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六十一章至六十五章

道德经 第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释义】

大邦者下流,这里的大邦就是大国,这里的下流是指江河之下游,一般都是指大海,所谓海纳百川嘛,这句话是说大国最好能够放低姿态,虚怀若谷,那样就能够使其他小国愿意来归顺。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是指雌性的动物,天下之牝就是天下之母,《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后面的一句就可以证实,天下之交也,交就是交叉、聚汇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国如果能够放低姿态,礼贤下士,虚怀若谷,那他就会成为天下的母亲,天下众望所归之处。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有些人解释为动物的交媾,雄性动物在上面,雌性动物在下面,雌性是安静的,雄性是有所动作的,这样就是雌性胜过雄性,怎么会这么想呢!我打个最不文雅的比喻,有一些无辜的女人被歹徒强奸了,难道也是这样吗?无辜的被人强奸,还说你是胜利的,肯定是不对的。我曾经养了一个母猫,动物一段时间就会有发情期,发情期时那只母猫有时就会蹲在门口叫啊叫啊,总是有一些雄猫跑过来凑热闹,牝常以静胜牡就是这个意思,你们看动物世界,那些雌性的动物都是安守在一个地方,不少雄性的同类会过来求爱,它就是以逸待劳,等着人家来求它,就是操着主动权。以静为下,这个下字就是同前面下流的下,相当于我们说的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你选择了这个无为的状态,反而就是一个下位,这个下位海纳百川啊,就是前面那个天下之交也,所以以静为下就是以安静、不妄为为下流的意思。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就是因此,像前面说的“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就是在讲放低姿态有什么好处,就能够接纳别人,容易地结交别人,别人愿意归附你。因此,大国放低姿态面对小国,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和归顺,就是得小国之心。反过来小国以谦卑、低位去结交大国,也能够得到大国的好感和认同。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这里的关键词就是“下以取”和“下而取”,下以取是指大国,你想使周边的小国归顺,就应该以下而取,是主动去争取,以下而取就是小国要和大国和睦相处,联合在一起,也可以以低位、谦恭的心态和行为去争取,那“取”和“而取”有什么区别呢?取一般成功率比较高,而取是可以去争取,老子智慧很高,用词很精练,一个是“则取”,是大国愿意跟小国“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大国愿意主动谦虚地跟小国和好比较容易,小国主动去找大国和好相对会难一些,一个“则取”好像很容易的,“而取”就是在争取之中。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前面讲“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可以主动,小国也可以主动,主动的做法一定要以谦虚、谦下,不能贡高我慢,也就是要有真诚心。大国以好的态度来找小国联合,相对比较容易,小国以好的态度找大国,相对难一点,但是还是有希望的,老子为什么会断定不管是谁只要以好的态度来结交别人都很有希望会成功呢?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一种想法,大国不外就是想小国去归顺他,兼就是兼并,畜就是在他的管理之下,大国也不外就是希望小国能听他的话,和他一起共同发展,接受他的理念和管理。欲入是入哪里啊?就是入这个社会,事人就是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让他也能去发挥发挥嘛,有点存在价值嘛。大国不外就是做一下老大,你们都听我指挥和安排吧,有什么事情我来照顾你们,小国不外就是不希望大国把自己看扁了,还我一个公道,给我一个合理、合适的位置,让我在社会上也能有个位置吧。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国就可以做老大,管理小国,小国的想法就是千万不要将我看扁,给我一个合适的位置,就够本啦。夫两者就是大国和小国,两方面自己内心的愿望都能实现,大国希望有统治位置,小国就希望有一个合理的位置,要是二者的心愿都能得到实现,最佳的状态就是大国谦下一点,不要站在别人的头上高高在上。大者宜为下,就是大国最好能够放低姿态,这是最后的总结。谢谢大家!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释:

道者,万物之奥。  关键在于这个“奥”字,“奥”是奥妙的意思,奥妙的意思是很神秘,一般人不懂。引申开,“道者”就是大道,“者”强调道,指道这个东西。“万物之奥”就是万物的最深奥处,万物的源泉。道德经前面也讲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推开来呢,天地万物最终是生于无,万物的极处就是由无而生有,那个无就是道。“万物之奥”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它是万物的根源啊,万物的最深处,最秘密处。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善人”是指善良的人,“宝”意思是宝贝、至宝。善良的人不知不觉遵循大道之理,而且将此作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善人之宝”意思是善良的人将大道之理当作至宝。“不善人”是指不善良的人。“所保”是指所用来保护自己的。那么这句话很怪,为什么不善良的人也是用大道之理来保护自己呀?严格来说是掩盖自己的罪行,把大道之理当作挡箭牌。很多坏人都讲自己:我这个人是很讲道理的,我这个人是很有良心的。很少有坏人说:我这个人就是无恶不作的。坏人有时也要假惺惺充当好人嘛。所以“不善人之所保”是指不善良的人用大道之理来掩盖自己,保护自己,粉刷自己。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关键在于“美”字,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最美呢?那肯定有一个词——美妙:又美又妙,妙不可言。那有没有更美妙的?有啊。那最美妙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完美,当然完美好像也没有一个尺度。老子在完美上有没有尺度啊?有的,前面讲到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完美的东西有时候你看起来也不那么完美,但是你用起来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那也是完美,所以完美还是有点尺度的。“市”意思是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交易、交换。“尊”意思是尊敬、尊重。“美言”意思是完美的言语,指说话说得很完美,别人听起来觉得你说话说得太好了,太对了,无可挑剔。“美言可以市尊”意思是完美的言语可以换得别人的尊敬,别人会说:哎呀,你说的太对了,我很佩服你。老子为什么用这个“市”字?“市”有交换的意思,完美的言语可以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这个“市”字用得很粗俗啊,如果仔细推敲你会觉得这个字用得真是太完美了,你完美的语言有一种人听了就会发自内心的赞叹,说:哎呀,你讲的太对了!那么人家的真诚和你的完美其实就是很公平的交易,人家真诚的赞美和你完美的言语其实真的是彼此彼此,没人谁过头了。那反过来,你完美的言语对那些不真诚的人,他们只是皮笑肉不笑或者赞叹一两句,那就有点短斤少两。完美对真诚那真的是平等、公平,完美对皮笑肉不笑确实有点不公平,但是市场上往往就有一些会短斤少两的,有一些就是货真价实、公平买卖。老子用这个“市”字,一个字就概括了不同心态的人对完美言语的态度。所以“美言可以市尊”就是完美的语言可以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接下来“美行可以加人”中的“美行”是不是指你走路的样子很美?不是的。历史上有个故事叫做“邯郸学步”,古代有一个人听说邯郸的人走路姿态很美,就到邯郸学走路。那这里的“美行”是不是像“邯郸学步”故事里说的,指走路的姿态很美好?不是。这里“美行”的意思是完美的行为。“加人”是不是指人数的增加?不是。佛家这边有个名词——“加持”,“加”就是增加他的好处,“持”就是去帮助他、扶持他。那么我们就明白了,以圣人的境界互相印证,“美行可以加人”是指完美的行为可以让别人受益,增加他的益处。那你会说:你的行为很完美啊,但关我什么事啊?不对。就算你的行为对我没有直接的好处,至少你会影响周边人的一些思想,周边的人慢慢也跟你学好了,那我们就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边,不是更加美好吗。以前说: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确实有道理。所以完美的行为会对别人有良好的作用,会给别人带来好处或者好的影响。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人之不善”的意思是人们啊他们自己那些不完善的地方,不够美的地方,不好的习惯。这句话是古文一种很经典的形式,如果导成现代文“人之不善”就是人的不完美的地方,不好的地方,缺点、短处。“何弃之有”就是有何弃。那整句话解释起来就是:人们啊他们各自的缺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不必要去嫌弃他们。那为什么说不必要去嫌弃他们?是因为他们不美所以不能市尊,因为他们不美所以不能加人,甚至反而是减人,你的不良的言行影响到别人,别人就会反过来损害你,就如同上边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你越是去欺负别人,人家就会来报复你,你的言、你的行不够美,不够完善,那么你就会不知不觉影响到别人,别人就反感你了,对你印象不好了,甚至打击你了。所以老子就告诫大家:算了,人家不好到处都碰壁的,做得不如法、不美,到处会碰壁的,我们懂了道理,就不要再去指责别人了,他自己都有得好受的了。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老子又继续讲,前面讲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就是说完美的言行就有这些好处,那反过来不完美的人啊就没有这些好处,甚至有变本加厉的坏处,所以老子就叹了一口气说:算了,他们行为不完美,他们自己都有亏吃了,我们就不用再去嫌弃他们。那么我们听了就会觉得:哦,也许老子讲的是普通人吧,如果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又怎么样啊?老子就讲:“故立天子”就是说一个人言行不好啊,到处都会有麻烦的,你不要以为老百姓才会麻烦啊,就是天子、王公大臣都有麻烦啊。因此自古以来很多人不懂这种道理:尊道而贵德,以大道之理来规范言行这种标准产生的好处,所以他们只注重一些形式。“故立天子”中的“立”就是设立、推举的意思,设立、推举谁做皇帝、天子。当然有些天子是人家选的,有一些是他的父亲、他的长辈将天子的位置给他的。“置三公”中的“置”就是安排的意思,安排谁做“三公”。 “三公”就是朝廷很大的官吧,大家详细可以在百度上查一下。“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中的“拱璧”就是那块玉璧,很大,要两只手这么抱着。那么在这里“拱璧”又是什么意思啊?它是表示一些隆重的祭祀,这里引申开了其实就是种种的授权仪式,比如天子登基啊,大臣就任啊举行的授权仪式。“驷马”是什么意思?就是四匹马拉了一辆车,在古代一般普通老百姓的车是一匹马拉一辆车的,如果再好一点就两匹马,四匹马拉的车就表示车的主人地位比较高,做大官。“先”就是先后的先,其实“以先”和以前是同一个意思,那么为什么不说以前呢?“以前”这个词就很普通,“以先”其中有以前的意思,还更有一种尊敬的意思,比如说上一代皇帝用过的东西传给这一代,或者上一代哪个大官那些配套的设施,传给现在上任的这个大官。所以“拱璧”是指举行的授权仪式,“驷马”可以说是一种配置,比如配了一辆马车,好像我们现在说的配了一辆什么车,达到什么级别就可以用什么级别的车这个道理是一致的。所以老子就叹息说:哎呀,贵为天子也好,大臣也好,就算他们都是很正牌、正宗的,都是有授权仪式和种种配套设施来显示他们权力的级别,严格来说还不如“坐进此道”,“此道”指什么?指大道。为什么用个“坐”字不用个站字呢,或者用个趟字呢?呵呵,坐嘛是坐得很安稳,表示很安稳的意思。“坐进此道”形容你和大道能够合一,就是说你贵为天子、大臣也好,就算你举行什么隆重的授权仪式,说内心话啊,如果你的言不美啊,行不美啊,总有人会反对你的,迟早会有麻烦的,那些授权仪式啊,配套条件啊,还不如你懂得大道之理啊。“坐进此道”就是置身于大道之中,其实就是依大道之理为人处世。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古之”就是自古以来,严格来说这里是指古代、从前。从前的人们啊,严格来说都是指圣贤吧。“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意思是从前的人们或者是圣贤为什么会推崇这大道之理呢?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不曰”意思就是不值得说,也就是不值一提。“求以得”也就是通过某个手段能够求得的东西。严格来说是不值得一提的。那么你们反过来说:哎呀,师父啊,那求道者也不是在求吗,求着求着不是变成得道了嘛,那也是“求以得”啊,那变成得道也是不值一提吗?如果你有所求,有所得,那真的不值得一提,从“反者道之动”就可以看出,求道不是你用什么方法去求,而是你依大道之理作为准则。不是说你什么时候去求什么时候得道,不对!你现在要不要求道?你说:要。怎么求?依道而行。那依道而行老子在里面怎么讲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你用一视同仁的心态去为人处世,你就马上得道了嘛!跟得道之人一致,你不就得道了吗,你以为还要去哪里求啊,就这么简单。在佛家,我就心愿如佛,言行如佛。心愿如佛大慈大悲;言行如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当下就进入了觉悟的行列了,还需要求吗?不用求。所以说“为道日损”,将你的坏习惯给去掉了,你就越来越靠近道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合道之行为。所以说“不曰:求以得”,那些你凭借你的主观想法能够求得的东西,严格来说都不值得一提。你们可能说:老子啊,你不要小看那些能够求得的东西啊。老子说:求得,你不管怎么得,你能补你的过失吗?“有罪以免邪?”意思是你如果犯了错误,你能真真正正补回来吗?那你说:对于成语“将功赎罪”来说,这就不成立了。从究竟处来说确实是不成立的,例如:交通事故,一个人真的不小心将别人给撞死了,然后你说赔你多少就多少吧,那反过来,无论是多少钱,真的能够换得他的生命吗?站在他亲人的心灵深处,他们看到那些钱都伤心,真的那些钱能和他们死去亲人的生命划等号吗?所以老子将这个罪过与弥补的关系跟我们说到了极点。“有罪以免邪?”就是你犯了错误,造下罪业,你真的能够去补回来吗?不管怎么补都是换了一个角度了,严格来说还是不能划等号的了。那么反过来就是说,你越是掌握大道之理,你就越是少犯错误,这就是懂得大道之理比你求得其他东西更可贵的原因所在。呵呵,就是说懂得大道之理甚至可以没有过错,或者是最低限度的减少过错。

故为天下贵。  是什么为天下贵啊?“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也就是故道为天下贵:因此大道之理是天下最可贵的。谢谢大家!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前面六十二章遗留有两个问题,就是“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假如我们有认真听老子说,那一定会有这两个疑惑,就会问:哎,师父,怎么做才是美行?怎么说才是美言?呵呵,尹喜一定会这么问的。那老子接下来就会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具体做法,那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什么意思?无为而为。“事无事”是什么意思?无事而事。“味无味” 是什么意思?无味而味。这样倒过来之后好解释了。无为而为就是指做事情你不要轻举妄动,不要主观臆断。就是指按照实际情况去做事情,不要有一厢情愿的妄为。那“事无事”呢?就是无事而事,也就是指做事情,你不要带着某一种主观的看法。就是指一桩事情在你面前,如果事情困难一点,你不要被困难吓倒;事情简单一点,你也不要掉以轻心。做事就认认真真地做,这是无事而事。就是做事时不要带有轻举妄动啊,掉以轻心啊,或者是如临大敌啊等等态度。做事就是这么做事,好像愚公移山一样,山虽然很大,我这辈子挖不完,没事啊,因为我已经想好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慢慢挖啊,就不会被面前两座大山给吓倒。《无量寿经》也有说:穷劫,能够将大海给弄干。“事无事”就是指客观地去面对这个事情。那“味无味”呢?“味”是不是指味道、气味?不是。当然也有点联系。你吃到的东西苦就是苦,甜就是甜,你闻到的气味香就是香,臭就是臭。那跟这个有关吗?有。那就是指你置身于某一种环境,置身于某一个场合,你既然置身于那个状态之中,你首先就不要被那个环境所干扰,进就是进,退就是退,进去了就既来之则安之嘛。“味无味”就是置身于某一种环境或者是场合,你首先不要被环境所吸引或者是所吓倒,这就是“味无味”,它是以味道来比喻身临其境。哈,你也不要害怕了,以前三国演义里的赵子龙在长坂坡,在百万军中,呵呵,百万也好,十万也好,一万也好,进去就全神贯注地杀出重围就行了,不要被眼前的事情吓倒,或者是不要对眼前的事情掉以轻心。“为无为”指的是做事情的判断方面。“事无事”指的是做事情的具体态度方面。“味无味”就是指置身于环境的客观态度。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小”是什么意思啊?这跟前面的“为无为”是连下来的。也就是说大、小、多、少你都要以客观的心态,平静地去看待它,不要因为大了你就害怕了,不要因为小了你又轻心了,不要因为多了就对你有什么影响,不要因为少了又对你的心有什么影响。所以无论是大还是小,无论是多还是少,你都以客观的心态去面对,不要带着主观的臆断。“报怨以德”中的“怨”就是指那些和你有冤仇的、怨恨的。为什么说对那些和你有过不去的、有过节的、有怨恨的人,你还是以德去对他呢?那不是太傻了?不是这个意思。《道德经》前面有讲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说:我这个人就是不会做坏事的,我这个人就是讲信用的。无论别人对我好,还是别人对我不好,我永远保持我的风格;无论是对讲信用的人,还是对不讲信用的人,我都讲信用。那你说:这样不是亏了吗?不会的。行善、讲信用,这是我的风格。别人要干坏事,你去干吧,你敢就去干吧。别人要不讲信用,你就去“不信”吧。我就保持我的风格。你说:你讲信用,别人不讲信用,那你不就老是亏了?不会的。你就不要跟他来往就好了。所以“报怨以德”同样是这个道理,就是说我这个人的行为永远是遵循正规的道德标准,对好人我是这个道德标准,对坏人我也是这个道德标准,这是我的风格,这是我的特征。人家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万一搞错了呢?我常常提醒大家,我们为人处世要有一个正确的标准。譬如:我说你这个人做错事了,我当着你的面这么说,就是背着你我也这么说,这么说话就没问题了。如果当着你的面是这样说,背着你又那样说,那麻烦了,改天一搬弄起来,是非就很多。这也是古人所谓的君子慎独,我就是一个人,我的言行标准也是这么样的;就是面对大众,我还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这就是“报怨以德”的真实意义。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就进一步跟我们讲为人处世的具体做法。“图难于其易”中的“图”就是计划、谋划的意思。“难”就是指比较难做的事情、困难的事情。“图难于其易”意思是我们计划或者是去做那些难度比较高的事情时,你必须从这个事情的那些比较容易做的方面做起。这其实就是慢慢地使条件变得充分,也就是全面地做好准备工作。不要一下子觉得事情很难很难,其实你的条件慢慢具备的时候,事情也许就不一定那么难了。所以“图难于其易”就是指做困难的事情,你要从它比较简单的、容易的那些方面来着手。“为大于其细”是指做大事情(做什么大事情啊?譬如:你要建一座大房子。)你还是要从一些小节慢慢地准备,到一定程度就能做成了。我们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就是不要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慢慢来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意思就是:困难的事情,你就从那些比较容易做到的方面慢慢来做;做大事情,你就要从各个细节慢慢来完善、来准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是老子进一步给我们的肯定。“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天下那些比较难做的事情,一定都是从那些容易做的方面来着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天下的大事啊,一定从细小的方面来做起。“必”就是一定的意思。这两句就进一步肯定了前面的观点。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里第一个“大”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自高自大。“是以”的意思是: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是指由于前面这个“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缘故。“是以”就是指上面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圣人”就是指有智慧的人。“终”字是不是最后的意思?不是。这个“终”字是始终、从开头到结尾、永远是这么做的意思。“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意思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那些有智慧的人始终不会自高自大,他会勤勤恳恳地去为人处世。“故能成其大”是指:就是因为他们永远不自高自大,所以他们能够成为至高无上的人。这个“大”是指在人们的心里会得到真正的崇敬、敬仰,超越了一般,位置很高,得到了大家的敬仰、推崇。“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意思是:就是因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个原因,所以那些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自高自大,就是因为他们不自高自大,所以他们能够得到大家的敬仰。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这个“夫”是语气助词,没有特殊的含义。“诺”就是答应。“轻诺”就是比较轻率地许诺。“必寡信” 就是什么都答应说:好好好。结果什么都做不好。“夫轻诺必寡信”就是指太轻易的承诺、答应,必然有很多做不成的。都是随口说的,说了自己都忘记了。“寡”就是少的意思。“寡信”是指他的信用度很低。“多易必多难”中的“多易”就是指很多事情他都认为很容易。“必多难”:就是因为他为人处世太掉以轻心了,太麻醉大意了,因此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或者是挫折。因为他太掉以轻心了,所以就会有很多失败。“难”意思是磨难、失败、挫折。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圣人”就是指有智慧的人。“犹难之”是什么意思啊?做什么事情他都犹犹豫豫是不是啊?有点是。其实,这里的“犹”不完全是犹豫的意思,而是谨慎的意思。“犹难之”就是做什么事情他都会比较重视、认真,比较小心地去应对,认真地去对待一切困难。“故终无难矣”中的“终”,严格来说与“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中的“终”的意思有点不一样,这里的“终”是指结果、到头。“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意思是:因为圣人做事情都小心谨慎,都很认真,都很重视,因此结果往往都能成功,没什么磨难,没什么失败啊。谢谢大家!

 

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释义】

第六十三章的核心就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第六十四章就是解决这个疑问。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持就是用手拿着东西,比如用手抱着一个五十斤的石头,可能比较好抱,但如果拿一个盆装50斤的水,就比较难抱了,因为水会在里面摇晃,以前运载货物比较落后,都是用自行车来拉货,听老一辈人说如果拉大米,几百斤大米很好拉,最怕就是拉液体的东西,比如酱油或酒,很难拉,刹车或加速液体都会在里面摇晃,其安易持,比较安定的东西容易去把持。其未兆易谋,谋就是计划,未兆就是事物还没有产生变化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控制,如果事物老是有一些突然性的变化,就很难做计划了,没有意外变化的事情比较容易做计划。其脆易泮,泮就是分散了,搞烂了,比较脆的东西容易搞烂,一块铁板摔几下都没事,一块玻璃可能一碰就烂了。其微易散,微就是微细,散就是散失,那些粉状的东西不小心就会搞得飞飞扬扬的,容易散发掉。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情最好是提前做准备,防患于未然,成语说未雨绸缪,就是为之于未有。乱就是混乱,在没有出现混乱的时候就要搞好秩序,就像开大会等等,最好安排好程序,就不会临场出现混乱了,不然就很难搞了,这样做起来就不叫轻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举了三个例子,前面那几种情况就是再解释“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没有乱之前先治理好,没有出现之前先准备好,前面那四种情况都是在比喻“难事作易”。下面有用三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两个人才抱得住的大树其实从前也是从很小很小的萌芽长起来的;九层高的台也是泥土一块一块砌起来的;千里之外的路途都是脚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里的为是妄为,做事情如果胡作妄为,就一定会失败,执就是执着,过于执着往往就会失去,这里的执着是指太过主观地去追求,没有注意客观的实际情况,比如成语说的拔苗助长,就是这个意思。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圣人不妄为,按照客观规律、具体情况做事,就不会有失败,圣人不会一厢情愿地去追求,所以不会失去。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民一般指老百姓,这里的民是指一般人、普通人,几成是不是百分之多少啊?有点是,更恰当还是几乎的意思,常就是经常,大多数人做事情,经常在事情差不多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功亏一篑。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前面为什么“常于几成而败之”呢?就是没有“慎终如始”,就是虎头蛇尾,开始认真做,快要成功了慢慢就放松了、骄傲了,结果就失败了,慎就是谨慎,终就是终结,始就是开始,如果做事情能够从头到尾都是很谨慎、很认真,就是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经常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将事情办坏了。

前面讲到“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究竟应该怎么掌握这个原则呢?下面就接着讲了。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欲不欲是不是想法左右摇摆啊?不是的,下面说不贵难得之货,就像做买卖的供需关系,如果需大于供,大家都来抢着买,就可以吊起来卖啦,可以卖上高价了,“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就是虽然有这个欲望得到这个东西,但是你的心还是要保持平静,不要被欲望把心搞乱,不然就被人家吊着了,这样就能够达到无为的标准。老子讲过“为学日益”,但不要教条主义,生搬硬套,“学不学”是不学而学的意思,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但不要落入教条主义,必须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子怕我们不清楚,继续说“复众人之所过”,这里的复是不是重复啊?有点是,过是过错,那不是重复众人的过错了吗?不对的,这里的复是讲人家失败的经验拿出来看,就是要常常借鉴众人的过错,而不是重蹈覆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关键词是自然,欲不欲,学不学,我们这么做了就是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一切的事情都要以客观的心态去观察,然后去辅助它,使它达到最佳的状态,万物之自然就是万物的最佳状态,而不敢为就是不敢妄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去辅助万事万物,使它处于最佳状态,而不敢胡作妄为,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

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具体做法,谢谢大家!

 

【问题】

以前看《道德经》看不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搞懂“无为”的意思,如果搞懂了“无为”的意思,好像就懂了一大半了。

【解答】

《道德经》每一章都是环环相扣,没有矛盾的。我看到百度上还有人在说老子的思想(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荀子的《劝学》中的内容有些类似,但是老子有点消极,老是说不敢为,荀子就说一定要锲而不舍啊等等,其实荀子的积极是鼓励我们去努力,老子的无为是告诉我们最积极的标准,积极到最客观,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以讲老子的智慧和荀子的干劲结合起来,那才是有勇有谋啊,谢谢大家!

【问题】

“无为”的思想好像是一个分界岭,比如佛家的小乘就是只顾自己,大乘要积极的精进,如果弄懂了“精进”就对“无为”不妄为的思想就明白了,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对不对?

【解答】

读圣贤书,尤其是读《道德经》,你可以想一想老子学不学习啊?老子以前在图书馆工作,读尽天下书啊,他很好学的,很多人以为老子是反对学习的,如果老子没有学习,如何写成用词那么精妙的五千言《道德经》的,文中每一个词用得都是恰到好处,真是才高八斗啊,怎么能没有读书呢?而且《道德经》里也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你看老子多聪明啊,你看“不出户,知天下”怎么知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读书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说的间接经验啊,而且老子还说“为学日益”啊,那为什么本章又说“学不学”啊?他就怕我们变成书呆子了,《三国演义》失街亭的马谡,幼常自幼饱读兵书,不就变成(读)兵书的书呆子了吗?还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但是怎么没想到人家断了你的水路啊,士兵不喝水,命都没有了,所以马谡就是读死书,变成书呆子了,老子很感慨,说到“学不学”啊,要做到“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既要好好学习,也要看看别人为什么失败啊。无为呢?老子说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明圣人还是需要有所作为的,无为就是不妄为。理顺“学不学”、“为不为”就知道了,谢谢大家!

 

道德经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释义】

本章的核心容易被人误解的就是“将以愚之”,还有“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不过后面最重要的就是“玄德”,我们先将这些重点摘出来,然后再详细讲。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里就是概括了从前善于遵循大道之理去做事的人,不是在百姓面前采用一些小聪明的手段,愚是不是愚蠢啊?不是的,是朴实、真诚、返朴归真,在第二十章里就有“我愚人之心也哉”,还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里的“愚”是“朴”的意思,朴素、真诚、实在,对待老百姓不是卖弄手段,不是自以为高明,是以真诚、实实在在去面对人民。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为什么有一些统治者觉得老百姓很难对付呢?其实就是你自以为是,所以才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因为统治者总是玩弄手段,就会越搞越麻烦。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里的“智”就是玩弄小聪明,前面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里的“智”有点类似,是自以为能够掌控、了解别人的意思,因此就在玩弄些小聪明,没有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国之贼啊,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的人。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老子是告诉我们不要玩弄花招,不要搞小聪明,自以为是,是国家之福啊,也是人民之幸。

知此两者,亦稽式。知道前面的“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的道理,稽就是考察、审查、调查、查询,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做事情都要认真研究。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常常知道对事物要认真调查研究,这种行为就是玄德,也就是非常玄妙、圆满的行为。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老子感慨这种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做法,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深、远,就是对事物的作用非常深广。与物反矣,物是什么?物以类聚,这种玄德的行为和普通的做法是不一样的,一般人是糊里糊涂、主观臆测,甚至是自以为是,这和玄德的行为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然后乃至大顺,作为一个统治者真的处处遵循玄德,就是实事求是,认真深入调查,才能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谢谢大家!

 

【问题】

这一章初看是好像老子在推崇愚民政策的感觉。

【解答】

不是的。老子的思想没有愚民政策,前面讲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个“正”就是真实,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带好头,“我愚人之心也哉”,行为就像很笨的人一样,一切都是实实在在、里表一致的,不骗人、不造作,这些就是老子的“愚”的概念。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领导者如果弄虚作假,那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子是忠告我们,要治理国家,必须自己带好头。不是愚民政策啊,老百姓哪会那么容易被愚弄,谢谢大家!

 

【问题】

这一章让我想起孔子的《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宁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也有很多的解释,有人就说老百姓只要告诉他怎么做就行了,不用让他知道那些详细的东西,您能把这段话也给解释一下吗?

【解答】

不知道它的前后文还有什么,我可以用唐代魏征的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对比,水能载着船行走,也能将船搞翻,其实自古以来这些圣贤之士都知道群众的力量,他们知道愚民政策是搞不成的。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