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分 能净业障分(二)

3.问:我们常常听到业障业障,那这个业障是什么意思呢?

了空居士:业,就是学生做作业。障,就是障碍。业障合起来,就是身、口、意一切行为之后产生的效应。比如说,我们骂人,过后心里怪怪的,人家会不会报复我?我们打人,人家会不会来报复我?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人家真的来报复了,真的要来报仇了,这些都是业障,就是产生的障碍。

主持:我听师父的意思,一个就是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我们做了坏事,潜意识里面、良心上的谴责。

了空居士:或者是恐怖。

主持:但是有一些人,比如我们看《水浒传》之类的,有一些人杀人如麻,他杀完人,马上大酒大肉的,也没感到心里有什么负担,那么这样的人,他做了坏事他有业障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这种人有没有?有,分两种情况。我听一些人讲,有些人喜欢纹身啊,手臂搞一条龙啊等等,据说,他们搞这些,有时候是一种标志,另外有时候也是给自己壮一下胆。我出去伸一下手臂,看我手臂上有一条龙的,我也是有来头的,看能不能吓唬住人家,也有这种说法。那好了,那些做了坏事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真的一点都觉得不在乎,好像我们踩死一个蚂蚁一样,觉得哪有杀了一条生命,我们天天吃鱼吃肉,觉得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如果说他真的不在乎,真的不怕,这种人是以邪恶的观念将自己的良心、良知给压住了,那么他现在的心就定位在邪恶的层次上。譬如说,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见人就杀,他的心这么邪恶,其实是定位在地狱道里面。他觉得到处都是血雨腥风正常啊,我就是来杀人的,这些家伙在我心目之中就像猪一样啊。就看以前纳粹分子啊等等那些做法,他就觉得,这些人就没用啦,像猪狗一样,杀死了不要在世上影响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啊,他觉得这么做是对的。这种血雨腥风习以为常,其实他的心是定位在地狱道里面。那么接下来他有个中间阶段,有一天,有所感触了,他就会害怕,或者是会后悔,这个时候他的心就开始会乱。到一定程度他真的害怕了,那又分两种情况,一种他能够忏悔、回头、弥补。一种,他无所适从,那就很慌乱了。那这一切,其实无论是他怕还是不怕,他基本上是定位在三恶道的层面上。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心灵已经和三恶道相应了,他什么时候死,他这个邪恶的神识他就自然对应三恶道啦。活着的时候本来就对应(三恶道),只是有个人身牵扯着,看起来还是个人,他虽然是人身,但是心灵已经堕落到三恶道去了,什么时候肉身一死,神识脱离,那就永驻三恶道了。当然永驻也是相对的,有一天苦报受尽,他也慢慢会回升嘛,详细请看《楞严经》。

主持:还有一种情况,作为我们人来说,一般我们世俗都认为杀人是有很深的罪业,但是一些小蚂蚁啊,吃鸡、鸭、鱼啊,大多数人就认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可能他这一辈子也都不会觉得有什么过分的地方,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有杀生的罪业、业障的,那么这应该如何解释呢?

了空居士:这个也会的,只不过因为是众生的共业。有时候你做恶梦啊,梦到一个动物来咬我们啊等等,也会害怕的。我们这种业障现前,往往就是,第一,你在甚深的禅定里面,天眼通了,有时候会出现种种的情景。第二,在睡梦之中,其实在睡梦之中有时候进入某种状态,也会出现天眼通啊看得到,天耳通啊听得到。另外一种,人生病的时候,人孤独了,有时候也会产生幻觉。第四个,就是一个人比较落魄、安定的时候,或者是晚年比较孤独的时候。还有一个绝对有的,当然大家没有经历过的,就是临终的时候。其实正常人去世,真的是像慢慢地像要睡着了,睡着了,其实是渐渐进入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嘛,也会看到种种的情景。所以我们现在的修炼,功夫修得好的人,你就很少有噩梦。孤独的时候,就算有幻觉,你的心也是很平静的。因此,临终的时候也能够若见诸相非相。我们现在修炼其实就是在历境炼心,最重要的是为临终打好坚实的基础,会有这些的。那么打个比方,我说,明树啊,我们今天去市场买了一个鸡、一个鸭,大家杀了吃。我说,明树啊,我们拿把鸟枪,看哪里有鸟,打几个来吃,其实这个感觉还不一样。因为鸡鸡鸭鸭大家都是共业嘛,约定俗成你养的拿出来卖,我们买了杀了吃,有一点点,好像觉得还有点心安理得的。如果你拿把鸟枪,小鸟本来在树上唱歌,被你“叭”地一下就下来了,有时候一想,这个小鸟和我有什么冤仇啊,或者是我有给它什么呢,我为什么一下子就打死,说不定它里面有孵着小鸟呢,所以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感触。所以有时候产生的内心的遗憾等等,会更加严重一点。罪业都有,业障都有,只是深浅不同。浅的比较容易忏悔。比如说我们坐在那里打坐,突然间看到一个公鸡现在我们面前说,师父啊,你刚才就是吃了我的肉。那么我也只能感慨地说,哎呀,公鸡,我也很无奈啊,你今天不是被我杀了,也是被别人杀,很难有人说拿去放生的等等。我杀了你也确实是不慈悲,但是你真的有灵性,最好就不要冤冤相报,你就跟我来修行,求生极乐,下辈子乘愿再来,变成同参道友,那不就好了吗?冤冤相报,说句不好听,你也不一定能够动摇得了我,不如听我,那不就化干戈为玉帛吗?有时候还可以(这样),是不是啊?也就是说有一些结比较容易解,有一些结就比较难解。

主持:有一些圣贤他认为,每个人,可能也就是众生吧,他心里面都有一个良知,那么这个良知就可以知道,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人,他心里面有这个良知,他也能知道,哪些事是善,哪些事是恶,在一定的时候,这些做的恶事,也就成为了他的业障,是这样子的吗?

了空居士:这个良知,比较出名的应该出自王阳明吧,王守仁。这个良知其实就是我们的清净心。《楞严经》称为“知见无见”,《华严经》嘛就是“如来智慧德相”,禅宗吧就叫“本来面目”。一个人在安静的时候,在心平气和、没有带着任何成见的时候,这个良知就会显现。所以六祖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没意智”就是说你有时候有一些妄想执着,遮蔽了你的真心、真如智慧嘛。

主持:那我理解,这些善、恶实际上也并不是我们后天的,我们人知道这个是善、恶。它实际上是我们的自性,也是最清净的心,也是能够明白哪些事是可以做,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

了空居士:其实我们如果通过后天的去学习,知道这些事情是对的,那些事情是不对的,这个也是一个途径。如果一个人也没有特别去学习,他的清净心显露的时候,也会分别哪些对的,哪些错的,其实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道理吧。就是我说的整体观吧。如果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很多事情是能够分得出是非对错的。

 

4.问:师父刚才说,大家今生会跟师父学习《金刚经》,前生也跟师父学习了,那我有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今生不在极乐,还在听师父讲课呢?

了空居士: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个问题从两边来说。一个是,本来就可以在极乐的,为什么?唯其心净则国土净。六祖不是在“决疑品”对韦刺史说,移西方在眼前吗?那我了空居士也请一下六祖给你们移,我不敢说我会移,请六祖给你们移。六祖就告诉我们,唯其心净则国土净。明端心净,即住西天。不是说这个天一定在西方,西方无穷地扩展,四面八方都跟西方无异啦。如果我们着相了,就在娑婆。你一念觉,你就对应西天了。所以我常常说,我们同修啊,在我心目中你们都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你们是自己给忘记了。你们只要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你们就是菩萨。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在《楞严经》第四决定清净明诲,也就是“不妄语”那一段里面,世尊说的,我们不管前世怎么样,今生只要我们行和愿跟菩萨标准一样,你就是菩萨,你们去读“不妄语”那一段,出自《楞严经》。第二,退一万步,过去生跟我学《金刚经》,也许过去生我们也是业障深重啊,过去生学了,今生得人身,然后今生继续学了,就变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是不是啊,明树?反正这两种情况必有一种。

 

5.问:这一分“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很多人就认为,我被人骂了,被人打了,这是帮我在消业,师父认为他们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吗?

了空居士:不是不是不是,那么又落入福德相了。那么你骂多几句,我就消多一点,天呐,又变成有数量的了,脱离了福德性了。人家骂我,不是骂一句就消一句,不是的,是我能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个心态时时处处地去面对一切才对。如果骂一句消一句,那你无始劫前不知道造了多少罪业,那把你打死都还不够,是不是啊,明树?那不对的。人家说,今天我被人家偷了一千块钱,我高兴了,我还了一笔债了。我说,那你还要还多少啊?你将整个家都卖掉还不够呢,是不是啊?不是这样的。就是要得成于忍,能够自然地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种心态、这种世界观,那才叫做福德性。

主持:这个罪业,人家说因果不空,那么这个罪业、业障又为什么能净呢?

了空居士:你们搞错了,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是一切现象,一切想法。这个法是包括有形、无形的。万法是包括色、声、香、味、触、法这么多。因果不空是因果相续这个规律永远不会彻底消失。如果因果是一个现象那早就放在万法里面,一切万法本来就是因果,是不是啊?如果这句话的因果是指因果相续这种现象,早就包括在万法里面了,还独立出来吗?万法那些现象不都是因果吗?所以在《中论》有一首偈嘛,“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一切现象它都是因果相续的现象。它这里说的“因果不空”是因果相续这个规律不可能永远消失。有的时候就出现了,只要有现象就遵循因果相续的规律。没有现象了,就好像因果这个规律好像暂时不见了。好像你要算数,加减乘除规律就出来了。你不算数,今天睡着了,忘记了加减乘除是什么规律了。是这个意思。

主持:净业障,我觉得有这样的一种情况,有恶因,但是我们以后做好事尽量不产生那些让恶因产生后果的恶缘,有恶因不一定产生恶果。净业障可以这样理解吗?

了空居士:对,就算它出现恶果,可能对你也没有太多的影响,甚至是没有影响,所以说“度一切苦厄”嘛。

主持:净业障就是有这两种情况。

了空居士:对。打个比方,比如说杀人犯被政府抓起来,要枪毙了,等一下宣判好了,要枪决。在枪决之前,有人告诉他《金刚经》的经义,他也言下大悟。但是大悟归大悟,“叭”的一声一枪打过去,他也倒下去死了。你们说,天呐,佛祖开玩笑,能净业障,在刑场上人家给他说了几句《金刚经》,凑巧来说吧,他也言下大悟,但是国法无私嘛,还是要枪毙的。虽然跟他说,我言下大悟了,明白了,但是一枪打下去还是死了。你们说,能净业障,那他杀人偿命,不是也就枪毙了吗?他言下大悟,但是还是一枪打下去了吗?我告诉你,因果通三世。如果他真的在临刑之前言下大悟,他在被枪决之时已经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犹如忍辱仙人。当然忍辱仙人他结果是活的,但是果位不一样嘛,虽然他的肉身是死了,但他的神识是处于解脱的状态啊。凡夫就不要全部从相上来执着,就好像我讲我自己,虽然我眼睛不好,但是我也能博览群书,本来眼睛好是为了看东西嘛,我眼睛不好,但是我同样有办法将要看的东西给看完嘛,或者是人家给我讲嘛,读给我听嘛。我也同样能够做好啊,是不是啊?所以说,虽然他被枪毙了,但是他临终能够言下大悟,同样也是能净业障啊,不然杀人放火被枪毙,带着这种邪恶的念头,那堕入地狱的。你说,了空居士你自己在这里说得天花乱坠,有没有佛经的依据啊?明树想不想知道啊?你能不能也帮我想一下哪本佛经有这个依据啊?

主持:《金刚经》?

了空居士:哦,不是不是。《金刚经》是理论上说的,还不够说服力。《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那个“下品下生”你们去看,佛祖亲口对韦提希夫人宣说的。临终要堕地狱了,善知识给他开示,他都(往生极乐),这个是佛经上有的。我了空居士给大家讲经说法答疑解惑全部是有理有据的,都是依照圣贤的教导,没有一句是我说的,如果有哪一句是我说的,我告诉大家,这是我猜的,我是凡夫啊,你们要小心啊,我不一定对的,但是我现在只能猜到这个程度,其他的都是引经据典,所以大家绝对放心,我不会讲错。

主持:您刚才说这个“下品下生”也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金刚经》这里为什么又说: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那他也还是来到人道,而且今世为人轻贱?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这就对了,净土经是强调信、愿、行,你有没有发愿求生极乐。如果没有,那我们还是这么飘飘泊泊的嘛,是这个意思。求生极乐是你要发愿,要不然你就过去生跟哪里有缘。譬如说你是一个五戒十善修得还可以的人,如果你没有发愿求生极乐,那么你就还是过去生跟哪里有缘,他自然地就飘飘沉沉来到那个领域吧,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们会发现,我老是喜欢跟你们讲求生极乐,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尤其第十八大愿“十念必生愿非常殊胜。

 

6.问:那做坏事以后心里没有不舒服,罪业是轻了还是重了?还有,不小心杀生,或者不小心做了比较大的坏事,会有什么果报?听说会有障无碍,可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了空居士:哎呀,你听谁说的啊?你做了坏事,自己觉得心不在焉,其实你的整个心灵已经是定位在邪恶的层面上。做坏事是合理的,没事啊,那你不就是定位在邪知邪见里面吗?好像小偷,他觉得我出门偷东西,今天偷到了我应该高兴,这是我的收获,那么小偷他整个心灵的状态很像老鼠啊,是不是啊,明树?出去都是搞点东西嘛。所以他死后,从《楞严经》的角度,他可能会堕落做老鼠吧,还是什么。如果你做坏事是故意的,有时候很难化解这个心结,要不然你要定位在邪知邪见里面压住自己的良心。如果你不小心做坏事,有些人不小心做坏事会有一个特征,就是非常后悔,其实这个非常后悔,你刹那间内心这个状态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如果有人说,算了算了,放心吧,我们会把这个局面给收拾好,反正你不是故意的,大家会原谅你的,那你不就一下子豁然开朗吗,明树,是不是啊?

主持:嗯嗯嗯。

了空居士:所以豁然开朗其实就是忏悔业障嘛。

 

7.问: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从文句来说,它好像有一个因果,就是因为这一世被人轻贱了,所以先世罪业

了空居士:哦,你们可能会说,假如没有人轻贱呢?我告诉你,受持、读诵真正能够落实的人,他已经是达到某一程度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论有人轻贱还是没人轻贱,他的心态已经有一定的水平了。那么,“以今世人轻贱故”这就是历境炼心,考验你的境界稳不稳固。如果人家轻贱你,你也能够很自然,不生嗔恚,说明你的境界是稳固的嘛。如果被人一轻贱他就恼火,就是说明境界不稳定啊。

主持:它的重点不是说被人轻贱,而是说被人轻贱的情况下他还能够不生嗔恚心。

了空居士:对对对。

主持:那我就明白这个意思了,否则的话真的有些难以理解。

了空居士:是啊。《金刚经》由我和大家这么认真来研究,可能后世看到我们留下的这些讲义,可能很多人一看就懂了。

主持:是啊,有师父这么透彻地解释,否则的话自己钻研真的很难明白。

了空居士:《金刚经》自古很多人讲解,很多很多。有些人就注重这些佛学知识,我就跟六祖的流派一样,主要是讲经义。你看六祖“般若品”讲般若,讲这个核心思想,他没有讲太多的文学啊知识啊这些东西。而且有明树啊、明端啊等等你们这些善知识来认真地提问,非常殊胜。我说,大家放开思想,只要有一点不懂都问我,我只要懂的,我全部给大家都讲清楚。不怕将我问倒啊,问倒反正我也有点无我相的,问倒都没关系。

 

8.问:道家的老子,用佛的观点,算不算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也是成佛了吧,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以佛经的标准,老子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几章(《道德经》)我就忘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一个地方;另外一个地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里面有说到——“若可托天下”,也就是说,个人的荣辱与天下成为一体,也就是没有我相了,就不用宠辱若惊了,就从这两点。如果详细的具体应用在哪里呢?“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然后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然后就“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本来我们平时说“复归于无极”已经很厉害了,就是“知其白,守其黑”,其实黑白就是长短啊、优点缺点等等。但是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个样子,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这个雌雄一般是指外界的,别人哪里强哪里弱他知道,自己哪里黑哪里白也知道,但是还不够啊。一个人成功之后,你能不能不要得意忘形,能不能和光同尘,这还是更高的修养。一个人在低谷的时候能够忍气吞声容易做到啊,在高峰的时候你还是能够保持低调,这个是很难的。“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然后“朴散则为器”是什么意思,你要用这个“朴”的境界这种思想去为人处世。“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官”就是管理事情的人,“长”就是带头的。圣人处处都是用这种“朴”,纯朴来面对一切。所以“大制不割”,他不会跟周边的人有什么不和谐,所以从这点来说,从《道德经》的这些方面足以看出,老子的境界真的是达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信你们去对照《维摩诘经》。你说,天哪,《维摩诘经》对照哪里啊?对照“方便品”,看里边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算老几啊?呵呵,老几?人家维摩诘居士,在《维摩诘经》里边释迦牟尼佛亲口对舍利弗说,维摩诘居士是妙喜国的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乘愿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而且说“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是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经百千万劫,尽力变化所不能及”。你看,三个关键词:一时所现;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经百千万劫;尽力变化,应该是四个点——“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时间上“经百千万劫”,在做事上“尽力变化”。所以你看,维摩诘居士何许人也,他是等觉菩萨。但是他的言行你看,在“方便品”里面,他不是跟老子这个思想一致了吗?那么你说,思想达到了,水平真的达到了吗?如果你是发自内心真的那么去做,那确实就是达到了。

 

9.问:万法皆空的空指的是什么呢?

了空居士:万法皆空的空和《波罗蜜多心经》的空是一样的。不是超越啊,万法皆超越,天呐,有个大德说,鸠摩罗什大师译经译得很好啊,就是一个字译得不好,就是这个空字,这个空字应该译成超越。天呐,那个大德的录音我听了都笑死了。万法皆空的空,就是诸法空相的空,色不异空的空,同一个意思,也就是不永恒的意思。其实就是诸法无我,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也就是万法都是变化的、不永恒的。

 

10.问:假如有偷东西的念头,该如何去除这个念头呢?

了空居士:你就想,东西不是我的,偷了,人家丢了也伤心。我就是偷了,也有个思想包袱,万一我被人发现了,那不就更糟糕吗?而且很多东西,对现代人来说,我们只要好好去工作,现在工资都比较高,这些很多东西我们都买得起的。那些贵的东西你就很难偷,比如说一栋楼你没办法偷嘛。其他普通的东西其实真的不用偷,好好干活,都能买。

 

11.问:“为人轻贱故”是否可以理解为先世的罪业,重业轻报了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严格来说,不是今世的重业轻报,前世就有受持《金刚经》,先使你不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前世的罪业,前世就已经受持了,已经来到人道了。然后现在在人道,你被人轻贱,你没有嗔恚心,进一步化解,确实是重业轻报。但是如果从究竟处来讲,严格来说,你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时候,从凡夫来说,就是重业轻报,从圣贤来说,就是业障也是空寂的。《波罗蜜多心经》两个地方,一个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个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到最后“无苦集灭道”,从究竟处来说,业障也是空寂的,也是不永恒的。

主持:师父讲到这个,我又想起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里面有一句“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需还宿债”,他这边为什么有一个“了”跟“未了”这个区别呢?

了空居士:我们凡夫常常是以两边来理解, 永嘉大师你说了了就不用烦了,未了才要烦。那么我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你能不能在佛经里面找出一个例子,明树,就是说,他看起来是了了,但看起来还在啊,能不能找出一个例子来?

主持:我记得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还是几天吧。

了空居士:对对对。金枪马麦之报,不错不错,非常好。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如果从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来说,了了就是不用烦了。释迦牟尼佛了了没有?肯定了了,是不是啊,明树?

主持:嗯。

了空居士:但是他又头痛三天啦,又吃那个马麦啦。天呐,到底是释迦牟尼佛没有了呢,还是永嘉大师搞错了?是不是啊,这个问题也是高难度。明树你能不能解释一下,到底是永嘉大师搞错了,还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了?

主持:师父前面有解释到这个,就是说虽然他有头痛或者马麦,但是他不执着于这个,看似他有受报,但是他心里没有执着,没有痛苦的感受。

了空居士:我评价说,有点接近,但是还没有真正对的上号。释迦牟尼佛头痛,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人家歌利王节节肢解,他都此时无有嗔恚,头痛…譬如说,我们从小到大都有出现过头痛,我相信你们也有,明树,那你回想以前头痛的时候,那个痛苦…不要说拿把刀砍,拿根针扎一下吧?那肯定是拿根针扎一下那个痛苦难忍一点,当然有时候头痛痛得要拿个毛巾扎起来都有,但是他肯定没有针那么扎的刺痛,更何况是用剑节节肢解。哎呀,那太厉害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怎么痛都没有用宝剑砍他那么痛,用宝剑砍他他都不在乎,头痛算什么。而且他以前是忍辱仙人,现在是大觉佛陀,功夫更高了,是不是啊,明树?那这个头痛三天其实是跟大家说说的,释迦牟尼佛是觉得不怎么痛的。所以说叫做——了,对他没影响。告诉大家头痛三天,但是对他一点都没有影响,他照样讲经说法。那个马麦之报,就是去到那个地方,到处都没有人可以化缘,好像那儿的人对佛法都不喜欢。他们去托钵,没有人理他们,结果那个马师,养马的,不忍心,就将马吃的麦布施给释迦牟尼佛师徒吃嘛,释迦牟尼佛也吃了。不要说释迦牟尼佛,我们一餐不吃都没问题的,我们同修有时候辟谷十几天,二十几天都有,四十几天都有。一餐,太简单,小儿科都不够,是不是啊?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吃呢?他是大慈悲,成就马师布施功德。另外也同时教诫大众,我以前浪费粮食啊,所以今天吃马吃的麦,就是报应啊。他是大慈悲,成就马师布施功德,也教化众生,不能浪费东西,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有没有了啊?早就了了。没影响的,不吃没问题啊,头痛没感觉啊,不觉得有什么影响啊,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了的意思,从现象上来说,好像这个事情还存在,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就没有影响。譬如有一个人说,师父啊,你小时候欠我一分钱,我来讨。我说兄弟兄弟,不好意思,赶快喝茶,中午带你去吃饭,等一下一分钱还你一分好,还是一块,还是十块,还是一百一千?好说好说,兄弟,你这么远过来,先吃餐饭再说。吃餐饭,打个饭盒都要十块钱,还在乎一分钱吗?以为业障现前,天啊,一分钱,什么业障,是不是啊?就是这个道理。了就是这样,从现象上它存在,从本质上其实已经不影响了。这就是了,不是说连现象都没有,不是,现象可以出现,但是本质上不影响,这就是了。也就是非空非有。如果空了,就是连现象都没有了。如果说它有,必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才叫做有。

主持:我看到有位大德他在解释“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就认为先要消除业报,才能开启智慧,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了空居士:这个是对下根人说的。好像说,戒定慧。你们去看《六祖坛经》顿渐品,(六祖)说,神秀所讲的戒定慧是接引小根人,我讲的是接引最上一乘的人。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所以那位大德是对下根人讲,我们同修都是上根人,所以我都是以最上一乘的道理跟大家讲。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