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分 离色离相分 (一)

第二十分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113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励

文字校对:明树

 

这离色离相这四个字,就有两个一样的离字,两个不一样的,一个是色,一个是相。色就是下面要讲的具足色身,相就是具足诸相;色就是指身体的这个状况,相就是范围更广,比如说佛祖的头上放光啊等等一般人所没有的特殊现象。不一定是肉体的事情,有些是肉体外边产生的各种神奇现象。所以说离色离相,这个色和相,就是下面讲的色身和诸相,诸相就是指各种瑞相。那么这个标题就告诉我们这一分讲的就是我们不要执着色,也不要执着相。我们就先简单这么说,下面一说大家就明白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金刚经》都是用于意云何,就是,你心里觉得怎么样啊,于意就是你的意思怎么样啊。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当然这里写的是不,习惯性读否。原文是这样,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可以,可以是两个意思,可是能,以是用,能用——可以,就是这个意思。具足色身,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人是不是佛,能不能从他身体这个五行看相,相貌来判断,这个人就是佛,那个人就不是佛,能不能从这个相貌上,来看他是否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么具足色身,来判断是不是佛,可不可以?不行。按照佛经说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魔王波旬,也可以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祖这里就是说,佛是不是佛,能不能从他的相貌上来看这个是佛,那个就不是佛,这个就是问这句话。接下来须菩提就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就是说不应该看他的相貌是不是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能说有就是佛,没有就不是。这一段就是讲这个意思。当然,如果你们细心看一下,佛祖开头就说,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后面须菩提就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就是说如来不应该看他是否相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来和佛有什么区别呢?如来就是指乘愿再来的这些大菩萨、佛祖,古佛再来,当然这些等觉菩萨就是大菩萨再来,都可以称为如来,乘儒释道而来,不来相而来。是可以这么称的,你们回去查佛学字典。但是佛和如来又有什么区别呢?佛祖不就是佛祖吗,也叫做如来吗?佛是指大彻大悟的人,那如来就肯定是大彻大悟,我们一般凡夫就没有大彻大悟了,但是我们凡夫有一天遇到什么法缘,突然大彻大悟也是有可能的。你看禅宗公案,无数的人遇到明师,都大彻大悟。你说哎呀师父,那些遇到明师大彻大悟的人是不是都是乘愿再来的?哎,这个好像有点道理,我们还是从这个佛经里面来研究吧。在说到大彻大悟的这些人,最著名的就是《楞严经》的二十五圣。二十五圣你们去看呀,哎呀,大迦叶多少劫以前啊,他怎么怎么怎么,舍利弗也是,里面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都是说久远劫以前,怎么怎么怎么,你们有空去看一下。他们个个都是很久很久久远劫以前,已经遇到佛如来,在修行啦。就我记忆之中,一个人就没有说这句话,那个人是谁呀?周利槃陀伽,他这个人地地道道过去生,没有大彻大悟的。你们有空去查看看有没有?今生笨的要死,幸好遇到佛祖,他精进修行,今生也大彻大悟。没想到他和大名鼎鼎的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舍利弗、虚空藏菩萨,哎呀都是平起平坐,成为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一。哎呀,太厉害了!那么这二十五位圣人这个时候他们都可以称为佛,他们都是大彻大悟的,都可以称得上。当然他们和释迦牟尼佛这个示现究竟圆满,还是有点距离的。但是严格来说,他们大彻大悟了,可以称为佛了。就好像韦刺史说,“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在赞叹六祖。所以佛本来就是指大彻大悟的人。狂性顿歇,歇即菩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都是这个意思。那好了,我也认真去查过玄奘大师翻译的《能断金刚经》,他就没有(用字),他就全部都是用如来。鸠摩罗什大师,这里前面用佛,后面用如来,后面三个地方都是用如来。这个以我对佛学的研究,是很有奥妙的。玄奘大师是著名的直译,佛经怎么说他就怎么写。鸠摩罗什大师是意译,是按照他的意思来翻译。那么你说这里是用如来好呢,用四个如来好呢,还是改成一个佛字好呢?让我来说改成一个佛字那更好,就是说涵盖了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和今生刚刚大彻大悟的人。今生你能大彻大悟,就好像周利盘陀伽一样,他和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都是平起平坐,都在楞严会上发言,他们都是大彻大悟的。所以说我们人道的人都有这个色身嘛,就是说无论你是乘愿再来的人,也不能从色身上来辨认;无论你是今生刚刚大彻大悟的人,也不能从他的长相上来辨认。所以这里用这个佛非常妙。非常妙,就是妙在这里。那么反过来,为什么须菩提不学佛祖说佛他怎么怎么,他改成如来。这个是很微妙的,就是体现出须菩提的恭敬心。反正我须菩提眼中,你们只要大彻大悟,我都尊称为如来了,我就发自内心认为你们都是乘愿再来,都是乘愿再来,这种恭敬心,这个很微妙的体现出须菩提的真诚恭敬。

那后面我们没有讲解前,先讲一下后边,后面为什么说都是用两个如来了?开头也如来,后面也如来。这个具足诸相,这里的诸相,请大家记得,如果是相貌,指的是相貌,那么前面的具足色身已经概括了相貌,后面的诸相是种种瑞相。那种种瑞相,一般我们凡夫从身相上来说,就这种显出瑞相的时候是比较少。瑞相比较多的,往往都是大家公认的有大成就的人,甚至是我们在定中看到的所谓诸佛的化身等等,所看到的那些瑞相,严格来说是从这方面,这里偏重的不是我们的肉身等等,而是在定中看到的种种瑞相吧。譬如说观音菩萨说三十二应入国土身,我们在定中看到的种种瑞相,也就是说能不能以各种瑞相来判定他就是如来吗?是这个意思。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这句话佛祖就告诉我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所谓的具足色身,他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而已。没有说达到什么标准就是绝对是佛,没有达到那个标准,就不是佛。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不是绝对的,眼睛长得什么样,再超过就不对了,不及就不是了,不是,他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这种情况而已。是名具足色身,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一个样板。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这诸相就是种种的瑞相,就是说判断一个乘愿再来的,其实这里涵盖了有个肉身和没有肉身的。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就是说不能从种种瑞相来判断他是不是如来。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对,这两句话,也就是说诸相具足他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的。

 

1.问:这边说不可以具足色身见。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佛,最早的启蒙最初都是在寺庙里看到佛像,或者在家里供奉一张佛的图画这些等等的,这些有形象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佛像画像和各种佛的形象呢?

了空居士:哦,我们见像如见佛,然后使我们生起恭敬心和精进心,就起这个作用。哈哈,见像如见佛。

主持:那这个见像如见佛和这个经文矛盾吗?经文中是不应以具足色身见,那么现实中我们以相来见佛。

了空居士:哦,这个问题问的好。其实你们去不同的寺庙,就别的不说,就看释迦牟尼佛的塑像,不是说全部一个绝对的标准。我说一个最多的差别,有些塑像大一点,有些塑像小一点,有些塑的释迦牟尼佛摆的手势是这么放,有些那么站。释迦牟尼佛的塑像也是千姿百态的,不可能说这个就对了,这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那个就不对,不是,哈哈。或者说站着是释迦牟尼佛,坐的不是释迦牟尼佛,不是。这个塑像有些塑的释迦牟尼佛比较老一点,有些年轻点,是不是啊,不可能说这个是那个不是吧?哈哈!就是说他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主持:很多人说对这个佛像的礼拜,有这个功德吗,或者说福报吗?

了空居士:六祖说过,“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其实我们去礼拜佛像,也是在培养我们的恭敬心,同时也是跟佛祖结个善缘嘛。礼拜佛像,也有无量功德嘛。

主持:可是很多对禅宗公案感兴趣的,应该都会知道丹霞烧木佛这个禅宗公案。这个公案就是讲这样一个故事,丹霞在寺庙里,这个冬天很冷,把这个佛像烧了,取暖。这时住持说你怎么敢烧佛呢?这个丹霞说我在烧取舍利子。这住持说,木佛怎么会有舍利子?于是很生气。丹霞就说,没有舍利子,我就再弄两尊来烧。那丹霞的这样一种行为是不是对佛的不敬呢?

了空居士:假如你讲的和我看的是同一个故事的话,他有个原因的。这个人叫丹霞,他是一个游方和尚。我讲一个故事,我不敢说是丹霞。曾经有一个游方和尚。去一个寺庙挂单。挂单就是路过,在那里借宿吧。然后庙里面的和尚很势利,不理他,不接待他。冬天很冷,他不得已只能在那个殿里蹲着,没什么可以取暖,结果他就抱了一尊佛像就去烧了来取暖。第二天就被和尚发现,很生气,问他你怎么烧佛像,好像他就答了,我看看烧了有没有舍利。和尚很生气,就说这是一个佛像,怎么能烧出舍利呢?那你们知道这个不是真佛,我烧了也没关系呀。严格来说,这个烧佛像的人反而是一个得道之人,一个开悟之人。他看到这些和尚贪嗔痴的心,你们这么修下去,真的会耽误的,所以他就用这种方便善巧来开示他们吧,就这个意思。就说你能对一个木头的佛像这么恭敬,我是一个活的人,说句不好听的,我还是一个开悟的,你们还这么看我不起,你们这么修不就给修错了吗?其实他的本意是这个意思。

主持:那么我们现在有很多地方也花了大量金钱,这个庙宇修得金碧辉煌,佛像也是越塑越高大。那么这样的一种行为,是对佛的尊敬还是着相,像这边说的不应以色身见佛呢?

了空居士:你刚才这句话就是很常见的边见。我们说不要着相了,所以连佛像都不用建,这个是不对的,所以说我说见像如见佛。那好啦,你说,不择手段的,佛像越建越多,佛像越造越高,这个又是着相。所以说最客观的,我们应因地制宜,按照实际的情况,我们可以来该怎么建庙就怎么建庙,该怎么供佛像,就怎么供佛像。我的目的是让大家看到佛像,就想到佛祖。要不然我们到处什么都没有,你跟人家到处谈佛祖当年怎么样,怎么样,人家好像感触没那么深吧。所以说适当地建一些寺庙,然后给大家讲佛祖的故事和佛经啊,好像更引人入胜。就像我们参观一些纪念馆,我们虎门不是有一个虎门销烟纪念馆。哎呀,当年就是用这些炮啊,用什么东西呀,当年鸦片就在这两个池里烧掉了,用石灰呀放海水进来就烧掉了等等,有一种比较具体生动嘛。适当地建这些纪念性的东西,然后引导大家来学习,可能会加深印象。

主持:我理解师父说的意思,在寺庙里见到的佛像,就是起到一个瞻仰先贤,然后升起追慕先贤,见贤思齐的教育作用,是这个意思吗?

了空居士:对对对,但是越造越高,互相攀比,那其实就是贪嗔痴慢疑。不要搞得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事与愿违。

主持:我想这种现象,在看《地藏经》里面,有很多的经文都有提到,遇佛塔寺,对这些佛的形象啊和菩萨的形像,供养布施或者修补之类的,有无量的功德。如果从经义上来说,那么我们不就可以这么理解,因为我去造像,具有这样福德,那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我造的佛像越大,福德就越大,造得越多,福德就越多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造像,譬如说我去造一尊佛像来说,我们从真诚心来造一尊佛像,让大家来纪念佛祖,因此能够见贤思齐,那我造这尊佛像就有无量功德了。这个功德是从这里来的。尤其是自己去造这尊像,自己也见贤思齐,是践行佛祖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就有无量功德。如果只是说我造一尊很大的佛,然后在那里等着功德从哪里来,那是等不到的,那是实无功德,莫疑先圣之言。造像,你是要知道你的出发点,初发心,就是让大家能够见贤思齐,自己也能够见贤思齐,这才有无量功德。如果造完了在那里等着功德从哪里来,等来等去,你可能等不到吧。那功德是什么呢?做事是功,后效应是德。你真的对佛祖那么虔诚,我问你,你虔诚什么呢?怎么体现出你虔诚呢?就是你真的要听佛祖的话,按照佛祖说的去做,你这才是虔诚了。如果你造完了这个佛像,你都不听佛祖的话,那么你的虔诚在哪里呢?都没有虔诚。

主持:那么从这边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听师父讲的意思就是说,不是说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就是如来,那我们反过来说,如来是不是就一定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了空居士:如来从狭义上来说,是佛祖自己说,从广义上来说是一切乘愿再来的大菩萨都称为如来。那好了,那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就不一定全部长得一模一样,是不是啊?你就看地藏、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这五位大菩萨,他们长相都不一样。

主持:但是我们去庙里面看,虽然长相不一样,但是都非常庄严,非常美好,让人看了后心生向往。那么是不是说,虽说长的不一样,但是都具足威仪?

了空居士:严格来说,你们看到一个比较标准的菩萨塑像,如果你们回过头看传说中的济公,那就有点不一样吧。

主持:是啊,这边就有个疑问,因为在这个之前师父讲香严禅师悟道偈,他里边有一句话叫做声色外威仪。

了空居士:对!对!“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也就是说真的大彻大悟的人,他们是具足定慧,好像这五位大菩萨一样,不管他们的表情是偏于哪一方面,但是他们定慧具足这种特征确实是有的,只不过我们也说不出一个标准,所以说不可以具足色身见,或者是不可以具足诸相见。

主持:那这里我就有一个疑惑,刚才师父也说到济公禅师,那我们传说中可能有很多得道的高僧或者高人啦,他可能会化身为这样一种邋遢的形象,或者说那种很不好的形象,来到这边来普度众生,那么这样子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

了空居士:这个在佛经《楞严经》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也就是不妄语那个段落里面有说的,就说佛会敕罗汉啊菩萨啊,他们会来转世在这个三界里边,会示现不同的身份。你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边那五十三位圣者,他们的身份有在家有出家有男女有老少等等,都确实是大不相同,有贫、有富、有贵、有贱,确实是没有一个标准。

主持:“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那么从这句话来说,我们不应该从外在的相貌啊语言之类的来取人。

了空居士:对!对!那么你们说要以什么来取人呢?也是在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里边,有这么段话,你们去搜索《楞严经》啊,就是说不要管过去生怎么样,只要管今生他的心愿和他的言行都是符合菩萨的标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吧,那你就是菩萨了。就是在《楞严经》的先佛世尊第四清净明诲,而且里边有句话你们千万不要看错啊,“唯除命终”啊,就是说真正乘愿再来的菩萨,不会跟别人说我是谁谁谁再来的,没有的,你们如果读到那一段话以为是临命终才可以说啊,没有人说的,那你们又理解错了。如果你们有去读的同修,读到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里边,有一句“唯除命终”等等,那句话它真正的含义是他临命终时都不会告诉别人我是谁乘愿再来的。虽然历史上有传说弥勒菩萨(此处指化身布袋和尚)临入灭的时候有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句话它也只是很隐隐约约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弥勒,那个布袋和尚他入涅磐的时候有没有这么说还是需要去考证的,他自己也没有说他自己是弥勒嘛,只是这么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就有这个传说。

主持:那这一分里边说到离色离相,不可以具足色身见,也不可以具足诸相见如来,那我们应该如何见如来呢?就是也是按照这种标准,根据他的言行是否符合如来的标准?

了空居士:哦,明树,你问我这个问题,你问我,我问谁呀?哈哈!问的太好了!你问我我就问佛祖去,肯定问佛祖最好了,去哪里问?《金刚经》里边就有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他们说话都是真实不虚,都是如实说。还有这个“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不会着相,说话都是正确的,驳不倒的。《金刚经》就有说这两句嘛。哈哈!是不是啊?如果还要继续从具体的言行上说,就是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你们只要反过来看就看得出来,如果你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或者你是大彻大悟的人,你就肯定能够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落到实处,是不是啊,明树?还有我刚才说的《楞严经》的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里边说的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当然这是我概括的啊,你们去找那段话,你们去读了,一直读读读就读到了我概括的这个意思。而且他一辈子不会承认自己是乘愿再来的人。

 

2.问:这里所说的见如来,这个可不可以理解为就是自性?

了空居士:哦,不是不是,这里不是说自性的,这里是说大彻大悟的人,这里不是说自性。

主持:师父,就说我们平时生活中啊,对这种相的追求还是比较着重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如何的避免光看表面现象,如何知道这种本质上的东西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智慧!大彻大悟的人就是证得般若智慧,也就是圆满的智慧。六祖说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就说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不管他是乘愿再来的呢还是像周利盘陀伽今生大彻大悟的呢,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有大智慧。那智慧就没得假,明树,我们坐在这里,这句话一说出来,你这么问,我这么答,或者是你这么答,我这么驳,这个没得假的,是不是啊?

主持:智慧没得假,但是很多人判断智慧,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呀?比如说他几个问题跟你一绕,比如说什么心就是佛的真心,那什么是佛的真心,就是儒家讲的……

了空居士:我知道,就是用名词解释名词。他就说明树就是明树啊,那你一辈子都搞不懂。我告诉你,其实你们问问题一定要懂得,他绕,对于绕这种说话可以两种方法去破他——譬如说他老是用名词解释名词,那一个方法你就老是跟着他,说这个名词我也听不懂,你老是叫他解释清楚,然后他就不断地换,他不断地换,那你不断地追,这个是一个办法;另外一个办法,这个事情你问他,他就比喻什么什么,你听不懂,你就说“我听不懂,你能不能从其他侧面来给我比喻”,就是抓住原来这个起点。一个是老是跟着他,你这个比喻我还是听不懂,就好了,他一定会被你问倒,就是这样。

主持:那最后面这种问下来,他最后面是这样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我相信很多的人在他们所认为的大善知识面前可能就觉得这方面心性不够。

了空居士:不好意思去问。我告诉你啊,其实说一句很不好听的话,就是我们所谓的懦弱和恭敬心或者是谦虚常常会搞混了。就说你问这个问题,然后这位导师跟你这么讲解,你听不懂,你只是埋怨自己根器太差,然后就不敢再问了,就以为我要慢慢去消化。其实不对的!老师就在你面前,“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不是啊?你自己能够去想,那你就不用问了,你为什么不当着这个导师的面,有这个机会,好好的利用,去问个清楚啊?其实这就是懦弱,或者是惰性,是不是啊,明树?好像我坐在这里,嘿,明树,我说了你们听不懂了,你们提出来,我一定给你们讲清楚,我不可能老是重复“就是这个啊,你为什么不懂啊?”我不会这样,你不懂才会问我嘛,如果懂了为什么要问我呢,是不是啊?所以我老是提醒大家,我讲了你们听不懂一定要问我。你们看《金刚经》第二十分离色离相分,其实这一分你们将两个名词搞清楚,一个是“色”,一个是“相”,具足色身见,一个是具足诸相见。色身就是这个身体呀,譬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肉身,这个长得这么庄严的一个肉身。具足诸相,诸就是各种各样,相就是形象,也就是属于瑞相嘛。这两个名词一搞懂,这一品就搞懂了嘛,是不是啊,明树?

主持:我这边还有一个疑惑,就在于它这个标题上的离色离相这个“离”字。

了空居士:离,就是不能执着,也就是说不能凭着这个相貌、这个瑞相来判断,不能执着相貌和各种各样神奇的现象。如果你不离,我们说不即不离,就是要抛开这个现象,我们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离就是离开,不能凭借着相和色来推断这个人是不是如来。

主持:但是我们的任何判断,都是从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听到的和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中间而进行判断,这实际上也就是属于色跟相的范畴,我们如果完全不依靠这个色跟相其实就很难进行一个判断。

了空居士:哦,不是!你们其实恰恰相反,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也许长得高,也许长得矮,也许长得胖,也许长得瘦,也许有时候你看到他身边有产生什么瑞相,也许没有,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智慧,圆满的智慧。那这句话从哪里来说啊?《妙法莲华经》,“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那大事因缘是什么?“开示悟入”,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那好了,那你知道这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众生入佛知见。那好了,你要帮助别人入佛知见,你必须自己就要入佛知见,是不是啊?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入佛知见,你怎么帮助别人入佛知见。当然,回头说,竹竿咚的一声,香严都能够开悟,那也对,但是多少个人能够像香严一样,竹竿咚的一声就能够开悟呢?那当然最好就是大善知识来给我们开示了,使我们能够悟入啊。那我们要拜别人为师,你自己肯定要看看这个大善知识他自己能不能入佛知见,如果没有的话怎么办啊?是不是啊?那么如何判断他有没有入佛知见,那就是他为人处世能不能圆满啊,也就是他有没有圆满的智慧啊。也就是说如果他一说话你都觉得他漏洞百出,你一驳都能驳倒,你都没有开悟你都能够将他驳倒,那你跟他学,那不就是傻瓜跟白痴学了吗?是不是啊?那不就更累了吗,是不是啊?傻瓜还有时候没那么白痴吧,整个是白痴了什么都不懂,是不是啊?傻瓜跑去找白痴去跟他学习,那不就是笑话吗,是不是啊?所以如果连你们没有开悟之前都驳得倒,一看就知道他说错话了,那还跟他学,那不就傻得要死吗,是不是啊?

主持:那师父,智慧它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最终还是反应在这个人的言语行为。

了空居士:具体的言行!对对对!智慧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智慧是体现在他的言行上。

主持:所以我从这边的理解,离色离相也不能说我完全离开这个色跟相,这个色跟相也是作为一个判断的依据吧?

了空居士:哦,不是!你这个言行是不能和这个色与相混在一起的。一个人可能长得很丑,就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宰予很能说话,能说会道,人家还以为他很好。子羽长得很丑,以为他品德不好,结果不会。当然,宰予按照历史上说还属于孔门十哲,就是十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之一。其中有一个就是子贡,宰予也很厉害的啊,宰予他很有口才啊,只是他有时候……严格来说,我研究过宰予,他不是品德不好,他只是性格有一些造反精神,他不会完全按照传统习惯的规范去做事情,他有时候类似会超越常理,但是他还是各方面会做得蛮好的。所以我们不要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就是以为宰予很差劲,不是的,他是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孔门十哲。孔门十哲是七十二贤人里边更厉害的,好像一千二百五十罗汉里边还有十大弟子一样。是这样的,所以言行相貌和产生的瑞相又是两码事,相貌都是与生俱来的成份,瑞相嘛也有一些因缘和合的原因,言行嘛就是这个人的具体流露了,它有明显的可控性了。这个相貌、瑞相往往对这个主人公来说,还不一定那么可控,是不是啊,明树?好像有些眼睛大,有些鼻子高,也不是说开悟了眼睛能够撑大一点,鼻子能够搞高一点,也不是能够搞得来的嘛。有时候人家看到你身上会放光,也不是说我想放光就能放光嘛,有时候也是这样的嘛。但是言语行为就可控性很强了,是这个意思。所以开悟不开悟,是看他的言行。

主持:师父,那通过修炼啊,很多人也在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修炼,对我们的外在是否会产生一种改变?

了空居士:外在,就是面貌是不是啊?(主持人:对对对!)会的,会的。刚才说香严那句话“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自古有说内具定慧,外现威仪,就是那些开悟的人,他们往往定慧具足,所以他们的言行也会比较端正。我为什么说比较,没有说绝对,因为有时候叫做圆融嘛。你看十大弟子他们的画像,他们的相貌都是不一样,气质不一样,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比较端正。

 

3.问:如见美女心生欢喜而贪爱,见丑女而嫌弃即是着相,见美女喜欢但不贪爱,见丑女不嫌弃即为离相,是否是这样的?

了空居士:这算是离相,前边说的是着相,后边说的是离相。当然严格来说,他说的离相这方面还说的不完整,真正大彻大悟的人见到美女他觉得这个人很美,也知道她美在什么方面,甚至也能够看得出她哪方面的不足,看到丑女他也知道她丑在什么地方,他也会发现她有哪些方面还是蛮好的等等。也就是说开悟的人他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看事情很透彻。他具体的体现就是另外三种嘛——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三身四智,其实这个四智它体现出来是三智,大圆镜智就是本体嘛,它起用了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就是他一眼就能够看得出她哪个地方好,我们为什么觉得她美,她美在哪里,她还有哪些地方不足。不相信你们去网络上寻找一些美女,找个十个八个,排在一起,然后认真观察,肯定能够看得出,咦,这个美在什么方面,那个是美在哪个方面,咦,这个对比起来她有哪方面好像没有那么好看。就好像古代说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四大美人,据说她们都很美,当然历史上据说吧,她们也各有一点缺点,据说杨贵妃有点狐臭,所以她的衣服喜欢用那个香料放得很香,而且她据说比较胖一点,她们衣服也会讲究的。貂蝉(编者按:应为王昭君)嘛,据说她是什么原因啊,肩膀好像我们西装一样有个东西垫在下边让它垫高一点。据说吧,西施是穷人家的女儿,从小经常光着脚走路,所以她两个脚丫子是比较大还是什么。这个历史上是不是人家杜撰的我也搞不懂,反正这四大美人他们都各有一点不足的地方,但是他们就很巧妙的啊,譬如说杨贵妃就懂得用那个香料将衣服搞得很香,人家狐臭都闻不到了;那个貂蝉嘛,耳朵比较短,她就戴着耳垂也很好看嘛;王昭君嘛,肩膀的衣服下面就垫着个什么东西;西施嘛,她就喜欢穿那个长裙,据说那个裙子比较长,拖到地上,就遮住了那个大脚丫,看起来很文雅。她们就懂得将那个不足的地方巧妙地给掩盖了等等。所以说那个真正离相的人,他是能够看的很清楚,这个人是怎么样,那个人又是怎么样,就会看得出来。这就是离相,他就很客观,离相不等于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什么都知道,但是不会被现象所迷惑。这个迷惑就产生了贪或者是嗔。

主持:刚才听了师父讲的,我的理解,除了不产生贪嗔痴以外,他还能保持非常客观的一种判断力。

了空居士:对对!会去判断。好像就是说赵州禅师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嘛,“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说春天有春天的好处,夏天有夏天的好的一面,秋天嘛、冬天嘛都有一个好的一面嘛。就说他观察很仔细。毛主席也有一首《采桑子·重阳》嘛,“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就是说它当时秋天嘛,看起来,“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就说秋天了,到处也是开着花嘛,不是春天,但是比春天看起来还更美。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