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孟子》【离娄章 下 2】

时间:2018527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双鱼

文字整理:明端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了空居士:这个故事是说曾子,有一段时间是居住在武城,在那里讲学——曾子一生在很多地方,在那里定居讲学,讲一段时间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当然这定居也不是绝对定在那个地方去,只是定一段时间——那个时候住在武城那里讲学,然后有越冦,就是有越国的军队打来。有人说敌兵来了,何不离开这个地方,敌人来了,我们先走吧,曾参是同意的,就对管理那个处所的人说,就说我这个地方不要让别人住,以防破坏掉那些薪木。文言文一般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薪往往指烧火用的那些木材,木呢往往指那些围墙,就是有具体作用的,薪指普通的,没有特殊作用,只能做烧火用的。就是我暂时离开呢,这里就不要让人住,也就是不要毁掉我这里的东西,敌兵退了,受损的墙壁啊房屋就搞好,房子也给整理好——所以这个木就跟房子墙壁有关系——我准备要回去了,敌兵走了,曾子也回来了。这里看起来,这个寇严格来说,来了不久就走了。曾子回来了,周边的人就说,这里有人对曾子忠心耿耿,对他很恭敬。曾子要走了,就对大家说不要住他的房子,敌人走了就说将损坏的房子墙壁整理好啊,我要回去了。看起来大家真的对曾子太好了。敌人来了,你曾子就先跑了,就带头走了,老百姓也觉得曾子走了,我们也可以走了,敌人走了,你曾子又回来了,曾子这么做是不是有什么不妥当?敌人来了,你就跑,敌人走了,你就回来了,告诉人家要将他的东西收拾好,真的这么做有什么不妥当?

主持:我也觉得有点颐指气使。

了空居士:沈犹行,他的一个弟子,而且是很得力的一个弟子,曾子也曾经住在他家,他家里房子很大的,曾子曾经住在他家教学。

主持:曾子也曾经在家里教学的,后来弟子太多了,就搬到这些大户人家。

了空居士:他又是曾子的弟子,又是一个有一定家业的人,这里说 “是非汝所知也”,这里不能说成——是非,汝所知也,那就变成这些是非你们说的都是对的,那么曾子这么做事不妥当的,跟后文就接不上来,应该说“是,非汝所知也”——这些不是你们所能了解的,曾子为什么敌人来了就走,敌人走了,唉,修好房子,我要回去了。昔,就是过去,从前,沈犹就是说我自己,负刍是楚王的名字,就是楚兵打到沈犹那里,跟随在曾子身边有七十个人。

主持:难怪他要大房子。

了空居士:有些人说未有与焉是没有参与,他打过来不是你参加不参加,参加什么,未有与焉就是曾子没有带任何人走开,他们还是住在那里。如果说曾子也是带人走了,弟子今天看到他带人走,带头走,然后又回来,那人家说这个可能有不妥当吧,那如果他以前是这样,弟子说,老师不行的,那不行就不会跟他了,沈犹说“是,非汝所知也”,说明他对老师是很了解的,反衬这次走,遇到敌人打进来,曾子带大家走,上次在那里就没有带大家走,这才是对称得上,如果说每次都走,弟子肯定觉得老师贪生怕死嘛,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就是说没有一个人离开那个地方。

主持:恐怕是要这样去理解。

了空居士:人家就说老师看见敌人来就走,敌人走他就来,这样做未免有点不妥当吧,不怎么合适吧,做人怎么这么做呢,这个沈犹行就说——是非汝所知也,就是沈犹行说老师这么做是对的,以前在我那里老师是没有带人走的,就是说老师觉得什么时候该带人走,什么时候不应该带人走,他是有他的智慧的,如果说老师都是走,那都不妥当了,是不是啊。

主持:可是我觉得这么多弟子七十人啊,人家也是父母之子,父母把这孩子托付给曾子学习,那作为老师应该保护这些弟子们的生命啊。

了空居士:不是,每次都是带人家走,人家就说不妥当,那不是贪生怕死吗?

主持:这个贪生怕死也是可以理解的呀。

了空居士:那国家以后不用征兵了,那他们还是学生啊,并不是兵啊,学生以为幼儿园吗,孔子那个,你去看七十二贤人个个叫勇武。

主持:都是成年人,你的意思是。

了空居士:是啊,曾参是孔子的弟子,孔子主张六艺,你以为他们都是手无缚鸡之力啊,不会的。

主持:在古代,十四岁就去当兵了。

了空居士:是。

主持:下面一句:子思居于卫。

了空居士:子思居在小卫国。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有齐国的敌人来,有人对他说,敌人来了何不避开他,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伋指子思,姓孔,他说,我也走了,那谁和国君来防守呢。

主持:子思就没走。

了空居士:没走。

主持:下文,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了空居士:都是儒家著名的人物,圣贤。

曾子,师也,父兄也;曾子是子思的老师,犹如父犹如兄,

子思,臣也,微也。子思相对曾参来说,一个是师也,父兄也,一个是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曾子、子思换一个位置都会那样做的。因为他们都是同道,也就是深得儒家的真谛,那么言下之意就是曾参的水平是不会比子思低的,师也,父兄也,就是说曾参他觉得什么时候该带大家走,他就带大家走,什么时候该留下来,就留下来。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他为什么以前留下来,现在就带人家走,而且还那么自然,房子修好,我要回来了,你以为他会乱说吗?不会的,子思当时他那个处境觉得应该留下来,帮着国君,他就要留下来,譬如说敌人,打仗,如果敌人打到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敌人去那里也抢不到什么东西,而我们实力不够的时候不要和他冲突嘛,冲突等下命都没有了,如果在某些时候你有一定的准备,那就不一样了,也许敌人反而就不敢来。而曾参不是每次都跑,如果每次都跑,见到敌人就跑,那就不像话了。

主持:那这样也讲得通。

了空居士:如果每次都带人走,我相信这个学生也会怀疑,这个老师是不是贪生怕死。

主持:不过曾子那句话确实有点托大,因为敌兵来了,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测,他还说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这有点托大了吧。

了空居士:不是,不会,他肯定对一些敌兵是有所了解,知道这次敌兵来了是有什么目的,这个我们搞不懂。

主持:敌兵来肯定要征用民房,他说到时不要住在我的家里。

了空居士:跟征用民房没关系,敌兵需要跟你征用民房吗?一进来都是我了的,他是可能知道这次敌兵属于暂时性的,我回想到上次讲到信陵君嘛,说他在跟魏王下棋,有人来报敌兵来侵略了,信陵君说不是,他们来打猎啦,也许曾参知道这次敌人的某些目的等等,就觉得可能来了不久就会退兵,或者经过这个地方什么的,我们也查不到历史,反正他这个学生就表示他对他的老师是非常理解的,是这个意思,这才会表现出有智慧的人他对具体问题都是具体分析,是这样的。

主持:孟子最后一句话就表示孟子对曾参和子思是非常了解的。

了空居士:对,是非常了解的,而且觉得他们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千篇一律。

主持:那么这个故事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就仅仅是做事情都不能千篇一律吗?好像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了空居士:另外一个现实意义就是我们看人不要门缝看人将人看扁,你一定要联系起来,不是说看到曾参带人走就说这人贪生怕死,你为什么不想到他上次不走呢,还有他的得意门生子思那次也不走呢?是不是?他曾参是为师为父兄,就是说都是他教出来的,你以为他没水平吗?

主持:孟子讲了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走或者不走,还有看人不要看片面,如果硬要把走或不走和现代的事例挂靠起来,能不能应用到,我们在单位里离职还是不离?

了空居士:这个可以,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假如你在这个单位,你可以这么考虑,就是这个单位你在里面有没有发展空间,这是从进的角度,从退的角度,你在外边有没有找到出路?你还要思考自己有什么能力?如果你真的有能力了,在单位能否发挥?或者辞职你到社会上去能不能找到平台并且发挥呢?一定要这样认真地思考,就像曾子一样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不该走,就是这个道理。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了空居士:好像叫齐人之福吧。这个故事让我来说有几个关键点:第一,这个人有一妻一妾。对古代老百姓来说娶妻,很难娶妾,然后妻妾是住在一起的,就说明他的老婆和小老婆关系搞得蛮好,他房子不小,有中庭,必然有前庭和后庭,有后院,说明他房子蛮大的,好像也确实有点样子,说明他的家庭气氛还搞得蛮好。第二,就说他每天出去都能喝得醉醺醺回来,他说尽富贵也,我都是有好多富贵之人,天天请我吃饭喝酒,他老婆很聪明,就说你有那么多好朋友,都是富贵之人,为什么很少见到有人到我们家串门啊,没有见到有富贵显达之人来我们家呢。很奇怪,天天有人请你吃饭,看起来朋友是很多,为什么没有看到朋友来我们家呢?可能偶尔有一两个来,是没有什么成就的人。那么他老婆就要跟踪观察一下。在国中——古代的国就相当于在城中——路上也没有见到人跟他打招呼,如果你有那么多朋友,路上总是会遇到一两个熟人的嘛。所以他老婆很聪明,这么推断很对,所以一直跟踪到东郭,郭就是城门,城门郊外,那里有很多坟墓,原来人家在那里祭拜祖先嘛,跟人家乞讨一些酒肉吃,如果一家乞讨得不够,他又去乞讨第二家,就是在搞这个,然后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回来。他老婆回来就跟妾说,哎呀这个梁人,梁人在古代就是丈夫的意思,原来他在外面都是在讨东西吃的,跟那些做丧事的人讨东西吃,原来是这个样子。当然这个事情是有点夸张,天天有那么多祭拜死人的事情吗?这个我们先不讨论。然后他老婆回来就跟妾说了,原来嫁一个就是天天在外面讨饭混吃混喝的人,然后不久他老公就回来了,还很得意,施施然,大摇大摆的,又是说今天又有富贵的朋友请吃饭了。孟子就很感慨,就是天下那些求富贵利达的人行径也是很卑鄙,就是说那些求富贵利达的所用的手段途径,没有能够让他的妻妾不感到羞耻哭泣的,就像这对妻妾一样,就是天下求富贵利达的人很多都是有点卑鄙的,真正走正道的人,以正道去求富贵利达的人是比较少的,很多人都是有这些卑鄙下贱的途径吧,孟子就是这么感慨。那么我们现代人讲这个故事,主持你有什么看法?

主持:孟子认为从正道求富贵利达的人很少以至于稀的地步,也不见得吧?

了空居士:孟子在心目中就觉得有。让我来说,丈夫整天去外面讨饭,混吃混喝,不干活,这是很卑鄙的行为,甚至人家还会给他一点钱什么啊,才能称得上有富贵朋友嘛,就是他不干活,专门去讨饭,从这点上,孟子的评论,再回到孟子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孟子就觉得求富贵利达的人,很多都是有点卑鄙的成分,那么求富贵利达的人往往都有卑鄙的一面吗?有没有,我认为从世俗的角度也可以这么认为,但是我反过来就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我评论嗟来之食一样,他天天去外面讨吃讨喝,好像生活也充满阳光,以孟子来说贫贱不能移,他就专门去讨饭,好像就不务正业,从这点来说,好像也是,那么说他这么过日子,也过得很阳光吗,我觉得,这个齐人说我去讨饭,这是我个人的事情,我也没有去害人骗人,你们只当我是普通的乞丐,我也认为不为过,但是如果这个齐人遇到我,他就说师父啊我这样的日子,你觉得怎么样,天天有酒有肉可以吃,那么我就说,你天天出门都能讨到东西吃,而且你出门的衣着打扮也不是乞丐的样子,也能讨到东西吃,而且人家不会说你衣服穿得这个样子——因为他骗他老婆去见富贵的朋友,所以衣着打扮都比较好——那么人家也愿意给你酒肉吃,那也说明你确实有一套口舌,而且那些祭拜祖先的人愿意给你东西。因为古代是比较穷的,你看孟子以前去见梁惠王,希望七十岁以上的人能够有肉吃,那你天天有人给你酒肉吃,也不简单啊,这种富贵乞丐不是一般人能做到,那么如果让我来指点他,我就说你有这样的社交才能,那你天天在坟墓那里混,那你学会帮人家看风水啊,或者搞一些祭祀的事情,那不是你的才能发挥得更好吗?所以我觉得孟子在感慨那些求富贵利达的人很多人都很卑鄙,我觉得你如果能够换个位置,换一个角度,或者你的富贵更富贵,或者你的利达会更利达。为什么说我觉孟子说这句话不是做愤青,而是在启迪世人,天下很多大儒都是做大官的,不是说治国平天下吗?为什么要去做那些卑鄙的事情呢?为什么不再直接以圣贤的道理去为人处世呢?让我来说,他是感慨世人的志向小而眼光浅,我是这么认为。

主持:我说说我看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吧,我就觉得这个男人离富贵利达还有遥远的距离,只是酒肉吃饱而已,他很可怜,因为他吃饱了回来还要装,这就让我想起现代社会有这样的故事,有些男人失业了嘛,但是他每天还是按上班的时间,每天出去坐地铁啊,然后晚上下班回家,伪装成他是有工作的,就是为了瞒着家里人,其实这样的男人真的很可怜。这个齐人不是贪图不劳而获的那种人,其实他也付出,他没付出,肯定也是陪尽笑脸的吧,不然人家的祭品何必给他呢,人家自己扛回去,自己吃啦。

了空居士:对对,也就是说他没有将自己的才能往更高处发挥,也就是他定位只是定在自己有吃有喝,没有定位到更高的层次,所以儒家本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这个定位如果只是定在混吃混喝,那可能一辈子就混吃混喝,如果你定在更高的层次,可能就不一样了,让我来说吧孟子发出这个感慨,也许没有具体这个齐人,也许是社会上有这种现象,混吃混喝,当然我们现在也有的,那么也许说曾子、子思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慨呢?让我来说曾子和子思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良好的教育,孟子反而没有,你看孟母三迁,如果当时他就住在坟墓附近,他就学搞这个搞那个,住在集市附近的,人家就做点小生意小买卖,他妈妈搬到学宫附近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孟子这个感慨隐隐约约体现出对少年时因为条件对他的影响,使他对人生的目标定位产生改变,一种感慨。拿我来说,我了空居士从小家也穷,视力也不好,父亲早去世,我如果从小给自己定位混个日子就好,那混个日子外边大把视力不好的人,真的从小看他们拄着拐杖到外面讨饭,没办法娶老婆,成家立业是不可能的,有些也是在那些残疾人的工厂里打工,也是一辈子很可怜的,这个我是多少知道一些的,但是我自己从小给自己定位,一定要出人头地,然后就不一样了,我从小就很佩服那个算命先生,但是我不会满足做一个普通算命先生的定位,当然算命先生也没办法,他是天生完全失明,我是天生还有0.1的视力,所以我从小就豁出去,发愤读书,所以不知不觉就成为今天的了空居士了。所以我看到孟子笔下的这个齐人的形象,我就以自己之心度孟子之腹,所以他也是感慨人生定位和人生理想目标真的是很重要。

主持:确实如此,真的很佩服师父,把孟子这个讽刺小品,讲成人生定位励志的方向。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