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一)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6年12月23日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伉 明俪
文字校对:明树 明励
究竟无我分,这一分也比较长,待会我们一句一句来解释。究竟无我这四个字也勉强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究竟,一部分是无我。究竟,唉呀,我们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就是最彻底的、最真实的,这就是究竟。无我,没有我。这里的无我,不是单单指我或者是你。无我,不单指我,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地自我,其实是指诸法无我,也就是一切现象,一切众生,都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昭明太子就概括这一分(就这一段落)核心思想就是万事万物、一切言语、一切行为、一切事情、一切现象,究竟处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那我们继续转入正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尔时,就是当时那个时候,须菩提对释迦牟尼佛说。这个白字是带有一种恭敬。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善男子、善女人泛指一切修行的男女,男修行人、女修行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都在善男子、善女人里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古印度语梵语,翻译过来是指无上正等正觉。你们去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到处都对那些圣者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实就是说发——求无上道之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就是四弘誓愿的“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属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对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成就佛道,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发愿,其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六祖当年那句话,对五祖说,“唯求做佛,不求余物。”做佛就是发愿求无上道,唯求做佛。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句话大家听起来很耳熟,其实这是第二品善现祈请分,里面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里就云何应住,那里就应云何住,我去查,这有一个字不一样,有一个应字排在第一,一个排在第三,这有一点区别。那么你们觉得很奇怪,第二品须菩提已经请问世尊了,世尊一直讲了这么长的话讲到十六了,这么多话了,其实吧,须菩提严格来说,我们可能想须菩提他到底懂不懂,须菩提其实是解空第一,他可以说是接近懂了,甚至是他本来已经懂了。比如世尊赞叹他,人中第一,阿兰那行,已经这么评价他了。那这次再来这样问,他是为众生而祈问。这里也就是说,世尊啊,我刚才问那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世尊尤其讲到第十六分这个能尽业障分,那世尊你处处强调受持读诵,那么受持读诵和这个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什么的关系啊?再重点提出这个问题,让听众能够进一步理解。世尊讲那么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受持读诵《金刚经》啊等等,那些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间有什么联系?所以他重点在提出云何应住,唉呀,世尊,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啊,受持读诵就够了吧,还是有其他要注意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进一步提出来,就说世尊,我最初在第二分提了,世尊讲了那么多,那讲那么多,这里请世尊再重点给点明一下。明树,假如这里不再提,大家可能会想世尊会不会说离题了!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
佛祖就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个者字就是强调有发这个愿的人,应生什么?(主持:应生如是心。)应生如是心,这个如是心没有含义的噢,就是应该这样来发心,是后面的话才是,这句话很慈悲的说,你们来听我说吧,应该这样吧,我慢慢来给大家讲。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体应该怎么做啊?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听我道来。应该发愿“我要灭度”,灭就是寂灭,度就是度化,不是说给杀死哈。灭是寂灭,就是让大家归于寂灭,我昨天在回答三法印的时候有一个涅槃寂灭,就是说要令众生都入无余涅槃,这就是寂灭,度就是度化。从烦恼的状态进入到解脱的彼岸。灭度是这个意思,我要发愿我要去度尽一切众生哈!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假如我有一天真的将所有的众生都度完了,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句话你们觉得怪,第一你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第二有一天你真的将所有的众生都度完了,但是度完了之后,你要觉得没有一个众生被你来度,这不是矛盾吗?这就是叫你不要有功德相!我以前举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一个人,认为是整体,我说我们的手天天在帮我们梳头、刷牙、洗脸、吃饭,我们的脚天天在走路,嘴巴天天在说话、吃东西,从来没有说这个手就去指责脚,说你从来没有刷过牙,或者脚在指责手,你从来也没有走过路,没有没有,很自然的这种默契,分工合作,所以说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你一定要下决心度尽一切众生,然后有一天你真的将众生都度尽了,你不要有那个执着,不要认为众生真的被你度了,就是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要认为我在度众生,就觉得全都度完了我也觉得没有度一样,连这个所度和被度都不要有这个观念。好像我们父母天天在养育儿女,我们不要说,唉呀,怎么这么累,累死了!我们一定要自然,好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天天都这么照,没有哪一天太阳说算了,阴天这也不是太阳搞出来,是乌云遮住的,太阳天天都在出,就这个意思。不要有任何功德相,不要有我执,不要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这个意思。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那么自然。
何以故?须菩提,
这个世尊就怕大家听不懂,就说,何以故啊,是什么缘故啊,你们想知道吗。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好了,好了!一般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度众生,这种人就叫做菩萨,菩萨也是古印度的梵语,翻译过来的,如果直接来对着翻译过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有情就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有没有觉悟的,有觉悟的,那些觉悟的人就叫做菩萨。若菩萨,后面又即非菩萨,菩萨不是菩萨,不是矛盾吗?这是说那些行菩萨道的人啊,如果有这种我相,我在帮助众生,众生在接受我的帮助等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带着这种执着的、去行菩萨道的人,看起来他也是在行菩萨道。人家不懂觉得他也是菩萨。世尊说,以我们标准的眼光来看这些就不是菩萨,所以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这些执着的人,我们如来看他们都不是菩萨,我们严格来说只是一个做好事的凡夫。
所以者何?须菩提,
继续解释所以者何,我为什么这么强调呢, 所以者何。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这句话就很奥妙了!就继续再解释,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法,能够称得上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那么你说七佛通偈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么后面《金刚经》说得更清楚,在净心行善分里面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先不说,就是后面抓一句最真实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世尊你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净心行善分讲得那么清楚,不是也是一个方法,一个法嘛。一个人如果真的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人要说没有,他存在,要说他存在他没有种种私心妄想,所以这个人要说有,他确实站在我们面前,要说他没有,他真的没有私心,那怎么理解呢?这种人这种状态才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如你执着你在做好事,那么就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应了。所以只要你执着我在做什么事情,有一个执着,我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去做好事,那完了,一路做一路想,我什么时候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那可能做了无量劫,你只是一个好心的凡夫,没有悟入到无四相的境界。所以说实无有法,只要有一个方法能够让你执着了,那么你就没办法进入到这个圆满的无四相的境界,就进不去,只有无四相而行善法,这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你只要一执着,它就脱离了这个境界了,它整个都是圆满的,一执着就脱离了,所以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也就是说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相应的人才叫作菩萨。世尊就是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上面是那么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菩提,于意云何,这句都是很口语化了,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看法。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如来,就是世尊自己,说,如来,我们这里讲经的时候就不能说我,那又落了一个我相,只能说如来,不来相而来,如来示现在人间,如来他自己没有执着来,他示现涅槃,他没有执着去,是这样的,所以称之为如来,我们这里讲经的时候也最好直接用如来。如来在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问他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吗,能够执着吗,那么你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很奥妙的,就是因为你没有执着而修善法,所以这个善也就是变成一个也不是执着的具体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说同修啊,你们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去做好事。那么你们说,师父啊,具体怎么做?我说不是啊,你们按具体情况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帮助别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别人的事情也象自己的事情一样一片真诚去面对。你说,唉呀,我自己的事我都不想管,我吃完就睡觉,什么事都不管。我说算了,那就不是人的做法,说句不好听就像猪一样了,那用这个心态去对别人,那大家都变成猪的境界了,那就不对了。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看,须菩提,真的是明白了。他说,不也,世尊。世尊问他有没有,他在燃灯佛所有什么法,他说没有,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就按照我对世尊所讲道理的理解。
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就是世尊,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做法,就是说无我无人,请大家记得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具体的做法,其实不是的,你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不是什么都是一个款式的,那会搞错的,该厚就厚,该薄就薄,这才是真正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佛言:如是,如是。
佛祖说对对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实,就是我们说说到实处,确实佛陀你自己也没有什么法,具体的做法使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就是说须菩提,假如有一个具体的做法可以让我来执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
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的。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这句话就是燃灯佛当年对释迦牟尼佛说的。汝于来世,这个来世,请大家记得我去查过,我在百度上查来查去,总结出一个燃灯佛是庄严劫的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在贤劫,是在庄严劫之后了。这里的来世并不是说下一生。好像我们今生死了,还有下一生,这么很短呵。这个来世,是未来的意思,未来世的意思,很久远的意思。就好像释迦牟尼佛给弥勒菩萨授记,按照佛家研究佛学的这些人的研究来算,算法吧,算来算去,这个弥勒菩萨的现身,示现圆满成佛,好像还有57亿年。啊,这么远,呵呵!所以这个来世,就不是简单再过几十年,几百年的意思,不是的。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
就是因为我也明白哦,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能够使我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悟到了这个究竟无我嘛,燃灯佛才给我授记。那么你们可能听了后会很失望就说,哇,燃灯佛——这个庄严劫是不是也有千佛出世,我也去查过没查到,我们贤劫就有千尊佛——那么你说哎呀,那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所,燃灯佛为他授记,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贤劫的第四尊佛。哦,这要多少劫呀!太厉害啦!请大家记得呀,《法华经》里面说,释迦牟尼佛给舍利弗他们授记,也说多少劫,多少劫,多少劫的。所以说圆满成佛,像释迦牟尼佛,那么容易的吗?其实吧,你们去看这个《地藏经》,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就已经成等觉菩萨。其实,成就等觉和圆满成佛虽然是一步之遥。你们再去看这个《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和阿逸多弥勒菩萨的对话,关于授记。这一点,你们要知道,圆满成佛,其实从等觉菩萨到圆满成佛,只是说他度众生到那个时候,众生跟他结了很多缘,那个时候场面特别殊胜,那退一步来说,就像这些等觉菩萨,他们乘愿再来,其实他们的智慧,这个圆满的程度和佛祖很接近的了。严格来说,他们叫等觉,一切都觉悟了啊,只是这个外缘这一方面,还没有到圆满成佛的时候那么殊胜,那么殊胜。好像说维摩诘居士吧,它也叫作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其实,就是等觉菩萨。但是他在人世间度众生等等,这些场面就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壮观,只是这一点有一些区别,但是,他们的智慧是释迦牟尼佛认可的,讲的都是正确的。好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圣者,他们都是等觉菩萨,是不会说错话的。你们也不用叹息地说,成佛太久远了,不是的,如果你们都能言下大悟,悟到不动地呀,甚至是等觉呀,那不就也好了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要精进哈!
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就是,就是释迦牟尼佛,悟到了那个境界。所以,燃灯古佛就说。因为到了等觉,境界就不会退失的。所以你以后,于来世,未来世,你会当得成佛的,也会圆满成佛的。到等觉后,就再也不会堕落的。绝对不会的啊!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当得成佛,然后世尊就继续解释,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就是乘愿再来的这些大菩萨,或者古佛。严格来说,到等觉以后,都称得如来了。因为它们是如实而来,如实而来是什么意思啊?他们是不执着来,也不执着去,不来相而来,已经破尽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等觉菩萨也可以称之为如来的。不来相而来,你们看,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的对话。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就是这些大彻大悟的人了,他们都证得诸法圆满的这种境界了,他们都是究竟无我了,都能够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他都能够证得圆满的哈!也就是他们没有任何疑惑的了。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实啊,真的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法可以执着,可以具体来修,使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这句话,非常好!就是说,世尊老是说没有,就怕大家堕落在空里面,哎呀,什么都没有,就像卧轮禅师一样,“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如来所得,也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圆满的境界,其实这种境界无实无虚。无实无虚是什么?若说实,以为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可以执着,比如人家说调呼吸啊,你要什么深长匀细啊,有个法执着。那么你说,唉呀,呼……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看智者大师怎么样?很厉害,都是大彻大悟的人,他有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有的,那他不是传下六妙法门吗,是不是,明树? 数随止观还净,你要知道,净最后是什么意思?就是我、法两空,不着相了才叫做净,净是没有一个净的境界可以执着,一切都不执着了,一切都是那么自自然然才叫做净。好了,就是无实,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执着。无虚,不是一片空白,是心清清净净,一切又了了分明,高兴你知道高兴,但不执着高兴,悲伤你知道悲伤,但不会执着悲伤,一切情景里面你什么都知道,但是你的心不会动摇,不会有负面情绪,不会情绪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这样。无实,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执着。无虚,不是一片茫然,这才是厉害。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那反过来,无有法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反过来,又是一切法皆是佛法。那好了,你数息,一二三四五,数呼吸,数着、数着,虽然在数但是你不执着,也可能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家骂你,哇,骂得很过分。嘿,你刹那间觉得他骂得对的,你马上改掉,他骂得不对的,你觉得这个人没有修养,或者是不了解我。孔子也说过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懂,你不会随便生气,不懂你就把人家教会嘛,是不是?大概也有这个说法,这个就很符合这个无实无虚了,或是一切法皆是佛法了,就不要以为全部法都不对,都抛掉了,落入顽空了,世尊很慈悲,怕我们执着了空相,反过来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们要知道,只要不执着法,也能成就无实无虚的境界。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就是说一切法,只要你知道它的不永恒,因此你虽然在用一切法,但是你不执着法,就好了。你要知道他们只是叫做某某法,其实他们都是不永恒的,所以你们不能来跟无上正等正觉相应。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佛祖很慈悲,我们看起来好像很啰嗦,其实不是的,这个道理你要搞清楚,一般人很难。譬如人身长大,又长又大,哇,一个人非常高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哎呀,很厉害。他说,世尊啦,人身长大,人长得又高又大, 即为非大身。那么你说人长得很高大,你就说他不是大身,这句话你们一定要知道,一个人很高大,很高大,其实他这个高大也是不永恒的,即为非大身,你们不要以为他是永恒的高大,他是相对地存在,所以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只是叫做大身,身材很高大,都是这么叫。如果你们不服气,我可以给你们安个后两句,一个人如果是两米高,以前有一个打篮球的运动员两米二多,很高大,如果万一有一天有一个两米三的、两米五的,你们说不可能,当然我们说假设吧,在这位篮球运动员出现之前人家两米都觉得高,他一出现,人家两米就觉得不高了,他那个长大也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人家更高的他就不是大了。那么再说,你一个人再强大,以后老了死了,或没死老了,一个人好像年纪大了就会变得矮一点,老了死了烧成一把灰更看不到长大了,所以说只是叫做长大,那是相对地存在,不是永恒地长大。佛祖反复地就是阐述,其实你们读佛经只要四个字领略好,甚至所有的佛经差不多都可以理解,那就是——缘起性空。所以这个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就是缘起性空。名就是叫这个现象叫做缘起,非就是性空,你们要记住,然后你们就能理解了。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菩萨亦如是。就是你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菩萨,就是看你有没有着相行善。你看梁武帝,皇帝不好好做,还穿着袈裟要去出家,大臣去求他回来。天啊,你不做就算了吧,就叫别人做,是不是?你就让位给别人吗,你又要霸着位, 又要做和尚,你到底是要做和尚还是要做皇上啊?结果给那些反贼困死,活活给饿死,真的是活该。难怪达摩祖师说他实无功德,是不是啊?你出家这个做法是很执着的,你就摆个样子骗自己的,所以他那个出家就不是菩萨行,带着一些执着去的,所以菩萨也是这样,假如自己着相了马上就不是菩萨了,你不着相去行善法,就是菩萨,就是这么一回事。同一个人,前念着相,就不是菩萨,后念离相就是菩萨,就这么简单。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佛祖继续解释,若作是言,如果他是这么说,我要去灭度众生,我要去度众生…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就是没有一个具体可以执着的东西,名为菩萨。你是要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去行菩萨道,这才是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佛祖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个修行人要跟这个境界相应了,然后自觉地去做好事,也就是后面第十八品要阐述的—— “一体同观分”,帮助别人就象帮助自己一样,那才对啊。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我当庄严佛土,我要为佛祖效劳,做点好事。你不做,佛祖也没事的。你做也可以,所以你不要来庄严佛土什么的,不要这么想。如果是那么想的话就又不是菩萨了,就不是觉悟的有情了,就是不觉悟了。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真正去庄严的人是自然地流露,而不是为庄严而庄严,所以说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要很自然的做,没有一个具体地要求,要求你每天去做多少小时的义工等等,不是的,你一定要按具体的情况嘛。或者一天要磕多少个头,天啊,有些人说一天要磕多少个头,磕到也很累的了,身体可能会搞垮的。那不行,磕头只是一种礼节,一种恭敬心的具体流露,不是说你磕一百零八和一百零九就有差别,不是的!要自然地流露的好,不要执着了,有时候身体都吃不消,还拼命要磕多少个头,不就磕死了嘛。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通达无我法,就是要知道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所以我们做一切事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勉强怎么怎么,当然反过来你不做,你要知道这是惰性的做怪,也不要说都不勉强,你什么都不愿意做,认为这也是自然。不对,这就是惰性现前,也是我相,贪嗔痴之类的,如果你明白我们一切都是正精进,都是努力的去做好,而不图什么功德相,你这个是真正地达到了觉悟的境界,名菩萨。为什么不说你就是菩萨,还说名菩萨,这种人才叫做菩萨。当然也不能说他永恒,有一天如果他退心呢,那就不叫做菩萨了,他不退心就叫做菩萨。所以“名”这个字很奥妙。
1.问:我们看了这一分的内容,我们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感受,就感觉到这一分的内容很多都已经在前面提到过,本品内容为什么会和前面所述有重复,比如:云何降伏其心,在第二品善现启请分中就说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说要降伏其心,只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并在实践中一直坚持就可以。再者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降伏其心,是不是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意思?也与师父常说的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那你就是菩萨,道理是一样的呢?
了空居士:前面说过,世尊就讲了那么多,其实让我这个凡夫来猜想,须菩提是怕大家以为世尊讲离题了,所有在这里重点再总结,这一品可以说是对前面十六品这个的总结的提出。具体概括,那么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和这个知行合一,严格来说,简单地说,知行合一就是说你知道了,你就必须去做。当然,你知道了,你必须不做,这两方面都有的,如果你知道是错的,那你就必须不要做了,知道是对的,那你就必须去做。知行,其实让我来说就是知行和知不行,这个“行”字包涵着“对了就应该行,马上行;错的就应该马上不行”,也就是理解和落实,知行合一是这个意思。这个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一段的距离,因为我们这个知,我们自己无论是别人告诉你还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这个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严格来说是绝对的标准,叫做圆满,这个菩萨行是属于圆满这个境界的。当然如果你是初发心的菩萨,有时候智慧还不够,也许是好心帮倒忙,有没有?也有。但是随着你历境炼心,智慧的不断圆满,那么你的行就会越来越圆满,最后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当然王阳明也强调知良知、止恶扬善是格物,大概有说到这个方面,这也是非常好。那么我说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如果你按刚才这个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不是有个愿执着吗?不是,虽说有个心愿如菩萨,但是只要你言行如菩萨,落到实处了,你是发自内心,自自然然去做,那也不存在这个愿的执着了。
主持:这一分又重复到前面说到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有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但是我又想到地藏愿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这里还是有一个“众生度尽”这个愿,地藏愿就是地藏菩萨说的使命吗?
了空居士:你们就想,地藏菩萨他到底有没有执着他这个所谓的使命和愿呢?地藏菩萨在哪里?怎么办啊?到《地藏经》去找他,在哪里?你们看里边婆罗门女那一段,说她妈妈信这些邪道,又喜欢杀生吃什么东西,她说我常常去劝她。她有时候就有听,有时候就忘记了,所以她还是耐心地去劝。那么你们说,假如是你们去劝一个人,劝了多次没有效果,你们可能就会烦了,是不是明树?
主持:是的。
了空居士:为什么会烦呢?因为你们着相了,唉呀!我天天告诉你,你都不听,听不进去,唉呀,没办法啦,完蛋了!但是婆罗门女没有,她劝她妈妈就像对自己做事一样。帮助她妈妈就像帮助自己一样,看到她妈妈合适的时候该劝就劝,有时候不合适的时候不劝就不劝。就像我们的手帮我们刷牙,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刷牙吧,早晨起来该刷就刷,吃完饭该刷就刷,睡觉之前该刷就刷嘛,不可能有空就刷,现在在听课,听课不能一边听课一边刷牙吧,是不是?就是因为你没有着刷牙之相,该刷你就刷,不该刷就暂时不要刷。所以说他有使命而不执着使命,有大愿而不执着大愿,他就做得那么自然。是不是啊,明树?
主持:嗯!师父啊,他这个,帮助别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也就是说万物一体?一个整体观?
了空居士:嗯!
主持:但是我作为一个凡夫喔,就是对这种万物同体,这样一个整体观,我还没有一个特别的感受,那么想请教一下,这种万物一体的,是这种感受呢,还是这种知见意识到这是万物一体?
了空居士:哎呀!其实,这个就是有知见,也有可以亲证。知见者,信解。亲证者,行证。我们一般人,如果从理论上来说,嗨呀明树,你想一下从你身上这么算出去哦,老婆,孩子,岳父岳母,如果这么推出去吧,这个亲戚关系越来越扩大出去的呵,爷爷的爷爷,岳父的岳父等等,以后儿子长大了娶老婆,他们也有一帮亲人嘛,延出去,其实从理论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众生跟我们都有一定的缘。那你说,我们说到人,那猫猫狗狗苍蝇老鼠呢,从六道轮回来说,这些都跟我们都有一定的善恶因缘。那好了,那门口那块石头呢,哈哈,是不是啊?那它一定跟我没缘了吧,一定没缘。这个,石头是属于无情众生,你们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你会知道你们的心啦,真的是充满整个法界,山河大地都在你一心之中。所以通过这种微妙的感受,你们也会觉到万物和你都是息息相关吧!所以说,门口的石头,该怎么利用就怎么利用,该怎么摆好就怎么摆好,哦,是不是啊?就不会随便去怎么破坏自然啦。那就是觉得他们跟我们都是息息相关的,再说整个大自然气候啦,水土啊,水源啊等等,都对我们的生存,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就会利人济物了,那不就都想清楚,看清楚了吧!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