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五十一至五十二章

道德经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义】

在网络或社会上很多人研究《道德经》,自己搞不懂,就随便乱改里面的字,甚至自己搞不懂就说《道德经》的排列顺序搞错了,因为解释不通,我讲《道德经》从第一章到上个星期讲的第五十章,我都告诉大家,是一环套一环的,全部是非常严谨,没有发现哪个地方有错啊,也不会有顺序搞错啦,请大家记得古圣先贤(包括古代的那些工匠)做事情都很认真。现在的五十一章是连着五十章的哪个焦点而谈呢?那就是“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五十一章是针对这一句的,就好像老子和尹喜在说话,一天一天聊下来啊,话语是不会乱的。“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就是在讲“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怎么会本事那么大啊?“无死地”引申来就是排除了种种可能导致危险的因素,考虑的很周到,尹喜就会问“应该怎么排除种种危险的因素呢?”老子就告诉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请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很多人以为道和德是并排的,不对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大自然一种神秘的力量,“大道汜兮,岂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大道的力量是很大的,大道的力量是不是我们一看就看得到呢?不是的,“反则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联系起来就知道了,道其实是存在的一种神秘的力量,德就是最正确的反映道的运动状态,德是总结出来符合道的规律,常德,就是道的表现形式。道生之,德畜之,道的微妙力量就是体现在种种的变化现象,我们只要从事物的种种现象里面去总结,就能够找到道的规律,也就是德,德是道的体现,前面不是有“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等等,都是在讲道和德的关系,道和德不是平列的,而是道是以德来体现的,道直接去寻找,只能从种种现象、种种规律上来考证,而不是直接看到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嘛,不是直接看得到的,而是以种种的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体现道的存在,畜就是积累,规律不是一方面,可能是很多方面,所以要积累,反映出道的存在和道的运动模式,这么说也很抽象,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内涵,后面就有了。

物形之,势成之,物是事物,种种的现象,形是形成,种种事物的形成不是凭空而来的,势是势力、力量,是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使它成为那种现象,就是势成之。道生之,德畜之,进一步告诉我们,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就是物形之,势成之,也就是种种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推动,就和上面的“大道汜兮,岂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意思是一样的。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莫不就是没有一个不是,就是全部都是,道是万物的至尊,也就是万物都是在道的力量的统摄下而变化发展的,所以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德是万物的变化规律,也就是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运动、变化的具体体现,没有一种不是以道为至尊,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万物以德为最可贵的,也就是万物遵循着德的规律,这是最正确的、最难得的,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德这种规律,德是道所体现出来的,继续引申下去就是遵循道的规律,道的规律就是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进一步告诉尹喜,道有多么的至高无上啊,多高的地位啊,德有多么的可贵啊,就是体现在它不用特别地去命令万物,万物将自化,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道的力量体现出来德的规律,去自然地运化,莫之命而常自然,一切都那么的有规律,好像春夏秋冬啊、山河大地啊、日月运行啊等等,一切变化都是那么自然,常就是长久,永远是那么自然,好像太阳东边升起来西边落下去,古人是这么认为,其实是地球在转,地球再转也是那么的自然,不用我们去担忧,这个就是常自然,万事万物都是那么自然的变化发展,道的力量有多大,德的规律有多么可贵。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老子进一步解释道、德和万事万物的规律,道生出来的种种规律,德畜之,就是汇总、体现在我们所谓的德的规律上,长就是从小到大的增长,育就是哺育,提供什么条件帮助它生长,亭是独立的意思,毒在古代通督字,就是监督,独立也不失控,有些东西并不是不断的长,也会达到一个平衡点,好像天降雨露滋润万物,就是养之,覆是保护,比如山洞里很阴暗也会长一些植物啊,比如娃娃鱼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岩洞里,好像不喜欢阳光。使它生长,哺育着它,使它独立又保持一定的联系监督着它,到一定程度还继续保养它、保护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而不有,虽然生育着万物,但是不占有,让它自己去成长;为而不恃,虽然大道在帮助万物,但是没有功德相,永远和万物是不二的,就像前面说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等等;长而不宰,宰就是主宰、宰割,大道和万事万物是不二的。老子就告诉尹喜,我上面告诉你的“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些都是玄妙的规律啊,是很奥妙、精深的大道的规律。那这个规律和前面的“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就是这样而来的,只要你懂得大道的规律,你就无死地,以大道的规律去做,就无死地,这些和前面的“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有什么联系啊?你要总结兕虎出没的规律,要想遇到是如何回避它的锋芒,老虎不会爬树,你走在荒山野岭是要观察附近有没有大树,万一有老虎可以爬到树上去,可能就没问题啊,犀牛很大,脚步声应该很重,你老远也要观察一下,听到有声音就要小心,经过军队要观察附近有什么茅草等等,有事时可以回避,他们看到有目标才会打击,如果看不到目标就不会打击啦,对方想什么你要理解,你要有针对性地去回避,这样就无死地啦,大道的规律上来说万事万物是一个整体的,只要遵循这种整体观,分析对方,就能够找到有效的途径,这就是很微妙的客观规律。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这篇中的“亭之毒之”在网上有种说法是在古代是“亭”通“成”,“毒”通“熟”,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回答】

他们就以为是生育、成熟,让我来看还是觉得独立和监督,监督还可引申为联系,既独立又联系,养之就是成熟了嘛,如果养还是滋养的意思,那前面的育之呢?所以我认真研究过,如果你认为养是滋养,那前面的育是什么意思啊?比如一个种子下地长起芽,必须有一些条件使它不断的长大,那就是育,长大之后自然就会独立,独立以后也还是有一些联系啊,就算到了成熟了也还是要去保养它、保护它,不然又搞坏了。

 

【补充问题】

原来看《道德经》很高深、难懂,听了您讲到现在,觉得《道德经》讲的其实是很平常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是这样吗?

【回答】

其实讲的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无论哪种规律都遵循着整体观,万事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看起来好像是独立的,其实冥冥之中都有某一些联系,就是哲学上所说的普遍联系,我们就通过这种普遍联系研究对方嘛,如果让我来说《孙子兵法》、鬼谷子的《纵横论》等等都离不开这种整体观,以后可以找一些故事我来用整体观的理论来破解它。

我来谈谈我研究《道德经》的一些体会,古圣先贤不外都是证悟了同一个境界,那就是无极,体现出来就是朴,就是朴素,我们的心就是那么的真诚、自然,只要证入这个境界回头再看古圣先贤的的著作,读几遍就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我要讲课,所以会逐字研究,包括会查字典,搞清意思,如果我只是为了明白古圣先贤的意思,其实读一遍就好了。有些学者研究《道德经》研究了一辈子,还搞得乱七八糟,因为他们没有证悟那个境界,不知道什么叫做无极,就像俗话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也进入了无极的境界,老子也不外就是在这个境界里说他的感受,所以我一听就明白,所以他们都是在搞文字相,我们是和老子心心相印,所以我敢保证在历史上我讲的《道德经》是最好的,你们可以去挑毛病,看看那一句讲的不对,因为我是亲证进去,包括韩非子、王弼都只是在研究哲学,他们没有亲证那个境界。

 

道德经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释义】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第一章中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这里的“天下”和前面的“天地”是差不多的,天下有始就是天下是有个来源的,天下或天地是从某种状态下产生的,源头就是天下母,天是天上,下就是天下,天下在这里和天地是同一个意思,我们追寻一下,生出天地的那个就是天地的母,其实是指那个虚无缥缈的道。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老子就告诉我们,从有形有状的天地推到虚无飘渺的天地母,知道了天下这么宽广原来还是有个生它的源头,那从生天地的源头重新来认识天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以知就是用来知道、了解天地;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反过来对天下有了解了,既知其子就是既然知道天下,守是遵守,要遵守生天地的这个东西的规律,复守其母就是反过来必须遵守大道之理,我们通过第一段知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天下还是有个源头生它出来的,了解了这个源头就会了解天下,反过来又从天下的种种现象更要去遵守大道之理;

没身不殆,没身,有不少人就解释为一辈子,这是不对的,没身就是没有身,前面章节也有一处“没身不殆”,说到底就是不要孤立出来。这一段总结起来就是说天下都是有生出来的源头,那个源头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从道的角度来认识就知道其实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不要以为是孤立的,是如何普遍联系呢?就是通过虚无缥缈的道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这么密切的联系,总结这个规律就不要把自己和周边的一切孤立起来,这就是没身不殆,只要没有孤立、执着,懂得和周边的一切乃至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就会不殆,融为一体就是没身,没有身,道家就是复归无极,佛家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身不是指身体没有了,而是不要孤独、孤立这种做法,要懂得和普天下浑然一体;不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殆就是危险、错误,只要能够和大道、万物成为一体,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啦。老子这一章是接着上边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说万事万物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影响着它,也就是万事万物通过冥冥之中这种大道的力量成为一种普遍联系的整体,我们要想天长地久、宠辱不惊,就是要没身,才能不殆。老子就是在讲将个人的利益和天地万物的利益成为一体,这就是托天下的道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兑就是兑换的兑,有进有出,我们人哪里可以这样啊?就是嘴巴,少说闲话嘛,说话一定要如理如法,不要妄语,塞其兑;门关起来就不会往外搞,一般就是眼睛和耳朵,前面不是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嘛,后面就是简单一点,不要说妄语,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外面乱搞,终身不勤,就不会搞得那么累了。老子在这里为什么不用“终生”呢?古人用词确实很严谨,身体死了就没有了,这个词用得很好,也就是一辈子,勤就是勤劳,这里引申就是不会那么招惹是非,搞得那么烦恼、辛苦。前面不是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愚人之心也哉”嘛,就是“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这个意思啊,我们有时候就是因为种种的言语、行为不正当,招惹了很多麻烦事,真的是终身不舒服。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开其兑就是嘴巴到处乱讲,老是招惹是非;济其事,有个成语“无济于事”,就是对这个事情没什么帮助,那“济其事”对这个事情有帮助是不是啊?老子做事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无妄为,无为而无不为。济就是帮助,本来是渡河,在这里就是有意地去做什么事情,那我们就明白了,济其事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相违背的,就像前面说的“天下神器,不可执也,不可持也,执则失之,持则败之”。济就是自己主观地去做事情,“将欲取天下,吾见其不得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时到花开,那个时候是最恰当的时候,最佳的时候,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主观地做事情,济其事就是一厢情愿地、主观地做事情,终身不救,一辈子没的救了,一定是麻烦事一大堆的,老是嘴巴管不住就妄语,做事情也是管不住乱做,拔苗助长,这就会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老子前面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就是真真正正有智慧,了解自己,为什么用“见小”呢?人其实很多大的方面都是看得出来的,但是一些小的方面的就很难发现了。不是说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吗?没错没错。有时候就是一个小的环节没有注意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功亏一篑,以前某次发射火箭就是有一个小零件没搞好就失败了,老子这里的“见小”是指这些,而不是吹毛求疵,虽然古人说“大行不顾小景”,其实这些是别人鼓励我们看准大方向去做事,但是我们真的做事一定要周到全面,千万不要功亏一篑,老子是告诉我们不是以为什么都是大方向对了就好了,有时就是恰恰相反,一个小的问题就会使得大局全部都没有了,老子的大智慧就体现在大方面和细节严谨的结合,能发现细小环节的错误才是最高明的人。守柔曰强,很多人喜欢逞匹夫之勇,不仅老子提倡守柔曰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岳飞写的《武穆全书》中论将帅也说到,将在谋不在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骑马都不会但打仗那么厉害,还有孙膑,膝盖骨都被居心不良的师兄庞涓挖掉了,不能走路,但打仗还是那么厉害,这些都体现了将在谋不在勇,有一个成语是“一决雌雄”,出自刘邦和项羽,有一次他们两军相遇,项羽就和刘邦说我们来一决雌雄吧,我看二十个刘邦也打不过项羽,小时候看连环画连韩信也只能和项羽打十几个回合,也打不过的,刘邦更不行啦。所以刘邦不和他这样搞,最后项羽还是自刎乌江,确实智谋还是挺厉害的,被刘邦搞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搞得楚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这些可以看出智慧的重要性,所以老子说守柔曰强,就是说不要以为人家很柔弱,或胆怯,其实有时候退一步反而掌握了主动权。我也是深有体会,人家找我辩论嘛,不是说我喜欢辩论,我是懂得辩论的道理,自己平时一定要如理如法,对人很客气、很恭敬,说话不要得罪人,如果这样做人家还找你辩论,那些人肯定有个破绽,想挖苦你几下,这就越过了中道的界限,我就抓住你的破绽马上就输了,如果你很客气我就没办法抓住你的,这也是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用其光,我们身上哪有光呢,佛经上那些佛菩萨就有。光者明也,我们为人处世要坦坦荡荡、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用其光就是这个意思。复归其明,我们心里没有妄想、贪着,看事情就周到、全面,骗子诈骗就是掌握两个技巧,一个是利用我们的恐怖心理,一个是利用我们的贪心,只要一个人光明磊落,你的智慧就不一样了,看事物就周到全面,大方向看清楚,小方向也能看清楚,只要你心地坦荡,你的智慧就会明达起来,佛家说开悟嘛,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就是大家的本来面目,就这么简单吗?其实不简单,最重要的你是不是用这个“不思善,不思恶”的心态来返观你的一切言语行为、起心动念,如果这么返观那就复归其明了,你的智慧就开启了,不仅六祖说这么简单,释迦牟尼佛也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老子也说“用其光,复归其明”,确实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遗身殃,遗就是遗留,身就是身体,殃就是祸害,只要你光明磊落的做人、心胸坦荡、智慧明达就不会招来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事情,无遗就是没有留下,身殃就是自身的麻烦事,这样就不会留下什么祸根。

是为袭常,常就是真常之道、大道之理,袭就是沿袭,也就是继承,如果想得真常之大道,就是要按前面“用其光,复归其明”的方法做,这就继承了、得到了、掌握了大道之理。谢谢大家!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