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解读阳明心学第一讲(一)

时间:201711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原文(摘自《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看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主持:今天201711日,我们又从前天祗树给孤独园(:每周五了空居士YY-80257频道讲解《金刚经)穿越到了明朝时间来讲解王阳明的《传习录》(:每周日了空居士在YY-80257频道解读阳明心学)。

了空居士:非常好,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是很大的,以我个人来看,王阳明当时严格来说也没有遇到真正的明师来指导他,他差不多都是自己去游学,自己去自悟而能够成就这么高的境界,真的是很了不起的。

主持:师父,我们今晚讲座的内容是《传习录》中陆澄录这一部分。

了空居士:是,因为《传习录》内容很多,我们如果要一一讲解,肯定要耗很多时间,确实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实吧,一位大宗师的思想只要我们能够从某个角度切入了,那其他的大家再去自学都可能看的懂,万一有看不懂的,大家可以提前联系明双鱼,然后我们再安排时间备课,再来给大家讲,都可以的,因为现在太殊胜了,有电脑,远在千里之外,我们都可以一起来探讨,一起来学习,当年华山论剑还要跑很远的路,现在不用了。

主持:师父,我们《传习录》讲解是不是这样子:明双鱼师兄根据她的理解先选摘部分的内容,我们各位一方师自己在看《传习录》过程中,如果有看不懂的可以发给明双鱼师兄,然后我们在一方师讲堂来进行讲解。

了空居士:可以的,当然你们就不能突然就发在公屏上问我,因为我这个人治学很严谨,我要认真去备课,去看,否则说错了那就很遗憾。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了空居士:这段话就是陆澄问主一,其实严格来说,这个主就是为主,主人,一是和二相对的,其实这里差不多是问什么是一心不乱,是不是专心读书就是主一呀?是不是专心做什么事情就是主一?王阳明也很幽默,好色也是主一,好货就贪财,对什么东西特别喜欢也是主一?不是。这里关键词一个是天理,一个是逐物,逐物就是追逐种种的物质或者是欲望,这段话就是主要搞清楚三个词:一个是主一,一个是逐物,一个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不乱,好像我们说正心修身的正心,《中庸》说那个中啦,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其实如果以佛家来说就是本来面目了,差不多是研究这些,按照道家来说就是无极了,都是围绕着这个最清净的心。陆澄问专心做事是不是?王阳明说不是,那叫逐物,就说你对某一种东西特别喜欢,特别专注。真正的主一,是一切都符合天理,“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其实就是处处问心无愧的那种状态。其实天理是什么意思?就是合乎天地之理。那么天地之理看起来很抽象,我来给注解天地之理其实就是整体观。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没有特别执著什么仁慈,而是一视同仁,是这个意思。天理,就是天道之理。我从这些圣贤的著作里研究天理其实就是整体观,处处都是能够推己及人,能够联想到周边的利害关系,所以将事物处理的恰到好处,这就是合天理,这就是主一。这段话这么长,关键词就是主一,逐物,天理,这三个词一搞懂,差不多都懂了。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了空居士:因病而药,就是我们说对症下药,也就是说针对性,你觉得周围环境太乱,心也静不下来,你就要去静坐,使你的心静下来,如果你一个人很不喜欢读书,懒看书,你反而就鼓励自己我们要好好去看书,不然没有知识啊。外边动,你就要去静,好像我记得毛主席有个故事,就说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在很热闹的地方都能专心的看书,这点是非常好的,为他以后去干革命,在艰难的岁月危险的环境下,他都能够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这个真的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了空居士:这段的关键词就说,我平时能够很静,但是遇到事情就静不了,是不是?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平时没事的时候觉得心也很静,这点我体会很深,想当年,我在家里帮别人治病也觉得自己修养都很好啊,但是出来做生意,刚开始很不习惯,哇,生意人真的市井之中都是斤斤计较,两两相对,确实是这样,所以有时候都觉得很压抑的,后来慢慢习惯了,所以我很感慨说假如我不是来东莞做生意,我对修炼领略就没有今天这么深了,可能比较肤浅一些,是这样,所以王阳明提到要在事上磨,其实就是在现实里面去锻炼,到一定程度你真的就能够在动态里边你的心也不会乱,在静态里边你的心也不会乱。这一段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不能整天去闭目静坐。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了空居士:我们平时很安静的时候,这个能不能叫做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这个是《中庸》里边的,说“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应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人就问王阳明说平时人坐的很安静的时候是不是就是《中庸》的中的那种境界?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

了空居士:其实吧,王阳明严格来说,他是对儒释道都很有研究,当然,主要痕迹看起来他还是属于儒家这方面,那么你说定得气,那定什么气?是呼吸之气,是不是?我如果结合儒家著名的仲尼给颜回讲《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个严格来说,虽然前面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里一二三就有三个层次了,然后接下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又是两个层次,就是五个。“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严格来说,前面就这么加起来就有几个层次,后边最高层次就是“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以这个气是指内外气息能够调和,心平气和,但还没有真正达到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这种虚的境界,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心斋。严格来说这个“中”,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这个境界就是心斋这个境界,而不是“听止于耳,心止于符”这些,不是,这些还是属于气的层次。当然这个就跟道家的气、神、虚、道还是有点区别,当然也有很大的联系,在大小周天之后,也确实有类似气的层次,我顺便说明一下。

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了空居士:气宁静,就是心平气和而已,心平气和有时也会带着某一些成见,一些习惯性的嘛。所以佛家,其实吧,很多研究佛经的人也在说大乘经典是后来的人结集的,以前佛祖刚刚入灭的时候也没有这些等等,这种人佛祖有圆满的智慧,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佛经里面说十方诸佛的相貌都非常一致,但是小乘罗汉的相貌都是千差万别,这个其实吧,就是说十方诸佛的境界是一样的,小乘罗汉虽然在我空这方面还是一致的,但是在法执方面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心中有不同的执著,那么相貌有不同的状态,这是很有道理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十方诸佛的相貌基本上是一致的就说明他内心深处圆满的境界是一致的。所以请大家要很微妙地来看,所以那个是气的层次。就是这么解释。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了空居士:这个是提问,就是问这个问题。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了空居士:王阳明这段话主要是讲我们不是去追求有意识的去静,那个不是“中”,真正的“中”就是存天理,也就是你的心跟天地之理一致。他是在讲这个,不是在看你外表动和不动,如果老是追求静,时间长了还厌恶动,像很多人天天打坐,打到最后傻乎乎的,脾气怪怪的,他整段话就强调这一点。所以大家可能最难理解的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天道之理,天道之理就是天人合一这个境界,也就道家合道,与道合真,与天地万物同体。证得这个境界,主要是这一点,其他这些话大家都很容易看的清楚,如果有哪些看不清楚,等下大家再提出来。我总体给大家解释。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了空居士:这句话,一般儒家的人单单这么理解就比较难,但是我们如果有佛学知识的人来理解就很容易,就知道王阳明这句话说的很正确,喜怒哀乐的本体是什么?就是清净心,对境而起用。这个最清净的心就是“中”,就跟六祖跟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老子《道德经》也说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自己能够全部这三面都做好,就达到“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他们都以整体观来看问题,是这样。所以这一切,他的本体就是“中”。我们以佛家这种自性-最清净心来理解,一眼就知道,他说的太对了。“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才自家,就是你自己心里加点什么想法,要不然或者太过了,要不然就不及,就偏离了,就是这个意思是,也就是所谓的心行处灭,“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被云遮。”张拙那个证道歌。就说只要你有某一些想法给加进去,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了,就不是那个中了。其实就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嘛。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了空居士:这些话都容易懂,我给大家提醒一下就是曰仁,就是那个徐爱,也就是王阳明的妹夫,也是王阳明的第一个入室弟子,他的字叫做曰仁。他这里主要就是说到我们的心往往有很多成见,所以带着成见的心去看问题就犹如明镜蒙尘了,变得昏暗了,所以就照不清楚,大概是说朱熹的格物,就是在照这方面下功夫,将东西认真地去分门别类,去具体深入研究。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的做法就是要将自己的痴心妄想给去掉,只要将妄想去掉了,就是磨镜,那么才真正不会影响照的功夫,心清净了,事情就能够看的清楚。他这个说法我也很赞同,朱熹就将事物分门别类,其实吧,严格来说,让我来说,朱熹的格物致知,他认为是将事物要不断地分门别类来研究,这个做法对不对?这个做法也有很对的一方面,这个就是对事物研究有一定的深度。这个王阳明说要将自己的痴心妄想给去掉然后再来研究事情,这个对不对?这个也很有道理,当然让我来说,如果这两方面都结合起来,那就更加完美了。谢谢大家!

 

主持:师父,今天讲的内容就是这些,各位师兄听课的中间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发在公屏上请教师父。师父,我先问一个问题吧,在王阳明心学里,心即理这是他很重要一个观念,那么在第一段话里也说到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但是我们在行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天理到底是什么?就是说我们的行是否符合这个天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判断?

了空居士:首先就是搞清楚什么是天理?我刚才给大家解释,天理就是天道之理,古人都认为天地无私,万物都是天地生出来的,譬如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出来的,那父母生出来,我们跟父母是什么关系呢?就是有这种亲缘关系,也就是我们和父母是一家人嘛,那么万物是天地生出来的,天地就是万物的父母,那万物和父母都有很深的联系,这么一联系,就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整体吧,也就是普遍联系吧,所以天理就是整体观。我这么给大家引申出来,天理就是整体观,所以说心里存个天理,其实就是存整体观。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也要考虑周边的一切,由近及远的利益得失啊,是不是?这就是存个天理吧。考虑面前的利益,也要联系未来的利害,不能只顾面前嘛,未来就一团糟,那不就很累嘛。这就是天理。

主持:我们在考虑这些远近利益得失的时候,经常我们是考虑不全面的,受限于我们的知识,能力或者眼界见识方面,那这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或者还被这种贪嗔痴蒙蔽着还不能看的很清楚,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专主一个天理呢?

了空居士:王阳明上面不是有说嘛,要在事上磨嘛,其实就是要去历境炼心,上面有“事上磨”这三个字吧。

主持:这个事上磨,就说我们现在有师父,有师父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教师父,但是有时候没地方请教的时候,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了空居士:碰了壁,我们就知道痛了嘛,是不是?如果你考虑不周道,肯定会碰壁的,就是有时候侥幸被你过去了,接下来如果还是模式没有改变,肯定有一天会碰壁的嘛,碰了壁以后,你说哎呀我为什么会碰壁呢?哎呀,是自己不对呢还是对方不对呢?如果你老是一直将责任推给客观因素,那么你就会不断的碰壁,那么接下来假如我们不回头反观是不是我自己主观因素,那么你就只能一辈子老是碰壁了,最后怨天尤人了。

主持:我们能知道碰壁,大多数是在短期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有可能我短期还得利了。

了空居士:对,但是长期之后还会爆炸出来的,哎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以前不是有这句话吗?有点道理。

主持:也就说我们存天理,一个是尽量地让我们的心清净,另外还是要在行上去磨。

了空居士:对,王阳明说的“事上磨。”

主持:还有一个,陆澄他在说读书接客的时候,他实际上在说做事在专注,但是我觉得王阳明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说好色,好货,实际上我觉得他有点偷换了概念,他加上一个好在上面去了。

了空居士:譬如说传说那些好色的人吧,他看到美女看的眼睛都会发愣的,会这样的,好货吧,就是看到好东西,也会两眼放光,会发呆,看的有点愣神,看起来那个愣神的状态下是很专注的,我举一个例子吧,但是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红楼梦》里不是有个贾瑞,那个贾瑞,《红楼梦》里说他特别喜欢凤姐,天天想,想到会变成相思病了,结果遇到那个跛脚仙人送他一面镜子,叫他天天只能反面看,不能朝正面看,你看我们现代天下美女也不少吧,但是相对来说也不会看到相思病嘛,但是那个贾瑞是不是曹雪芹妙笔生花,他就会天天想,想到都生病了,他也是一心不乱的去想,是不是?所以他以为是主一,他整天满脑子什么都不想就想着凤姐吧,所以王阳明用好色这个例子来举例。我也听我妈妈那一辈人讲说古代吧有所谓的相思病,确实是有的,是碟浑金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度片端有这些现象,所以他也很专心,他整天茶饭不思,就是天天在想着,甚至在叫喊着他心中那个美女的名字,都有的,很专注嘛。其实不是偷换概念,是差不多一个道理,当然有一些喜欢读书的人,一些书呆子,他就是天天看书,也有的,这个我就没办法举例子了,所以这个跟心中存天理真的不一样,真的心中存天理的人他是智慧很圆融的,他是很聪明的,他看着事情他这个心灵很巧的,不会是那种笨笨的,喜欢一种就是一种,不是这样。

主持:这一段好色,好货是谓逐物,好理解,说到这种一心在读书上,在我们传统的认为,我们一心在读书上,这个真的是个好事,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孩子一心在读书上,那么阳明先生来说,这还是一个在逐物,那么他一心在读书上,他逐的是一个什么物呢?

了空居士:你看现在那些书呆子,很多大学生里面有不少是书呆子之类的,你仔细去观察,这个我就不能举例,举例就会得罪人。在生活里边,有很多,我称为头脑四方的,这个名词是我取的,头脑四方,他离开了专业知识,他就不懂(人情世故),真的是这样。

主持:这种人如果想把他转变过来,变成专注一个天理,那这个一心在读书上的人应该怎么做?

了空居士:就是要多的去深入生活,多的去观察,也就说很多书呆子真的对人情真的是不懂,所以他要深入生活,还是那句话,“事上磨”嘛。

主持:还是把知跟行分开了,把读书跟实践分开了。

了空居士:你有时间在我们群里边观察肯定也有一些属于书呆子的人。这个就不能举例了。

主持:明许师兄请教师父,这个天理是不是就是因果呢?

了空居士:噢,因果也可以说是属于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也可以认为是属于天理里边的一个范围吧。谢谢大家!

主持:接下来讲到“是亦因病而药”,那我们在知行的时候,老子也说“自知者明”,我们经常就是不明嘛,不明才要学习,那么我们怎么自己给自己因病而药?

了空居士:噢,其实吧,我们自己单独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当你能够深入生活,进入社会,你和别人对比,你就对比出来了,好像佛的十大弟子,他们都很明显,他们的才能,他们的成就都各有不同的侧面吧,一对照就出来了,不对照可能不知道。

主持:就是去观察,去学习,看老师,看同学。

了空居士:对,事上磨,还是事上磨。空碟绕,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这里说觉懒看书,则且看书,就说发现我们哪方面存在弱点的时候,我们就针对性地去改正,去对治?

了空居士:对,也就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没有从整体上,王阳明这句话,我也有很深的感受,就是说有一些人吧,譬如说他很专心的读书,读了很多的书,也考了很高的学位,但是当他这些文凭拿到手去找工作,才发现很多人这种社交能力很差,等等,或者是跟领导同事配合默契的能力很差,还是那句话,头脑是四方的,所以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别才,他会做什么?他离开了那个行业,他就不会了。王阳明他培养的真正的人才的目的是通才,这个人他可能有某一些专业,但是叫他去做非专业的东西,他可能也能够去那里摸索,能够触类旁通,所以他要的就是这种圆满智慧,他最强调的还是这种圆满智慧。也就说一个有类似佛家开悟的人或者是王阳明所说的存天理的人,他也许刚开始其他专业知识都不懂,但是他有一天进到那个行业,他可能能够从零开始,就比较快的就能够学会。是有这种人,你叫他去做什么,他一看,很容易上手,他就学会了。你看六祖,他都不识字,哎呀,我在讲禅宗公案的时候,看到那个希迁和行思对话说“曹溪大师”四个字,我现在跟你们讲,我后背都好像鸡皮疙瘩要起来,我觉得太震憾了,当年没有一个人看不起六祖,不会说这个砍柴,字都不识半个做什么师父,人家很恭敬地称“曹溪大师”,就说明六祖当年确实是有不可思议的智慧辩才,甚至是神通功夫,使当时的人为之折服,是不是?不然就说那个砍柴老头,砍柴老和尚,是不是?什么曹溪大师,曹溪和尚也就算了吧,还恭敬地称曹溪大师,真的不得了,他确实就是有那个大智慧,所以就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你叫他去学什么,他都能很快的学会的,不是说专一的。所以历史上称这种人叫做通才。将度片端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