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孟子》【离娄章 下 1】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双鱼

文字整理:明端

时间:2018520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了空居士:这里关键词就是不为和后面的有为,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这样的人以后就有可能有所作为你能够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止于至善之类的,这种人就有可能出人头地,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我行我素,那改天可能会碰壁,人生,有一些严重的错误,甚至一辈子碰一次就没有了,是不是啊?吃一堑长一智,如果那一堑太厉害,不就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所以人啊,懂得管好自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真的非常重要,这句话我也很有同感。

主持:我觉得不为之事,如果从大的方面,接受基础教育成长起来的,应该很明确法律法规的规定,还有基本的世俗人情,应该还是清楚的,我自己想了想,其实我们的不为之事而在为,在一些小的细节方面,师父,您觉得呢?

了空居士:现代人其中还有一种思潮,受西方什么自由啊,平等啊,有时候该自由的你不懂,该平等的你不懂,该谨慎的你不懂,该尊敬的你不懂,这才是最麻烦的。

主持:这是一个方面,我可能更多地想到一些小的事情上面,我就觉得人们往往会忽视,其实你要有所为,你这些是不能为的,但往往会被人们忽略,我们应该探讨那些我们往往会忽略的这些,这可能更能促进我们的发展。我可以举个例子,我们不应该去看那些偶像剧、网络剧等视频,那非常浪费时间;还有一个不为之事,如我上星期六主持的那个课题——不要说刻薄的话,对吧,就是说很多是我们往往会忽略的,其实那是不为之事,我们往往会疏忽了,就去做了。

了空居士:你刚才说到偶像,我就想到,你在说时,我就在想,我从小有没有偶像啊,有没有去看心目中一些偶像的事情呢?我也有,但是我就觉得,看偶像,不要停留在你永远在看偶像的层面上,一定要将看偶像上升到见贤思齐的层面,其实你真正对偶像的崇拜,我不知道你是永远要做他的粉丝呢,还是说你希望有一天也能够像他一样呢?这是两种不同的性质,所以你为看偶像而看偶像,很可怜,你看了,偶像他一辈子不认识你的,是不是啊,这种看偶像应该搞个成语,你觉得哪个成语比较合适啊?

主持:好像一时也想不起来。

了空居士:望梅止渴。

主持:关于这偶像倒无所谓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欢。我只是感叹有的同修说他看电视连续剧会看到凌晨,我真的就觉得这是把大把的青春都耗费掉了,我就是联想到这个,觉得这种追剧啊,偶像剧啊(是不可为的)。

了空居士:我觉得,说内心话关键你到底是用什么心态,可能我很小就根深蒂固地形成目的与方法,人家说你目的太明确了,有点功利主义还是什么,我真的不觉得什么,好像我很小就明确做什么事情都是(知道)目的——我为什么要做这事情。当然有些事情确实也没目的,小时候跟小朋友去公园玩啊,这就没有太明确的目的,也确实是,真的没事干,混混吧,也有的,但是一般来说,重要的事我都会明确目的的,所以说你看连续剧也好,我们老家一句话我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做戏肖事情,就是戏台上做的事情很多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人家说台上有台下就有,所以我们有时候也看看这些电视剧啊等等,看完,我们一定要想一下,我看这段电视剧有得到什么启发,那么就好了,以后你可能就变成见多识广了,就会变成这样,如果你看了,就是看了,看了头昏脑涨,倒下就呼呼大睡,看就好像很好看,看完就什么都忘记了,那这个还是有点看得不够好,所以我觉得你看了,就像古代读书就是开卷有益,你看了书一定要有所收益,如果没有,你看了就没有什么意思,其实我从小可能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就是去外面看看连环画,看看什么,我好像都会在大脑里面留下一些印象,就觉得这个可能是这个事情,那个可能是那个事情,这个可能是我从小根深蒂固的习惯。

主持:是。某同修就问:他现在经常看那个NBA,就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他还看一些相关的新闻,不停地浏览搜索,感觉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身不由己,这个身不由己,师父可以给他说一说吗?

了空居士:身不由己就是说你很喜欢,我知道其实潜意识里头就会有一种力量,我很喜欢,你叫我不看,不是太残酷吗?我的生活里面除了工作,除了日常生活,我好像也没有太多的爱好,就这点爱好了,那么其实要破掉这种身不由己,你就寻找更有价值的爱好,那么就被你转过来了。

主持:那如果这位同修说,我人到中年也确实没有其他爱好了。

了空居士:那就先看吧,那就慢慢再找有什么爱好吧。其实让我来说,你如果真的对这个很爱好,如果只是停留在欣赏,那真的很可惜,我们上次讲的《酉阳杂俎》那个作者是官二代,不愁吃,不愁穿,他原来也没有那么早就参加工作,他就跟着他父亲,他父亲去哪里做官,他就跟着他父亲到那里去,然后他就利用业余的时间到处采访,就写成了这本书,流传了下来,也很有意义。包括我十二年前,我的老班长知己叫我上网跟大家聊聊修炼的事情,那时候我也写了《我的经历》等等,不知不觉,再过一千年,就有一些美好的传说,当年有个了空居士什么什么,是不是啊,然后如果千聊这些录音有流传到一千年之后,那当年还有个明双鱼帮他读啊,可能历史上就有个传说了,而且这些确实对后来人是很有帮助的。你说,哎呀,师父,我也不求名,不是!我们也为大众做点贡献嘛,假如吴承恩那时说,算了,我有空,就喝茶去,也不写小说,啊,那我们今天令人神往的《西游记》就不见了,我觉得吴承恩特别用心啊,一开篇就描绘得那么细,每个段落都写诗写词,不得了啊,所以人家说假如能够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他工作结合起来,那就非常好了。不仅仅自利也能利他,好像我爱好国学,我说今生我的心愿就是帮大家尽可能多地注解这些经典,所以正好遇到千聊,人家建议我讲哪部经啊,哪本书啊,我都给挖出来,我要穷毕生的精力给大家讲解。

主持:我觉得我们应该是有这样一个志向——我要在历史上留下我的痕迹,那这个痕迹真的不是你一朝一夕能够留下来的,你得有所为,然后你的所为还要很清晰地留下一个记录。

了空居士:所以我说人生价值,我们一定要去找到我们人生价值所在。

主持:是是,总而言之,孟老夫子就在说这样一个道理吧,他就说,你要所不为,是为了有大的作为,对吧?

了空居士:对。而且,不要犯错误,犯错误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没有了。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了空居士:就是说人家做的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做的不怎么完善的地方。当如后患何,就是后患当如何,就是留下的这些不良的后效应,该怎么处理,那么孟子这句话其实也不是说人家做的不好,不能说人家,而是说你要考虑好这种善后的工作,你指出别人的缺点错误,你一定要以恰当的方法,不要引发后患,我记得在说《论语》的时候,孔子有说到朋友和朋友之间,朋友有些事情做得不对,你要去说他,但是你要掌握分寸,千万不要闹僵了,有类似这句话,我原话也记不住,这孟子这句话和孔子那句话很相似,就是说你要说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你一定要考虑合适的方法方式,避免留下不良的后果这句话很对啊,也就是我直言不讳啊,直言不讳就当成打架了怎么办,打架之后不仅仅局面没有改善,而且搞得更糟了,是不是啊?

主持:这句理解,我跟师父你有点歧义,我觉得他说言人之不善,这个是在人的背后言人之不善吧,并不是当面说。

了空居士:言人之不善,无论背后还是当面都包括在里面,他也没有说你当面还是背后吧,言人之不善也没有说背后言人之不善,所以他这句话,圣人很有智慧啊,他这句话是涵盖了当面和背后,“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你一定要考虑好他的后效应。我们前两天在读曾国藩家书,看起来书信是封在里面,人家看不到,但是我看曾国藩对他弟弟说,和悍将怎么相处,还有跟爸爸妈妈说怎么跟人家去要回银子,我觉得这些信就是被对方看到了,他的措辞都没问题的,就是那个宽的就是利和名,严的就是礼和义,就是这封信给那个李世忠看到都不怕,我看到他措辞很严谨,很中庸,所以我很佩服。所以我从小也歪打正着,因为我视力不好,不可能老是说你看周边有没有人啊,是不是啊,你看我不管说什么,那个措辞就是被对方听到也不怕的,我没有说背后话的习惯,所以我说人家的事情,就算那个人正好在旁边听到了,我也不怕的,因为都是事实,而且我的措辞都是努力做到中道,这是我从小刻苦养成的习惯。

主持:是是,从现实角度我觉得一般言人之不善都是背后在说,哪有当面说的啊,现代人的这种聪明是有的,不会当面说人,都是背后。

了空居士:不是不是,假如你是领导,那下属事情做得不周到,你当面要指点他,不是当面指责他,指点他,那不用当面说吗?如果你是父母兄弟姐妹,假如对方那些事情做得不好,你要纠正他,也需要当面说啊,是不是啊,那么你说这还有后患吗?有些人说了他不服气啊,说我没有错啊,我本来就是这样啊,是不是啊,这个很常见的。

主持:很常见,确实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了空居士:大人者,如果最后一句给砍掉,那就全乱了套了,大人者,就是那些大人物吧,有一定地位的人,说话不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不一定要果断,那反过来,说话可以出尔反尔,做事可以拖拖拉拉,那真的有一点腐败,哎呀最后一句话很重要——惟义所在,也就是说大人物,地位高成就大,说话可以不讲信用,做事可以不果断,但是你一定要符合大义。我因为大义而失去信用,那不怕,因为大义而不果断,不怕。因为我是以大义为准。有些人书呆子,说言必信,做事要果断,那完全给笑话了,所以孟子这是非常有智慧啊,不要人家说你不讲信用,我讲信用做错事对不起天下人。

主持:是是,学习了这一句,我就对孟子的印象好很多,感觉并不迂腐,原来看他跟梁惠王讲话,好像就是一个读书人书呆子那样的感觉,这句话对他印象好了几分。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了空居士:大人者,也相当于君子,或者那些地位高,有成就的人,士大夫之类的,古人一般都是这么尊敬的,就是那些真正称得上大人,让我来说勉强从论语那边找一个词来替用,他是指君子。这关键词就是赤子之心,就是说婴儿或者少儿,很小的小孩的心态,就是很淳朴很自然,所以孟子对于大人的看法就是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他们的心那是很淳朴的,不会有那种谗曲,那么你说傻瓜也很淳朴,也确实是,那么反过来傻瓜能不能成为大人君子呢?不行,天下最难得的人就是君子,心地又淳朴又非常有智慧。所以大人这种赤子之心就是非常淳朴,跟小孩一样,但是称得上君子、大人,一定是博古通今,很有智慧的吧。

主持:那我们怎样来自我鉴定有没有赤子之心,或者淳朴的心?用什么来反观一下自己呢?

了空居士:看到别人比你好的时候,你的心怎么样?看到别人比你差的时候,你的心怎么样?从这两边来看就大概看得出来,看到别人比你好,你嫉妒,看到别人比你差,你幸灾乐祸,看不起。那就不够淳朴了。是不是啊,看到别人比你好,你见贤思齐,你心生欢喜,看到别人比你差,你心生怜悯,真诚地帮助别人,那这就是很淳朴的心啦。而且有智慧,如果看到别人比你好,你愣愣的,看到别人比你差的,你也愣愣的,那就是傻瓜之心,如同草木。

主持:师父讲得真好,用这两点来作鉴定,是是,非常感谢师父的讲解。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了空居士:这句话最有意思了,就是一个人非常博学,就是知识面很广,读很多书,知道很多事,而且对这些知识都能了解得很详细,任何知识他都能够解说得很细致,这个人是不是非常厉害了?后面还有一句,将以反说约也,就是说你还要回头看一下,约,简约,对于知识你能够说出最简约,就是说出它的最核心部分;博学以后,你能不能说出这些知识里面的主干道。一个约字可以代表知识体系主干道,还有知识体系的核心。也就是说,博学而详说,千万不要落入夸夸其谈,你一定要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的重点,否则就不是博学。《论语》里面孔子有说过,跟子贡说,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很博学强记,其实不是啊,一以贯之,我说什么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我师父当年就跟我说道家的所有的知识体系可以用一个太极图来代表,佛家所有的知识体系可以用缘起性空四个字来代表,儒家,孔子自己说可以用“忠恕”来代表,那么你们可能说那曾参的格物致知呢,其实让我来说格物是本体,致知是起用,那忠恕呢,真正的致知就是忠恕,真正为人处世最正确的就是忠恕,是这种关系。

主持:谢谢师父的讲解,不过我有一个疑惑,就是说博学的人他也会著书立说,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表达能力,这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的。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反说约也,我说出来你就会觉得很好笑,千古以来,一个人很博学,很详说,如果只是停留在博学、详说,说句不好听的,他这个人只是有点夸夸其谈,这个人就很难带出高徒,因为他说了很多话,人家听不懂,你知不知道,所以很多师父讲经讲得自己眉飞色舞,人家也觉得云里雾里,他一辈子就很难带出一个真正能够大彻大悟的弟子,因为他自己讲完自己都不懂,人家也听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就带不出好弟子,你们不如反过来说有些高人弟子也很少,有些也是有法脉的因缘,但是从事实来说你自己都不懂得重点在哪,你怎么懂得教人呢,教来教去都是皮毛,我师父最厉害的就是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所以我那次在讲《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三点“学书”,我师父就是秉承王重阳祖师的学书的方法,来教我学习的,我现在也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大家学习的。

主持:是是,从传承上来说确实要具备这个反说约也的能力。

了空居士:不然人家听不懂了,你每一本书都知道它的核心思想,你真的整本书会背诵也没用的,核心思想一懂,以后是举一反三,你知道吗,所以以前有说,我们中国漫长的历史里面战争太多了,很多古籍在战火中消亡了,说内心话那些古籍除了是记事的,风土人情,烧掉就找不到了,如果是说理的,那不怕的,只要后世又出来一个大彻大悟的人,那么他说出来的话就跟圣贤是一致的,是这个意思,就好像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古佛都灭尽了,释迦牟尼佛一大彻大悟,说出来的经跟古佛是一致的,像老子的《道德经》,不管在老子之前是有什么圣贤,那老子说出来就跟圣贤是一样的。

主持:是。那么再请教师父,我们的学员,他们怎样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就是怎样具备这种能力,应该怎么样下手去做到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一方面是多用,一方面有疑惑就带到课堂上来,历境炼心,成就道种智,与人家论辩,然后有疑惑就带到课堂上和我一起探讨。

主持:是,要做一个师父也真的是很不容易啊。

了空居士:哎呀,做师父,做不做没关系,关键是你有这种圆满的智慧,无论是在家庭,无论在工作单位,无论是在社会都真的是得大自在啊。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了空居士: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就是说在某一些场合,人家在分什么东西,这么比喻吧,如果有一些东西要说跟你有关吧,也可以说没关,打个比方张三李四两个人在那里,以张三来说跟你无关,可以不给你,李四说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给你,张三李四两个来辩论,大家都有点道理,模棱两可,这时那个人说我一定要,那么当你觉得可以给你,也可以不给你,这种中间状态的时候,你一定坚持说我也要一份。那么有些人当面或者背后就会说这个人很贪心,这个东西本来跟他无关的,他就一定要占一份,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正好前天在分享《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写信给他弟弟如何和悍将李世忠相处,就说利益方面的,有些可以给他的就给他,在战功方面觉得可以归他的就归他,就是这个意思,甚至不会让人反过来说你故意扣掉我的利益,故意减少我的功劳等等,有些两可之间就给他吧,你看曾国藩他这个观点就是“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给人家吧,这样人家就没有闲话说了,

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这句话人家觉得怪怪的,有些人很真诚,譬如老朋友亲戚之间有什么东西会分享,哪一些东西分给你,然后你就收或者不收,都送过来了,不收也不好意思,收了,心里也老是有个疙瘩,觉得哎呀,我就占了你的便宜,收了东西,赶快去外面买多一个东西,甚至买了更多一点给送回去,哎呀我也送点东西,以为礼尚往来,其实有些事情吧,有些是真诚的人吧,他有东西给你,他也没什么目的,就是因为一种交情嘛,然后你一收到东西,就马上要回一个东西给他,或者不好意思占人家便宜,或者认为我不要欠人家恩惠,这就是伤惠。可能人家是当你是好朋友或者亲人嘛,有东西送给你,真的是一片真诚,高兴地送给你了,你一收了就赶快送回一个东西给他,马上一对一地补平了,有时人家心里就会有点疙瘩,说哎呀,怎么你会这样呢,社会上是有这种人的,有时候,人家送给你,人家是很高兴地嘛,并不是说你会欠我什么功德,不会的嘛,所以你就马上就送一个东西回去,好像扯平一样,下次人家要送东西给你很怕了,要想一想,不要搞得气氛不好,那么这个关系就不好了,伤惠,伤了对方这种好心。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这个就是说譬如战争的时候,或者在打仗,你死我活的场合里边,你本来是有办法不用牺牲的,但是你有什么执着而牺牲了,这样其实人家会说,这个人怎么会这么死啊,死得没价值啊,就对他的这种勇武打折扣了,那这个事情可能历史上最著名就是说子路吧,他以前要去劝造反的人嘛,然后那个人就不服气,叫人用长矛还是什么,好像他的帽子给搞下来,就是说要挑衅他,这个时候子路他就说这个衣冠不整对他们儒家来说是不够雅观,很失礼,他就弯下腰去捡这个帽子,没想到那帮人就冲过来乱刀将子路给打死,假如凭着子路的武功,那个时候如果人家用那个长矛把他的帽子搞掉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就要意识到人家可能要对你动手,先不要去捡这个帽子,先环视一下周边,做好战斗的准备,是不是啊,那凭着子路的武功,也许能够逃脱,但是他就是弯下腰去拿那帽子,慢腾腾地戴,还要有点老夫子的样子,没有想到人家围上来乱刀将他砍死,所以这时候在历史上来说,人家到底是赞叹这个子路说不失礼呢,还是质疑子路勇武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好呢,所以孟子这句话,对的!就好像那个宋襄公要打仗要等对方摆好阵,然后再慢慢跟他们打,如果是我当时在宋襄公旁边,我就说,老宋啊,按照道理打仗不是这么打,你是国王,你要叫楚国的国王和你一对一地在阵前较量才对啊,你是个国王,你怎么跟他小兵打呢,而且你是一个人啊,人家是多少万人,这个不对啊,国王对国王嘛,是不是啊,不然大将对大将嘛,一对一嘛…所以他这个礼也给搞错了,是不是啊,差点被人干死,他儿子当场就死了,他大腿还被人射了一箭。

所以说孟子这番话非常有智慧,可以死,可以无死,就是说这种无所谓的没有价值的牺牲,真的是令人失望的。

主持:是,某同修说,要死得其所,才能谓之勇,对吧?

了空居士:对,可以不死,尽量不死,减少牺牲嘛,保存有生力量。

主持:我们今天学习孟子,学习了这六条,师父讲解的也非常完整,我们从中获益匪浅,那师父能不能就今天讲的再“约”也。

了空居士: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中,中间的中,一个人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的,这个时候才能明白哪些事情是好做的,避免风险,他不会落入冲动,也不会落入消极,这就是中,冲动偏左,消极偏右。第二个说别人不善,你到底是说呢还是不说,孟子没有说叫你一定不说,也没有叫你一定要说,如果你要说,要考虑后果,当然你不说也要考虑后果,是不是啊,这也是中嘛,虽然他没有特别说你不说也要考虑后果,那人家做的不好,继续做错下去,不是可能会带来危害吗,是不是,他没有叫你不说,他说你要考虑后果,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好,如果要说了,要怎么说更好。那第三句也是中,假如我答应的是错的,那就不能照做嘛。假如我做什么事情太过果断了,太过急了是不好的,我就不要果断,我就拖,是不是啊,都看实际嘛,果断太左,拖拉太右,关键就是看大义。然后再接下来赤子之心就是很淳朴嘛,很客观吗,那也不是中吗?你博学,夸夸其谈那是极左啦,那什么都没有学,糊里糊涂极右啦,你要博学,又不要落入夸夸其谈,他是要你学,你也要抓住重点,不然夸夸其谈,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在说什么,所以这也是要注重中嘛,最后这句也要恰到好处嘛,要得其所啊,也不是说不能死,如果一定要死,那也死啊,真的觉得应该取,我们取啊,应该与,我们与啊,觉得可以不要就算了,所以圣人的学说真的不离这种中道之理,中就是不偏左也不偏右,不冒进,也不消极。

主持:今晚我们学习了孟子的语录,关键是在现实生活中去落实。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