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品第九(一)
神龙元年上元日,
“神龙”是一个年号,应该是唐中宗那个时候的年号,“元年”就是第一年。“上元日”古代是指正月十五,也就是我们说元宵节那一日。
则天中宗诏云:
“则天”就是武则天。“中宗”就是唐中宗。 “则天中宗诏云”,就是皇帝写的那个文书叫做“诏”。
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
“朕”,就是皇帝称自己为“朕”。就是皇帝写了诏书说我“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安”就是道安,“秀”就是神秀。这两个人都是五祖弘忍和尚的弟子,据说是十大弟子之一。当然五祖弘忍和尚的衣钵传人是惠能大师。另外当年在五祖座下有十个弟子修得比较好,其中就包括道安和神秀。皇帝就说我曾经请安秀二师来宫中供养,请他们来我皇宫这里住一段时间。“供养”,就是等于请他们在那里吃住了,其实严格来说也是请他们去那里讲经说法了,方便武则天和皇帝学习佛法。
万机之暇,每究一乘。
我们有个成语叫做“日理万机”,一般是指这些做大官的,或者是皇帝,他们每天也确实有很多事情要忙,所以叫日理万机。“万机之暇”,就是我每天在打理这些繁忙的事务的时候,有某一些空闲。“万机之暇”是这个意思。“每究一乘”,“每”,就是每逢。“每究一乘”,每逢我在探究“一乘”,“一乘”是什么?“一乘”就是菩萨乘,严格来说也是佛乘,就是大乘。“每究一乘”就是每逢我跟安秀二师探究“一乘”妙理的时候。
二师推让云:
道安和神秀这两位师父都是这么“推让”,推辞谦让的说。
南方有能禅师,
“南方”,我们广东是属于南方。“南方有能禅师”,有一个叫做惠能的禅师。
密受忍大师衣法,
“密受”,他是秘密得到五祖弘忍大师传他衣钵和佛法。
传佛心印,
“传佛心印”就是说惠能禅师他是得到五祖印证,说他已经证得佛的境界,也就是“开佛知见”。“传佛心印”,很多人说就是“以心印心”,不是!是弘忍大师从惠能大师的言行上确认他已经证得佛的知见,也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这就是“佛心印”。也就是说他的思想境界和佛的思想境界是一致的。这就是“传佛心印”。
可请彼问。
就是说皇帝啊,你要问这个“一乘”妙理,最好是请惠能禅师来。“可请彼问”,可以请他来问他。
今遣内侍薛简,
“今遣”就是我现在就派遣“内侍薛简”,“内”就是宫内,“侍”就是侍者,我今天就派着我内宫的侍者薛简。
驰诏迎请。
“诏”就是诏书,就是皇帝写的文书。“驰诏”,我们说坐着快马快车,表示很恭敬嘛。“驰诏”,他坐着快马快车,带着我的文书去迎接,请你老人家来京城来我宫中。
愿师慈念,
皇帝都很恭敬,也是称六祖为“师”。但愿师父慈悲。“念”就是思念,思念什么?思念我皇帝,这么真诚。“愿师慈念”。
速赴上京。
“速”就是快点,“赴”也就是去,“速赴上京”,希望师父快点上来我们京城吧。快点啊师父,越快越好。
师上表辞疾,
“师”就是指六祖惠能大师。“师上表”,惠能大师也上了一张“表”,写了一封信就是了。“辞疾”,就是向皇帝推辞,说皇帝啊,我身体有病,不舒服。
愿终林麓。
“林”就是树林。“麓”就是山,山麓,一般指山脚,山下。我的心愿是死在我这个地方,老死山林。就说我一直都在这里山林之中、寺庙里面修道啊,皇帝啊,我年纪也大了,身体生病啊,意思就是说可能也不方便去京城了。就让我老死在山林吧,“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
“薛简”就是内侍薛简,他姓薛,名简。“薛简曰”,“曰”就是说。“京城禅德”,我们京城那里那些修禅的那些大德。“皆云”,都这么说。
欲得会道,
“欲”就是想,“得”就是得到。“道”就是大道。“会”就是相会,这里就是证得。你想得到大道之理,要证得大道之理,“欲得会道”。
必须坐禅习定;
“必须”就是一定。“坐禅”,打坐。“习定”,练习禅定。我以前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看了都傻了眼。他就叫人家怎么调呼吸,怎么入静啊,怎么从初禅到二禅,哎呀这真的说得有眉毛有眼睛有鼻子。其实那么修永远是修不成的。还有人问我关于“观音菩萨耳通圆根法”怎么修啊,“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哎呀你这么修是不对的,其实严格来说你要倒过来,从后边“空所空灭”, “空所空灭”是什么意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很快就能证入很高的境界了。听声音,很自然的,声音不是来吵你的。声音有没有?有。它是不是吵你?不是吵你。我听了如果我心烦是我不对,我很喜欢听也不对。你很自然地坐在那里很快就悟入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那就是很快要悟入“空所空灭”了。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
也就是一定要修禅定才能解脱,不修禅定而要解脱的,从来是没有的。“未之有也”,就是从来没有。
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父啊,我就不知道你所讲的又是怎么样。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师”就是六祖,六祖就说“道由心悟”,悟道,是心在悟。“岂在坐也”,哪里是在坐,坐在那里就能开悟吗?不是的!主要是你的心在明白道理,跟“坐”和不“坐”关系不大。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经云”,这“经”是指哪个经啊?是指《金刚经》。说“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里面有首偈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不是说这个人就是如来,是他的证悟的圆满境界,证悟之后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如果你说这个人,譬如世尊当年坐在这里,你说他是世尊,从事相上来说也说得过去。但是你要知道,他之所以称为世尊,就是因为他大彻大悟。那他大彻大悟到底是证得什么?他是证得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那谁在证啊?哎呀,能证的世尊和所证的法其实都是不可取、不可舍。
何故?
是什么原因啊?六祖就这么再反问一下,自问自答。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因为大彻大悟的人是证得法界和自己不二。所以他的坐卧只是代表他这个肉身,心已经是和法界不二了,是如如不动。他这个心所证的如如不动的境界这才是“如来”、“证法身”啊,跟这个肉身不能划等号。
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
如来如去,无生无灭,这是如来清净禅。这个“如来清净禅”就追溯到《楞伽经》里面有讲四种禅,一种就是执着“有”,一种是执着“空”,一种就是所谓的执着-----严格来说就是属于“无所有”、“非想非非想”那一边,执着“空”那是属于空无边那个层次。所以那三种都是属于不正确的。只有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如来禅。这其实也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诸法空寂”,就是一切都了不可得。没有什么可以取,没有什么可以舍。“是如来清净坐”,六祖在这里是比喻。
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究竟无证”,这四个字是最重要的。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他们得到什么?他们得到自己和万法不二。没有什么可以取,没有什么可以舍。正如我以前说道家的“复归无极”那个境界。虽然说“破无明,证法身”,你们就觉得有个法身可得。其实你有个法身可得的时候,严格来说,你还是属于“空无边定”那个层次。你要连这广大的虚空你都无所执着,你就刹那间真正进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也就是相当道家“无极”的境界,那叫做“究竟无证”。“究竟”,亲证究竟圆满的境界,是没有什么可得,当然也没有什么可舍。修炼者会觉得他的身体是彻底的----从证悟的角度-----他是彻底的通透,觉得万事万物都和自己是不二的。真的是深层次的感而遂通。所以就“无证”,没有什么可得到的,观音菩萨说“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虽然他说“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但是你听完观音菩萨说“二殊胜”的时候,就是“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十方诸佛和我不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六道众生和我不二,十方诸佛和我不二,是这个境界。既然不二了,就没有所谓我得到“十方诸佛”“六道众生”,还是 “六道众生”“十方诸佛”得到我。它是刹那间都融通了。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
“简曰”,就是薛简说。“弟子”就是自称,徒弟回到京城,当年的京城是长安,就是西安。“主上必问”,皇上必然会问我。
愿师慈悲,指示心要,
但愿师父大慈大悲,“指示心要”,就指点“一乘”妙理的核心思想。“心”就是核心,最重要的。“要”就是要点。
传奏两宫,
我可以“传奏”,传达上奏到“两宫”。“两宫”,虽然中宗在做皇帝,但是他的妈妈武则天也在背后在左右着,所以就变成了就说好像是两个皇帝一样,“传奏两宫”。
及京城学道者。
以及京城里面的那些学道的人,那些修行的人。我也可以告诉他们你们这么修才对的。
譬如一灯然百千灯,
他说,这样啊就好像是师父你这盏明灯就将别人的灯给点亮起来。“一灯然百千灯”,那个“然”是通假字,跟“燃”是一个意思。
冥者皆明,
“冥”是黑暗的意思,幽冥。“冥者皆明”,那就是黑暗的地方全部光明起来。
明明无尽。
一个接一个都给点亮起来,“明明无尽”,不断地传下去。
师云:道无明暗,
师父说,“道无明暗”。大道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明”和“暗”。也就是“明”、“暗”是相对的意思。大道之理没有对的和错的。就是一定是这样的。“道无明暗”,他是以薛简那个比喻那个 “明”和“暗”来说,说大道本来就没有“明”和“暗”这个分别的。
明暗是代谢之义。
“代谢”就是代替的意思。有“明”才有“暗”,有“暗”才有“明”,所以这个都是相对的一种现象。互相对立的,互相可以转变的。
明明无尽,亦是有尽。
你虽然说“明明无尽”,其实也是有尽的。只要有一定的数字,有一定的范畴都是有限的。都是有尽的。
相待立名,
“相待”,这里“待”就是对待。就是对比。对比“暗”的才有所谓“明”的。
故《净名经》云:
就说刚才薛简那些话是不对的。六祖就跟他说,这个不是说我自己在跟你这么讲,《净名经》也是这么讲。《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净名经》里面有这么说。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法无有比”,就是一切法没有一个可以绝对来对比的。这个以灵山会上世尊的那首偈,大家都知道,“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就是一切法都是各有因缘而产生。所以彼此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来对比的,都是因缘所生法。“无相待故”,就是他本身没有特别的对立的这个关系。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
“简曰”,薛简说。这个薛简也是很喜欢辩论啊,他就说:师父啊,“明”是比喻智慧,“暗”是比喻烦恼啊。意思就是说智慧的人和烦恼的人、没有智慧的人还是不同啊。六祖跟他说“法无有比”,他就是说欸,其实是“有”得“比”的。
修道之人,
就是修道的人,就是修行的人。
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
“倘”,假如,不以智慧照破烦恼,将烦恼理顺。
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无始生死”,无始劫以来都流浪生死,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用智慧来照破烦恼。所以无始劫来还是在轮回里面没有出离生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
六祖说“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那怎么说啊?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怎样,还是请维摩诘居士来解释吧。“一切烦恼皆为如来种”,也就是一切烦恼就是菩提的种子。烦恼就是菩提的种子,菩提就是从烦恼生出来的,没有烦恼哪来的菩提啊?大家听了很奇怪,哦,你没有不顺心的事情,你就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事情的那个方法就是因为那个烦恼带出来的嘛。你说我是有很多烦恼老是解决不了,那怎么解释啊?那就请善知识给你寻找了。那么又怎么去找啊?《心经》不是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吗?“一切苦厄”度过去,烦恼不是被你破了?所以智慧是什么?严格来说就是这个般若,就是这个清净的心,也就是最客观的心。我们一切不如意的事情,第一你想尽办法去化解;第二真的没办法了,你想办法回避;第三真的没办法了,你只好忍受过去啊。这整个过程不是你的心在有烦恼和无烦恼的时候都是那么平静吗?所以“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如果说以智慧,如果你有个定法去对治,那么找出来的解决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客观的。你就算有个定法,你还是要放在旁边,你要以最客观的心态去实事求是,看看那个事情具体是怎么样,然后再来寻找某一些定法,再来适当的修改,来套用,那还可以。如果你一下子拿个方法就摆在那里,就这么做,你不先去以清净的心去研究,那都也许往往都是错误的。所以“烦恼即是菩提”就是你要按照烦恼的具体情况去寻找最佳的方案。这就是“烦恼即是菩提”。
羊鹿等机,
这“羊鹿”是比喻,“羊鹿牛”,“白牛车”,“羊鹿车”这个是比喻那些声闻缘觉这些小乘法,乃至外道法,“人天道”之类的,是这个意思。他说“以智慧照破烦恼”,就是用自己的成见去认识那些烦恼。这是属于“二乘”人,属于“羊鹿等机”。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上智”,那些上等智慧的人,那些大根器人。“悉”,都的意思,全部都不是这样的。不是用自己的个人的智慧一厢情愿地去看问题,不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薛简就说:师父啊,那怎么才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
六祖说,明与无明,凡夫就认为是 两码 事。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智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了达”,非常明了,非常明白,通达,明了通达。“其性无二”,他们的性质是不二的。他们的什么性质啊?明与无明,聪明和愚痴,聪明是指世间小聪明的人。他们的性质是不二的吗?有句俗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么有时候聪明不是变成愚蠢了吗?“其性无二”,他们什么性啊?他的聪明、他的愚蠢都是因为某一种因缘某一种条件使他聪明、使他愚蠢。他的聪明和他的愚蠢都不是永久的,不是永恒的。这就是他们的“性”。“其性无二”,都是不二之性,就是不永恒这种特征。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就是说所有事情它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那个性质才叫做真实的。它们的真实的性质,那个性质就是不永恒。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
“实性者”就是这个“实性”,对于那凡夫愚蠢的人,他也有这种“实性”。当然他这里的“实性”往往是指最清净的心,也就是佛性。最清净的心和不永恒的特征有什么区别啊?就是因为你的心达到最清净,所以你才不会对种种现象种种方法产生执着,这个不矛盾的
在贤圣而不增,
那些贤人圣人,他们的自性也是和凡夫是一致的。严格来说你们牢记,就是说那最清净的心,圣人和凡夫都是一样的
住烦恼而不乱,
真正明白我们的最清净的心是一致的,那么我们面对一切事情我们都以这个最清净的心态去看。所以“住烦恼”,就是遇到烦恼,他的心也“不乱”,就觉得哎呀烦恼来了,“既来之,则安之”,该怎么面对就怎么面对。就所以不乱。
居禅定而不寂。
就是说他在禅定之中,那个最清净的心也是一样的。“不寂”,不会灭,不会说那个最清净的心不见了,不会的。“寂”就是寂灭。
不断不常,
“不断”就是说没有什么时候清净心就消失了。“不常”,也没有什么时候永远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态。这句话是最奥妙的。这句话就是卧轮禅师和六祖那两首偈的最精妙之处。卧轮就以为我什么事情都不想,那就是清净心。六祖说不是,在顺境在逆境,在一切处一切时我对一切情境了了分明,喜欢的我不贪著,讨厌的我不厌烦,我的心永远就是那么客观,是这个意思,这才是非常非无常的清净心。你们不要以为我什么事情都不管,耳朵都塞住了,这就是清净心永驻,其实这种清净心就是卧轮禅师那种执“空”。六祖说那个还不是,还不够清净,还有个“空”让你执着。真正的清净是没事的时候你心平静,有事的时候也平静。永远就是那么了了分明,这就是“不断不常”的清净心。那你们反过来说那清净心“断”了是什么?那“断”了,你的心整天就心烦意乱嘛,那就清净心有点“断”。那清净心执着“常”呢?那就是卧轮禅师“对境心不起”,那我们的清净佛性最正确的体现形式就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就“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我的心永远是平静的。所以这就是“不断不常”的清净心,也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应无所住”。
不来不去,
这个心没什么消失,也没有什么出来,
不在中间,及其内外。
你的清净心,不管你想什么看什么,都是不离清净心,所以不在中间,不在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如。
没有什么时候出来,没有什么时候消失,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那么从容,那么自然。正如他当年对五祖说:“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我整天都是起心动念,但是我的一切都是如理如法的,所以我的一切行为变成都是在种福田,这就是“不生不灭”。
常住不迁,
我的清净心不管在什么处境下都不会改变。
名之曰道。
这就是悟道的境界,也就是大彻大悟的境界。其他就叫不是道了,就是这个才叫做悟道。那你说佛家怎么和“道”字…(此处录音卡顿)“道”不是大道嘛,大道本来不是道家所特有,释迦牟尼佛也自号“无依道人”。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这个薛简也很有钻研的精神,师父啊,你讲的不生不灭好像和外道差不多是不是啊?“何异外道”,跟外道有什么不同啊?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
也就是外道所说的生灭就是以“生”和“灭”来相对,以有和无都是相对的。就是事物现在存在就是“生”,等下没有就是“灭”,然后是对立的。
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就说外道对于生灭,他都是“灭犹不灭”,他们自己是说不通的。要说灭了,那你原来又从哪里来的呢?灭了之后消失了,就是永远是没有了,那你们当时又从哪里生出来的呢?所以老是有这些矛盾的观念。
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
六祖说“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那么你说“本自无生”,譬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妈妈生出来的,六祖啊,师父啊,那“本自无生”,那你六祖也是妈妈生的,怎么会“本自无生”?他就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不是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将我们生出来的,它都是众缘和合。外道就是说“灭”就是灭,那么问你:你当时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呢?外道的观点不是“断”就是“常”。“常”就是这个东西灭了以后还会变成这个东西,这就是“常”。“断”就是这个东西灭了以后永远是没有的。那么你说这个东西灭了永远就灭了,那我问你,你当时为什么有这个事情出来啊?如果说这个东西灭了以后还是会变成这个东西,那你灭了以后去哪里啊?又从哪里变出你原来的东西啊?真的说不通。所以六祖就说我所说的“生”就是不生,“灭”就是不灭,其实就是有众缘和合推动了它的变化,而不是有一个永恒的“生”,一个永恒的“灭”,不是这个意思。
今亦不灭,
就说一切事情,它本来就是众缘和合推动了它的发展,所以不能说它是绝对“生”,也不能说它是绝对“灭”。
所以不同外道。
就是跟外道不一样的。
汝若欲知心要,
就是要知道大乘的心要。
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那不是变成整天发愣了嘛?傻乎乎了嘛?不是的。“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的正确含义是:一切善恶现象,你都不要用你个人的标准去看。你要以最客观的标准,那这个就有点难度。其实就是“不思善、不思恶”,“返照汝边”。不是一切善恶你都不想,不是,是不要以你的成见去判断。你一定要放到一个大范围,站在对方的立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站在你自己的立场,一定要从这几方面来认真推敲,这就是以清净心来看待一切。就是“不思善、不思恶”,“返照”。而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想,那变成傻瓜就最好了。
自然得入清净心体。
就使你的心永远就保持很客观。“得入清净心体”就是使你就达到明心见性的状态。
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湛然常寂”你的心永远是那么平静的,但是你又能够一切时一切处任运自在,“妙用恒沙”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整天傻乎乎的,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事情都不懂,不是,他说要你用最客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去做一切事情,“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这个薛简也很有智慧,听了就明白了。前面说“妙用恒沙”不是说去怎么使用河里的沙,不是这个意思,“恒沙”是表示很多,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你都是用最客观的心态去用,所以佛家这个世界观确确实实是圆满的。
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阙”就是京城,他就是很恭敬地给六祖行礼告辞,就赶回京城,就是写了奏章将六祖的话转告皇帝。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