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分 离相寂灭分(二)

3.: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这三句连在一起该怎么理解?这里有很多说法,都是这种句法,是-即非-是名。

了空居士:是告诉我们,第一波罗蜜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是一种智慧,这智慧又没办法具体的拿出来,只是在针对某个事情的时候,它临场地去起用,所以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就好像我说个最简单的,假如我拿个金戒指说,明树这个是不是金戒指,你说对对,我说即非金戒指,是名金戒指,因为这金戒指假如我等一下子给打烂了,融化了,那就变成一块金而已,那么你说哎呀,干脆就说这是一块黄金,那就是黄金,即非黄金,是名黄金。那你不就说错了吗?是也是黄金,非也是黄金,我就说算了,这个金如果古代的时候不叫金,叫别的,那也可以,追溯到古人最初如何起这个名字,所以说是名为假名,就是这个意思。

主持:我听师父讲解忍辱波罗蜜跟第一波罗蜜,那么我是这样理解,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一切法,就是“于相离相”,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好得失利弊,然后根据最好的方法去做,是这样理解吗?

了空居士:对,对。这个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其实这就是天台宗的三观——是什么就是假观,假观的意思就是着有,就是从有的角度说有这个东西;即非什么就是空观,就说其实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这个东西;然后是名是什么,回头来说,叫做中观。确实有叫做这个东西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是不永恒的,好像金戒指即非金戒指,是名金戒指,有没有金戒指?有,它永恒吗?不永恒。所以是金戒指,就是有这个现象,即非金戒指,就说这个金戒指这个东西是不永恒的,是名金戒指,就说我们站到最客观的立场上,这个中观的立场上来看,确实这个东西就叫做这个东西,是这个意思,这三句话其实假观,空观,最后是名什么就中观。

主持:所谓的中观也就不执著有也不执著空,他知道一切现象都会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根据这种规律来做出最合适选择。

了空居士:就是相对存在,所以只能说叫做这个东西。

主持:我们每个人在计算这个利弊得失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小九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算账的方法,那么怎么用客观的来计算利弊得失呢?来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呢?

了空居士:就是整体观,因时因地,怎么来看待,如何来选择,就好像下棋,本来你也是这样的棋子,我也是一样的,但是会下棋的人你就懂得审时度势,哪个先哪个后,怎么配搭,结果你就赢了,他要赢必须看自己怎么下的时候也要观察对方的局面吧,观察自己也观察对方,将整盘棋的大局你都统一起来吧,你才能够安排的合理嘛,这就是整体观。

主持:整体观必须是达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时候他的思维方式才能以整体观来考虑,是吗?

了空居士:对,如果你有所执著,那么你就考虑不周道了,就在那个执著那个点上偏了。

主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很多人都知道,很多人都信这个,但是很多人或者说绝大数人他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就是说他没有真信,师父能不能帮我们分析一下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真信,比如说无我,但是我们在做具体的事情的时候,总是觉得明明我还是有的,我的利益也是存在的,那么如何大公无私会对我个人的利益有益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就是内心深处这种贪嗔痴慢疑在作怪,大家都抱着侥幸心理,就觉得假如能这样,那我不就更好了吗?所以他就产生了所谓的我相人相的执著,所以他对事物的观察就会有所偏差,就是贪嗔痴慢疑引发这种侥幸心理。

主持:如来对须菩提说话时,他有没有我相?

了空居士:你们就将这个我相理解为有没有我,如果没有我,须菩提问问题,谁在听啊?那肯定是世尊在听啊,那么你说有没有我相?其实我相就是我认为拍拍头这个就是我,然后由我而引发的贪嗔痴慢疑。如果你的心永远是大公无私的,坦坦荡荡的,你要说有我吗?有没有我相?没有,因为他的思维永远是在整体的基础上去思考的。

主持:相即是非相,大家都喜欢长得美的,嫌弃长得丑的,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了空居士:这也是贪心啦,希望能够看到好的,得到好的啦,是不是?

主持: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看美的,都喜欢去名山大川去看优美的环境,不喜欢去垃圾堆里面去玩,这应该也是一个正常的本能吧?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这个本能和智慧就不一样了,譬如说你是一个清洁工人,那你肯定经常要跟垃圾堆打交道了,要不然你就不要做清洁工人,你又不得已一边做清洁工人,一边又老是天天抱怨,那有用吗?不是将自己给气死了吗?你喜欢名山大川,是啊,但是你有时间吗?有钱吗?有钱就可以去呀,如果没时间或者没钱,你老想着要去也没用啊。也就说你要保持这个清净的心,有条件可以去,没条件不去。正如百丈禅师有一首很著名的偈“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嘛,不是说去了就一定执著,不去就不执著,不是。不去,心里老是想也是执著,可以去,你一定不去也是执著。

主持:我们看到优美的景色,那么我们也喜欢,但是我们如果去不了,我们不去也就算了,这是叫执著吗?

了空居士:这不是执著。

主持:我们能够分辨这个景好或景不好,这不是执著,这是我们的一种反应。

了空居士:对,就不要整天抱怨哎呀我怎么没得去呀,我怎么要离开那个地方,那才叫做执著,也就是因为眼前的情境引发你的情绪波动,就是执著。

主持:着相也就是执著的意思吗?

了空居士:对,就是因为相使你执著,种种情况使你执著。

 

4.:非相是空相的意思吗?比如“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了空居士:这个空相,如果我说是,你们就很容易错解了。这个非相,就是因缘和合之相,不永恒,如果我直接说空相,你们以为是没有,这里的非相就是因缘和合,但是不永恒,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所以说非相,就是因缘和合之相,他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所以他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相,是这个意思。

主持:佛经里很多时候说的空相,实际上也是不永恒的意思吧?

了空居士:不是,空相,如果连着《波罗蜜多心经》“诸法空相”,就是一切法,这个法就是包括思维,包括道理,包括一切现象,诸法空相,这里的诸法就包括了这么多,就是一切法的空相就是它的不永恒的这种性质,所以空相就是不永恒的那种特征、性质,是这个意思。

 

5.:刚刚师父讲有钱去,没钱不去,那想办法挣钱去,这个挣钱的欲是怎么理解?是执著吗?如果是执著,我们努力工作也是为了使生活更好,这个心也是执著吗?

了空居士:不是,如果你没有钱就不去,然后你就考虑如何去多赚点钱,那好了,你这么考虑然后你又落到实处去做,你心平气和地落到实处去做,这就是不执著,也叫做正精进。假如你一边做一边说哎呀我什么时候才有钱?哎呀,这么做下去能行吗?这就是执著。其实执著,着相就是看是不是会引发你的情绪波动,引发你的贪嗔痴慢疑,如果不会,那就不执著,如果会,就是执著。我们说执著追求,如果你为了你的理想去努力,然后你是满腔热情的无怨无悔地去努力,那就是正精进,那就不执著,如果你一边去努力一边唉声叹气,或者是患得患失,那就是执著,但是执着追求这个执着,跟佛经的执著不是同一个意思,你们千万不能这么给搞过来。

 

6.:“不住相而行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个深层次的原理是什么?是不是我们常人着的相都是不永恒的,所以不能着相布施?

了空居士:譬如说你看到一个讨饭的,然后你就很自然的,讨饭,我们就布施点钱给他,这个就是不着相布施。如果这个讨饭的人突然说,先生求求你给我100块或者是500块吧或者给我20块吧,如果你的心觉得很理解他,给他就给他,反正对我来说也不在乎,那也叫做不着相布施,如果你又给他,心里老是在想他是不是在骗我,那么,你勉强给他,这就是着相布施。所以说不着相布施,其实是因为你的心态已经那么客观了,然后你去做事的过程,你同样保持客观的心态,这个客观的心态其实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甚至都接近圆满的境界。所以说他福德很大,这就是所谓的福德性,也就是说你能够悟入到和万物同体的境界,所以无论是智慧层面还是功夫层面都可能会很高,如果你着相了,就落入了种种的执著,从能量的角度,你不可能跟万物的能量融通的很好,从智慧的层面,你老是带着某一些主观的想法,所以你的智慧也不高,是这样。

主持: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那行布施是为了帮助别人,那这个也是住于法吗?

了空居士:噢,不是,帮助别人,最高的境界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你带着某种目的,自己的某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去布施,那么你心里总是有很多牵挂,所以你就没办法所谓的与天地同体,没办法悟入清净的境界,是这个意思。

主持:如果我有一个苹果,我和另外一个人,只能一个人吃,另外一个人不吃就会死的话,我不吃也会死,那我这时候应该给他吃还是自己吃?

了空居士:噢,很简单,砍成两边,一人吃一半,搞个两个人都半死就好了,死不了就行了。大公无私嘛,大家还有一口气能够支撑着,也许都有希望。

 

7.:如来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又被节节肢解,这个是离一切相吗?我怎么觉得这是忘我,无我,是不是堕落顽空了呢?

了空居士:噢,这个问题你们一定要联想到,这个应该不是在《释迦牟尼佛传》里看到的,是我在另外一些书里看到的,就是说忍辱仙人当时已经是有很高的境界,大智慧大神通了,他也知道被歌利王节节肢解没问题的,就好像你看《六祖坛经》里,行昌要去刺杀六祖,六祖坐在那里,“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是不是?所以这个是他自己有把握啦,我老是提醒大家这个不能学,不然一刀被人家砍死了,人家又变成杀人犯,我们又成了冤死鬼,是这个意思。

主持:我们人随便被刀割了都流血不好,那么佛祖当年被节节肢解是怎么回事呢?

了空居士:我在书上看,就说他已经有很高的境界,大智慧大神通吧,这个我们就学不得的。

 

主持:我们修行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要做到离一切相,那么离一切相,就是不要有贪嗔痴的心。

了空居士:离相,就不要被现象所迷惑,我们翻译成现代的话,离相就不被现象所迷惑,其实就是《楞严经》的“知见无见”嘛。

主持:我们有时觉得没办法生起信心清净,觉得“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对我们的利益。真正的理解完,真正的体会完才能做到信心清净。

了空居士:你们千万不要老是停留在理解,你们要去做,去实践,实践最能够加深理解,就是知行合一,确实是对。解行并进,一定要去做。

主持:师父刚才说了在日常追求的执着,这个执着和佛经里讲的执著不一样的,那既然讲的执着的追求,那这追求肯定花功夫花力气往上跳的,这往上跳肯定是超越平常的心态,这本身难道不是欲望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用一句很著名的话,“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菩萨知道一切的果都是跟因息息相关,譬如说你要追求某一个目标,那么你必须努力地去做好,你想收获你必须耕耘,认真的耕耘来成就你的果,这种执着追求不会执著。如果你只是希望好结果但是你又不愿意去努力,那才叫做执著;或者是你一边努力,一边老是想哎呀我这么努力,我天天辛勤的耕耘,有没有收获?天会不会下雨?会不会刮风?等等,你老是在牵挂,那这个也是执著。你就应该我该耕耘就耕耘,该兴修水利就兴修水利,该防风固沙我就防风固沙,各方面尽力去做好,不要老在那里哎呀哎呀,这就是正精进,老是哎呀哎呀,你不管是有去做还是没去做,都带着哎呀哎呀这种情绪,都是执著,你认真去做,然后坦坦荡荡地面对事实,这就是不执著,这就是正精进。

主持**同修说,他明白了。

了空居士:那就要信解受持啊,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啊!

(明菂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励、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