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四十章至四十一章

道德经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释义】

这章只有这么两句话,我们从后边讲起,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有”和“无”多么熟悉啊,我们联想到哪里,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知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家都知道,无名是指道,混沌未开,有名就是天地,万物因天地而生,有天地才有万物,所以说,无、天地、万物,啊……这一章就是后面句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第一章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哎呀,怎么这么厉害呀!这个若有若无的道就能生出天地,是不是老子一个人在那里吹牛皮啊?不是的!这个在《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也有讲到自性的七大:地、水、火、风、空、见大、识大,法界万相都是自性本有的地水火风在业力的作用下而形成,是从虚无慢慢地变化所产生的现象,虚无之道生出天地,天地又衍生出万物。老子为什么要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呢?推而广之,万物也属于“无”里面生出来的,那他说这句话干什么呢?是给我们印证前面的一句话“弱者道之用”,弱就是弱小、微弱,继续引申就是微妙,就是玄妙。道的作用,道在起作用的时候是很微妙的,并不是说任何人一眼就能够看得出,前面讲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都是在讲这些很微妙的现象。我们以老子前边的思想来印证这里的“弱”字,我断定就是玄妙、微妙的意思,道的作用是非常玄妙的,非常微妙的,不是那么容易看得清楚的。那么继续推到第一句,反者道之动,动是什么?动就是运动、变化,反是相反,有些人说反是循环往复,不对,那些人真的是在混日子的,他搞个反是循环,你从哪里看得出反是循环呢?反就是相反,道所体现的变化规律和我们世俗的看法、世俗的观念基本上是相反的,有没有依据呢?有,请老子自己讲,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我们世俗的人有好处就跑前边啦,有好处就挤到里面啦,有坏处就躲得远一点啦,跑到外边啦,圣人就反过来啦,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我们普通人都是贪嗔痴、自私自利,圣贤就反过来啦,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是不是和世俗人相反啊?是的。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道的规律。从这里可以看出,反者道之动,道的变化规律跟世俗人的看法恰恰是相反的。整章的意思就是道的变化规律和世俗人的习惯、看法是相反的,道的作用是很微妙的,不是一般人能看的出来的,你们不要以为我老子在吹牛皮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天地乃至万物都是恍兮惚兮的大道在起作用啊。谢谢大家!(明寒师兄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里说到了上士、中士、下士,古人说士农工商,古代社会上的人群分为四个等级,士,就是读书人,包括那些做官的;农,农民,耕田的、从事种植业的;工,有某一种技术的工匠;商,就是做生意的。在这四个等级里面,士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比如秀才,乡试考上了,都有一些社会地位,官府都会给一些粮食,帮助他过日子,让他能够安心读书,进一步去考更高层次的举人、进士等等。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那时的士第一是指读书人,第二是指做官的人,那老子为什么不说“上农问道”,或者“上工问道”等等,那时只有那些读书人才有时间谈古论今,那些种田的、做工的、做生意的都在忙于自己的专业吧。那六祖当年在砍柴时听到《金刚经》就懂了是怎么回事啊?那是比较特殊的。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称得上诸子百家的都是有文化的读书人,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背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说那些智慧水平高的人听到大道之理很快会认同,愿意按照大道的道理去做,去为人处世,勤就是勤奋,很努力,行之就是去做;中士就是智慧水平中等的人,听到这些大道的道理就若存若亡,存就是存在,亡就是不存在,就是似乎有道理,但很难马上完全接受,觉得对吧,又觉得不一定完全这样吧,要说不是吧,又觉得有点道理;下士就是智慧水平差的人,听到大道之理大笑之,觉得这些是老生常谈,这些谁会相信啊?听了就哈哈大笑,个个都这么说,又有谁会这么做啊。分出这三个层次。接下来老子又说“不笑不足以为道”,为什么是不笑不足以为道呢?道之所以为道者就是下士听了会大笑之,怎么说的这么古怪啊?我以一个世俗的现象告诉大家,据说当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时候,也只有两个人看得懂,会认同,很多科学家觉得是乱说的,以前关于地球是圆的还是四方的不是古代也在争论嘛,还有到底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不是也搞得沸沸腾腾嘛。老子从“不笑不足以为道”告诉大家,大道之理是相当高深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听懂,是不是老子在慨叹大道的高深啊?不是,第一章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还有“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还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些道理早就说过了,如果下士也能够听得懂就不足以为道啦,因为他们听不懂,才能够称为大道,不是一般人能够领悟的。

故建言有之:关键词就是建言,建言就是有建树的、有建设性的,也就是能够站得住脚的,建,建设,建筑物,建树,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能够流传下来、存在下来的那些古言,就是古代一些很有哲理的言语,建言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能够流传下来的、有生命力的、有建设性的,我们现在来说就是格言、谚语之类的。

明道若昧,什么叫做明道啊?就是明白大道之理的人,若就是好像的意思,昧就是有点糊里糊涂,明白大道之理的人外表看起来是大智若愚,正如前面章节所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愚人之心也哉。”,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会随便露出他的锋芒,老是锋芒毕露第一人家会嫉妒你,第二人家听多了、司空见惯了也就不在意了,就像前面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个道理是一致的,明道若昧这相当于有点大智若愚,明白大道之理的人必定有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是不会随便表露的。

进道若退,进到大道的范畴就好像退出来一样,是什么意思啊?上面一章不是说“反者道之动”吗?那些领悟大道之理的人,为人处世往往和世俗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行为和世俗的人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不会天天搞教条主义、天天在执着,人家还以为他不懂得大道,以为他是离开大道退出来了。

夷道若纇,夷是什么意思?有个成语叫化险为夷,有座山将它推掉叫夷为平地,夷不难看出就是平的意思,夷道就是完全领略大道之理,一切言行和大道之理彻底吻合,也是比较深层次的合道了,纇原来的意思是蚕丝上的小疙瘩,比喻有点崎岖不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真正在行为上合乎大道之理的人,不会是一板一眼的教条主义的模式,是很自在的,别人看来似乎也不怎么厉害,不怎么合乎大道一样,不是从外表看得出来的,就像济公,济公厉害还是他身边的那些和尚厉害啊?肯定济公厉害啊,那济公的行为为什么有点怪怪的?其实他是在告诉大家,该执着的时候必须执着,有些不该执着的东西不要那么执着,曾经有两个人在对话,一个说她老公很虔诚的信佛,家里有老鼠都到门外放掉,有人说你放掉不是会跑到别人家里去吗?本来老鼠是做坏事的,打死算了,他又怕落因果,放到别人家里去,希望别人打死,这个对照六祖的但食肉边菜,菜汤里还有些肉的味道,怎么敢吞下去啊?那六祖不这么做怎么过日子啊?在猎人队伍里面到处都是肉,六祖在里面是一个小杂工样子的角色,又不能开小灶,所以六祖这个行为就是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上德若谷,关键词就是谷,谷就是两山之间的峡谷、山谷,若什么谷啊?就是虚怀若谷,真正品德修养很好的人都是比较谦虚的,那些自高自大的人德行往往不怎么好,所以我常常提醒大家,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那些道貌岸然的人,也许他的修为是很差很差的,从这句上德若谷就可以对照出来;

大白若辱,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白和辱,白就是清清白白,为人处世清清白白,没有做坏事,大在古文里经常代表程度很高,或者是很多方面,就是那些真正清白的人往往是那么的谦卑,忍辱负重,一声不响地继续努力,默默的做好,没有向人们拼命地表白自己的清白,不用说的,你的言行是清白的,人家迟早会了解你的;

广德若不足,广是广泛、多方面,德,对内来说是品德修养,对外来说是广做好事,那些在很多方面都有成就或者是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也就是真正的大慈善家,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做到顶了,还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不足就是做得还不够,真正德行好的人虽然做了很多好事,虽然自己修养很好,但是自己还是觉得做得不够,就是虚心使人进步啊;

建德若偷,建德我们很容易理解,比如说建功立业,建就是建立、建设,德就是德行,就是说他在做好事的时候不会自吹自擂、到处张扬,反而是偷偷摸摸像做贼一样,我们看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名,建德若偷就好像做好事不留名,以佛家来说就是没有功德相,以道德经来说就是“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也。”,不是偷懒的意思哈,是做好事没有执着功德相,做好事不留名,偷是比较深层次的形容,其实也不一定要像做贼那样,坦坦荡荡做完了不要有功德相就好了;

质真若渝,渝就是改变,质真就是性质、质地纯真,如果有的版本用“至”字是不对的,“质”字概括了从内到外,而“至”字只是总体上大概是真的。质真就是质地内外都是纯真的,渝就是有点不那么稳定的现象,真正是内外一致的往往没有多余的修饰,比如懂得看那些实木家具好坏的人有一种规矩,那些木头是好的,有的涂上一层透明的清漆,有的什么都不涂,真实的摆在那里,那就可以一眼看到真实的木头,没有多余的修饰,原原本本的,看起来可能没有涂上一些有颜色的油漆的那么鲜艳,不懂的人会觉得不怎么好,但其实那个是最真实的,质真若渝,没有一些特殊的修饰、装潢,使人家觉得看起来不是十分的质真,但往往这些是最质真的,这个质真就是老子经常提到的朴啊。

大方无隅,这个就有不同的讲法,有些人就说方就是四方或长方等90度角的形状,大方无隅就是大的方就是没有边角的,这是不对的,大方是大的地方,是没有边界的,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我用一个成语来解释,一望无际,比如大草原啊,看过去没有边界,大方无隅就是相当于一望无际,辽阔无边,真正大的地方是看不到边际的;

大器晚成,这个已经变成一句成语了,一个人等到很老了才有成就,就说他大器晚成,这里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是真正能够成大器的人是不会急功近利的,会脚踏实地地去做事,不会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他早成也行晚成也行,心里根本就没有想什么时候成,只管因上精进,果上随缘,这种人才能够有机会成大器,假如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是很难成大器的,千万不要跟成语里面套上去;

大音希声,有些人说最大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那不是怪事吗?这种解释肯定是受白居易《琵琶行》里面“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影响,真的是不通不通,这里的大音希声要联想到前面讲过的“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我们如果早晨去大酒楼喝茶,那里说话声、杯碟相碰的声音一片喧哗,那声音是够大的,听到心都烦,我们去参加会议,有些人喜欢啰啰嗦嗦说一大堆,有时候领导听得都不想听了,再大、再多的声音人家没有听也是白费功夫啊,以前有一个老前辈说过,人到某些场合去说话要注意分寸,如果天天大把意见就不会有人听了,即便其中有些意见是很好的,但人家看到你就怕了,田野里的青蛙整个晚上呱呱叫,住在附近的都嫌它烦,公鸡叫的时候很多老人都会竖起耳朵听,算计时间,这个例子告诉人们要记住公鸡和青蛙叫声的区别,一种拼命叫个通宵,人家烦的要死,一种是偶尔叫叫,人家会竖起耳朵去听。大音希声就是少说废话,语出中肯,这种声音才是最大的,这个和“希言,自然。”或者“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是一致的;

大象无形,是不是非洲大象看起来没有形象啊?不是的,象是形象,最大的东西大到看不到边际,没办法了解它,那才是大的东西,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将矛盾化解,或者是你们想什么他是知道的,他想什么你们不知道,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大象无形类似这个样子,大的形象、大的智慧是没办法琢磨它的;

道隐无名,前面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很微妙,就像前面说的“弱者道之用”,但是它的作用又是“大道氾兮,其可左右。”,我们又没办法那么容易的看到,只有上士才能够感受到,所以道隐无名,大道往往是存在一切现象里面,没有特殊的名字,往往是和一切现象在一起,如果没有去研究它,就不知道大道的规律,就像前面讲过“执大象,天下往。。。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不是一般人能够发现大道之理的,道隐无名是这个意思。

夫唯道,善贷且成。夫就是语气助词,表示肯定,唯就是唯一、唯独,只有的意思,夫唯道就是,哎呀,只有大道啊,善贷,贷是贷款的贷,是不是善于贷款给别人啊?有点是,就是善利万物,道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也就是大道与万物并存,与万事同在,大道存在一切时、一切处。成就是成功,“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就是成,它能够使----大道的力量、使万事万物产生变化,善字,“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等等,这个善字是同一个意思,是达到完美的标准、圆满的程度,只有大道才能完完全全地去辅助万物,而且使万物产生了变化。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大白若辱的辱字,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中说黑气难辱,有人就说大白若辱是大白像黑一样。

【回答】

我如果说你今天穿的衣服是白色的吧,你说不是,是黑色的,那我说黑色和白色有什么区别,那你只能告诉我没有区别,人年纪大了头发变白了,跟年轻时的黑头发有没有区别啊?如果没有区别为什么有些人还要去染一下?显得年轻一点。这些人傻得要死,一个真正清清白白的人是不用跟大家说我们清白的,以前有位前辈说“我七年不打妄想了”,我开玩笑说,假如我在身边就会问,师父啊,你可以说你十七年不打妄想了,为什么?因为他说的我们都不知道啊,真的不打妄想不用说嘛,没有妄语和妄行就是了。有时我也和大家说我是个贪嗔痴的凡夫,我又告诉大家不会骗人钱财,只要我不骗人钱财别人怎么说贪嗔痴都无所谓啦,没有前科嘛,大白若辱,我们不用自己老是去标榜。

【补充问题】

质真若渝的渝字解释非常多,有变化的意思,还有玷污的意思,所以有人解释为质真是可以存在污点的。

【回答】

有个成语叫白玉无瑕,如果这个白玉质地非常好、非常洁白,里面要是有很多黑点那不是矛盾了吗?我来理解,内外同样好的人、同样好的东西是不用特别的造作的,质真若渝和老子经常提到的“朴”放在一起就明白了,质地好的人是能容纳污点的,天哪,有污点就质地不好,质地好就没有污点。我自吹一点的说,老子《道德经》只有我到今天解释到四十一章,老子的思想真的是大放光明,原来被那些书呆子搞得面目全非。

【补充问题】

善贷且成的贷字,贷有借出、借给的意思,在古文里还有给予、施予的意思,所以就进一步解释成道者善于帮助和成就万物的。

【回答】

如果用帮助和成就就把道和万物变为两家了,“善利万物”,你们查那一章就知道了,道和万物是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同在的,善贷且成的贷字和责无旁贷的贷字是很接近的意思,贷字就像我们将钱借给别人,那个钱就在别人手上,善贷,不是恶贷,跟万物彻底成为一体,而且和他们同步的变化,大道的力量是很微妙地影响着万物的变化,大道永远离不开万事万物,不能离开万事万物而独立存在。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