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二十七章至二十八章


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释义]

第一个是善行,无辙迹。辙就是车轮压过那个痕迹,辙一般指车轮,车这方面的,迹就是我们脚印啊什么都可以的,这两个合起来我们就称为痕迹吧,善行,善于行走的人就不会留下痕迹,那轻功非常好是不是啊?总的来说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就是那些善于行走的人是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的,我们有句俗话说,鸟飞过会掉下毛,人走过会留下痕迹,所以老子就反过来,说那是一般人,真正善行的那些高手,不会留下痕迹的,善行无辙迹。

善言,那些语言表达好的人;无瑕谪,瑕是什么?就是玉里面的斑点,表示说美中不足或说不完美,谪就是人家听了有点不高兴。这句的意思是善于说话的人会说到很圆满,人家不会觉得你说的哪里听得不顺耳。善于行走的人他会不留下痕迹,他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会说的很圆滑,不过圆滑的含义有点贬义,就是说的很完美,善于表达,表达得很好。

第三是善数,不用筹策,这里的关键是什么是筹?什么是策?筹是古人计数用的一些竹签,策也是类似这个东西,筹策,善于算术的人用脑袋一算就好了,不用搞那些东西在那里,竹签啊、本子啊,策也泛指本子,古人的本子没有我们这样纸做的,纸还是我的老远亲蔡伦首先发明的,因为我姓蔡嘛,所以蔡伦是我的老远亲。自从蔡伦发明了造纸法,才开始有纸,从前是没有的,最多是写在绸缎上,或写在竹简上,就是竹劈成一条一条的,做成的竹简,筹策泛指计数用的工具。真正会算术的人不用这些东西,心里一算就算出来了。

接下来是善闭者不用关楗而不可开,这句话我们看起来怪怪的,善闭者,不用关楗而不可开,首先要弄清楚关楗是什么,按照一些书籍的注解,我们小时候住的那些房子是瓦房,那个门往往它有一个很大的串过去的,另外还有一个小的竖着插下来,从那条缝就弄不开,大的那一条横的叫做关吧,小的那个插销叫做楗,关楗就是指这两个东西。为什么说善闭者不用关楗而不可开呢?这个我们看日常生活就很难看的出,但是我们看古代有一些古墓,古代的一些坟墓,哎,那里有个石门,有个什么,左看右看这里也没有东西,那里也没有东西打不开,真是想不出古人是怎么关上去的,在外面怎么关我们怎么都看不出来,真的是能工巧匠,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以开出来的,也不知道当年是怎么关上去的,所以那些能工巧匠善于做这些东西的,他做的很巧妙,你看不出他用什么东西固定,从哪里来固定,你怎么也不懂得开,所以说善闭者不用关楗而不可开。

接下来就是说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我们首先来说绳约,绳就是绳子,约就是固定绳子的那个东西,或者说是绳子自己打一个结吧,反正绳约合起来就是用绳子捆住东西。善于捆绑东西的人,你甚至看不出来他用什么东西来捆绑的,但是你也搞不出来,他也许里面是用什么插销或什么东西一个一个给固定起来,它外表看不出你是用什么东西在绑,但是他从里面用什么东西给固定起来的。这都是在说有智慧的人有很多巧妙的方法。

接下来是“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我们首先来说他为什么说救人、救物?东西怎么去救啊?救有点救命的意思,什么东西也可以救啊?是不是老子这个字搞错了?还是后人自己给改过,如果让我来做一下临时的考古学家,我就觉得这两个字没有改,按照我来看,以老子的智慧他确实是用了两个救字,两个救命的救,那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是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上边就讲了,那些有智慧的人啊,都有种种巧妙的方法,超越于常人,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他们能做到,能够“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不用关楗而不可开;善结,不用绳约而不可解”。哇,这些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超出一般人,做到不可思议。

因此我们人与人之间啊大多都是埋怨来埋怨去,老是觉得别人不好,但是圣人就不会,常善救人,救 ——救度,从不好的方面将他们带到好的方面来,从不好的地方使他变成好的,像救命一样,他本来差不多要死了,赶快抢救过来,或者是他要堕落或处在困境我们帮他渡过难关,这就是救。常善救人,不是偶尔救人,常善是经常,甚至是持之以恒,而且是非常擅长、很能干,圣人经常很巧妙的、用种种好办法去帮助别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因此没有遗弃的人,这个无弃人我换一个词,就是人尽其才,也就是说在圣人眼里每一个人都有可用之处。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啊,在他心目中每一个人都有可用之处。

接下来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天哪,那东西怎么需要你去救啊,譬如一个大石头,你说圣人啊,你要救救这个石头是不是啊?我说是啊,那怎么救啊?它摆在那里本来就很平安,不需要你救啊,这个“救”的意思,如果换一个字,找一个“用”字,常善用物,故无弃物,这个用字的程度就没有救的那么彻底,用的意思看起来还是有用就必有无用的,也就是说天下的物,如果你用个“用”字来说,那必然是有一些是有用的,有一些是无用的,那只能是用了物的一部分,不完全,不彻底;但是用个“救”字啊,就很彻底,就是什么东西在圣人的眼里都可以用,你说笑话,垃圾能不能用?垃圾那些火力发电厂不是用很多垃圾在那里烧吗,烧了之后那些灰烬又可以做农家肥啊,那不是垃圾也可以用吗?所以在圣人的眼里什么东西都有可用之处,这个救字用的很彻底,所以我很赞叹,也很相信,说老子肯定是用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就是没有一件东西没有用的,所以在圣人的眼里,没有一件东西是废物,是这个意思,当然,严格来说我这么解释也就是最彻底的解释,最崇高的赞叹。

当然也许有些懂点科学的人会说:“了空居士啊,你不知道那些核发电厂,那些废物,有放射性的,还要埋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去,你叫圣人拿去用啦”。也是啊,不过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总有一天可能也会发现它有某些作用,可能我们暂时还没有研究出来吧,因为科学发展到现在也不是发展到顶峰,说不用发展了。我们小时候家里用的蜂窝煤烧完之后都去倒掉了,现在我听火力发电厂的人说,那些烧完的那个煤渣都可以拿去做泡沫砖嘛,建高层楼,不仅仅是废物利用,而且还很科学,因为高层楼用红砖来做墙,那整栋楼的重量就太大了,可能对地基啊、这个柱子啊、这个梁啊的要求就要更高,所以就减轻很多压力了。所以我相信有一天连那些放射性的残留物质也许会有某些用途啊,我只能说也许啊。所以这里用个“救”字,用的非常好,常善救物,而故无弃物,就没有什么不可用的东西,其实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那篇文章里也有说到类似的道理。

那我们继续,是谓袭明。谓就是称谓,就是说这种现象或这种做法;袭明,关键就是袭,袭是什么意思?我们古代有一种形式叫世袭,就是他父亲做了王侯什么的,他父亲死后这个位子可以给儿子,叫做袭,继承的意思;明,老子道德经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就是明白道理,就是有通明智慧,老子说,圣人这种大智慧,一切圣人都是这样做的,孔子这么做,孟子也这么做,释迦牟尼佛那么做,六祖也是这样做,这就是代代相传,也就是一切圣贤都是有这种智慧,反过来就是因为有这种智慧,才称得上圣贤啊。

那接下来,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善人是不是善良人的老师?不是的,善良的人有些是好心的傻瓜都大把的,有一些善良的人但是很笨,所以这里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千万你们不要理解成好心人,善良的人,就是不善良的人的老师,那天啊,很多善良的人还被不善良的人欺负都是大把的,不是的,这个善人者就是指上边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个善善善善善,这些善的人,就是接下来所说的圣人,就是常善救物,常善救人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善人之师,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有些骄傲的要死,他还愿意去拜你为师?如果恶人个个都愿意拜善良的人为师,那孔子就没有说君子必须杀…以前说心达而险,就是说那些很通达,他心很通达、很聪明,但是又很奸险的那些人;第二就是行僻而坚,就是那些人很钻牛角尖、很古怪,就是邪知邪见,死不悔改的人;第三就是言伪而辩,就是说话老是忽悠,而且不断的花言巧语;第四就是记丑而博,别人有一点点不好,他就拼命地夸张,故意地去诽谤别人;第五种就是顺非而泽,别人不对的他拼命地老是说他对呀、支持啊。这五种小人,孔子说君子必诛之,就是除掉他,如果坏人都这么恭敬地拜好人为师,那孔子就不用有这种说法了,哎呀,五种小人都快点拜我们为师,那就不用杀掉他们了。其实很多坏人和小人是顽劣不化,所以有时候君子也不得已大义灭之,好像以前那个少正卯,孔子做了大司寇,就找了个问题将他给斩掉了,具体请看历史吧。

这里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就是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有智慧的人,就是那些笨拙、没有智慧的人的老师,也就是他真诚地告诫天下人,你们如果某方面才能有欠缺,你们就要虚心地向那些能干的人学习,这是老子的一片苦心啊。

那接下来,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就是资本,那资本是什么意思啊?有这个资格、你有这个资本,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个资本干什么?这个资本最少有两个方面,第一,你发现别人哪方面有不足,你要返观自己,我这方面做得好不好?我要进一步去完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者是精益求精嘛,别人做得不好,我一想我还好,我虽然还好,我能不能更进一步,这个就是启发,不善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另外一方面不善人因为他们这方面不行嘛,他们才会向我们能干的人学习,我们能干的人只有在帮助不能干的人的时候才有机会显示出你的用途啊,你说你很有才华,有人向你问道,那你才能够有机会跟人家说法,否则你也没机会说,也就是怀才不遇啦,所以老子就很感慨说,有聪明才智的人啊,你们就要帮助那些或者是教导那些笨拙的人,这也是显示你才华、显示你价值的用武之地吧。

接下来就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不贵其师,贵就是宝贵、珍惜,所以你们那些不行的人、不能的人,没本事的人不珍惜良师益友,不向别人学习、见贤思齐,你们一辈子就笨到底;那么有才能的人你不善于去帮助别人,你的才能也显示不出来,不爱其资就是孤芳自赏啊;就说如果笨拙的人不珍惜良师益友、不珍惜有才能的人而向他学习,老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那就等着瞧啊;那么有本事、有才能的人你们不懂得去教化别人,那么天下也不知道你有才能啊,你也等于是埋没了自己啊,如果是属于不能干的人,不愿意真诚的向人学习,能干的人不愿意帮助别人,这两种行为啊,就算说你很有智慧,但是你在这点上没有这么做,还是一个大糊涂蛋,迷就是糊涂、迷惑,就算你很有智慧,但是在这个关节眼上你不懂得这么做,还是糊涂蛋一个。

是谓要妙,要妙,要就是重要、要点,妙就是玄妙,说这一点的道理是很深奥的、很重要的,也就是一个人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你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就是说傻瓜懂得向别人学习,迟早就会变得聪明,聪明人善于发挥你的才能,你才有人生价值,这个道理其实就是人生很重要、很深奥的道理。

所以老子这一章其实在上边那个二十六章的最后两句。老子在二十七章就进一步给我们阐述了圣贤的特征,你说你很能干、你有智慧,但你能不能善行无辙迹啊?你能不能善言无瑕谪啊?。。。,还有,你不仅仅要懂得这样做还懂得去寻找机会,去改善自己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学会体现啊。

以前曾经有一个同修打电话问我,说:“师父啊,你觉得一个人是要学诸葛亮隐居,然后等人家发现了去请他好,还是要学毛遂自荐”,我说:“天啊,你认识诸葛亮吗?毛遂自荐这个天下人都知道的,但是你真的认为诸葛亮就是那样的去隐居吗?隐姓埋名吗?”他说:“是啊,出师表里面不是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说:“是啊,但是你为什么忘记了隆中对里面说过,亮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诸葛亮平时都说我这个人以后的才能就是跟管仲和乐毅差不多的,人家还在笑他呢,这句就说明诸葛亮也是不愿意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啊,还有,刘备找他,他未出茅庐就知道天下三分,形势都分析的很好,还有后来不是说他早就准备好那些木牛流马嘛,还有个叫弩,就是那种一扣机关就可以同时射出很多支箭的那个,还有,不是也发明那个火药吗,炸死那个少数民族的那些藤甲兵嘛,如果他没有发明这些,那一仗肯定打不成的,他肯定是打输的,也就是说他在家里早就将天下的形势分析得很好,而且早就做好准备以后要怎么攻城掠地,怎么去做,早就想好了,你以为诸葛亮真的就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啊,想老死山林啊,不可能的,诸葛亮其实我相信,他是比毛遂准备得更加充足的。

所以老子,你们不要以为老子骑着青牛就想去隐居啊,也许老子当年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挥才能的平台吧,如果他真的那么隐世,那关官尹喜叫他写文章的时候,他就不会写了,有什么用啊,拍拍青牛的屁股走了算了,他肯定也是有一些抱负的,就说我老子也老了,尹喜你这么有诚心吧,我就将我毕生所学留给你吧,幸好老子还是一个热爱天下的人,否则他真的拍拍青牛的屁股走了,我们今生今世哪读的到这个《道德经》啊。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感恩师父开示。我觉得您这章讲得特别的清楚,我没什么问题可问了,问无可问。我之前做了一点点功课,就是查过这一章,有少数人解释为,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些有些人解释为天道运行是没有痕迹啊等意思,其他大多数解释的都是善人是怎么样善于行事的。(师父说:好的,这个解释好的啊)。我知道这章可能讲的是善人应爱其资,不善人应贵其师,这是它的落脚点,但是我读这章时就想到任何的一个行业可能都是善到极致,它是不是就是接近道的途径呢?按照前面这一段的描述。

 

[师父答]

我告诉你明桂,我知道圣贤的经验,圣贤说话是要说大道理,大道理这个词有点好像不怎么好,其实不是的,确实是,圣贤的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不是针对哪一个领域,否则就不是圣贤了,那只是一个专业人士,像老子的境界是跟释迦牟尼佛、五祖、六祖一样的,见性之人,念念都是见性的,也就真的是,悟得大道的人,他说话是圆满的,不管是放在大事还是小事都很恰当,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我讲说《道德经》,我都是遵循圣贤的境界,也就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圆满境界来给大家讲,不是啰啰嗦嗦的有时候说丹道、有时候说治国,老子不会那么婆婆妈妈的,他每一句话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感恩师父开示。师父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刚才提问也是站在“有”的角度去说修行是怎样从自己具体的职业和生活当中接近大道,但老子可能。。。,当然我的修为和老子比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所以我提的这里也是延伸,也是看在实际生活里怎么样的实践。而接下来,明鲁师兄他也提了一个关于道德经的一个比较接近的问题,他就是说:阿弥陀佛!师父啊,听您的开示《道德经》,我们善解其意了。可如何运用到修行之中啊?感恩师父开示。

答:哦,假如以二十七章来对照我们的修行,其实也不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恶莫做”就是不要堕落到不善里边去,“众善奉行”是使我们的善不断地增长,包括智慧,“自净其意”嘛也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智慧和去除各方面的不良的坏习惯,也就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其实这章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两句话。好,谢谢大家!

 

 

道德经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

上边二十七章老子讲的要点就是贵其师,爱其资,里面原文就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那么贵其师和爱其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主要就是阐述了圣人处世的态度,就是,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那么围绕着这个观点,第二十八章就告诉我们,圣人救人、救物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不然我们读了“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就会问,那应该是怎么救的呢?而且还叮咛嘱咐“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而且说这是最重要的,“是谓要妙”,那我们问你说了那么多到底应该怎么做啊?老子告诉我们,有啊,那就是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这里几个关键词是一个是雄,一个是雌,一个是天下溪,也就是溪,一个是常德。那我们倒过来,先搞清楚什么是常德,在上面第二十三章中讲过“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将这些行为分为三大类,一个是同于道者,一个是同于德者,一个是同于失者。这同于失者就是不好的,不如理,不如法,同于道者和同于德者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啊?同于道者是最高标准,与大道不二;同于德者中的德者看起来比道要求会低一点,就是入乡随俗,还是小范围的如理如法。在二十八章老子就说“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用了三个常德,那这里的常德和上面的德有什么区别啊?上面的“德”字就没有个“常”字,这里就搞个“常”字,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常”字是什么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面有个“常道”和“常名”,就是没有个“常德”。这个“常”就是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常”字是指一切时、一切处也就是在任何一个时空点都是标准的,“常德”就相当于二十三章里的“同于道者”,道所体现的就是大德,不是一般的德,也就是常德。上边同于德者那是一般的德,就是没有达到道的标准。这里常德的标准就相当于上边道的标准,道具体的体现形式就是常德,就是永恒不变的行为标准,或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所以我们先说清楚,不要以后搞不清楚有个道、有个德、有个失。失就不用说了。这里老子就分三方面雄雌、白黑、荣辱。以前好像有些人在争斗,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有一次刘邦带着兵和项羽相遇,那时候项羽也觉得他不管是从军队方面还是谋士方面都搞不过刘邦了,项羽也有点小聪明的,遇到刘邦后就指着他说:“刘邦,今天遇到了,我们一对一在这里决一雌雄。”,这里决一雌雄最早就出自项羽对刘邦说的,刘邦很聪明,如果让我来估计,看以前刘邦和项羽的那些历史故事,连韩信跟项羽打十几回合都顶不住,我看十个刘邦都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刘邦就说不要了,单打独斗、决一雌雄就不干了,我们还是慢慢来搞啊。决一雌雄,雄雌在这里分几个方面,一个是强弱,一个是动静,一个是胜负。老子这一章用这三方面,这个白和黑,白,那里看的明明白白,黑,就看不清楚。这个白黑也有几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表面的,白可以认为是表面的,黑可以是阴暗面;也可以说白是外部的,黑是内部的;还有,白可以认为是优点,黑可以认为是缺点,等等。简单来选择一下,雄雌就是你的强项和弱项,或者是别人的强项和弱项;白黑就可以说是优点和缺点,或者是外在的或里面的。那么荣辱呢?荣就是很荣耀,风风光光的,辱就是比较低位的、甚至下贱的,有这个对立面,这三个相对的侧面,就是老子告诉我们如何的去认识事物和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里天下溪,这溪是什么?就是小河流之类的东西,那小溪,我们开口闭口就是长江黄河或者是泰山北斗,那小河、小溪谁知道它,但是天下没有小溪、小河其实也是很麻烦的,山洪暴发如果有很多小溪、小河流就可以化解了,那可能就不会有山崩啦。所以老子就告诉我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明了自己和周边一切的强弱势力,然后自己找一个中间状态来连通,或者是巧妙地化解强弱之势,那这个人的本事也差不多和常德就挨在一起了,也就是说这个人的方法论就比较标准了,跟常德不会离太远。常德不离,就是差不多遵循了道德的道理,大道的道理。善于分辨强弱、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知其雄,知,知道,了解;守其雌,守的程度就要比知更深一点,就是更要谨慎你的短处、弱势的地方,而且要善于化解。为天下溪,要学着天下的小溪流那种作用来调配强弱之间的关系,好像强的一方你怎么去化解,弱的地方,如何去扶持,不仅是对别人,而且是对自己,哪方面是你的强项,哪方面是你的弱势,就像三国演义里面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不仅仅那个时候时机好,也是人的谋划好。老子这里也是讲这个道理,所以要像小溪流一样来调节周边的形势。

接下来,知其白,守其黑。这黑白就是看事物不仅仅看表面,更要注意其内在因素,同时不仅仅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同时也要注意他们的缺点,对自己也是,你自己有优点,你知道是好事情,但是你的缺点自己也要更加谨慎。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式就是标准的模式,看事物或办事一定要有整体观,内外、优劣你必须了解,也就是要有全面的观点、观念,不能只看表面的现象,或者只看那些不好的,那些好的就不看。为天下式,这是任何事物的标准模式,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知道它的优点、它的缺点、它的表面现象和它的内在情况,这种方法论是天下的绝对标准,每一个有智慧的人看事物或做事都是这样的。然后是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忒就是违背,这就不会违背道的道理,其实常德就相当是道,大道,如果是德那还不能是标准的大道。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极是什么意思?我以前说无极就是没有长宽高、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的区别,这里同样是有这个意思,那引申了更是整体,复归无极就是万物不二,自他不二,过去未来不二,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整体观念,认识事物、处理事务一定要这样,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比前边常德不离的境界就更深一层了,就是整体观了。

接下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也许我们很奇怪,老子怎么这么啰嗦,前边已经搞到复归无极,不是境界最高了吗?是的,境界是最高的,那为什么后面还要啰嗦知其荣、守其辱?这是告诫那些成功者,你当年在办事的时候,不仅仅达到了常德不离,复归婴儿,就像小孩那么纯真,然后你又能够达到复归无极,那不是很完美了吗?是啊,确实很完美,你在做事的时候很完美,但是就怕你做完事之后骄傲起来,说:“哈哈,你们看我多么能干啊,我做的事情每一件都是成功的。”,那可能下次你就没有达到复归婴儿,可能更没有达到复归无极,可能就要失败了。其实很多人成功之后接下来就是失败,就是没有注意这点。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如果成功之后在荣耀、名誉面前,你能够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那你就真的完美了。有个词叫同甘共苦,同患难的时候大家可以共同去努力,最麻烦就是共富贵的时候,就飘飘然了。所以老子确实是圣人,他将每个方面都告诉你们,要成为一个圣人,不仅仅要在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的时候要做好,在成功之后你还要注意,这个知其荣,守其辱是指当你能够上升到复归无极、办事无不成功之后,你如何来守护你的成功,知其荣,守其辱,在荣耀面前要保持低调、保持警惕,为天下谷。天下谷是什么意思?一个成语,虚怀若谷,就是心胸宽广,不会和别人计较,而且虚心学习、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天下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特指哪个大山谷,而说天下谷呢?这个谷要像天下那么大,这是形容,就像天下都能够装在这个谷里面,所以这个谷就不是一般的山上的哪一个谷可以相提并论了。为天下谷,就是形容这个谷有多么大,前面的天下式就是普天下的共同模式。前面说的天下溪为什么没有解释为连天下都装得下的溪流?那是指普天下所有的溪流。当然退一步来说天下谷参照前面的天下溪说成天下的山谷也可以,也可以这样想,天下的山谷都在容纳山上流下来的东西,也是可以的。这两种解释我认为都说得过去。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前面有常德不离、常德不忒,不离就是不会违背,或者是不会离开的太远,不离前后;不忒就比不离更靠近了,没有一点违背;常德乃足就是百分之百的了,能够达到这样就是乃足,足,足金、足够的意思,就说明达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这个就标准了,就可以说是百分之百了。常德乃足,成功之后你不会飘飘然。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个朴是什么意思?朴原来的意思是没有加工过的木头,这里就是说原原本本,也就是复归到朴、到最标准的合道的状态,与大道彻底不二了,原原本本啊。

接下来是朴散则为器,关键词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器字,一个是散字。器字就是器具,也就是有用的东西;散字我们直观来说就是散开,其实不是散开的意思,朴散则为器,也就是说这种彻底的整体观、彻底的与大道相应的世界观发挥出来,散字就是发挥,也就是具体应用起来则为器,就是非常有用、无不有用、处处有用,器字就是有用的东西嘛。所以说这个彻底的整体观的思想发挥起来无不中用,一切时、一切处都有真实的受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自古以来那些圣人就是用这种整体观,则为官长,关键词就是官长,官就是做官,这里引申的意思就是管理、规范、计划,长是长辈,这里引申出来就是目标、方向。圣人就是用这种整体观来规划事物、管理事物、判断方向。故大制不割,这里重要的是两个,一个是制字,一个是割字,割就是分割,制就是治理、管理。这大制是什么意思呢?大制是形容,最好的治理事情的方法就是整体观,不要割裂,不要孤立。这个就印证了前面的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如果有所弃那就有所割了;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就是不割了。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感恩师父开示!关于这一章道德经的内容我有两个小问题,师父您觉得文中婴儿、无极和朴之间有递进的关系吗?

 

【师父答】

我认为是递进的关系,你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婴儿。也就是说从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中看,不离我们就说形影不离,就像影子跟在形的旁边,跟着,还是有一点点距离;不忒就是不相违背,就是一致,彻底的重合。不离就是还有一点距离啊,不忒就是合二为一了,乃足就是百分之百了。所以这里有个递进的关系。知其雄,守其雌,这都是表面现象;知其白,守其黑,那就内外现象了;知其荣,守其辱,这就是一个人修养的极致了,也就是修养要达到很高的标准才能够保持低调、低位,知其荣,守其辱。这是一个递进的关系。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师父,第二个问题是大制不割,其实这个割字也是很微妙,我看这一章从知其雄,守其雌…,一直到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好像说的是雄雌、白黑、荣辱分的明白,但是能够任用,最后就是达到一种浑然一体,已经没有明明白白的分割、分别。

 

【师父答】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如果你再回到上一章说,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就可以看得出了。我们一般人有时候会怨天尤人,埋怨这个、埋怨那个,希望这个不要、那个也不要,就是有割的意思。老子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嫌弃来、嫌弃去,都会巧妙的利用,用天下溪的方法,还是复归无极,或是其他,将这些种种的优势劣势、优点缺点巧妙地处理,该回避的回避,该整合的整合,应该是这个意思。

 

【师父更正】

对了,我在听我《道德经》讲解时,发现有一件事情说错了。说到尧舜禹,那时我还说大禹治水治得好,舜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其实不是的,我后来去查,是尧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了,而且那个大女儿叫做娥皇,上次记错了,记成了皇娥。请大家记得,凡是讲到历史故事时,如果我讲错了,你们还是以历史的真实情况为准,因为我全部靠记忆,有时候会搞错。谢谢大家!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