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七十一章至七十五章
道德经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释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我们看这两句末尾的两个语气助词都不一样,一个是“矣”,很赞叹的意思,一个是“也”,是很肯定的意思,尚就是崇尚,是值得我们学习、称赞,病就是毛病,也就是不正常、不正确的东西。知不知,有人解释为认识到自己还有不懂的东西、不足的地方,就像我不懂英文,我说我不懂英文就值得赞叹吗?不对的,我认真研究过,知不知就是不要以你原来知道的东西就认为是到顶了,那样做就落入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等了,就是自以为是了,那其他圣人有没有这样的看法啊?最著名的就是《楞严经》有两段,“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知见立知就是以你自己的成见推断事物,即无明本,很多事情会搞错了。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就是说你虽然很有见识,很有智慧,但是还要实事求是去研究,不能搞主观猜测、臆断。我们从释迦牟尼佛的观点来对照,知不知就是不要因为你自己知道了就觉得一切都是这样的,想当然,虽然很有知识,或对事物很了解,但是还是会实事求是地面对那个事情。《道德经》前面还有讲过“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大家查我以前的讲解就知道,老子一贯的宗旨就是不要以为原来的经验就一定是正确的,就算你觉得很正确,还是要实事求是,“知不知,尚矣”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推崇的。不知知,就是不懂装懂,以为一定是这样的,官僚主义啊等等,病也,这样是错误的。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一定不会“不知知”,也就是圣人不会不懂装懂。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不懂装懂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以其病病,前面的“病”是指“不知知”这种行为,后面的“病”表示肯定,是指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我们倒过来,是以不病就是因为夫唯病病,因此他们就不会有错误的做法。夫是语气助词,唯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这种不懂装懂的坏习惯,因此他们就没有错误的行为。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通过这一章,我又想起孔子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请师父联系这句话解释一下吧。
【回答】
“知”就是了解、明白、知道,“之”是泛指某一些事情,对一个事情真的明白、懂得就承认懂得,不懂就坦坦荡荡的承认不懂,这种态度才是一个有知识的人的形象。孔子这种思想和上面讲到的“知不知,尚矣”比较,老子的思想应该略高一筹,就是你知道了,你还不执着,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扯平,也可以,那就是说孔子的“知之为知之”是确察的知道,你就承认我确实了解,如果从认识论的程度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更为谨慎,就是我虽然明白这个事情,但是真正要做的时候还是保持小心谨慎,孔子的思想是我真的懂了,就坦坦荡荡的,也没有特别的小心谨慎,境界还是略有点不同,如果孔子所说的“知之”是彻底的明白,那就以轻车熟路来给大家印证,这个境界同样也达到了圆满,要看每个人对“知之”的把握程度。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看来老子的思想比孔子的更谨慎,我来之前也在网上查了一下,上面有解释说“知不知”就是知道那哪些是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是比较好的。您的解释使我对此理解更深了一步。
【回答】
嗯,就是不要落入教条主义。
道德经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释义】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我看有些人的解释是当老百姓不怕统治者的时候就会起来造反,把大威至解释为推翻他们的政权,我们纵观几千年的历史,造反的活动自古以来很多,真正能够成功的就是那些改朝换代的运动,而且这些运动都是在很多很多的运动里面的其中一个主流,比如以推翻隋朝的历史来说,我们小时候看《隋唐演义》中讲起来造反的就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尘烟,还有七十二处盗贼,加起来看有一百五十四支队伍了,这样看来这个解释不是很正确。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般的人不懂得客观规律就会有麻烦,威是威力,就是有一定的势力,不仅仅指人,也指物,不仅仅指社会,也指自然,我们不懂得保护自然,就会有种种的灾难,一般人不懂得天高地厚,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不是我个人的看法,是连接着七十一章的“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你有这方面的知识,当你要去做的时候还是要小心谨慎,不能教条主义,不能书呆子,还是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是“知不知”的高明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崇尚,“不知知”就是不懂装懂,盲目乱撞,就是错误的,是有毛病的,从这点来看就知道我刚才的解释是正确的,这才符合老子本来的思想。在《道德经》中老子大概将人分为两类,一种是圣人,一种是百姓或者是民,百姓或民是代表智慧一般的人,圣人是代表那些有高智慧的人。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这里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狎”,是不怎么庄重的靠近,一个是“居”,就是居住的地方,比如觉得这条河流太大了,填小一点吧,这条河流天生就这么大,从古到今有多少水流经这个地方,才形成了这个河流,如果盲目地将河流缩小,有一天洪水暴发,排水量不够的时候,就会淹没起来,那不是惹麻烦嘛,这就是“狎其所居”的意思。据说黄土高原是有树木、植被的,被人滥砍滥伐搞成了树木没有了,水土也不保啦,就是“厌其所生”的意思。老子这里告诉我们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一厢情愿地做事情,不要去缩小什么东西,也不要除掉原来有的东西。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这里的两个“不厌”一个是指思想上的,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乱来,山河大地你要改造也要思考一下,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千万不能改得越来越差,一个是指行为上的,行为上也要这么做,才能达到真正的“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自知就是自己明白了,自见就是自我表现、主观主义,就算明白了道理还是会很谨慎地去做,不会自我表现、主观主义,圣人是不会这样的。贵就是高贵,虽然他们爱惜自己,但是他们不会将自己搞得高高在上。
故去彼取此。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是多余的,这是因为老子当年是在对尹喜说,是强调前面的意思,彼是什么?自见、自贵,此是什么?不自见、不自贵。谢谢大家!
道德经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释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勇有勇气的意思,敢就是敢作敢为,一个人很有勇气,而且敢去做可能就会死定了,这里的杀包括自杀和他杀,一个人太有勇气了,而且敢作敢为,一点都不收敛,那是很危险的。一个人很有勇气,但是懂得检点,懂得注意不敢,不去乱来,不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就能活,不会有什么危险。人需要有勇气,但更需要智慧,经常说的智勇就是这个意思。
此两者,或利或害。此两者就是“勇于敢”和“勇于不敢”,为什么“勇于敢”就是危险的,“勇于不敢”就没有危险呢?“勇于敢”就是害,“勇于不敢”就是利。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不是单指我们头上的天空,这里是指客观规律,不仅仅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为什么客观环境会导致某些现象?产生危险、受排斥之类的,天之所恶就是说客观环境所不喜欢的、不能相容的,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啊?哪些是客观环境能相容的,哪些事情是客观环境所不容的,其实就是老子在和尹喜聊,这些原因你知道吗?下一句我看很多人解释连圣人都搞不懂,肯定是不对的,如果老子也不懂还去讲什么?我在《道德经》里面找了很多“圣人”的论述,圣人是无所不知的,“是以圣人犹难之”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天之所恶很复杂,有和客观环境相容的,有不容的,是不是圣人遇到困难就在那里犹犹豫豫啊?有点是,但还不正确,正确的理解是遇到困难会小心谨慎,正如第六十三章所说的“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圣人遇到困难会小心谨慎地去面对,所以不会被困难所难倒,所有的困难都能小心谨慎地化解,从这里就是到圣人是知道“天之所恶”的,所以遇到困难会小心谨慎地去面对。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之道”后面的话是老子给我们解释天的规律,也就是客观环境,包括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种种特征。不争而善胜,不争到底有没有做啊?善胜就是善于取得胜利,也就是说一切过程都朝着鲜明的目标,那就是胜利,一切虚招都不要,用最直接的方法去取胜,不搞那些拔苗助长、自以为是的方法,是以最佳的方案去取得胜利,目标很明确,就是胜利,围绕着胜利这个目标用最简单、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不争就是不妄争,不会去胡作非为、乱七八糟的。不言而善应,应就是回应,譬如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就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很直接的。不召而自来,客观规律不是等你去叫它才会来,有某些恶因就会产生某一方面的恶果。繟然而善谋,谋就是谋划,繟然是悠闲自在的样子,好像没有特别紧张,大自然需要“繟然而善谋”吗?不会的,你破坏了环境,环境就会产生种种不良的现象影响你,你不破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发展。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老子的总结,天地之间的联系大自然万事万物的联系涉及面很广,看起来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但是不会遗失啊,就是不漏,彼此之间是一个整体,成语不是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嘛。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本章中“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好像是对自然环境或客观环境的描述,后面讲的是天道,讲的是客观环境的联系,请师父总结一下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回答】
就是“圣人犹难之”,圣人做什么事情都会小心谨慎,第二十五章也讲过“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也承认人在大自然中也是一个很伟大的角色,但是人不管多么能干,还是要遵守客观规律,另外还有“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还有“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都小心谨慎的,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有勇无谋。
道德经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释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就是老百姓,老百姓不怕死,这里是假设,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你以杀死他来恐吓他们,使他们惧怕,是没什么作用的。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假如能够有什么办法使老百姓总是很怕死,大家都希望活下去。而为奇者,奇就是奇怪,这里是指做坏事的人,吾是指统治者,得就是找到他,执就是抓起来,不放过他,我们就把他抓起来杀掉,还有谁敢做坏事呢?孰敢,就是谁敢,谁敢做坏事呢?但是必须是有老百姓怕死、愿意好好生活的前提下。常有司杀者杀,就是必须设立一个正规的队伍,专门在抓坏人的,而且要看得很准,不能杀错的。前面讲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不怕死啊?一定是因为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本来就不想活了,才不会怕死,如果老百姓安居乐业,谁都希望健康长寿,这时候就可以告诉老百姓不能做坏事啊,如果违犯什么就会抓起来杀掉了,要小心啊,老百姓就会自觉遵纪守法。那么怎么能够使老百姓安居乐业、遵纪守法呢?第七十五章会有一些解释,这里暂时先不细说。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这些执法队伍也不能随随便便叫一些人来搞,必须要懂得法律法规的,要对违法乱纪的事情判断的准确,才不会乱杀人。大匠就是很高明的师傅,斫就是砍东西,古代做东西经常用树的圆木做,必须用斧头等工具将木料砍整齐,是需要一些技术的,否则木头就被砍坏了。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大匠就是能工巧匠。希有不伤其手矣,很多人解释为很少有不伤到手的,我就这样想,大匠都是从小徒弟开始学起的,如果都会砍伤手指,那大匠都应该手脚不全的啊?这里的伤其手实际是把材料搞坏了,就像你不会画画,去帮大师画几笔,就会是败笔了,所以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就是很少有砍得很好的,会不小心将东西搞坏了,这个比喻就是指前面“代司杀者杀”,你不懂得法律法规、掌握量刑标准,会搞坏事的。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我最近在读历史,看到秦朝的秦始皇暴政,人民不能生存,结果秦朝很快就覆灭了,感觉和这一章所讲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回答】
是啊,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由于误了时间,去了也是要死的,不如起来造反,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补充问题】
这一章介绍了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些道理,这与“道”和“德”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
其实就是将心比心,老百姓如果生活比较好,谁都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啊,如果老百姓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就真的会起来造反,反正也是死定了,去铤而走险也许还会有出路,这种治国的方法就是好生之德嘛,天地无私,国王过好日子,老百姓也一样啊,以前说“仓廪实,知礼节”,如果很穷,是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啊。
道德经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释义】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这里有三种情况,分别是“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都是和“上”的什么事情有关,这里的上就是统治者,饥就是饥饿,老百姓之所以会饥寒交迫,就是因为要上缴的粮食太多啦,就是统治者向百姓征收的税收太多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很难管理、治理,就是因为统治者老是搞这搞那的麻烦事,这里的有为是妄为,统治者肆无忌惮,不顾老百姓的实际情况,想什么就怎么做,所以老百姓心里就会反感,就会有种种反对的言行,因此就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轻死就是轻生、不怕死,老百姓都要造反,上就是统治者,就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欲,生活搞得非常腐化,老百姓生活惨的要死,就像当年秦始皇,自己要建阿房宫等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夫是语气助词,唯是只有,无就是没有,生就是生存,只有那些没有为自己的奢华生活而去搞事情的统治者,也就是统治者要懂得为天下人着想,不要只想个人,不顾老百姓,不能那么自私自利。贤就是有智慧,圣贤是自爱而不自贵,那些只顾自己就不聪明啦,那些不为自己谋私利的人,就是“贤于贵生”,比那些只为自己的人聪明的多。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我们修行是为了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这和本章中的“无以生为者”有矛盾吗?
【回答】
这是没有矛盾的,我们是“贫者独善其身”,我们是老百姓,老子这番话是指统治者,千万不要做贪官污吏或残酷的剥削者,只是为自己,而不想为别人,这是两码事。谢谢大家!
【补充问题】
文中说到“贤于贵生”,让我想起我们这一代人各方面的环境还可以,大家都习惯于这种很安逸的生活,和父母那一代相比,我们这一代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吃苦,可能就做不到“无以生为者”,您对我们生活的比较幸福的这一代人有什么建议吗?
【回答】
这里的“无以生为者”就是没有只顾自己,这里的生是指优越的环境,过分地追求优越的生活的那种剥削思想,我们都是靠有劳有得创造美好的生活,老子这里是提醒统治者,你们以前读过《过秦论》吗?那个阿房宫里面六国的美女都聚集到这里了等等,剥削老百姓,连骨头都给榨干了,自己却胡乱挥霍,是指这些统治者,我们老百姓是有劳有得,还不属于老子这一章所说的对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