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一十一章至一十五章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

三个例子:就是车轮、器皿、房子。那这段话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要明确目的。你做个车轮,就要想这个车轮要怎么做才能够好用;你要做一个陶器,这个陶器你的目的,做这个陶器要用来干什么;要造个房间,这个房间要来怎么用?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目的,要围绕着目的去做事。这跟上一章,上一章那个“载营魄,抱一”,那一段,最重点可以说就是后边那一句,就是“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就是说你通达了一切道理,一切现象。“无知”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就是说你不要有成见,认识事物你不要有成见。那么不要有成见了,老子又怕我们落入顽空,所以就告诉我们,人就是要没有成见,那没有成见,是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要去想了?不是,具体做事的时候你还必须明白你要做什么事情,明白目的。所以这个十一章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明白目的,然后要围绕着实现你的目的而去利用种种可以利用的条件,谢谢大家。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释义:

五色、令人目盲。 是不是真的使人家的眼睛瞎了吗?正像我们平时,“五色”,黄啊、绿啊等等各种颜色,看到各种彩色的东西,眼睛就瞎了吗?“盲”就是瞎,不是不是,古人的词汇没有我们现代人这么多,再加上古人用词也比较精炼,这里的“五色、令人目盲”的“盲”的意思就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所以说颜色太多啊会看到眼花缭乱。

五音、令人耳聋。 我们听人家奏乐,这种乐器,那种乐器,真的听的就耳聋了吗?没有没有,我们还要去听演唱会干嘛?就是,声音太多太吵闹了,会搞到这个耳朵都没办法分辨,就是分辨能力都受影响了。

五味、令人口爽。 哇,吃得很爽,味道越多吃得越开心,是不是?不是,据一些专门研究古文的人说这个“爽”,古人这个“爽”字,是专门指嘴巴有某一些疾病,对各种味道感觉不灵敏。当然我们说吃得很爽也应该是吃得很快吧,反而也就没有太仔细地去体味,所谓的囫囵吞枣、狼吞虎咽,对各种味道就没有好好地去品尝品尝。“爽”字这意思是味道太多种了,讲不出哪种好吃。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就是骑着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奔跑。继续引申下去就是太过放荡,天天风风火火地、疯疯癫癫地在外面吃喝玩乐啊。“畋猎”,这个“”本身也是打猎的意思,“畋猎”应该是到野外去打猎,当然这废话,家里没有猎可打的。所以说或者是太贪玩了,去哪里,疯疯癫癫地到处去跑来跑去,去玩,或者去打猎啊等等。“令人心发狂”,哇,发狂就是发神经病是不是啊?不是的,使我们的心啊太躁动不安,没办法静下来。所以古人就有所谓的“正心修身”嘛,或者是“定慧”,就这个道理。所以说人太过贪玩,会使你的心狂乱,失去正知正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就是那些稀奇贵重的东西,就会吸引别人想去不择手段,想去谋取。所以说有好的东西也不要太张扬,或者是社会上也不要太过去宣扬那些所谓的“难得之货”,珍稀珍宝之类。要不然就会引起很多人会眼红,会不择手段地想偷取,或者是劫取。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是以”就是所以,“是”是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圣人”,这些圣贤的人。是以圣贤之人为了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使我们行为端正,所以他往往生活都比较实在、朴素,只是注重正常的生活起居。“为腹”就是填饱肚子,“不为目”就是没有太多地去追求那些声色货利,去贪玩,去特别地执着那些所谓的精神上的享受的那些高标准的生活模式。然后这个“此”和“彼”关键词搞清楚了,就是赞同我们一定要立足于现实,不要太过分地所谓的奢侈,就是“去彼取此”就是这个意思,谢谢大家。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释义:

这么一小段,其实老子他就,可以说是分三个部分。第一就提出他的论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然后又接下来说怎么会“宠辱若惊”,为什么会“贵大患若身”。最后就总结了一个结论,就是“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个就说一个人“宠辱若惊”,就说一个人受宠,我们有一个成语就是“受宠若惊”,那么反过来受辱也若惊。第十二章老子就说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然后又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就说外边的种种情况、外边的种种环境会使我们的心失去正知正见,也就心狂乱了,所以就没正知正见,也就是社会上的各种环境会影响我们的心态,这是第十二章说的。第十三章老子进一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态。宠也会惊,使你的心产生波动,有点猜疑、提心吊胆。辱也会使(产生)我们种种(猜疑),“为什么对我不好啊?”、“为什么要对我好?”、“对我好,嘿?为什么啊?”、“对我不好为什么啊?”心里都是会有一种牵挂。后面这个,老子就给我们注解“宠为上,辱为下”,有些地方也有“宠为下”。我们不管它上还是下,都是指人际关系,上下级或者是某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某一些微妙变化,或者是比较明显的变化,都会使我们的心产生波动。就是“哎呀,怎么会这样啊?”心神不安。那么“贵大患若身”,因为这个“贵”字就特别强调“大患若身”,那么这个“身”是不是单单指我们的身体啊?不是的,我们有个成语叫作“身败名裂”,就是指也许不仅仅身体上会遭受到什么哪一方面损害,在精神上,或者是社会地位、社会这个名誉啊等等。所以这个“身”字不是单纯的指我们的身体,是指我们身心的一切。后边老子就进一步跟我们分析“何谓贵大患若身”,就说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们一个人没有存在在社会上,譬如,说句不好听,躲到深山作猴子了,你的身体也没有特别地会遭到某些人的攻击,当然野兽会攻击他,你也没有在社会上有哪方面的名誉,也就是名利得失这些关系,你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所以古代有一些人所谓的“看破红尘”,他躲到深山去隐居了,与世无争,他就没有什么可忧患了。当然,严格来说还有忧患,那是山里面的野兽,自然条件的压迫,还是会有忧患的,只不过没有人与人之间啊,名利得失的忧患。说到这里,我们就看得出老子的世界观了,老子的世界观并不是消极,避世,不是。他最后就告诉我们,如果将你们的一切名利得失托与天下,也就是你的利益、你的名利、你的得失,与天下共荣辱。那么你就宠也不惊,辱也不惊,就将自己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紧密联系一起的时候,你就没有“大患”了。因为我的行为都是符合社会的要求,都是为社会谋利益,而得到自己合理的利益。所以老子在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就是提出这个观念“故贵以身寄天下”,就是将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大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你就没有宠辱若惊了,也没有个人的名利得失的忧患了。所以,老子在这里是告诉我们这样的世界观,要将自己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与天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谢谢大家。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

这里我们关键就是“道纪”,“是谓道纪”就是说什么是“道纪”。那“道”,“道”是什么?“道”是“大道”,老子就是开口闭口就说“大道”。“纪”,“纪”是什么?纪律、纲纪,那么我们引申来就是道的规律。这十四章讲的就是如何证入合道的境界。开头三句,“视而不见,名曰夷”,关键字“夷”是什么?“夷”就是颜色;“听之不闻,名曰希”,“希”是什么?声音;“搏之不得,名曰微”,“微”就是微小、微细,也就是形象也是无相,那里无声无色无相。“视而不见,名曰夷”,那老子的眼睛有没问题啊?如果有问题他不可能写书嘛。那老子他自己看不看得到啊?肯定看到啊。其实,我很感恩我的师父,他当年虽然以道家的理论教导我,但老人家谆谆教导我一定要博览群书,贯通儒释道。他说才能够真正进入上乘的境界。也许大家很有兴趣说,那了空师父,你现在到了上乘的境界有没有?我说我说的有你们相信吗?我说没有你们相信吗?你说肯定相信啦,那就相信就好了,肯定不相信,那也不相信就好了。我们这是废话,不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其实就跟《金刚经》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是一致的,跟六祖的“外不着相为坐,内心不乱为禅”这个是一致的,跟儒家的“格物致知”,“格物”,将东西“格”开?其实不是“格”开,是不着相,不着贪嗔痴之相。所以这儒释道联合起来我们就知道了,“视而不见”就是说你看到东西不是当做看不见,看到你就看,但是不要以你个人的喜欢和厌恶来评价这个事情,你必须以最客观的心态来认识事物,也就是《楞严经》的“知见无见”。所以老子就告诉你们要与道合真必须保持清净心,看到什么不要带着你的成见。“视而不见”,而不是看了看不见,看了看不见那麻烦了,那跟瞎眼差不多,如果真的看了看不见就那么难得,那瞎眼的人就是圣人啦。“听之不闻”,我请一个人来跟你们讲,你们就最赞叹了,观音菩萨嘛,“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就说你耳朵听到这个声音好不好听?你说好听。喜不喜欢?你不要再陷到喜欢和不喜欢里边去,就有这个声音,好像来过我家的同修我常常告诉大家,我们的练功房就在路边,有时候有汽车,有时候有拖拉机,这种声音也有,那种声音也有。你们要以认同的心态,就说哎呀,他们是在忙他们的,他们开车经过我们门口不是专门来给我们搞噪音,来干扰我们,不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在静坐嘛。他们忙他们的,我坐我的,这就是“听之不闻”,就是不要听到声音引发你心情的波动,这就是“听之不闻”。“视而不见”,就是不要看到了引发你喜欢和讨厌的波动,听也是这样,不要因为听了你的心喜欢,哎呀,这声音很好,那个讨厌,不要这么想。“搏之不得”,就说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那些该我得的,该我争取的,争取得到也很好,争取之后得不到也就算了,不要那么执着,也就是“凡事尽力而为,做人问心无愧”,“因上精进,果上随缘”。老子讲了一大堆,就是要我们寻找,“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以清净的心面对一切,以清净的心来认识一切。只有达到这个境界,你就能够体验到与大道不二,“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之类的,其实,也就能够悟入万物同体的境界。老子这段重点就是讲一个认识事物的心态,“视而不见”不是看到了当做看不见,不是,而是你看到了,你就不要带上你的喜欢和讨厌这种成见,也就是实事求是地去认识事物。“听之不闻”就是像观音菩萨一样,“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其实也就听到声音了你就听到这个声音是什么声音。就不要再往更深层次去搞执着说,这个声音我很喜欢,这个声音我很讨厌,不要搞这些。你一定要保持客观的心态,这个声音好听,为什么好听?但是你不要说我很贪着,要多听。这个声音不好听,你知道它哪个方面不好听,但是也不要贪着说,哎呀,很讨厌。“搏之不得,名曰微”,就是任何事情你可以去争取,得到了,得之勿喜,失之勿悲,就保持这心态,你就能够与“大道”融通,能够体证到万物不二,这就是掌握了合道的规律。谢谢大家。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释: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老子就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就是古时候,或者是自古以来,好像《黄帝内经》喜欢上古、中古之类的。“古之善为士者”这个“士”就是有道之士,自古以来,或者从前那些有道之士。“微妙玄通”,哎呀,真的,他们的智慧是高深莫测,对万事万物无所不通,“玄通”,很有智慧。

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我们就是因为“夫不唯不可识”,他们太高深莫测了,我们对他们的观察,确实很难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勉强,“强为之容”,我们勉强来描绘一下,“容”这里有形容的意思,或者描绘一下。然后接下来就是用那个排比句,“豫”、“犹”、“俨”,我们说做事犹犹豫豫,其实我们做事犹豫的时候是在干什么?犹豫什么?是在思考,到底对还是错?是进还是要退?

豫兮若冬涉川  “冬”是什么意思?“冬”是冬天。“川”是什么?“川”是河啊。北方的河到冬天很多会结冰,但是有些冰结得厚,有些冰结得薄,结得薄就如履薄冰,那不小心掉下水那没命的。所以“豫兮若冬涉川”,冬天走过河,他怎么走过河?结冰嘛,这里的意思其实就是如履薄冰,走一步要站稳一步,小心谨慎。这里就是做事不能冒进,就说那些有道之士啊,他们做事都很谨慎,他们都会冷静地去观察,仔细地去计划。

犹兮若畏四邻  “四邻”,“四”就是东南西北,就是周边,“邻”就是邻居。这邻居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邻居,对国家来说是邻国。也就是周边虎视眈眈,你要小心,一步搞错了,整局都乱了。就是思考问题“犹兮若畏四邻”,这个“畏”是畏惧,“四邻”就是周边的一切。所以说他做什么事情,他会很认真地考虑周边的情况。

俨兮其若客  “俨兮”就是举止端正,就是说外边要怎么修饰、装扮,就是说举止还是很谨慎的,好像去做客。我们做客一定要尊敬主人,客随主便,千万不要喧宾夺主。如果我们平时大大咧咧,做事老大粗,喧宾夺主,他们就没办法理解这个“俨兮其若客”,那就不理解了。我们一般有点修养的去做客都会循规蹈矩,做什么事情就是循规蹈矩,不要乱来。

涣兮其若凌释  关键就是“凌”,我去查过字典,也叫做冰,古代通这个冰,“凌释”就是冰融化了。冰融化变成什么?变成水了。“涣”就有点松散的意思。老子就怕我们前边,“俨兮其若客”,就说我们为人处世要循规蹈矩,要谨慎从事。但是也不要变成太过束手束脚,太过拘束了,它要反过来,就说你要很自然,虽然循规蹈矩,但是也要从容自然,如冰融化成水一样,没有那个很拘泥、很执着的现象。

敦兮其若朴  “敦”,敦厚,就是人很实在、很坦诚,“朴”就是朴素,就是很自然、很天然。就是说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要做到实实在在,不要太过装腔作势,是这意思。联系起来,我们像做客那样规规矩矩,但是并不是装腔作势。我们虽然规规矩矩,但又不会说拘拘泥泥,拘拘束束,也就一种很自然的行为,端正、自然、诚实。老子怕我们听不懂,拼命从不同角度给我们说清楚。

旷兮其若谷  “旷”,旷野。“谷”,山谷。也就是要有一种心胸开阔的那种气度,又要自然,又不要拘拘束束,要有心胸开阔气度。人家才一看,气度不凡,但人又很随和、很自然,行为又很端正。

混兮其若浊  这两个字,一个是“混”,一个是“浊”。“混”,我们说混凝土,水、沙、水泥、石头混在一起。“浊”就是浊水,这个泥土和水混在一起就好像,最好当然就是水乳交融,牛奶倒在水里边,就能够混得非常均匀,泥土还不那么均匀,但总是还是能够混在一起。也就是和周边的环境,周边的一切人能够打成一片,不会那么孤立,不会那么另类。

澹兮其若海  这个“澹”就是一种很安详的状态。大海,海上无风三尺浪,但是你要知道海有多深呢?是不是啊?三尺浪算什么,也就是表明的一些动态的变化,但是下面还是很深邃、很平稳,要像大海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的流露,不管是热情还是严肃,但是这一切都不会使他失去内心安稳、安详那种宽广气度。

飂兮若无止  这里就是一种动态了,就是他需要有所表现的时候。“若无止”就是他不会有一些,好像有一些人做事很不自然,老是有点卡壳等等。他这个就是有点浑然一体,没有什么障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洋洋洒洒或者潇潇洒洒。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孰能”,这个“孰”就是提问,就是什么情况下他需要由动而静?什么情况下他需要由静而动?好像说去到什么地方他需要创造,这个觉得需要将这个周边这个气氛带动成什么样子才是最好的,该动的会使他慢慢地动,该静的会使他慢慢地静,也就是不会搞错方向。

保此道者,不欲盈  这里最关键就是“欲盈”,“欲”就是欲望,“盈”就是满。老子用“欲盈”来形容,他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自我膨胀。我们读古人的著作,古人的智慧,称得上古圣先贤,他的智慧都是很圆满的。我们上一章他最后就“道纪”,也就是说道的表现形式。这一章就说那些悟道的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也就是悟道的人他不会“欲盈”,也就是不会自我膨胀,也就是不会对某些欲望过度地执着。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最关键是“蔽而新成”,“蔽”就是不好。有一个成语叫敝扫自珍,就是自己破烂的扫帚自己还很珍惜,就是有点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蔽而新成”其实就是推陈出新,或者是在,“蔽”就是不好的情况,或者是不好的环境。也就是说这些不“欲盈”,不会自我膨胀,“保此道者”。“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段话分为三个段落,“保此道者”,“欲盈”,然后就“蔽而新成”。也就说能够按遵守大道规律的人,他不会有过度的欲望,也就说不会有自我膨胀。因为他不会自我膨胀,他常常还能够发现新的空间,创造新的成就。

所以总结起来,这个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它就是告诉我们:自古以来,那些有道之士,他们真的是高深莫测,智慧无边。他们的行为就是都很谨慎,但是虽然他们谨慎但又不拘泥。他们又善于发现新的天地,他们不会自我膨胀。也就说他们能够认真地观察,善于发现新的天地,因此他们能够不断地有新的成就。谢谢大家。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