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四十二章至四十五章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释义】
道生一,第一章讲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还有前面章节讲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五章讲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些是什么关系啊?大道是无形的,有物混成就是这里的道生一的一;
一生二,一就是混沌未开的先天状态,有人说二就是阴阳,有些道理,在我看来二不仅仅是阴阳,也包括了天地,第二十五章不是说“可以为天地母”吗,第一章也说“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就是从无名,也就是有物混成,无名的大道所生起,二可以指阴阳,可以指天地,天地也属于阴阳的范畴;
二生三,前面讲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些章节老子都在反反复复地说明,阴阳二气互相配合生出了很多第三者,天地之间也能够化生出很多第三者;
三生万物,很多第三者的东西互相结合生下形形色色的万物。大道无形无相,生出了混沌的先天之气,就是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有物混成生出二,分出阴阳,分出天地,这阴阳之气与天地之间又化生出种种物质,种种物质互相结合产生了万物,这些就是天地变化的规律。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进一步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的成分和阳的成分,从物质方面来说阴的成分属于固态的,阳的成分属于能量方面的东西,阴的方面一般是指缺点,阳的方面一般指优点,也有这种相对的概念,所以万事万物有它的主体,也有它具备的能量、信息等,就像“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讲了万事万物都有象、物、精、信这四种组成成分,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万物都有其主体,还有它附带的信息、能量。也可以说万物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也都有它不足的一面。
冲气以为和,我在道德经里翻来翻去找这个冲字,用的比较少,应该来说比较相应的就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就是那些虚无缥缈的气使彼此产生了联系,在内部需要这些虚无缥缈的气,信息、能量之类的,使物质的内部达到某种联系和平衡,在外部万物之间也是通过这些虚无缥缈的气产生联系,这里的气是指信息和能量,我们不要以为万事万物都是孤立的,它们都是生长在有物混成里面嘛,“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嘛,冲气以为和就是万事万物凭着虚无缥缈的能量和信息在互相联系着,和,一团和气,就是彼此成为一个整体。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这里就是继续讲为人处世了,第二十五章不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吗?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就要遵循大道之理,要符合自然规律,又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具体应用就是谦虚谨慎啦。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古代那些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谷听得比较少,不谷是指心胸不够开阔,有些书说不谷就是不生小孩,这是不对的,我们以虚怀若谷来对照,孤,孤家,比如说成孤陋寡闻更加好,自谦说我没什么才能,是个孤陋寡闻的人,不谷,胸怀也不够宽广,这样解释更符合古代文人那种谦虚的态度,孤、寡、不谷让我来解释就是孤陋寡闻、心胸不开阔,人们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孤陋寡闻、心胸也不开阔的,但是王公都这样自称,王公为什么要这样自称呢?接下来讲。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关键词就是损和益,前面老子不是说过“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还有说“为学者日益”啊,请大家记得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说为学日益不好啊,他是赞成我们为学日益的,也告诫我们为道日损,损是去掉你的坏习惯,益是学习有用的东西,为学日益强调了学习的标准,就是要天天有所收获,正如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而不是头脑一片混乱,合上书本什么都忘记了,真正的学习是要天天增长知识、有所收获,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为道就要日损,天天去掉自己的坏习惯,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坏习惯,这两者相得益彰,互不矛盾。故物或损之而益,这里的损可以理解为谦虚谨慎,就是自称孤、寡、不谷的心态,来好好的见贤思齐,不断的收获,益之而损在这里讲就是事物有时是相反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谦虚谨慎,骄傲自满,自以为了不起,那就会渐渐走下坡路,就像前面一章所说的“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里告诉我们为什么那些王公都自谦孤、寡、不谷,其实就是自谦,目的就是损之而益,反过来如果我们贡高我慢那就会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这句话是老子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有智慧的人是很多的,比如前面那些自称孤、寡、不谷的王公,这些都是良好的传统习惯,这些我老子也是崇尚的、赞同的,人家在教这些谦虚谨慎、不断进步,我也是这样教别人的,不要以为前面说“反者道之动”就不像那些自称孤、寡、不谷的王公那样谦虚谨慎地去做了,而要去贡高我慢了,不是这样的,这些别人好的东西我们也要学习。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梁就是房子的房梁,强梁的意思就是一厢情愿,不理智的拼命去顶什么东西,一点都不改变的,老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要老是和大众、大局搞反面,拼命地去顶,千万不要因为前面说“反者道之动”,就什么事情都和别人对着干,所以告诉大家“强梁者不得其死”,不得其死就是死得很惨啊,父母叫我听话我就不听话,人家做好人我就做坏人,以为那样才符合“反者道之动”,那就完了。吾将以为教父,我们以前对那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成为什么什么父,这里的教父也有这个意思,另外这里的父字也有开始、基础的意思,吾将以为教父就是说在一切的观念里面我是最重视不能做强梁者,这句话又和“弱者道之用”相呼应,还有“上善若水”。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强梁者不得其死,是不是说你特别强势了将来就会不得好死的意思啊?
【回答】
不是的,这是边见了,上边老子也说过“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个强梁也不是说什么都是软弱的,反过来,你不能什么事情都是顶牛,遇到比你厉害的牛角都被顶断了,一定要以智慧来看啊,该硬的时候还是要硬,用兵则贵右嘛,该退的时候还是要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嘛,强梁者是指那些什么事情都是那么强硬,那是会吃亏的;如果形势正好攻过去可以取胜,那就要用兵则贵右,那不叫强梁,对我来说那是吹灰之力啊,这个和“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的道理一样,是很自然的能够达到目的或成功,而不是强扭的瓜,强梁者就像我们家乡的一句话,蛤蟆垫床脚,那蛤蟆肯定是会被压死的。
【补充问题】
本章是不是对中道的解释,在我们日常打坐修行中应如何应用?
【回答】
这一章告诉我们几个重要的事情,一个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也就是负阴而抱阳,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另一个是人无完人、物无完物,总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第三个就是谦受益、满招损,尤其重点提出来千万不要鲁莽从事,会不得好死的,哈哈。
【补充问题】
吾将以为教父,是不是告诉大家不要像强梁者那么做?
【回答】
对的,老子告诉我们这是他人生观里面的核心,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脑海里记住很多事情,当年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张开嘴巴问他牙齿怎么样,孔子说都掉完了,又伸出舌头问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舌头还是很好的,配合上面说的“弱者道之用”,还有“上善若水”的道理,所以不能什么东西都顶,那是不好的。
【补充问题】
唯孤、寡、不谷,不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
不谷,我在网络上查有些人就说是种水稻不结稻穗,里面是空的就是不谷,一个人有没有儿子也不能和他的德行直接划等号的,多少圣贤都没有结婚,不能说他不好啊。前面章节讲过“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个谷是宽广的意思,让我来说孤、寡、不谷就是孤陋寡闻、心胸不开阔,眼光不长远,并不是水稻不结稻穗的意思,这些都是古代王侯的谦称,寡人,寡人真的是一个人吗?也有说寡德之人,孤陋寡闻也是形容一个人没什么才学啊,没什么修养啊。不谷,人家虚怀若谷,我就心胸狭隘。说什么不生孩子,真是驴唇不对马嘴啊。
【补充问题】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是不是就是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或者释迦牟尼佛说的如果谁说我说法就是谤佛谤法?
【回答】
不是的,这句话与释迦牟尼佛说的那句话没有关系,反而和释迦牟尼佛另外一句话有关,意思就是他说他所讲的道理和古佛是一致的,具体原文记不清了。老子是怕我们误解“反者道之动”、“道可道,非常道”,前面还说过“故建言有之。。。”,别以为道只有我老子一个人懂,其实很多人从不同侧面都懂得大道之理的,就怕我们认为老子没有说过的话都是不对的,怕人家搞门派之见,所以老子说“故建言有之”啊,还有王公王侯孤、寡、不谷这些谦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也是提倡这样做的,就怕大家认为只有老子说的才对,别人就没有一句是对的啦,那真的是门派之见啦。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人家说的是对的,我也是这么教的,就像王公们这些谦虚的精神,我也是这么做的。
【补充问题】
本章文中吾将以为教父中教父是什么意思?
【回答】
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强梁者不得其死”而说的,教父的意思就是我思想的核心。
【补充问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那么这个一、二、三到底是什么呢?
【回答】
一就是指有物混成,二一方面指天和地,另外也可以指阴阳二气,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发现天地之间有种种的物质,就像一块石头是由多种不同的元素组成的,任何的元素都含有阴阳的粒子之类的东西,三是指种种的物质,种种的物质又构成了万物。
【补充问题】
万物都有阴阳,为什么文中要用负阴抱阳呢?
【回答】
负是背着,抱就是用手抱着,这两者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万物具备了阴也具备了阳。
【补充问题】
负阴抱阳,为什么不是抱阴负阳呢?
【回答】
负感觉可以承受重量大一点吧,抱就轻松一点,我们看见带两个小孩的肯定是背着大的抱着小的,用背部来驮有力量一些,抱力量小一点,阴属于重的东西,阳比较轻,大概是这个意思。
道德经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释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几个关键词是至柔、至坚和驰骋,驰骋的原意是骑着马跑得很快,这里是比喻或形容没有什么阻挡,至柔可以在至坚里面任意的纵横,没有什么阻挡,游刃有余。天下哪一种东西可以在所有的东西里任意出入、驰骋啊?空气吗?有堵墙空气也透不过去吧,阳光、电磁波等等,好像都不是,接下来一句给出了解释。
无有入无间,关键词是无有和无间,无间就是很紧密,没有一点空隙,称得上至柔的就是无有,到底是有还是无啊?看起来没有的东西就能够进入到没有空隙的东西,无有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那就只有道啦,除了道就没有比道更加无有的啦,道在哪里呢?“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它在一切万物之中,这里的无有就是指道。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就是以这个无有入无间的道理而明白了无为的益处、好处,无为是什么事情都不干吗?不是的,无为是前面的“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从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无妄为,因为无妄为了,所以无不为,没有不成功的,这些是无为的益处、好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们倒过来讲,及之就是赶得上、比得上,天下没有比得上不言之教和无为之益的。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啊?最标准的不言的人是哑巴啊,那哑巴都是很了不起啦?不是的,无为就是无妄为,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实际情况去做事情,所以成功率就非常高,老子前面讲过“希言,自然。”,还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不言就是不要说废话,还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就说这些圣、巧、利、智等等是不是都不要啊,不是的,他是要我们见素抱朴,不要老是在口头上说,说一套做一套,不言之教就是要做实事,要落实到行动上去,不要总是口头上说这说那,说完指望别人做,自己不去做,是身教为先,就是要自己带好头。无为之益前面讲过了,是不妄为的好处。这两种方法是天下希及之,希是稀少,就是很少有方法方式能够比得上不言之教和无为之益。
【补充问题】
有版本解释天下希及之的意思是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吗?
【回答】
其实很多古圣先贤都能够做到,前面说过“故建言有之”,还有那十三种情况,还有“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些都是历史上很多先贤的教导,并不是老子一个人的说教,“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嘛,真正圣贤一方面很谦虚,一方面很务实,他知道在他之前和之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圣贤啊。这种解释对老子教化众生所起的激励作用就很少了,怎么能说很少有人能达到呢?那不是教人们放弃了吗?其实是推荐不言之教和无为之益的好处。
【补充问题】
无有入无间怎么理解?
【回答】
无有就是没有有,没有有在佛家来讲就是无相,实相无相,在道德经来讲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的无名的层次,也就是无极的层次,我们以佛家的无相,没有形象,套到无有就最恰当了。
道德经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释义】
名与身孰亲?名是指名誉,在社会上或某些场合的名誉,这些是需要靠一些途径或手段才能获得的,老子就问我们,身体和名誉哪个重要啊?亲,相反就是疏,亲在这里是重要的意思,是珍惜你的生命还是不惜代价去追求那些所谓的名誉呢?那么老子是不是告诉我们只要身体好其他都不重要,是不是?老子是不是觉得人生在世,只要身体好,能吃能睡就好了吗?不是的,老子是要我们以大道作为行为规范,去做利人济物的事情,而不是只是贪图个人的享受,这里的名是指不要去欺世盗名,这句名与身孰亲是警醒那些欺世盗名的人不要有一天搞得身败名裂,那才知道得不偿失的,并不是要我们消极面对所有事情,警醒那些欺世盗名的人,那些虚名假誉到头是没什么用的,要真正的为社会做贡献,那就是“无私成其私”,那样才是真实的,这些和以前讲过的“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等等是一致的,不要误解老子的意思,消极对待一切,单位要你晋升,竞争上岗,好好学习,你说算啦,老子告诉我们名和身哪个重要啊,不是这个意思啊,不然老子都被我们气死啦。
身与货孰多?货就是货物,其实就是指财物,这里用一句俗语解释就明白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个身不是指懒惰的人的身,而是指一些言行符合大道之理的人,这样的人存在,他会创造出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所谓的人定胜天啊,虽然人是不可能胜过天的,人有这种创造能力,有这种利用万物的智慧,货物再多也是一个定数,人是一个变数,是这样来对比的,不是说一个懒惰的人坐在家里身与货孰多,不可能的,老子是强调人的创造能力,人的智慧价值,这里的身是指那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那些人,不是指那些在家里吃喝玩乐、坐吃山空的人,还有一句俗话说腰缠万贯不如一技傍身,你身上有一万块钱,迟早会花光,如果你有某种技术、技能,还是可以靠它天天赚钱。
得与亡孰病?得就是得到,亡,用一句成语解释,亡羊补牢的亡,病就是弊病,就是得到和失去哪些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甚爱必大费,甚就是程度很深,爱就是喜欢什么东西,甚爱就是很深的喜欢一种东西,这种情况通常是这个东西和你的落差太大,也就是你去高攀、苛求、一厢情愿的喜欢,那必须就要不惜代价,如果在同一水平线上或价值相当也就谈不上是甚爱了,费就是费用了,大费也就是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你贪求什么事情,那么你就属于一厢情愿的,那你就会不惜代价地去追求,付出很大的费用、力量。
多藏必厚亡,多就是很多,藏就是收藏、收集,亡就是失去,这里的厚字怎么解释呢?我用一句成语厚积薄发,一个人太贪得无厌的想占有什么东西,那么有一天就会出现严重的损失。
故知足不辱,知足就是自己懂得满足,自己的东西自由支配是不会招来侮辱的,知足往往与别人的给予或向别人索取有关的,比如人家给我什么东西,我很高兴,非常感谢,这就是知足,如果说怎么这么少啊等等,就是不知足,人家说嫌少我还不想给你呢,这就是侮辱,知足的人不会贪取,就不会招来侮辱。
知止不殆,止就是停止,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适可而止,就是做什么事情懂得掌握分寸、火候就不会有危险,殆就是危险,孙子兵法里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懂得掌握分寸,懂得看清具体情况,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和失败。
可以长久,这句话是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的做法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长久,天长地久,第七章讲到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不自生,不是为自己而为自己,懂得为大众,以身托天下,将自己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就永远是稳定的,就不用宠辱若惊,可以长久就是凭着这种方法可以永远保持局面的稳定,我们人生在世不是要追求永远成功、永远安定、永远不失败吗?老子就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就可以永远和谐,可以永远地进步。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这一章说到可以长久,前面还说到天长地久,治国爱民这样的一些言辞,而《金刚经》里面说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比之下《道德经》是否更强调实际的应用,这些与《金刚经》中的内容有什么不一致吗?
【回答】
为什么《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老子《道德经》里又说“可以长久”?那事物到底是虚妄的还是长久的呢?可能你的问题是想弄清这个关系。从我们凡夫的表面相来说事物是存在的,并不是虚妄,那世尊为什么说虚妄呢?他是指事物内部运动变化的普遍性,所有事物不是往好处变化就是往坏处变化,所谓的生、老、病、死,人从生命孕育开始,然后经历少年、壮年、老年、死亡,前面在不断成长,到了极点,物壮则老,就开始慢慢地衰弱,物质都有这种过程,如果有一些良好的助缘,那就能够使事物减慢一点衰老,或者是永远维持一种动态平衡,那世尊有没有讲到这方面啊?是不是只是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其实世尊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后的对五比丘第一次演讲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四圣谛就告诉我们一切不好的事情(就是苦)就是不正确的行为感召而来,要将这个苦灭掉那就必须修正道,苦都可以灭,由苦转到乐,那不就是从不好的一面转到好的一面吗?也就是从不长久转到长久啦。所以释迦牟尼佛和老子这两位圣人都是明白了同一个真理,就是因果,老子是告诉我们如何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些和四圣谛、八正道是异曲同工之妙啊。
道德经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释义】
这一章中讲了五种情况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这五种情况老子就告诉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看事物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还必须去观察它的实际情况。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是什么?我们平时说那些成就高的人就说他集什么什么之大成的成就者,大成就是集很多很多方面的成就,或者是一个事物汲取了很多很多同类事物的优点、精华,称为集大成者,大成若缺就是那些集大成者看起来也不怎么样,看起来也不是那么优秀,像说的那么神奇,等等,老子告诉我们看事物有些时候是你自己有一些偏见、成见啊,或者是自己内心有一些嫉妒心等等,那些大成你看起来也好像若缺,此处若字用的非常精妙,这里就是好像的意思,好像就是似是而非,似有而有,老子这里告诉我们不要随便否定,当问你若缺在哪里,你又说不出来,到底缺不缺就要看它的实际用途,真正大成者就体现在其用不弊,弊是弊病,不完善的意思,大成的要在用的时候看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如果用起来非常好,得心应手,完美无缺,那你不得不承认它就是大成。自古至今我们修行界有一个现象,就是那些骗子或糊涂蛋都喜欢说我自己开悟了,我自己是菩萨再来,我自己是某某佛再来,这些人傻得要死,你这样说我们观察一下,你说你是开悟的人,那你有没有圆满的智慧啊?你有没有无碍的辩才啊?一看就知道啦,有些人说自己是观音菩萨再来,那你像不像观音菩萨啊?你有没有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啊?如果不像那就是不对啦,如果你是菩萨再来,那你必须有菩萨的心愿,有菩萨的行为,也就是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老子这句话就是在说这个道理,真正之大成人家说他若缺无所谓,只要其用不弊就是大成。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盈就是充满,指非常多,大盈若冲就是当东西非常多非常多充满一切处的时候你就觉得它好像不存在、很虚无,其实是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好像空气到处都是充满的,人家反而就没有注意它,当到了空气稀薄的地方才感觉到我们随时都在用。穷就是用之不绝、源源不断,真正多的东西必须是用之不绝,永远用不完,那才称得上多,但是真正多的东西,太多了,往往不被人家注意,反而好像若有若无,没什么人特别注意它,老子是讲人认识事物的这种偏见。
大直若屈,大直是非常直,非常直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弯吗?不对的,这里不是在讲事物了,是在讲人了,前面大成、大盈是在讲事物,其用不弊,还有其用不穷,是在讲对事物的认识,后面三种是指人。大直是真正正直的人,不会到处去说我很正直,他们是内外一致,言行一致,不用四处宣扬自己的正直,是自然、随和地去做好,所以看起来也不是特别正直一样,他们能容人小过,不会斤斤计较,更不会吹毛求疵,若屈,就是反而也能够随顺一下别人。
大巧若拙,拙就是笨拙,那些真正很能干的人做什么事情看起来都是很不经意,很自然的完成了,没有特别去渲染气氛,看起来和很普通的人差不多,但是每个事情都能很自然、很顺利、很轻松地做好,不会去虚张声势。
大辩若讷,大辩就是那些非常有辩才的人,他们就跟没有口才的人差不多,比如两个人的辩论,一个说了一大堆话,而另一个只用一两句话就能将其驳倒,那才是高手,比如上擂台一拳就将对方打倒,那就是K.O了,如果是花拳绣腿搞一大堆,最后才能将对方打倒,也就是九牛二虎之力,那不算是高手,真正会辩论的人一两句话就能将对方驳倒,看起来语言很简单,就和那些木木讷讷的人差不多,如果是口若悬河说了很多很多,最后好不容易才将对方驳倒,那不是高手。
静胜躁,寒胜热。静是安静的静,躁就是浮躁的躁,寒是寒冷的寒,热是热气冲天的热,有些版本写成躁胜寒,静胜热,我仔细推敲过,他们说躁胜寒的意思是比如你蹦蹦跳跳、跑步就能抵抗寒冷,天冷穿个棉袄就好了,难道晚上不用盖被子睡觉而要跳着吗?老子不会是这个意思的,古圣先贤和我们大众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智慧,而且智慧非常的圆满,我也搞不懂为什么有人会认同这样的版本,一定是静胜躁,不变应万变嘛,以静制动啊,千古以来都是这么认为的啊。静就是安静,躁就是躁动不安,一个人冷静的时候来做事、判断事物肯定是比烦躁不安的时候看得清楚、想得周到,对双方来说冷静的一方比躁动的一方有优势,从同一个人来说冷静的时候一定比烦躁的时候发挥得好,冷静的时候胜过焦躁的时候,从敌我双方来看是冷静的人比较有把握战胜急躁的人。
寒胜热,寒就是寒冷,热就是炎热,冬天来了夏天就过去了,但春天来了冬天也过去啦,到底春夏秋冬交替是谁胜谁啊?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看事物总的规律,寒在这里不是指非常的寒冷,而是指事物的平常状态,相对来说都是属于一种安静的状态,燥热的状态迟早会被冷却下来的,老子在前面也讲过“复命曰静”,地球的深处温度不是非常高吗?那你要知道那是高压的作用使它温度升高啊,那些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不是也慢慢冷却了吗?从事物比较基础的状态来看相对是安静的,相对温度没那么高,高温的现象往往都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事物的本质。
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又进一步给我们分析万事万物的根本,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状态是清静,老子在前面说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就说到了清、灵之类的,清而不浊,静就是宁静、安详,为天下正,老子给我们总结了这是我们为人处世、言语举止的大标准,头脑要清醒,品德要清高,为人要祥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嘛,清静和清宁是一致的,天下最正规的、最正宗的形式就是清静,从前面静胜躁、寒胜热总结的这个意思。谢谢大家!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