人家会公认你的。一个人如果不会斤斤计较,善于吃亏,大家到一定程度也会公认。所以接下来就是老子说,“希言自然”,还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就是说如果你天天都自吹自擂,吹到有一天你自己也会吹累了,一些人老是嫉妒你,无中生有地去诽谤你,那到一定程度你也不怎么理他,他也说累了。所以,最关键就是群众基础,如果你真的为人处世很端正,信誉度在人的心目中与日俱增,那没有人不相信你,当然总是不是百分之百吧。如果一个人信誉度很差,天天吹牛皮,那没用的,人家总是不信任你。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