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分 离相寂灭分(一)

第十四分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6122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励 明树

 

 

    这一分的标题离相寂灭分,这四个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离相,一个是寂灭。离相,相反就是着相。着相、离相这个词在佛家很重要,那什么是着相呢?譬如你看到一个好的东西,很好很好,你很喜欢,然后得不到就心里很多烦恼,就搞出了求不得苦,这就是着相,执著了这个东西,引发了你的烦恼。那离相呢?你同样知道这个东西很好,但是你会很清楚的知道,我现在得不到是什么原因得不到,我如果希望我以后能得到,我必须去做哪方面的准备工作,然后他就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在结果上老是在牵挂,这就是离相。离相和顽空也有区别,顽空,就看什么东西都没用的,反正我也得不到的,不要去想它,这就是顽空。在这个思想境界上佛家就分为这三大类型,一个是着相,一个是离相,一个是顽空。所以这个离相就是不会被现象所迷惑,你会很清醒地知道我该如何去面对这个事情,这就是离相。寂灭呢?寂,万籁俱寂,无声无息,就是寂。灭,就是消灭。寂灭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一片空白就是寂灭?不是,佛家的寂灭,我用一首很著名的偈给大家注解,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不是什么都没有,寂灭是超越了生与灭,寂灭也就是《波罗蜜多心经》的究竟涅。涅是古印度的言语,翻译成中国话,涅也是不生不灭。那究竟涅呢?就是超越了生和灭。那生和灭如何超越呢?你嘴巴说超越就超越吗?不是,超越了生灭就是你不会因为生而使你产生执著,你不会因为灭而使你产生执著,就是你不执著生也不执著灭,生灭对你都不影响了,这就是寂灭。在楞严会上,观音菩萨也有“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是离相寂灭分的寂灭,就是他已经不执著生也不执著灭,这种“应无所住”的状态就叫做寂灭。那“离相寂灭”合起来就是一个修行人当你处处能离相了,这个时候就是证得寂灭现前。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

尔时,就是当时,那个时候。须菩提闻说是经,就听释迦牟尼佛前边从一到十三里面的一切内容,闻说是经,就是指这些。

 

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深解义趣,深,相反就是浅,深解,就是透彻的理解。义趣,义,就是义理,趣,就是旨趣,义趣合起来就是它的真正含义和所指的目标,也就《金刚经》告诉我们如何应住,如何降伏其心嘛,深解义趣,就是明白了世尊所讲的真实义和目的。而白佛言,就对世尊说啦。涕泪,涕,就鼻涕,泪,就眼泪。涕泪悲泣,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其实就是表示很激动,泪流满面,我们激动的时候有些人也会放声大哭,就是这种现象。

 

希有世尊,

希有世尊,希有,就很少有,这是对佛祖的赞叹。世尊啊,你是世间最少有的人,圆满智慧这样的大觉者,很稀有,很少遇到,很少见。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佛,其实就是大觉者,也就相当于您的意思。世尊啊,您说这样很高深道理的经典。甚深,就非常高深。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我从昔来,昔,就是往昔,就是指过去,当然,过去生是无量劫,不是说昨天。我从昔来,所得慧眼,《金刚经》说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不是一个眼睛,而是智慧,慧是智慧,眼,就是观察,就是说智慧犹如眼睛,能洞察一切,慧眼其实就是智慧。未曾得闻,就从来没有听到这么高深的经论的道理。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复,另外有些人,假如以后有些人听到这部经典。信心清净,他的心很清净,没有其它妄想,这里的妄想,就是没有其它疑惑,一听就很理解。则生实相,他就是证得实相了,其实就是明心见性。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当知,要知道。这个人就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一,我们说你排第一名,那就是最厉害的。也就说这个人的成就是最大的,严格来说,什么是最大?就是圆满。就说这个人能够听到《金刚经》,他非常相信,没有任何杂念妄想,没有任何怀疑,这个人就是则生实相,其实就是明心见性,他就是亲证实相了,他的成就是圆满的,他的功德是最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就跟诸佛一样的圆满。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须菩提就怕后世的人以为实相是有一个东西,就说实相即是非相。实相,即是非相。即,就是。非相,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你们不要以为实相是有一个东西。小乘人不懂,他以为沉空守寂就是究竟,他执著一个空,所以他还是不行。要“于相离相,于空离空。”所以叫做非相,我们勉强称为实相,其实它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我就解释说亲证实相的人他就是证得最清净的心,最清净的心它没有独立存在,它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清醒、理智。它没有一个独立的清净心存在,是在一切环境下,你能够清清楚楚,从容镇定,不能理解成独立有个清净心的,那就变卧轮禅师了。所以叫做是名实相,只有这个名字,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世尊,我现在能够听到如是的经典。

 

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信解,就相信、理解,接受,然后去落到实处,去实践。不足为难,就是说我听了世尊讲,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去做,这个还是比较容易的,不是很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很多人关于后五百岁,有很多古怪的解释,好像我们说明树后面几天,就是从今天算起,或者过去几天,前面几天,所以说当来世,就是未来,当来,其实就是接下来,从今天算起。后五百世,就是从未来这么来算,再过五百世。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

那再过五百世这个时间内,如果有众生听到这部经的内容。

 

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说再过五百世这个时间内,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又能够信解受持,相信,理解,接受,坚持去做,这个人就是第一希有,就是天下很少有的。再过五百世,这个世,古人也有说一世是指三十年,五百世,具体我们就不用特别去争论这个事情。第一希有,就是最稀有的。所以大家现在来听我讲《金刚经》,如果你们听了也信解受持,那你们也是第一希有,而且我们是过了两千来年了。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为什么说他第一希有呢?“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说这个人能悟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太不简单了。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所以者何?就是来解释为什么说这个人第一希有。何以故,就说为什么说希有,就是因为他能够悟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然后就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就是他悟到了这就是圆满的境界。因为其实从究竟处来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非相,非相你们不要以为不是相,而是——不是永恒之相。你们要知道,我们学什么东西都要抓一个核心,三藏十二部经典,假如你说了空居士你读了多少部?我也没读多少部,但是我读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经典。那么如果让我来概括,你们要学佛经,要掌握哪一个是最核心呢?就是缘起性空。非相是什么意思?就是性空。相是什么意思?就是缘起。你们明白了,就是说你能够悟到这一点,叫做正知正见。能够明白如来真实义,所以他解释说所以者何,就是说因为你真的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是大彻大悟了,最少来说你现在就是开悟了。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继续注解为什么说的那么厉害,你真的能够离一切诸相了,你就是诸佛了。你就是属于十方诸佛其中的一个了。哇,以前人家说“狂性顿歇,歇即菩提。”然后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们觉得好像是很遥远的,你看《金刚经》说的这么清楚,“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就是这样,你就觉悟了,觉悟就这么简单,也这么微妙。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祖对须菩提说:“你说的对,确实是这样。”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

就说另外有些人有机会听到这部经,不惊不怖不畏,惊,我们说吓一跳,怖,就是很恐怖,譬如说我们有时候,突然的声音你吓一跳,但是刹那间就没有惊了,惊的程度就相对来说就是浅一点,怖,就很恐怖,程度就深一点。畏,时间可能更加持久一点。它是不断地加深这个层次,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就说听《金刚经》,哇,确实有这个道理,这种人还是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这是什么原因啊。如来说,如来就是指释迦牟尼佛,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其实第一波罗蜜,你们要知道,千万不要以为是“六度”里边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是六个法门。其实第一波罗蜜如果在六波罗蜜里面找,不是布施,而是般若,就说般若波罗蜜是排第一,但是般若波罗蜜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是你听到这些经,你能够不惊不怖,能够信解受持,你能够离一切相,这就是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波罗蜜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只是有这种智慧的观念,智慧的言行,这叫般若波罗蜜,所以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只能勉强称为般若波罗蜜而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我们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忍辱,如果按照原来这个模式就排在第三,这个佛祖是故意摘出来的忍辱波罗蜜,因为忍辱,你布施还有轻有重,忍辱这个一般就很难忍的,所以忍辱波罗蜜,其实真正能忍的人他是不用憋着气的,憋着气他不叫忍辱,真正忍辱,他是明白了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他很自然地知道这个应该忍,他心里不会憋气的,这才是真正的忍辱。憋一口气的那叫做憋气,不能叫做忍辱。这里真正能忍的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只是你哎呀还是要退一步海阔天空,应该这么做,要不然就小不忍则乱大谋,其实能忍的人他也觉得很自然,就说忍辱波罗蜜其实也没有一个具体的需要你特别去憋气的去忍,所以只有这个名字叫做忍辱波罗蜜而已。

 

何以故?须菩提

这是什么原因啊?佛祖还是很口语化的,很有人情味的。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他就举例了,如我,就像我,昔,就是过去,不是说今生的过去,是过去生,过去过去生,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就是说他那个时候被误会了,被歌利王用剑砍他的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祖就反过来跟我们解释,我当时就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没有说我认为我在被歌利王的剑在砍,好像大家是一个整体的,好像我们用手去梳梳头一样吧,这是我的比喻,他没有分别自己被砍还是歌利王在砍他。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佛祖继续讲解,我为什么说我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是什么缘故呢?我在被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这个就说明我刚才理解的很对,真正忍辱他不用憋气,他觉得这样没所谓的,就是这个样子,他说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生嗔恨。就说佛祖是倒过来解释,就说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嗔恚,会憋气,会生气 ,就因为我没有。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释迦牟尼佛作忍辱仙人最少整整做了五百世,那你们说那他那么长寿吗?这个我也搞不清楚,也许是他出生了,然后就作忍辱仙人,然后又涅槃了,然后又投胎,又涅槃,经过很多世,详细可以看《法华经》的如来寿量品,不是说一口气活那么多年吧。

 

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于尔所世,于尔,就是在那,所世,就是所在的那些人生里面,所世就是指上面的五百世,于尔,就是在那,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说我从来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种执著。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继续解释,真正修行的人,要行菩萨道的人,你必须离四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大愿,正等正觉,就说你要真正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必须离四相来为人处世,才能够成就啊。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因为这样写起来更加押韵顺口,其实合起来就是同一句的,就是不应该执著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不要去执著这些,但是不执著,不等于完全放弃,落空,自暴自弃,什么都不理它,也不对,就是说不要有自己的贪嗔痴慢疑来执著这些。

 

应生无所住心。

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是什么?就是“知见无见”,也就是永远保持以最清净的心来看待一切,这就是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假如你的心对哪方面有所执著,你这个心的状态就是不正确的。非住,就是不正确的住。须菩提在第二品那个叫善现启请分,里面叫做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住,我特别在电脑上搜索《金刚经》里有多少个住,我认真推敲过,则为非住,就是不正确的住。这个心啦,对应着须菩提的云何住,就是说若心有住,就是有所执著,就是不正确的住。非住,这里的非,就是不正确的意思。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就是菩萨的心,不要住色布施,色,就是一切的有形状的东西,这个色你们就不要看成是男女色欲那个色,这个色是跟后边的声香味触法连在一起,色,是指有形体的东西,就是不要执著这些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你要以清净的心去为人处世,这个布施就不等于单单是指拿钱,一切言行都可以称为布施,所谓的法布施,无畏布施还有财布施,这个布施是指这三个方面。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就应该不着相而去布施,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应该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就是一切现象,色声香味触法等等,即是非相,非相就是指不是相,就是——不是永恒不变的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就不要说一切众生就不是众生,不是。这个非相就是缘起性空。虽然有这个缘起相,但是它的本质是性空,不永恒,一切众生虽然有众生的相,但是他也是不永恒的。所以非相是这个意思,就跟上面的非住是两码事了,非住是不正确的住,这里非相就不是永恒不变的相,你们永远记得缘起性空来看东西就明白了。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就继续给他说,如来,就我,当然用个我是不恰当的,是指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就是所说的话真实不虚。

 

实语者,

真,就是真而不假,实,就实而不虚,我跟大家说都是没有什么虚招的,都是实实在在,直指人心,直指真相。

 

如语者,

如语者,如语,这个如语就跟如来同一个意思,就是如法的,这个如语也就相当于我说的是符合中道之理的,不偏不倚的,没有说假话,或者特别什么,没有。

 

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逛,就欺逛,我们说忽悠。不异语者,异,就本来是这么说,人家就故意那么说,我们拿一个不怎么恰当的词来比喻,就好比指桑骂槐呀,颠倒黑白,这就是异语,本来实实在在这么说,他就故意反过来那么说,这叫异语。异,就相反,相对就是同,求同存异。不异语,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没有去搞特别的一些装腔作势的说法。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所得法,就说如来所证的这个真理,这个法,就是无实无虚,你要说虚嘛,它又相对的存在;要说实嘛,他又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就好像说实相,你证得实相是什么意思?就是最清净的心。最清净的心,你不能单独拿出来给人家看,就是你遇到事情你能够保持清醒,保持客观,就是这颗心,没事,你不会无聊,不会空虚,有事嘛,你不会烦躁。所以这个实相嘛,要说没有,我们可以随时在起用,要说有,又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所以就无实无虚,说它有,你没办法拿出来,说它无,处处都在用。要说实,拿不出来,要说虚,处处在用。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就是说菩萨若住于法,住于法,你们不要以为法术啊,方法,这个法的意思就是指一切的现象,一切的道理,住于法就是有所执著,就如人入暗,就好像人走到黑暗的地方,则无所见,就是看不清楚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有所执著了,他的大智慧就会被遮蔽了,就好像人进到黑暗的地方,眼睛看不到了,事情看不清楚了。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菩萨,其实菩萨,你们不要一下子就以为是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这样,菩萨是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可以称为菩萨,只是叫做初发心的菩萨,我们发愿走正道,学大道之理,都叫做菩萨。当然菩萨的最高果位就像释迦牟尼佛,叫做妙觉菩萨,就圆满成佛了,稍微低一点点,就像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叫做等觉菩萨。所以菩萨涵盖的内容很广,不比罗汉,罗汉一般就指初果、二果、三果,尤其是指四果罗汉。所以菩萨,在座的各位都可以称为菩萨。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就没有什么执著去做事情,布施涵盖三种布施,就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去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就对了。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就好像人有这个眼睛,日光明照,太阳光很明亮,能够看见种种色,色是什么意思呢?佛经里的色指一切有形状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什么执著,就好像人的眼睛很好,阳光又很亮,你什么东西都看得见。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当来之世,就是未来的日子里,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世界这个词,其实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当来之世,未来吧。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受,接受,持,就是按照经义去做,怎么做呢?就是无住相而行布施。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就说当时佛祖跟须菩提说我们今天在这里讲《金刚经》,如果未来世,有人能够受持《金刚经》,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他有那么去做,如来都知道的,而且他会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的。

无量无边功德,那我们现在在这里听你了空居士讲,你也讲得天花乱坠,我们也似乎听懂了,那有没有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有啊。如来以佛智慧,悉见是人,那佛祖都圆寂了,佛祖是不是在极乐还是哪里看到我们?那怎么看呢?又成就什么功德呢?其实吧,当我们真的能够破四相,以最清净的心面对一切,去做一切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我最喜欢以现代科学的理论解释古老的文化,当你这样,你其实就融进了这个大宇宙的能量场,而且是融通的非常好,诸佛圆满成就,也是融进这个大宇宙,和一切能量场彻底融通,你也融进去,我也融进去,那不就浑然一体了吗?都同一个层次了,那佛祖知道也同一个层次,不知道也同一个层次。当然,严格来说,也许真的是知道的,当你们修炼修到功夫深了,你们会进入到光的层次,你们会觉得整个大宇宙和你浑然一体,虽然大家都在天南地北,但是融进这宇宙场,似乎有一种感觉吧,就好像有些同修有时在心里想了空师父帮我助功吧,等下他就有感应了,到底我真的知道吗?非知道非不知道,你要说我知道,我告诉你我真的不知道,但是你为什么一想就会有感应呢?其实就是进入同一个频道,似乎是我知道,其实我不用知道,因为这个愿力大家都是同一个层次。那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呢?其实就是你融进了宇宙场,使你整个身心的境界就不一样了,甚至说你无论从智慧的层面还是从能量场的层面你都大大的提高,这就是无量功德。

 

1.问:“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么在后面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信解受持,都是合起来说的,为什么这里只说信心清净,就能够生了实相呢?

了空居士:噢,信心,好像说明树,我讲的这些道理,如果你一听就觉得对,没有任何疑惑,你的心态不就马上跟《金刚经》的无四相一致了嘛,信心,就是相信,你的心相信这个道理,清净就没有任何杂念,就没有说“好像看起来是对的,但是好像似乎真的对吗”,没有这些想进想出,只有清净,一听言下大悟,那不就信心清净吗?好像六祖当年在客栈那里听人家念《金刚经》,他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一听就明白。这就是信心清净。

2.问:我们从六祖惠能和惠明的这一段故事里看出,惠明言下大悟之后,他还要通过后面不断的历境炼心之后他才能够真正的大彻大悟?

了空居士:惠明后边去历境炼心,我们不知道,我们就还是说六祖吧,我们就知道,譬如他听人家念《金刚经》,他一听就明白,他很有信心去找五祖,在五祖那里对答,他也答的很对,严格来说,正确来说,六祖与生俱来,他的心态就属于大彻大悟这个标准,所以人家诵《金刚经》,他一听就哇,就是这个道理,没错,我知道,我明白。然后跑去找五祖,五祖一问,他也明白,那好了,五祖叫他去舂米破柴,是不是让他去历境炼心?没错,但是六祖因为他信心坚固,所以他破柴舂米那么辛苦,他也无怨无悔,所以这个历境炼心对他来说要也行,不要也行,如果五祖知道,其实这个也没办法知道的,真的要让他去那里磨练一下才看得出他真的信心坚固吗,是这样,但是反过来,好像永嘉玄觉大师一听就明白,他就准备走,六祖说住一个晚上,然后他就住一个晚上,他才回去的,六祖就不用让他在那里历境炼心嘛。其实如果当时五祖也让六祖回去,但是因为涉及到一个衣钵的事情,那个时候马上将衣钵拿给他,那肯定那些弟子会出来,六祖甚至会被打死打伤,衣钵抢去,都有问题。从六祖后面就不传衣钵了,只是印证,玄觉大师被印证了,说他是已经开悟了,那他马上回去也没有危险,没有什么风险,其实真正历境炼心是在考验在考试,看看你能不能信心坚固,是这个意思。

主持:我就想到我们常说的信解受持,总感觉有个层次的问题,先信然后再理解然后再这么去做,我刚好这两天我也去看了王阳明的一些话,他说到知行合一,有一个观点说——没有你知道而不能行的,只是因为你还不是确切的知道,所以你才没有去做到。那么是不是有这样一个信解受持这样一个层次的划分,实际上我们还是不能够这么清净的去信,就是没有真正的实信?

了空居士:对,就是假如你真的相信了,你必须是真正的理解,你才能说的出,好像我说明树,一加一等于二,对不对?你说对,因为你很理解,一定是对的,所以你没有怀疑。如果你一般的信,你还不那么理解,好像我以前说,我们平时常常就说信解行证了,你刚开始来跟我学,你说你对我相信,我知道那肯定是因为看到我的文章,我的言论,或者其他人的推荐,你对我相信。你相信之后,你必须跟我学,你开始的相信只是因为别人的种种因素使你作为一个侧面的印证,你必须来学,学到懂了,然后去做,做了确实证得那个境界,这个时候你才是彻底的相信。所以说信,我们说信解受持,看起来好像是有不同层次,但是我告诉你,有不同层次的人,他的信还不是真信,也就说他还没有达到理解,好像六祖当时他一听就明白,他就会跑到黄梅去找五祖,所以他那个是真信,也真解,也就信和解了。有些人说他信了,但是没有去做,知行合一,知了,但是他没有认真去行,严格来说,他还知的不够透彻。譬如说我们说这个是硫酸,你口再渴也不能喝,看起来像水一样,但是不能喝,你知道的,打死都不敢喝,是不是?

主持:那我明白,实际上他这个信心能够达到这种清净的层次的话,实际上他已经包括了解跟持。

了空居士:对,对,他愿意这么做。

 

2.问:下面这一段,六波罗蜜里边他又特别把忍辱波罗蜜给提出来了,忍辱波罗蜜在我们波罗蜜里面占有很重要一个地位吗?

了空居士:六波罗蜜,布施——有钱就帮助别人,有钱就给多一点,没钱给少一点,你心里压力没那么大,是不是?我们最亲最近就是面对老婆孩子还有父母,有钱就生活搞好一点,没钱就简朴一点,其实压力也不会那么大,所以说布施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压力不是很大,可进可退。持戒——严格来说,也是能持好一点就持好一点,有时万一破点小戒,还是什么,好像还有一个比较活动的成分。忍辱——哎呀忍辱有时候,譬如人家瞪我们一眼,还可以忍,当然瞪一眼这也不算忍辱,骂我几句,严格来说,要说那么忍辱的辱也没有那么严重,臭骂一顿,我们不要说毒打一顿,臭骂一顿这个都有时不那么好忍了,是不是?真的,侮辱骂人,有时候真的,你就是暂时觉得搞不过他,没办法,但是你还会憋着一股气,这股气甚至会憋很长时间,有些人会憋半辈子、一辈子都会的,所以忍辱这个是很难忍的。精进——也没有太明显的压力,有就努力一点,没有就放松一点点。禅定——谁知道你禅定不禅定。就说六波罗蜜里面就是这个忍辱是最不好受的,是不是?我们不要说打我们一顿,就是臭骂一顿都不好忍,所以忍辱是很难搞的。

主持:师父,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也就说我们的心里没有一种忍辱这样的观念在里面…

了空居士:就是说真正能够做到忍辱的人,他其实就没有那种忍的感觉,他就觉得这么做才是最合适的。后边有解释,就说歌利王在割截忍辱仙人身体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假如有相的执著,他就必然会嗔恚,会生气,会有憋气呀,所以他这个时候真正的忍辱,心中也没有忍的感觉,他就觉得应该这么做。好像我们在路上走有时人家不小心碰了你一下,有时候你连理都不理,觉得这正常,热闹地方不是我碰你,就是你碰我,反正碰了一下没那么重,也不关痛痒,所以我们连忍都没有忍,不用忍,就觉得没所谓啦,如果你心里有憋气,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说真正的忍辱波罗蜜,你是内心知道必须这么做才合适,所以你就没有这种憋着一口气去忍的感觉。

主持:我看世尊后面举的歌利王割截身体的例子,这个割截身体跟碰一下身体是不一样的,这很可能对自己造成一个很大的伤害,而且对对方来说也是一个恶业,那他这时为什么要忍辱呢?

了空居士:不是,我跟你们说,我说《金刚经》讲完了,有一件事情你们千万不能学,就是人家拿把刀砍你,你要赶快跑,因为在《释迦牟尼佛传》里讲到忍辱仙人他已经修到很高的境界,有大智慧,大神通,故事里说歌利王在砍他的时候,他就让他去砍,砍到他砍够了,突然就大地震动,天降血雨,刹那间这个忍辱仙人又好好的,一点伤都没有,所以他是用他的大智慧大神通来度歌利王,他有这个本事。你看《六祖坛经》,六祖去曹溪那里,人家放火烧他那个寺院,六祖赶快跑了,他就没有坐在那里,当然六祖那个时候可能他觉得也没办法像世尊一样在火里面烧都没事,他赶快跑了,不然等下烧死了,没机会教化众生了,他就跑了。你们想六祖当时为什么不坐在火里边烧?火烧起来将他的身体托到半空,然后在半空大放光明,上边出水下边出火,那不就更妙嘛,可能六祖当时也没有这个因缘吧,所以他赶快跑。就这个道理,这个忍辱仙人的故事后边是有这一段的。

主持:很多人看了这一段之后就感觉别人打我,就如您经常举的例子,打我左脸,我右脸凑上去让他打。

了空居士:那你就必须练有铁布衫金钟罩功夫,武林风里边那个一龙,他以前很喜欢显示他的金钟罩吧,站在那里让人家先打他几拳吧,不过有一次也很倒霉,被人家一拳打了他就被KO了,那个人够厉害,很多人打了他也没事。以前《西游记》里面孙悟空遇到猪八戒,猪八戒说他的钉耙那么厉害,孙悟空说朝我头上打几耙吧,猪八戒拼命地往他头上打了三耙,火光都冒起来,孙悟空的头没事,够厉害,人家一下子就怕了,也有的。一龙有一次就被一个人一拳打倒了,但是也有很多个人打他他都没事,也有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看我们自己,假如你有金钟罩和铁头功,那没所谓了,人家一拳打过来,他的手都断了,那不就更妙嘛,如果我有那个本事,不要说左脸,你要打哪里,一脚踢过来,你的脚也断了,一拳打过来,你的手也断了,我还呵呵大笑说你怎么会这样,那不就更好,如果我们没那本事,就不要了。

主持:在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就是卧薪尝胆,从这故事里也可以看的出来,越王勾践他在忍辱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有忍辱的,憋着一口气的,这个就不能算是忍辱波罗蜜了吧?

了空居士:对,对,他还会憋着一口气,结果好像后来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好像后来也不怎么好一样,就因为他有这种高傲之气,他就缺乏这种和光同尘,好像后来也不怎么样,所以那个范蠡也觉得差不多了就走了。

主持:以前也听师父说过的自己的公案—--菜刀公案,当时有一些人就在讨论那我们什么时候该忍辱,什么时候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时候就不忍呢?

了空居士:这确实是你要智慧地去估量这个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如果你看不准,你还是要先忍一忍,不然等一下就给搞错了。

主持:这个忍辱波罗蜜,我们在操作时经常操作不到位,心里面还是会憋着这股气,我们如何把这种憋着一股气转移到不憋气的忍辱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如果你看不准进好还是退好,那你还是适当的退一下。我以前说菜刀公案,假如我看不准,我宁可先忍一忍,否则等一下不是惹来麻烦,自己也收不了那个场,有些例子我也不能说的具体出来,有些时候确实是像这样,我先给你退让一下,这个自古就称为先礼后兵嘛,我先跟你客气,跟你道歉,跟你什么,看看你怎么样,如果你得寸进尺,等下一歪了就被我逮到了,那你不就输了嘛,是不是?有时候就欲擒故纵,先礼后兵,真的,就需要你有颗清净的心去看清楚面前的情况。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