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五十六至六十章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知道的人就不说是不是啊?说的人就不知道的是不是啊?我们研究《道德经》,第一我们必须掌握老子的世界观,乃至老子的行为观。那老子的世界观是什么?老子的世界观是抱一;老子的行为观是什么?老子的行为观是无为而无不为。那掌握了那就好了,再来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首先关键词就是知者。那知什么呢?知道大道之理。老子都是以大道为首要的,知道大道之理的人。不言就是不说话是不是?不说话知道了也没用。不言就是不妄言,我从哪里来找依据呢?就从无为而无不为就知道。所以这句话就是明白大道之理的人就不会妄言,不会乱说话。言者不知就是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就是那些不明白大道之理的人。这两句连起来,明白大道之理的人就不会乱说话,说话都是说真实的,乱说话的人就是那些不明白大道之理的人。老子为什么说这些呢?上面第55章不是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然后怎么怎么怎么地。老子就以骨弱筋柔而握固等等以婴儿来描绘,尹喜可能说师父啊你能不能说具体点,所以老子在56章就在说含德之厚的那些人他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妄言。

塞其兑,闭其门

塞其兑,我查过很多注解《道德经》的人,大家都公认兑就是口,嘴巴。门就是其他眼耳之类的。那么兑和门合起来就相当于佛家所说的六根。那眼耳鼻舌身意都给塞了闭了是什么意思?不是变得一片茫然吗?不是!老子你们要知道前面说不出户知天下,多厉害。不是说全部关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不是的。我们以释迦牟尼佛的理念,《金刚经》须菩提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释迦牟尼佛认同的这个理念来看,塞其兑,闭其门就是六根不要攀缘六尘,少说废话,不要老是去攀缘外部的事情。兑和门合起来就是六根。

挫其锐,解其纷;

挫其锐,挫谁的锐啊?那肯定是挫自己的锐呀。也就是说真正明白大道之理的人,他们不会随便去锋芒毕露,不会随便去聪明外露。这就是挫其锐。解其纷,纷就是纷纷乱乱,解什么纷啦?明白大道之理的人是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给理顺给化成简单,不管是内心的思维还是外边的事情。解其纷就是解内心和外在的纷,就是将思维理顺,将事情理顺。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我们后来的成语和光同尘应该来自《道德经》这和其光,同其尘吧。光是什么?光是荣耀的事情。尘是什么?尘是指不怎么显眼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差的东西。和其光,同其尘是什么意思?就是明白大道之理的人无论是和社会那上层的人物在一起他也能合得好,和社会底层的人们在一起也能合得好。这就是和光同尘。那我从哪里找到印证呢?我从《维摩诘经》里面第二品“方便品”,维摩诘和王子也合得好,和老百姓也合得好,去到哪里大家都很尊敬他。所以我以这个来印证和光同尘,就是和上层的人物也合得好,跟下层的人物也合得好。这就是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就是这些,前面这六方面,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等等这六方面。这六方面做得好了就称得上玄同。玄是什么?玄是玄妙,玄妙是指哪里的玄妙?大道之理。同是什么?不二。这整句合起来,是谓玄同,这就是称为和大道和谐统一,也就是合道。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不可得是什么意思?不可以得到什么。那这六个方面亲近、疏远、利有好处的、害有害处的、贵就是高贵的、贱就是下贱的这六个方面。不可得而亲、而疏、而利、而害、而贵、而贱是什么意思呀?不可得,没有什么可得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所住生心,就是不可得。也就是说他和亲疏利害贵贱都能够和谐相处。也就是无论是在亲的群体里面也能够合得好,在疏的群体里面也能和睦相处;在利的环境下也能和谐,在害的环境也能和谐;在贵的群体也能和谐,在贱的群体也能和谐。不是佛经有句话随所住处恒安乐吗?也就是和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和谐统一,这就是玄同。进一步解释玄同是怎么样。

故为天下贵。

这里的贵和前面不可得而贵这里是不是一个意思?有点不一样。这里的是可贵的意思,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天下最难能可贵的。这个类似前面有“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很少能够达到这个好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嘛。这个是最好的。所以故为天下贵,能够达到这个层次是天下最难能可贵的,最难得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真真正正悟道得道合道,那是最难得的。

 

道德经 第五十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正就是正确,那正确又是什么意思呢?正确就是合乎民心、合乎道理,也就是大公无私。治理国家你一定要合乎民心、合乎大众,也就是说一定要合情合理。用合情合理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这就是以正,正确——也就是站在你的立场上,你觉得对吗?你觉得对;那站在我的立场上也觉得对;站在大众的立场上都觉得对,这就是正。正就是不偏不倚。以正治国就是一定要合乎道理,治国一定要正正当当,不要以个人的想法强加于天下。以奇用兵,用兵打仗就不一样了。如果用兵打仗也这么正正规规地去打仗,你想什么敌人都知道,那你肯定打败仗。所以老子很有智慧,以正治国,对老百姓讲诚信,一定要大公无私;对敌人,敌人敢于来侵犯我,我要用种种巧妙的办法将你打败,将你消灭。老百姓是我们国家的人民,是一家人,对他们要讲信用讲诚信,敌人是来惹麻烦的,我不将你打败,你还以为我怕你,所以用兵就要以奇,出奇制胜,用种种巧妙甚至是诡谲的方法将敌人打败。以无事取天下,前面治国,国和天下有没有区别?在老子那个时候很多诸侯国都是小国家。天下应该是指连周边很多国家都算进去的一个大的地域、地方。这个天下换成我们现在的词语就相当于世界。以无事取天下,关键词就是取和无事。无事是什么意思?相反就是有事,有事是什么?就是麻烦事。就是不要给天下的百姓添麻烦,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取天下是什么意思?取就是得到。取天下就是得到天下。得到天下什么呢?得到天下人的信任、认同甚至是归附,众望所归。你要以无事来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信任,也就是要以安民不要使老百姓有很多不安的事情。以无事取天下就是要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来得到众望所归。

 

吾何以知其然哉?

老子可能就是在和尹喜聊天吧,就说尹喜,我前面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我告诉你这个方法、规律,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我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是有依据的,不是在那里强猜的。下面就是讲他为什么知道必须以正治国,用兵就要以奇用兵,要得天下民心就要以无事取天下。我为什么知道这么做事正确的?下面就解释了。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忌就是顾忌,讳就是避讳,总之就是说有太多的框框条条,人为地去干扰这个干扰那个,当然不好的事情一定要去禁止,有些是一厢情愿的规范确实会影响很多新事物好事物的发展。主要是指这些。天下多忌讳,如果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都是一厢情愿的在那里不行不行,天下的很多事业就很难发展。因此老百姓这个事情没办法发展,那个事情也没办法发展那肯定就贫穷了,所以从这点说,老子也是很提倡改革开放的。而民弥贫,弥就是更加,太多的禁止,一厢情愿的主观的,老百姓就很难发展,所以就更加贫穷。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利器。我发现憨山大师好像也是将利器称为圣贤人一样。你们要知道老子的思维很清晰,他前面讲的事情都是不好的。我纵观整部道德经只有第36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有个利器。然后接下来就是这里有个“利器”,其他地方就没有了。那里的国之利器就是国家的一些厉害的东西吧,一些秘密不可以随便给人家知道。但是这里人多利器,这里的利器让我来分析,利就是有利益的,器就是东西了。国家滋昏,滋就是滋生就是产生,昏就是昏暗就是混乱或者是很暗的一面。为什么人多利器,国家滋昏,让我来看老子这里都是说不好的一面。利让我来说就是太多的特权,自己占有太多的利益,人多利器,不管是社会的哪一个层次的人,如果他有太多的特权太多的利益的东西,那么所谓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等或者是一个群体的一种连贯作用,就会产生黑暗的一面,所以就国家滋昏。所以这句话让我来理解,在人群里面如果有太多的利益关系,那国家就会产生黑暗的方面。我们将憨山大师关于这句话的注解拿来比较一下(憨山大师注:贤者,国之利器也。今国无道,贤者在野。是利器在民不在朝。所以国家滋昏。)那就说明贤德的人起来造反了是不是?那我站在中间来看,贤能之人啊,你为什么不去毛遂自荐呢?贤能之人啊,你为什么没有去发挥你的才能,反而想造反啊?等一下被他们格杀勿论就麻烦了。所以这个说法不怎么正确。人多利器,这些贤人在老百姓里面,也要自己去发挥嘛。所以对这句话我不认同。而是认为人多利器是人群中有特权的人太多了,他们就会勾勾结结,使社会黑暗的一面越来越多。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我要看到一些大德说老子反对这些技术的东西。反对?那前面不是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吗?那不是讲究智慧啊技巧嘛。以为老子是喜欢傻乎乎的啊?他还说为学日益呢。所以老子是赞叹智慧的。这里的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关键是后面人多伎巧后面产生什么后效应啊?奇物滋起。滋起就是出现,起就是起来涌现,也就是越来越多。奇物是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那标新立异的事情如果你是有用的那还好,如果是没用的,那不是有很多弄巧成拙啊等等,那不是浪费表情甚至是迷惑人心嘛。所以老子(讲)人多伎巧主要是指那些标新立异故弄玄虚的行为。奇物,奇奇怪怪的事情出现了。而不是说老子不崇尚智慧和技术。前面不是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人家以为老子不要圣和智,那他为什么开口闭口就是圣人怎么样圣人怎么样,那不是自相矛盾了吗?他后面不是有说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吗?就说你们要脚踏实地做实在的事情,不要去搞那些花招,没用的。老子不喜欢圣吗?绝圣弃智吗?那为什么他开口圣人怎么样,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到底要不要圣人?他是最喜欢圣人的,他是不喜欢假圣人,是这个意思。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法令就是这些法律啊这些种种的这些规定,滋彰是什么意思?滋就是产生,彰就是推广。那法律越来越完善,盗贼就越来越多是不是啊?那我们治国不是要以正治国嘛,那法令滋彰,将法律多的宣传,多的推广,那为什么盗贼多有啊?这里老子的意思是不能完全靠法律的框框条条。我们俗话不是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吗?如果全靠这个框框条条,民心诡异,那真的你有政策,他想办法钻你的空子,搞出一个对策,真的也不是说能够全面的搞得非常严密的。所以老子也非常叹息,所以我们也要做好大家的思想品德教育等等。然后法律也要健全,思想教育也还是很重要的。见素抱朴啊等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老子接下来和尹喜说你们要知道,那些圣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怎么做事的呢?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什么事都不干,老百姓全部都会变化,是不是?不是!圣人无为就是不妄为。他自己做好榜样,不妄为,自己遵纪守法.自古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你自己是执法者你都乱来,那我们也知道你都可以乱来,我们也可以躲在你背后跟着你乱来,那不是都乱了套吗?所以圣人是以身教,自己带好头,我无为就是我不妄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不妄为就是遵纪守法。而民自化,古代有一句话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真能这么做,老百姓很佩服的,他们想违法乱纪也不敢。化就是教化,就是都向好的方向转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静就和动相对。好动是什么意思?就是喜欢胡作妄为,如果我是一个领导者,我很安静,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去那么虚张声势,一切都那么实实在在。而民自正,正就是端正。我自己也不胡作非为,那么老百姓也会看在眼里,也会自觉地走正道。

 

我无事,而民自富;

无事就是不会老是给老百姓增添很多麻烦,譬如什么苛捐杂税之类。就不会给老百姓增加很多负担麻烦,老百姓就自然慢慢就会富裕了。我们不要老是剥削老百姓。

 

我无欲,而民自朴。

欲就是欲望,就是我也不会那么骄奢淫逸,老百姓也会慢慢地跟着领导者变得比较朴实、朴素。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释: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闷闷,我们读这一句可能有点古怪的(感觉),那么我们就倒过来,看后面一句,其民淳淳,淳淳是什么意思?淳淳,就是很淳朴,就是人民淳淳,就是国家的老百姓都很淳朴哦,民风淳朴,哦,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么好的社会现象,其政闷闷,闷闷是什么意思?就是政事,国家这些法律法规哦,这个闷闷,闷闷是什么啊?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闷闷不乐,心情有点不好,是不是政事不好,不是,不是,我们要联想上边——老子的第57章——以正治国,嘿,以正治国,那什么叫做“正”啊?就是,不管是贫富还是贵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称得上是“正”,那好,那“闷闷”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政治环境很清明很好,政治清明,正,老百姓嘛跟大家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那我们也倒过来,缺缺是什么意思?就是各方面都有点不像样,哦,缺哦,不像样,那,其政察察,所以就,国家的法令察察,就是非常的严厉、厉害,本来是纪律严明,那本来是好事情,但最怕这些法令是专门来搞老百姓的,有钱有势的人就不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嘿,那麻烦了,这就不行了。大家都想办法钻空子,社会现象都是歪风邪气,不三不四,其民缺缺,哦,这个政治呀太过严苛,而且不公正,整个社会歪风邪气很多,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啊?老子就说,是啊,万事万物都有这种好坏转化,阴阳转化改变的这种现象。祸,是泛指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不好的环境条件,不好的事情,祸兮,福之所倚,一个熟悉的话就是逆境出人才,这么说吧,或者是因祸得福,就是有时候在不好的条件,什么东西,反而是使事物有个新的转变哦,老子前边也讲到,蔽而新成(见15章),哦,一个道理哦,福兮,祸之所伏,那些好的事情有时候也会招来一些不好的变故,也是因福得祸,哦,招来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老子就说,事物本来就有这种转变的可能性。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这里关键词就是“极”,极,我们说极端,南北两极,事物好坏的分界点,哦,下面来说祸和福,祸什么时候会变成福,福什么时候会变成祸,这哪里是一个交界点呢?哦,孰知其极,孰,就是谁,谁知道事物变化的中介点呢?其无正也,就是谁也不知道,因为事物的转化没有一个确定的转折点,正,就是我们说正点,就是最标准的那个位置,老子说,哎呀,事物的变化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转折点的哦,啊,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正、奇,正就是指那些正面的,奇就是反面的,好的事情可能会引发不好的事情,结果就演变成不好的事情。善,一般是指善良的,也就是好的,这个正、善,都是指好的,哦,一个是指事物所处的位置,善一般是指事物的性质,他们其实都是说,事物会从好的一面变成不好的一面,这个正和善,还有奇和妖,就是指事物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啊,或者说,这个事情本来是好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引发了不好的事情产生,哦。

人之迷,其日固久。

这里关键词就是“人之迷”,就是人们迷惑,迷惑什么?迷惑就是不明白,不懂的,不懂得事物会转变的,不懂得这个道理,,其日固久,固,就是有点肯定的意思,人们不懂得事物会转变这个现象或者这个道理已经是很久了,也就是很多人不懂得事物会转变,也就是祸福会转变,奇正会转变,善妖会转变,不懂!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好的永远是好的,不好就永远是不好的。那么老子就告诉大家,圣人就懂的,我们一般人普通人就不懂,那些证悟大道之理的人就称为圣人哦,圣人就懂得事物会转化的,会转化的,那么圣人知不知道事物转化的,前面提到的孰知其极:其无正也,就是圣人也不可能掌握事物转换的那个最准确的时空点,那么圣人他虽然不懂的,那么他具体又怎么做呢?他不能准确地掌握那个时空点,那他怎么做呢?就是下边那四个方面。圣人虽然也其无正也,没办法,其实事物就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时空点是好坏的转折点。没有一个绝对的哈,相对的是有的,没有绝对的。那么圣人他就懂得怎么做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因为事物转换没有一个标准的时空点,所以圣人就懂得在任何时候,都以正确的方法将事物维护好。他具体的做法是方而不割,方是什么意思?是四四方方的意思,是不是?有点对。我说个成语大家就知道方的意思,成语“智圆行方”,哦,智慧圆满圆融,行为端正,方就是端正,圣人的言行都是端正的,但是不割,不割是什么意思?他不会教条主义,他不会落入框框套套,在端正的前提下,有时候也有所圆融,这就是不割。

廉而不刿

廉,是什么意思?廉,是清廉,再引申,就是要求比较严格。不刿,是什么?不刿,本意是东西刺破了,这里引申意思就是不会吹毛求疵,虽然他做事严格,啊,比较严格,但是他不会吹毛求疵,严格的同时会掌握一个分寸,哦。

直而不肆

直,是什么?人很正直,看事物也很直接。哦。但是他不会落入那个肆无忌惮的那种疯狂的坏习惯。人很正直很刚直,做事直指人心,直指要害,但是他不会那种,我们平时所说的雷厉风行,雷厉风行搞不好有时就变成粗枝大叶,他做事雷厉风行,做事很直接,但是他不会落入那个粗枝大叶啊,那个疯狂的状态哦。

光而不耀。

光,是什么?光就是光明咯,那种灯亮了就有光了,那这个什么意思?就说他很有智慧,做事情很有成效,但是他不会自吹自擂,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不会去招招摇摇,不搞这些。

就是要从这四方面做,他就能够让事物都往好方面转,不福者会变成福,福者会变成更大之福,啊,老子就告诉我们,事物是可以转变的,但是你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方式,那样事物就不断地往好方面变化,谢谢大家!

 

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释义】

五十九章一开篇就说“治人事天”,这句话到底要怎样理解?是治人、治事、治天,还是治人、事天?我认为是治人、事天,也就是说如何治理好人民,这是对那些领导者说的,第五十八章说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这些都是对统治者、领导者说的。治人就是如何管理好人民,事天,事就有侍候的意思,古人对天地都很恭敬,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治理自然环境,合起来就是治理人和自然环境,如何做呢?莫若啬,啬一个就是很小气的意思,还有一个是庄稼的意思,那到底是治理人、社会、自然像种田那样还是像小气的人呢?种田就是播种、收割啊,治理人和自然像种田一样播种、收割,好像不是很对,因为老子思想的行为准则就是无为、无欲,再结合上面“其政闷闷”,就是说没有太多严酷的规章制度,政治宽松一点,“其民淳淳”,适当的宽松,最主要是领导者也要遵纪守法,带好头,不是老是针对着别人,这些结合起来,莫若啬正确的理解就是治理社会(人民)和自然环境就必须好像那种小气的人一样,就是不会太轻易地去做,很谨慎,这个比喻就跟老子的无为的宗旨是一致的,那不是就放任自流了吗?不是的,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去做,而不要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跟上面五十八章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一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治理人、自然一定要看的很准,觉得需要去控制才去控制,不要有恃无恐地去做事情,那样就会浪费人力和资源。

夫唯啬,是谓早服,就是解释什么是啬,小气,啬的含义就是早服,早就是提早,服就是准备,人力、物力的资源不要浪费,就相当于做好准备啊,平时浪费资源,用的时候就没有啦。早服谓之重积德,关键词就是积德,德是什么意思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唯物,惟恍惟惚”,《道德经》里面德的含义主要是指正确的方法、规律,要真正做到可以啬,那必须有足够的经验,不能什么事情都节俭啊、小气啊,走到反面去了,什么事情都糊里糊涂的,并不是什么事都不管,老子告诉大家不要听了半句话就一厢情愿的那样“莫若啬”了,节俭就必须是储备的力量,而不是像小气鬼一样什么都不想干,要重视总结经验,观察规律。重积德则无不克,重视了经验的积累和有效规律的总结,做起事情来就会成功率很高,没有不成功的。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极就是极限,如果做事成功率很高那真是前途无量,就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这句话是对统治者说的,是说国家才可以长久,做事要有很大的成功率,从此就可以前途无量了,这样国家才能巩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这里的母就是前面的重积德,有认真的总结经验,掌握正确的规律,有这种巩固国家的资本,掌握了这些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就是根很深,固柢就是树头很牢固,柢是指树的头,这样就称得上深根固柢,就是国家的基础非常牢固,一切的事情都很稳定,长生久视是指人长生、长寿,又很健康,在这里是形容国家的兴旺发达,各方面的管理不会有毛病,用树木的深根固柢和人的健康长寿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谢谢大家!

 

道德经 第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释义】

上一章讲到“治人事天,莫若啬”,主要是讲怎么样“治人事天”,如何“莫若啬”呢?就是要小心谨慎,后面又讲到“早服”,就是做好准备,然后“重积德”,就是重视规律的总结。这六十章主要是讲如何治人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我看过很多人的注解,他们都说烹小鲜就是煮小鱼,煮小鱼就不能乱动,乱动鱼就会搞烂了,进一步引申说治国也是能不动就尽量不动啦,老子是不是这个意思啊?不是的,《道德经》第十五章讲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蔽而新成”,“新成”换做另外一个词就是“推陈出新”,老子觉得该改革的时候就必须改革,不能改革的时候就不要拔苗助长,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烹小鲜,历史上有一个典故,就是伊尹与商汤,商汤就是商朝的开国皇帝,伊尹非常有智慧,商汤就通过某种途径请到他,听说伊尹这个人也精通烹饪,那次就给商汤炒了几个菜,然后就从炒菜说起,炒菜要很多方面都顾及到,火候啊、材料的配置啊、咸淡的得当啊等等,烹小鲜这个典故给我们展示的是做什么事情要周密计划,要统筹兼顾,若烹小鲜是指治理国家就像做菜一样,要各方面都安排好、准备好、搭配好,而不能乱动,该动就动,不该动就不要动。还有些人引申为会烹饪的人就能治国,怎么可以这么说呢?这种想法一定是受以前欧阳修写的那个《卖油翁》的影响,《卖油翁》说会射箭不外是手熟而已,就像会从铜板中间的孔倒油进去一样,都是手很熟练了,《卖油翁》只是说一种技艺只要认真去学习就可能会学好,这是另外一个侧面来说技术的问题,如果让卖油翁射一下箭看看,就不一定行了,这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嘛,怎么能说会做菜就会治理国家呢?伊尹为商汤做菜这个典故主要是阐述了做事情要统筹兼顾。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就是大道之理,莅就是临、到的意思,就是以大道之理来治理国家,这里的鬼不是讲神鬼,而是指那些搞鬼的人,就是那些歪门邪道的人,想捣蛋的人也玩不起花招,前面就有以正治国就是这个道理。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这里进一步告诉大家,那些搞鬼的人不是没有花招了,他们那些花招也不敢去伤人,你正气凛然,他们还是会收敛。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他们的花招并不是说不会伤害别人,是因为圣人也不伤人,也就是圣人自己行为很端正,所以那些搞鬼的人在圣人的影响下就不敢胡作非为,如果你胡作非为,我以正治国,就会将你干掉了,是圣人带好头,统治者带好头,上梁正了,下梁就不敢歪了,就是身教啊。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里的两不相伤是圣人不伤人,那些搞鬼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这里的归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很熟悉《岳阳楼记》里面的“微斯人,吾谁与归”,就是如果没有这些人,我和谁在一起啊,不是我和谁回去啊,这里的归也是同一个意思,交就是互相沟通、联系,故德交归焉,就是通过德使大家达成共识,在一起和睦相处,就是因为圣人带好头,那些搞鬼的人也不敢玩弄花招、胡作非为,大家就可以在德的方面达成共识,和睦相处。

这一章重点是承接了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这一章主要是讲治人。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这一章中讲到的“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等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神鬼之类的。

【回答】

自古到今还没有确查的证据看出神鬼会伤人嘛,所以老子不会那么傻,如果老子在说神说鬼,这个论据都站不住脚,就算似乎有神鬼,但也没有达到有理有据的程度啊。谢谢大家!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