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分 无断无灭分

了空居士讲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十七分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414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励  明树

 

这一分的标题无断无灭,四个字,两个“无”,另外就一个是断,一个是灭。断,就是分断,到那里就没有,就好像人的生命以断灭来看,就今生死了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人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断灭。那么断灭,相反的就是常,人死了,还是人,猫死了还是猫,猫死了还是投胎作猫,人死了,还是投胎作人,这就叫做常,所以无断无灭分,就是说这一品世尊主要是讲一切现象,它不是说这个段落下去就没有了,永远就中断了,永远就消灭了,是在讲这个意思。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若,就是假如。须菩提,就是解空第一须菩提的名字。“汝若作是念”,须菩提呀,假如你心里是这么想。“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相是什么?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里就说须菩提啊,你如果是这么想,说所有的如来,就是乘愿再来的这些大彻大悟的人,诸佛菩萨吧,他们都是没有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相貌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其实就反过来说,你就反过来认为一切如来都是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前边说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不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以就怕说那以后就一棍子打死,哎呀,如来都是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这个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就一定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就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最关键就是莫作是念,不能这么想,不能想什么?佛祖继续强调“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和刚才上边第一句是一样的,完全一样,原来就说须菩提,你们如果想如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就一定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不对,因为有些时候确实是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时候也没有,就是随种种因缘吧。那么,你不能这么想,你不能一概而论,就是如来都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

“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诸法断灭是什么意思?断灭,就是一切都是空的,就是执空了,一切都是没有的,一消失就没有了,面前这个都是假相,消失了就没有了。前边肯定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果你肯定这么想,那就变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发这个心,那么就认为一切都是断灭的,其实就堕落到小乘人的空里边去了。

 

莫作是念。

世尊继续说不能这么想,这么想是错误的。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如果加两个字,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一切法,他们都知道不是断灭的,所以他们不会说法都是断灭的,也就是法不是断灭的,其实法是非断非常。你说法是常的,永恒的,也不对,你说法是断灭的,也不对,所以这句话世尊就概括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一切法他都不会说那些是断灭的,当然也反过来,也不会说是永恒的。

这一段的前边说到“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然后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前边就是强调了不能着有,这一段是强调了不能着空。是这个意思,是跟前边的一分相呼应的。

 

1.问:这边可能绕了一下,如来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什么关系?就前面说到如果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一定是如来,那么这边倒过来,我就想问一下,如来是不是就一定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了空居士:我们首先来解释,就是什么是如来?《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那好了,那我们举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当年他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其实很多人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譬如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世尊就说到有三个人,就是证得了,一个是舍利弗,一个是大迦叶,一个是龙女。那么大家都知道,他们一定不可能像释迦牟尼佛那么圆满,具足相吧,就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你说他不证得吗?他们证得。严格来说,包括达摩祖师,六祖惠能大师,慧可大师,他们都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别的不说,达摩祖师,大胡子什么,你去看达摩祖师好像长的不是很好看,那么他肯定就是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他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慧可大师,那条手臂都砍掉了,那你就是长的很圆满,少一条手臂,也还是不圆满了吧,所以也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你说了空居士你不要随口乱说吧,他们怎么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在“机缘品”里边有一句话“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传佛心印,也就说他证得的境界跟佛祖是一样的,传佛心印,佛祖的心印过来。那么反过来,我就可以说六祖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继续看,六祖也好像长的跟佛祖不那么一样,没有那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六祖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所以就是说不能说大彻大悟的人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反过来,前边就世尊强调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人也不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像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就是还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说不能从表面现象来识别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大彻大悟了。是这个意思。

主持:我看有些人的说法,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他说之所以具足相故,这是因为修福德的原因,所以会有具足相故。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他们这其实还是着相了,菩萨不受福德故,好像有一分叫不受不贪分(《金刚经》第28分),菩萨是不受福德的,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么你说佛祖就是因为修福德而成就圆满智慧,其他大彻大悟的人他的福德还没修够,是不是?就没有圆满智慧,其实不是的。让我来说,为什么大彻大悟的人,他乘愿再来,他的相貌也各不相同呢?这个请谁来解释?请佛祖来解释——佛祖我还请不到,我请观音菩萨吧,观音菩萨其实他在无量劫前已经圆满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你们去二十五圣圆通章里边看。那么,请观音菩萨来,怎么说?三十二应入国土身,众生如果跟什么形象有缘,菩萨可能就现什么形象,是不是?什么居士身,比丘身,比丘尼身,童男身,童女身,国夫人身,长者身,甚至是国王,宰官等等,众生那个时候跟哪种形象有缘,大菩萨乘愿再来就示现那种形象啊。如果每一个人来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哇,这个是特别的帅哥,有些人觉得只有长的像你这个样子的人,才能够大彻大悟,那不就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了吗?其实好像六祖本人,他比较矮,你们去看六祖的画像,而且六祖的眼睛比较深一点,一看就是跟我们老百姓很相似,所以往往就有一种亲切感,如果他们都是伟岸丈夫,站起来两米高,两耳垂肩,青莲华目,我们看了都觉得自惭形秽,不敢去跟大菩萨学了,是不是?如果大菩萨看起来就跟受人欢迎的丑八怪那么亲切,哎呀,心里想这位师父这样子都能学的这么好,那我也有希望,是不是?所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菩萨,那些大菩萨来,他示现什么,长的怎么样,其实他是跟那个群体的众生有缘,所以也就是他们的共业所感,如果有一位师父他真的长的跟佛祖那样,我们一看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反过来,有时候就会退心,怎么能跟他比呢?是不是?

主持:师父刚才说到观音菩萨,众生以何因缘,他就以何形象来度众生,那这样也就很难说观音菩萨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实际上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相。

了空居士:观音菩萨他本来就无我相嘛,如果他在极乐,他就现圆满庄严相了,也就是说他在实报庄严土。你们知道,历史上曾经也说智者大师,天台宗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我们从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边也好像说六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里面有一句话“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永嘉大师说我师,我师是谁呀?是不是?肯定这里让我来说是指六祖惠能大师,然后他也说他自己“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就说我这个永嘉玄觉呀——他大彻大悟之后,说内心话,真正功夫高深的人,他多少也会知道一点过去未来,——原来,我玄觉吧,多劫都修的也很厉害了,不是那么来混日子的。从这两句话,我读了《证道歌》,就挖出了这两句话“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然后说他自己“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那你们说,六祖和释迦牟尼佛你怎么看都是不一样,但是假如当年六祖长的跟释迦牟尼佛这个样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确实会有很多人去他那里求道,但是也会使很多人退心。当然你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很多人会不会退心?当然可能也会有的吧,最少《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里面说五千比丘、比丘尼众等退席,就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觉得好像是不对吧,你看世尊那么庄严,那么圆满,人家也还会不相信他,那就没办法。我今天刚刚查了《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是这个意思,所以这种因缘是很复杂的。

主持:那会不会说他在我们娑婆世界他这种化身会显现出不圆满的形象,像你刚才说观音菩萨,他在极乐世界,他就显现圆满的形象,他那个形象是报身吗?

了空居士:哦,严格来说,应该都叫做化身,这个形象我们看得到的就叫做应化身,常常叫做化身。那为什么说往生极乐的人都长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因为我们一心念佛,佛我不二嘛,所以我们真的就变成以佛祖的形象作为一个模板了,观音菩萨肯定在极乐也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不是?然后乘愿再来,是众生的共业。好像我们中国人都是黄皮肤的,是不是?眼睛也差不多。你看非洲人,皮肤都差不多都是黑的,那头发都不一样,这是他们共业。就这样,科学说遗传也好,佛经说共业也好,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就是那个模板。

主持: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总是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们惯性思维就认为那你就是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了空居士:对。其实,这个具足和不具足,严格来说,都是跟众生的缘而产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为什么示现的那么圆满?当年吧,差不多天下是正法灭尽了,释迦牟尼佛是来开荒的,所以他显示出与众不同那种圆满的相,严格来说,也是有利于度众生。那么你说我们现在有菩萨来,也搞出那个样子,那不是也更有利吗?不是,现在即使有乘愿再来的菩萨来到人间,他的使命其实就是维护正法,他不是来开始,他是来继续。如果说现在弥勒佛也来了,阿弥陀佛也来了,然后个个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我们就会想到底是哪尊佛讲的更好一些呢?是不是?但是大菩萨就不是,异口同声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就围绕着一个师父,释迦牟尼佛讲的,我们就围绕着给大家怎么讲解,注解,那就好了,就一个标准。好像大雄宝殿上三尊佛一样,三尊佛同时来了,我们肯定会想听听这尊佛讲什么,那尊佛讲什么,是不是?现在就不用了,大家都异口同声都是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为教科书,一个标准。

 

2.问:*师兄请教师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他这里用的是发心,那么发心是不等于证悟的,那么怎么能保证做到于法不说断灭相呢?

了空居士:噢,就是说你要发愿成就,你要发愿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你就不能去学人家说断灭相。

主持:我记得《心经》里不是有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形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一长串的无字,很多人就理解出来这就是一个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不是就是一种断灭相?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我说明树,《波罗蜜多心经》的五蕴,五蕴是什么?色蕴,就是我们的肉身,我说明树,我们拍拍头吧,我们不是昨天也有这个头,今天也有吗?那佛祖说“无”那不就说错了吗?以前古代不是有个小沙弥,他师父给他诵《心经》,他说师父等等,佛祖会不会讲错了,为什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师父我看你眼睛也大大的,鼻子也高高的,我也有啊,你看耳朵都有,你看大雄宝殿上的佛祖都有啊,眼睛鼻子耳朵都有,怎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无色声香味触法,什么都没有呢?你们要知道,前面是有一句话“是故空中无色”,这个空是什么意思?这个空就是指前面的诸法空相,也就是站在诸法空相的立场上看,他就无眼耳鼻舌身意,那你说眼睛本来在这里,鼻子也有,怎么说没有?不是,无永恒之眼耳鼻舌身意,无永恒之色声香味触法,无永恒之什么什么。你们要知道,古人他听得懂,我们现代人听不懂,但是我也听得懂,我师父给我讲,我也听得懂。你说无,本来是有嘛,怎么会没有?其实这里的无是省略句,没有永恒的眼睛,人死了烧成灰了,眼睛不见了嘛,耳朵也烧掉了,就是古人土葬的,那几百年之后搞不好骨头都化了,哪还有眼耳鼻舌身意,其实就说无永恒的,前面就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你们去看很多人讲《波罗蜜多心经》,很多,你们去看,都讲错了,讲到自己就会被小和尚问倒,师父啊,你不是有眼睛吗?佛祖也有,我也有,怎么说没有呢?是不是讲错了?然后那个师父就说徒弟啊,你太聪明了,我不懂得教你了。然后就将这位小徒弟送到哪位禅宗大师那里去,后来据说这位小和尚还大彻大悟了,好像有个名字的(编者按:洞山良价禅师),你们在网络上查,可惜被我忘记了,就是这个意思。不然佛祖怎么会说这个糊涂话呢?无眼耳鼻舌身意,本来就是有,但是我给你们一转你们就知道,“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声意”,这些“无”是说没有永恒的这些这些这些,它是相对存在,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我说佛祖悟到的真理就是缘起性空,一切万相都叫做因缘相,它的共同性质共同特征就是不永恒。万物有没有?有,但是它不永恒。也就是非断非常,它不是没有,如果断就是没有,如果是常,就永远有。那么你说那山河大地不是几百年几千年都有吗?那为什么说沧海桑田呢?大地也会变化,海会枯,石会烂,是不是?就是不永恒,这就是空。所以我说佛经里面这个空,就我读过的佛经,我就知道有两大类型的含义——一个是在地水火风空,那里的空,是空间,空无一物;在《波罗蜜多心经》这里的空,就是不永恒的意思,好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一位大德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问他什么是空?他说空就是色。问他什么是色?他说色就是空。天啦,鬼才搞得懂,可能连鬼也搞不懂。如果你们来问我,色不异空是什么?我说色就是一切有形状的东西,空就是不永恒。色不异空就是一切有形状的东西它都是不永恒的,所以不永恒这种观念就是用一切形象来体现,那怎么色即是空呢?一切有形象的东西,它就是不永恒的。那空即是色呢?不永恒的道理就是通过种种的形象来体现的,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空和不空了。

主持:那这里有个疑问,既然是不永恒的,那么它就会消失吧,那消失的话,那不就是有灭吗?那为什么又说没有断灭相呢?

了空居士:我们科学不是早就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嘛,一块木头燃烧了,不见了,剩下一点灰,你说刮一阵风,灰也吹散了,不见了,但是它当时发的光,发的热,当时的灰,其实就是从一种形象变成另外一种模式,它不是彻底没有了,是不是?

主持:也就说它是从一种形式变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了空居士:对,好像一块冰融化了变成水,水蒸发了变成水蒸汽,水蒸汽能够收回来不就又变成水,甚至又会结成冰啦。

主持:我们从科学来说,它是一种物理性质的变化,这我们好理解,那有时化学的变化,那感觉这个物质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

了空居士:那我们不是说中和反应嘛,酸和碱合在一起,它就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但是有些东西能够还原过来,不就又回到原来那个状态吗?是不是?硫酸铜你加个锌进去,不就那个铜就出来了吗?

主持:那这种说法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成在它变化中间有某种东西它是不变的,所以我们感觉到它是一种延续的。

了空居士:噢,不是,也不是不变的,你就是一个铜的东西,它里边内在的微观结构都在动的,所以你要说一个绝对不变的东西也没有的,它其实科学也证明,就是固体物质,它里面的微观层次都在不断地在运动,是不是?你拿一个一块钱的硬币拿在手上,看第一眼和看第二眼,它可能内部结构都已经动了多少圈了。不一样了。

主持:所以这就是非常非断,就是这个意思。

了空居士:对!你要说它永远消失嘛,也不是;要说它永远稳定嘛,也不是。

主持:那这个物质上的东西,师父说明白了,那还有一种就是说像前面《金刚经》也说到,“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那么从这边的话来说,也是完全否定了有一个法。

了空居士:这两句话恰恰是指两个方面,“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你要知道如来为什么要来说法呢?就是众生有疑惑,有烦恼,如来告诉他怎么去化解这个现状。烦恼犹如一把锁,如来就找出对机的一把锁钥帮你开出来。所以你们搞了很多把锁头,如来就要搞出不同的锁钥帮你们开,所以无有定锁钥,没有固定的锁钥帮你们开不同的锁,你说万能锁,万能锁说是那么说,但是真的万能好像也没有吧,总是有一点点出入吧。那么好了,“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最清净的心。那最清净的心也没办法独立存在的,因为人嘛,活着都是有很多事情萦绕着我们的心,那么这个清净心怎么有呢?也就是不管是顺境逆境好事坏事,你都能够以清净的心去看待,遇到好事不贪着,遇到坏事不嗔恚,这个时候的心就是最清净的心嘛。就好像世上最清净的水在哪里呢?你将所有的杂质都去掉,那就是变成最清净的水嘛,但是水不管怎么说还是有个形象的,我们的心也不能说离开万事万物而独立存在一个清净的心,你说什么事情都不管去闭关,那么你可能还是停留在一个什么都不想,排除念头,那么你还会有一个空的感觉,有一个茫然的感觉。就说大彻大悟的人他的大脑特别清澈,他们的精神特别饱满,但是那些老是去闭关等等,老是排除念头入静那些人,他们的神情都会有点茫然,甚至性格有点孤僻,怪僻。大彻大悟的人不会,他们的神情特别的灵动,很圆——他们那个就很方了,不一样的。也就说他遇到好事,他的心也是那么自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他的心也是那么自在,那么这个跟有人说“哎呀,什么都不在乎”有什么不同?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会落入到茫然,真正大彻大悟的人,好事他知道,坏事他也知道,何去何从他知道。一片茫然,所谓看破放下的人,其实是不知道,他的心没那么灵动,没那么智慧,不一样。

主持:通过师父讲解,我就明白了,他说这个是个非常,就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可以完全去适用,刚才师父也说到有一烦恼就有一法对治,那么这烦恼没了,这法也就不要了,法尚应舍了。

了空居士:对,就好像你那里有个锁给锁住了,那么你就用那个锁钥将那个锁给开出来,那开出来之后,这个锁你用不着,不用锁了,那这个锁钥也可以摆在旁边,不用老是拿在手上去那搞了嘛,这个锁钥的作用就是开这把锁的,就是这样。所以说一烦恼就有一菩提,然后这个菩提将这个烦恼搞完,这个菩提也暂时用不着了,就好像这个药方治这个病的,这个病好了,这药方就算不扔掉也是放在抽屉里边,也用不着了嘛,不能乱吃的,是不是?

主持:这不就是断了吗?

了空居士:不会。那么有一天有同样的烦恼,这个还要的,是不是?

主持:也就说不是完全都断灭,所以我们学习,师父经常给我们讲禅宗公案,讲这些故事,有时候还是能够适用在我们生活里面。

了空居士:其实禅宗公案就是那些大彻大悟的大宗师,他们日常生活为人处世的具体写照,是这样的。所以你说那大彻大悟的人遇到事情怎么办?我最喜欢说《归宗斩蛇》嘛,他在那里除草,突然跳起一条蛇,他一锄头就将那条蛇给打死了,一个远方来的和尚说:“久仰归宗,原来是个粗行沙门。”就是说哎呀归宗师父啊,我久仰你的高名啊,现在看到才知道原来你是个老大粗,这条蛇一跳出来,你就给打死了。那归宗师父也很有智慧,归宗师父其实是一位大彻大悟的人,就问他你粗还是我粗,那个和尚也还是算有点聪明,不敢乱说,就问他什么是粗,他就不敢说你粗,如果说我粗,那不用说,和尚肯定不会说自己粗的,本来甚至是有点指责归宗大师怎么这么不慈悲,这么鲁莽,看到蛇就给打死,归宗师父说你粗还是我粗,他就说什么是粗,那归宗大师就举起锄头,举起锄头,他可能心里在想,为什么我问归宗师父说什么是粗,他就举起锄头。他也很聪明,就问他什么是细,他就将那个锄头表示好像去砍那条蛇的样子,但是他就没有再砍,我以前也讲他这个细节,他为什么不再去砍一下呢?如果再在那条蛇身上再砍一下,就觉得这位师父就有点不够慈悲,那条蛇打死了,为什么要打的那么烂,他就没有,他只是表示砍蛇的姿势,对着那条蛇好像砍下去,他就没有再砍,那条蛇已经死了。那么,你们可能搞不懂,什么是粗,他就举起锄头。什么是细,就表示砍那条蛇。其实粗,归宗大师就理解成广义,也就从这大方面来说,我这个锄头有什么用?我可以挖泥土,我可以锄草,可以打蛇,这个举动,这个粗他就表示广义的一种含义。什么是细呢?我这个锄头刚才打死这条蛇,就是我这个锄头的具体运用的其中一个方面,一个细节。当然如果你说,他去那里对着土地挖了一锄头泥,也可以,其实同一个道理,但是也许怕那个小和尚看不懂,他就故意对着那条蛇做砍蛇的姿势,所以那个小和尚也略有所悟,就没有说话了,那么归宗大师也觉得这个小和尚可能能够理解了,理解一些了,但是你没有再问,他也不说,大宗师就是这样的,没有多余的话的。

 

3.问:*师兄请教师父,他说世尊为什么说:不说断灭相,而不是说常相?

了空居士:噢,前边已经说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已经是说不能执常了,这里就说断灭就好,就反过来,怕前面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前面法身非相分,已经关于不常非常已经说过了,就不用再重复,这里说断灭,其实断和灭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堕落顽空,前边说了,这边就不用重复。

 

4.问:**师兄说您说的空就是不永恒,这个好理解,那么佛祖好像也是不永恒的,比如释迦佛祖多少劫后也要由弥勒佛来代替嘛,这怎么理解?

了空居士:哎呀,太对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虚妄的,乃至极乐世界也是虚妄的,你们不要以为极乐是永恒的,虽然无量光无量寿,但是还是不永恒的。是哪部佛经也有说到阿弥陀佛也会入涅槃的,然后就观音菩萨示现圆满成佛,观音菩萨也过无量无量无量劫后也示现入灭,然后大势至菩萨示现圆满成佛,也会这样。但是我以前看到那段经文我很震憾,觉得这都是正法,他说就算阿弥陀佛入灭了,观音菩萨示现圆满成佛了,假如我们有众生有念到阿弥陀佛的圣号,阿弥陀佛又会现出来。如果说永远没有现出来,就不对了。那你说天啦,那么好,那我们念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有没有现出来?也许也会有的,当然就不是现出他那个肉身,你在定中,你会看到他的化身。其实我们无数的同修,你们跟我修到大开顶之后,大开顶是道家的名词,如果在佛家,那就是进入无色界定,你们不是也常常会看到这个光的世界嘛。

 

5.问:师父刚才说到禅宗公案这个粗细,我以前也看过一个公案,就唐宣宗跟黄檗禅师的一个故事。就说唐宣宗在当皇帝之前,他也作为一个小沙弥,小沙弥有一次见到黄檗禅师在那边拜佛,他便问他,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那么长老礼拜当何所求?这个黄檗禅师就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这个沙弥-唐宣宗就问他用礼何为?这个禅师就打了他一巴掌,这个沙弥就说太粗僧,然后这个禅师又说这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又打了他两巴掌。然后后面这个沙弥当了皇帝,就唐宣宗嘛,然后这个黄檗禅师圆寂以后,唐宣宗还有点记恨这个事情,就谥号他“粗行禅师”。后来宰相裴休也是黄檗禅师弟子,他就跟他说打了他三巴掌,是为陛下断三际业,后来唐宣宗就改谥成“断际禅师”。这个实际上我们很多学佛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学了禅以后,佛也不拜了,不用求法了,也不用求僧了,这个公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了空居士:噢,其实很多人就是叫做执理废事,或者叫做执事废理,有些修行人就说无修无证,佛也不拜了,事也不做了,甚至衣服穿的破破烂烂,澡都不洗,不修边幅,这叫做执理废事,他认为一切都是空的。那么执事废理呢?就是那些迷信的人,天天在佛祖那里磕多少个头,念多少句佛啊,一定要念到够才敢去睡觉,这叫做执事废理,也就着有。其实执理废事,就是落空;执事废理,就是着有。

主持:这一分里,我看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一直反复的交待莫作是念,莫作是念,是不是就怕我们也是堕落到这样一种境地里去?

了空居士:对,莫作是念,就是不能有这种念头,不能这么想。

主持:所以即使说我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的话,但是我们还是要很恭敬的去对待一切,包括礼拜佛啊包括很认真地做事等等。

了空居士:对,但是就不一定说你一天要去拜多少佛,一定要怎么怎么,一定要放多少生。我们是以真诚心,不执著也不偷懒,是这样的。

主持:因为很多学佛的人,有很多宗派,有些是律宗的,要守戒律,那么禅宗呢,好像对这些就不是很讲究了

了空居士:不是的,不是说不讲究。禅宗的人守戒律,打个比方吧,就说不杀生,那好了,如果这条毒蛇跑出去,你不将它给抓回来,当然古代就没什么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那毒蛇,当然有些大宗师也会将那毒蛇收在身边怎么控制好它,也有,但是有些也不得已将它打死,也有。那么你们说,我知道啦,你们这些人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看万物,不是的,一条毒蛇如果咬死一个人,从三世因果上来说,那它也有罪业,那么我们将他打死,严格来说,我们也不是为了吃它的蛇肉将它打死,我们是不得已,为了保护更多的人,也为了使这条毒蛇不造恶业,然后不得已将它打死。如果这条毒蛇能够很听话,不咬人,那好了,据说像那个莲池大师收了一个老虎,那只老虎很听话,能够倒过来走路的,知道这老虎不咬人的,那好啊,如果老虎老是咬人,那不得已也要将它杀了吧。

主持:还有一些说法,这一分的含义在之前已经反复交待了,就说不要完全去修福德,那这边又怕人家落空了,完全不修福德了,所以说福德也是要修的,那这种解释是正确的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如果你为修福德而修福德,譬如说我说明树啊,你们一个月去做四天义工,你就能增长福德,那你可能做完四天之后,就说师父啊增长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没有感觉到,是不是?如果从着相上去修,就会堕落邪见。如果我说明树,我们力所能及帮助别人,家庭是道场,工作单位是道场,社会是道场,我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乃至到社会,我们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这么养成一个习惯了,你到哪里都受人欢迎,对你的人生有好处,那你去做,确实就能够达到了。那么你说能够增长福德吗?你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到哪里去都受人欢迎,那你这人生不就会越来越顺利,越来越成功吗?这就是福德增长了,那说的合情合理。如果你说,你去做一天义工就能增长多少福德,那我问师父福德主要是增长在哪方面呢?然后我做一天呢有多少?两天呢?三四五六七八天又有什么不同呢?那就叫做着相了,那反而你心里老是嘀嘀咕咕了,越做越没信心,反而就没福德,是这样的。

主持:那我的理解,我看了这一分,听师父讲解完了之后,我的理解这个不说诸法断灭,实际上还是那种净心行善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这样的话就可以做到不说诸法断灭。

了空居士:对,就不会,我们又不贪着有,也不以为无,我们又去做,但是又没有执著,也不用勉强去做,也不要老是去执著功德,我们能做到怎么样就做到怎么样,然后心里坦坦荡荡的,这就符合净心行善分。

(明菂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励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搜索

复制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