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分 妙行无住分

第四分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6916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碧

文字校对:明树

 

我们讲这个标题妙行无住分妙行就是非常好,最佳的状态。妙行,就是最好的做法最好的状态,就是无住就是没有,就是有所执着。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复次就是说:须菩提啊,还有啊,我接下来继续告诉你。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没有带着任何想法,自然地去做事情。当然布施在佛经里面常常是分三大种类,所谓的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总体来说,我们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布施,这里的布施就是说去做任何事情,无论是给大家讲经说法呢,还是去力所能及地布施财物去帮助别人呢,还是人家有什么危险困难我们去帮助他呢,做这些事情,都叫做布施。这里的“法”是指一切的事情,而不是单指讲经说法。“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菩萨做一切事情,都不要带着某些私人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要带着任何私心任何目的,应该是大公无私坦坦荡荡地去做该做的事情,这句“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这个意思。“应无所住”,就是不要带着某些私人的目的,都要以客观的状态去做这些事情。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这个就是世尊继续给我们详细的讲解。“所谓”就是说我跟你们说具体一点吧,就是包括“色、声、香、味、触、法”,不要执着这些事情。你不要因为这个人你看着顺眼,你就愿意去帮助他,或者是你这个声音你听起来比较顺耳,所以跟这件事情有关的,你就愿意去帮助他。也就是说你不要有某一些私人的目的,而是还是以客观的实际情况,你很真诚地去帮助,而不是说我顺眼、我这方面我喜欢我才去帮助,不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世尊就继续叮咛嘱咐吧,就说:真正的菩萨就一定要这样清清净净的、客客观观地去帮助,去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客观的状态该怎么做。比如说我们在路上看到有块石头,我就不要看一下周围说“唉呀,看人家有没有看到我在做好事,我就搬石头”,不是!而是很自然流露“唉呀,这个石头在路上,等一下人家不小心会撞到,我就想办法给搬到旁边去”。比如说有什么垃圾,就不要说“看一下那边有没有人,有,我就不敢乱丢,没有人,我就偷偷地乱丢”,不要有这种想法,而是要有这种讲卫生的好习惯,就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要有条件的去做,而是无条件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句话就一般人可能就搞不懂了,为什么“不住相布施,其福德”就“不可思量”?“住相布施”呢,这个福德就很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要必须知道什么是“福德”。

什么是“福德”?我们读了佛经,个个都知道所谓的三界六道。我们看起来生下来就是在人道。在人道,其实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肉身的牵引,我们是个人,所以人家说我们是人道,但是我们的神识,是由你的德行来决定的。

同样是一个人,如果天天在做坏事,那么是跟畜生道或者是饿鬼道是相应的。从三世因果的角度,如果这个人死了,他这个神识肯定是注意这些恶道,因为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心灵就是属于恶道的性质,是因为他有这个肉身的牵引,他看起来还是一个人,但是他的思想啊已经是属于恶道的状态,活着的时候我们认这个肉身“他是一个人”,如果从他的心态来说,他已经是对应于恶道了。所以他有一天死了,从三世因果的角度来说,他的神识就自然地就停留在恶道了。

如果这个人活着的时候都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不住相布施”,他其实是跟诸佛菩萨同愿同行,他这个时候如果他求生极乐,他刹那间是跟极乐相应了,如果他求生东方琉璃世界,那是跟东方琉璃世界相应的,这就是福德。也就是说,他这么做已经是跟诸佛同愿同行,他虽然看起来是在人道,其实他的神识是相应于极乐等等这个佛刹土了。你能够跟佛刹土相应,你是属于佛刹土的一员,那这个福德啊...如果你真的跟诸佛同愿同行,那诸佛有多少福德,你就类似有多少福德,那这个福德不就是不可思量吗?

如果你有我执,做一点小事,就希望人家感谢你呀,希望人家知道你呀等等,你这个我执充其量最多也是属于欲界的一点点状态,甚至心灵黑暗一点,搞不好还是变成有点贪功德贪的太过了,就变成跟饿鬼道都相应了,所以这个“福德”跟诸佛的“福德”对比,真的是太阳和萤火虫。“福德”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噢,他这里就是说“东方”,东西南北这个“虚空”,“虚空”是没有界限的,也就是以“虚空”来比喻:当一个人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的时候,他是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是来形容这一点,无量无边的福,无量无边的福。

那我说,也许X同修会想一下,那是不是马上就发财了?哈哈,不是的。当你有这个心态,你可以说你做什么事情,成功率都是很高,你到哪里去,人缘都很好。

 

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对、对,这几句话都是我刚才差不多都说完了。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对,“无住相布施”,他就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了,就是这个意思啊。他就再也不是一个一对一的。譬如说,如果一个人有执著“我帮助了谁”,然后心里就老是等着对方来感谢我,然后他带着这种心态,他到别的地方去,就会跟别人合得不是那么拢。如果他都是这种清净心去帮助别人,而且他变成一种好习惯,他到哪里去他都会有很多支持者,所以他的人生就会很顺利,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对,就是菩萨就要这种“无所住”去“行一切善法”,是这样,变成一个好习惯了。不是说对这个人顺眼,我就是愿意做好、愿意帮助他,那个人不顺眼...不是,他是一视同仁,认真的去做好,而且变成一种好习惯。那其实这个,世尊讲的这个妙行无住的道理,跟老子说的可以说都是一致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就是说,我永远保持这种好的风格,所以我到哪里去,都会受人欢迎,是这个意思。

 

1.问:《金刚经》第三分里面说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不是属于发愿呢?

了空居士:对,属于发愿,然后你要去那么去做。那么你说那发愿会不会着相啊?其实吧,我们凡夫常常是贪嗔痴慢疑,那发愿就是要让你去掉这些坏习惯,那么你坚持去做呢,其实就使你这个愿持续下去,而不是天天停留在发愿了。你发愿之后你没有做,这个愿也是妄语;你发愿之后,你真的去做了,这个愿就会圆满了,是这样。那当一个人他真的能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了,他已经没有我执了,也没有法执了,那么他就可以说是彻底的无住了。

主持:所以他落实到行动上就是第四分妙行无住

了空居士:对对,就是说他已经这个无私的奉献变成一种习惯了,习惯了,那还需要再提无私吗?就不用了。

主持:我这里也钻一个牛角尖,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他这个“何以故”的原因就是说因为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那么这边实际上他是不是又注意了追求“福德不可思量”,这不是也是一个“住”吗?

了空居士:噢,不是。对我们没有开悟的人,就是在想:世尊,我怎么做才好啊?所以世尊就告诉我:唉呀,你要这么做啊,这么做啊,就是有无量的福德。因为我们还在执著啊,所以世尊要告诉我们如何去不执着。那如果世尊没有告诉我们有无量功德,我们也不愿意去做啦。当我们去做的时候,我们又不执着无量功德了,是这样。但是虽然不执着无量功德,但是确实又有无量功德了,是这样的。

    去做了,你的心态改变了,你这个时候......譬如说你将一滴水装在瓶子里边,你怎么都是一滴水,世尊说你这滴水要变成无比的强大,那你必须丢到大海里边,跟大海融为一体,当你融进去的时候,大海和你是不二了,哈哈,就是这个道理吧。

 

2.问:请问功德是什么意思呢?

了空居士:噢,“功德”其实是两个含义,“功”是功,“德”是德,“功”是做的过程,“德”是后效应。

 

3.问:请教师父,《金刚经》里面,他说这个如何降伏其心,就没有说到要念咒,那么这些文殊八字咒、大悲咒等等咒语,那它的作用在哪里呢?

了空居士:噢,“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明白啦。其实吧,一切咒语、一切法门,都是要让你悟入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悟入之后,你就不用执着了,念也罢,不念也罢。

    好像我们念阿弥陀佛,刚开始,你是你的心很乱,如果你念、念、念到一定程度,唉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觉得,刹那间,整个人都空掉了。你这个时候继续念,好不好?好!你这个时候人空掉了,你继续念,也会觉得:能念的我也是空的,所念的音声也是充满法界,而且也会觉得这个音声也是融化的。你这个时候不念也可以。你念的时候,你是属于观照般若,你不念的时候应无所住,严格来说是属于实相般若;但是观照般若的同时,你虽然念念在念,也是无所住,也是观照和实相是不二的。你没有念,你在观照的时候,你也觉得一切事情都了了分明,所以实相与观照也是不二。可以说:实相是本体,观照是起用。就好像六祖在定慧品里面说,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所以你念咒有一天念到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就明白六祖这个“定慧不二”之理。

 

4.问:今天第四分说到“不住色布施”,我就想起在第一分里又说到“次第乞已”,这时候是不区分贫富都依次地进行乞食,我就想到,有时候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些乞丐,那我们有看一下,有区别一下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然后根据情况根据自己判断去进行这种布施吧,那么这个是算是“不住色”还是“住”了“色”呢?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你们看一下吧,你们真的看得准吗?你们可能说了空居士,那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乞丐跟你讨钱,你怎么给呢?啊,我也看不见,我就按照给乞丐的标准给他。现在我们中堂这边很少有乞丐了。我们从前吧,就是说如果前几年有乞丐的时候,我给他们的钱最多是给他五毛钱,我很少给他们一块钱。我觉得乞丐按照这十年前我给的五毛就差不多了,我不会给他五块钱,更不会给他五十元或者一百元。他们也不敢说我给的少嘛,讨饭就是这样啊,一天都是人家来跟我讨,我就给这个五毛钱嘛,就是我心中对你们这些讨饭的人的一个标准嘛,是不是啊?其实他们讨饭,如果一天你一个人给他五毛,十个人给他五块,一百个人给他五十元,他们也要一天真的要讨一百个人也很难,是不是啊?一天如果讨到二十个人,他也可以度得一天了嘛,是不是?所以我按照我自己我给他这个标准,然后我就不管它真还是假的,假的我也给五毛,反正这个讨饭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嘛,哈哈,我就不用去想。

    但是曾经有个人就过来跟我说,唉呀老板,我的钱包丢了,你给我二十块钱去坐车等等,我说我就给不到啦。我说,我也故意说一天有好几个这么丢了钱包的人都要我给二十块钱,我怎么那么多钱啊,假如你是求助的,你到拐弯那居委会去吧,或者是到民政局去吧,如果你是讨饭的,我只能给你五毛钱,你自己定位了,如果求帮助的,我们拐弯那正好有个居委会,你去那里看一下居委会能不能给你怎么帮助,我个人就没这个能力,所以他也拿我没办法了。

主持:我记得前一段时间嘛,我们在网上看到有的同修的亲戚有一些困难,那有的就布施的钱就多了一些,那么我们有时候在路上见到这些有困难的,我们可能就不了解情况,我们就布施的少一些,那这算是“住色布施”吗?

了空居士: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你知道他确实有困难,所以我们会给比较大一点的帮助,我们不了解,给他小一点帮助。这个其实这个也是“不住色布施”,也是最客观的心嘛。因为你了解,你就这么做吧,你不了解,你就那样做嘛。

    那么你说反过来那些在路上求助的人不是很吃亏吗?不会吃亏啊,他可以去找慈善部门帮他们搞出一个信任度嘛,是不是啊?这是他自己的方法不对。好像明树你去买黄金,你肯定问他一克多少钱啊,如果你去买大米,你就问他一斤多少钱啊。你不会说一克大米多少钱,你不问这些东西的,是不是啊?所以说他们在路边的,方法不对啊,他们为什么不去找记者找谁帮他们广告一下呢?是不是?所以我们这个也叫做清净心,我不了解,就是说不了解。孔子不是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啊。所以你们平等心一定要记得大米一斤多少钱,黄金一克多少钱,不能以买大米的价格去买黄金,也不能以买黄金的价格去买大米,是不是啊,这才叫平等心,你要对得住这个东西的价值和价格,哈哈,你不了解,不能给他多钱啊,你了解了,才能给他多钱。

 

5.问:请教师父,说《金刚经》是经中之王,那么我们就念这部经就可以了吗?

了空居士:噢,其实吧,我告诉你们,你们去看这个《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嘛就“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实吧,所有的大乘经典都是殊胜无比的,所以你们念哪一本经都可以,而不是说《金刚经》就超越了所有经,不是,你们去看这些大乘佛经多了就知道,每一部经都是殊胜的。

(明碧根据录音整理,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