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分 法界通化分 (一)
第十九分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年1月6日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励
文字校对:明树
我们就来讲这个标题。大家也知道,这些标题不是佛祖说的,是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他研究《金刚经》分段总结出来——“法界通化”。法界,法界是什么?法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啊?有点是,为什么?我们一般人习惯说我们的世界就是指我们的地球啊,最多是面对着太阳、月亮、星星,这是我们的世界,一般差不多这么说。那法界其实是涵盖整个大宇宙,而且是涵盖了一切宏观和一切微观的世界,它的含义是这么深。那么通化,通就是融通、通达,化就是变化。这一品它主要是讲我们的一切言行跟整个法界是息息相关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哦,你看释迦牟尼佛很亲切,“须菩提,于意云何?”《金刚经》老是这种句式,这种句子的形式。“于意云何”,哎呀,你的意思是怎么样啊,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各种珍宝去布施,以用布施,这个人所得福德多不多啊。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如是,就好像我们平时聊天,我这样说你觉得对不对啊?是,是,是,如是,确实是。这个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以这个因缘,以这么一桩事他所得的福德是很多的。甚多,是非常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佛祖就继续说“须菩提啊,你说很多很多,没错,没错,确实也是很多。但是那还不是真正的多,因为有实,就是有实际,譬如说一千,一万,十万,百万,总是有个数吧。”以福德无故,《金刚经》前边讲福德性,然后我自己再勉强地取个名词,福德相。
从有相的角度来说,必然就是有数量的,从性上相应,那么就涵盖了整体,那就超越了有限,当然最正确的表达是非有限非无限。也真的有点可以说类似无限,因为它老是变化的。所以以福德无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个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去布施,这个(福德)还是有限的。你(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我两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比你多了,三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更多了,总是有个数量的。福德如果是实的,那就有数量的,怎么多也是有个数量,就不是那么多。如果我们真的是以无相布施,是证得福德性,跟整个法界不二无别,那就是更厉害了,那才是真正的多。。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就是说佛祖认为多的,就是那种福德无故,就是无相布施,证得和法界不二,法界的一切福德都是你的福德,那才是多啊。
1.问:我看到经里面它也说,就说我们这样一种提问,其实也相当于受持读诵,那么这个福德按照经里说也是比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更多。
了空居士:哦,明树会不会内心深处有一句潜台词不好意思说出来,哎呀,师父啊,我明树何止读诵受持,我还主持呢,那福德很大,怎么我的钱还比李嘉诚少一点。是不是啊?或者我明树先不说,那你了空居士都研究《金刚经》了,那你为什么钱还没李嘉诚那么多?是不是啊?这个可能是大家恍恍惚惚之中是有这个想法的。我告诉大家,如果说我给你一个鱼塘的水,你说这个鱼塘不够大,那我就给你一个大海的水,你说大海那就差不多了。我们福德差不多鱼塘这么多,就是比较少,跟太平洋那么大,都看不到边际了,也够大了吧?那么我告诉你,太平洋再大,在《无量寿经》里边说一个人穷劫用斗将海水一斗一斗打走,有一天都会被你打完的。穷劫不是一辈子啊,海水它总是有限的。这就是《愚公移山》愚公对那个智叟说的话嘛,山是有限的嘛,我的子孙是无穷的嘛。那么说如果我有一条小小的溪流,永远不干涸,我们打个比方,我这条河流虽然很小,但它的水永远是流动的。那无始劫之后这个小溪流流出来的水甚至要比大海还多啊。所以说一个人的福报,让我来说什么福报最好啊,明树,给你一个亿怎么样呢?一个亿总是花得完的,让我来说我就胸无大志说“佛祖啊,我不要一个亿,也不要两个亿,我需要钱的时候就有钱可以用,我想用什么就有什么”,哇,那不就很爽吗?是不是啊,明树?如果搞个上市公司让你去管理,你可能会很累呀。据说李嘉城的大儿子管22个上市公司吧,哎呀,人家说做老板,没有做老板的时候觉得做老板很容易,做老板的时候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最难的事情就要找那个最高的人去拍板的,我告诉你,容易的事是下面的人拍板的,最困难的事情是找最高端的那个人拍板的。人家可能给你出谋划策,但是意见不一定统一啊,最后还是要你这个最高的人去拍板嘛,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呀。所以说福报,你们说以钱多钱少来衡量行不行?我说也行啦,那么用你缺不缺来衡量也行啦,是不是啊?所以说一条小溪流和太平洋对比,小溪流如果老是川流不息,无始劫以后,它能够流出多少水啊!是不是啊?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从直观来看它的数字,有时候也看用之不穷啊,是不是啊。
主持:就有一句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前面的鱼就是草鱼的鱼,后面的渔是打渔那个三点水的渔。那师父说的这个意思是不是也是一样的?你说实物这样一种福报,还不如给你能够创造无穷财富的这种机会。
了空居士:对,对。我们老家的老人也有一句话说“腰缠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就是说有一万贯钱不如有一种技术,能够天天靠着这个技术去赚钱,也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有时候在读佛经的时候,请大家也要这么反过来看。
主持:那跟这章联系起来,“若福德有实”,这个“福德有实”实际上就是说师父刚才说的有相的这样一种财富之类的,这种叫做“福德有实”,那“以福德无故”就是说这种智慧可以创造财富啊,这样一种智慧。
了空居士:对!对!其实吧,这个“福德无故”就是前边讲的“福德性”。前边讲的“福德性”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让我缩小来说,可以说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财物使他成就这种圆满境界,也就是以布施来证得明心见性的境界。这是布施波罗蜜,当你证得这种圆满境界的时候,你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何等行业,你都能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将事情搞得非常好,是有这种智慧了。
主持:这一分虽然短,但是看起来确实有一些绕啊,我这边有一个逻辑上的疑问我问一下,就说前面须菩提说“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世尊在后面回答没有直接说到这句话是对还是错,他说“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那么你如果说福德多,那么他就是福德无故。那么现在从这句话来说,如果如来是肯定这个须菩提说的福德多是对的话,那么这个就是以福德无故,前边他说的就是一个以福德无故啊。
了空居士:哎呀,明树啊,你不愧是福建才子,你这个问题看的非常好,我敢保证一般的同修看不出这个奥妙。打个比方,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明树,如果我去买一斤芝麻,一斤就够了,那你点里边多少个,很多,都很难得点啊,是吧,如果一斤鸡蛋好点,一斤芝麻难点,是不是啊?那么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这个功德其实是很大的,明树,我们以凡夫的算数譬喻来说,这个(功德)是很大的。所以佛祖如果断然说,哎,须菩提,你这个不够多,这么一句压过去,其实找个凡夫来说,佛陀啊,以家里的七宝去布施,那福德就相对三千大千世界少得多了。我们家里连七宝都不一定有的,一两宝可能还有,搞点金银之类还有。那你说三千大千世界不够多吗?世尊,我都觉得够多了,一个地球上的珍宝都够多了,是不是啊,明树。你看,世尊很巧妙,他就没有特别去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这是多还是不多。佛祖避开这个问题,因为你说三千大千世界多,那我就说四千大千世界那更多。很简单,加个一就好。如果说他少,那我说我家里的七宝还更少呢。那佛陀不就给他乱反驳也左右为难了。佛陀如果一句话说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的功德少,那么就落入边见,你知不知道,佛陀很有智慧呀,他就回避面前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多还是少,不正面回答,而是从性质上跟你讲个有限和无限。如果福德有实,那就是有限嘛。有限就包括我家里的七宝和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让你自己去确认啊,明树,是不是啊,让你去确认,人家就不会来反驳。就好像我永远不会跟人家辩论我了空居士到底有没有开悟啊,什么时候开悟,我说我跟你们答疑解惑都是引经据典,等于是圣贤来给你们答疑,不是我了空居士在答疑,我只是圣贤的收音机、录音机而已。我答得不对你骂我也没用啊,我本来跟你差不多吧,答得对,哎呀,这是圣贤的话嘛。我常常说,我的话你们不要听,因为我是凡夫,但是圣贤的话你们就要听,他们就是圣贤嘛。那我就很巧妙地绕了一个圈,你们也拿我没办法。我曾经说没有开悟的人不能出来讲经说法,那你们可能就反过来说那你了空居士你开悟了没有,我说我也没有,那你说你分明不是在讲《金刚经》吗,你为什么敢出来讲?我说我哪敢,我是请圣贤来给你们讲,我是引经据典来给你们注解,不是我个人的智慧能够给你们注解。其实六祖惠能大师也这样,他说教是先佛所传,不是惠能自智。孔子也说“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不是啊?就是这么巧妙。所以佛祖这句话,哇,你明树看出来就很厉害啊,佛祖就不正面回答三千大千世界是多还是少。你敢说多,我就说四千大千世界怎么样,那你就要更多,那五千、六千、七千呢?你说少,那两千、一千呢?零点一呢?那佛陀老是被人家绕口令绕得……他就不会,他马上就说出一个我佛陀划分多少的标准就是以有限和无限来划。是不是啊,明树,一下子大家都心服口服了。问得好!
2.问:是不是说福德本性是空,不能执着福德相上,有没有福德是看从什么角度去理解?
了空居士:哦,其实吧,这个福德严格来说做了好事这个福德多少,那么福德能不能从相上计算啊?也可以吧。现在那些风投吧,譬如说我投一个亿给你,你三年之后要还我多少钱。他们将这种事情数字化,也可以有个定向啊,有个定数啊。譬如说我帮你做了这件好事,你要给我什么回报,搞个着相来布施吧,也可以啊。所以就是说这个着相总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品德,那我们到哪里去,都能够和周边的人搞好关系。
主持:无论是你着相布施或者是无相布施,那么他这个福德,着相布施他福德也是有的,只是有限而已。
了空居士:对对。从哪个角度看这句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确实是不同角度看起来就不一样了。
3.问:有同修问我为什么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也类似于无相布施的意思,我结合自身的感受给她的解释,以无四相做应该做的事情,心态更好,做事情的时候更轻松。反之,在有功德相的时候,其实容易产生不良的心态。但是对会获得无限的福德,我不知道怎么去理解、感受以及向别人解释。
了空居士:哦,确实,无四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四相,严格来说,就能够使你的头脑达到最清净,看事情达到最客观,因此判断也能够达到最准确。那么一个人如果有这种无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这种习惯,那么他到哪里去都能够跟周边的人配合得好,和睦相处。当然万一遇到一些人特别搞鬼的,他也有办法化解,因为我有这种宽广的心胸,你搞鬼的人我都能够适当的忍让。那么你说那你忍让,人家就无休止地逼近你那怎么办啊?人家太逼得过头就暴露出来,旁边的人也看清楚这个人不对呀,那个时候你要来反攻他那就很容易嘛,是不是?。
4.问:《金刚经》里好像没有讲功夫,只讲智慧。那么请教师父,智慧和功夫的关系是什么呢?
了空居士: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你看那些大乘菩萨有没有功夫啊,明树?地藏、观音、文殊、普贤这些人看起来有没有功夫啊?(主持:深不可测)哎呀,我们来说一下地藏菩萨吧。世尊亲口赞叹,在《地藏经》第十三品“嘱累人天品”里边世尊是这么说“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哎呀,地藏菩萨也辩才无碍),不可思议”。你看,地藏菩萨。那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入国土身,十四种无畏啊等等,很厉害。这个普贤菩萨毛孔世界等等都非常厉害。那文殊菩萨也是非常厉害。功夫,其实气功热的时候说的那些功夫是很低的,只是说用手啊,运一点丹田气啊发放外气,发着发着,就觉得哎呀不行啦,气发完了,身体很虚脱了。你看佛经说的功夫,都是叫作神通力,神力,六神通这些,五眼六通这些是非常厉害的。你要深入境界必须成就智慧,才能够使你不断地提高而且不退转,请大家放心,“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够厉害了!
主持:那有一些新同修就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疑惑,就说他在学习的时候,他在听一些录音啊,看一下师父写的文章啊,包括师父讲的《金刚经》,那么除了这样子以外,他应该怎么把这些话转化成……就说功夫这样就能够进步,就能够增长智慧了吗?
了空居士:哦,你真的听进去了,然后能够落到实处,那就能增长了。当然,其实吧,《楞伽经》释迦牟尼佛就揭了这个迷,如来有两种神力,如来其实是泛指一切开悟的人,乘愿再来的人,一个是手灌顶神力,一个是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另外我们再来看《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还有“如来寿量品”这两品。“神力品”你看释迦牟尼佛大放光明,十方佛刹都现出来。这个是从横向上来说吧,如果是从纵向上来说,那就是“如来寿量品”,就讲无始劫来释迦牟尼佛已经是无数次示现圆满成佛。所以说修炼不是靠一个人孤零零地去修,都是代代相传,师力加持,破迷开悟,所以古人叫做师承,师门、师父的传承。
主持:那我理解师父的意思就是我们在这里跟随师父学习《金刚经》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接受这种的师力加持,另一个方面学习《金刚经》里面的这种智慧,然后在生活中去实践,去运用。就像我们上周那个心学讲的在事上去磨,这样子修炼下去,我们就能够增长自己的功夫了。
了空居士:是!是!你看,如果只是读书,那德山大师周金刚,哇,都在四川还挑一担书来,这说明他不懂嘛。你看六祖在五祖那里提一个衣钵回来,人家要抢啊,六祖说衣钵可以抢啊,是不是啊,没有挑一担书回来吧。周金刚被一个阿婆都问倒了,她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你要点哪个心呢?”哎呀,叹了一口气,点心没讨到,只能饿着肚子挑着一担书走了。
主持:我们学习《金刚经》起到一个破迷开悟的作用,这好像《吕祖百字碑》里面的“不迷性自住”,是不是它这里面也很强调这种破迷开悟?
了空居士:我告诉大家,破迷开悟,很多人就会看到禅宗公案里边说,哎呀言下大悟,那么我们从道门来说有没有这些言下大悟,其实也有。《吕祖百字碑》的“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它前边就是“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哦,然后就“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其实它最要诀就是“降心为不为”,降什么心啊?心猿意马,心里很多念头,很多杂念,开小差。怎么去将这个很慌乱的心降服呢?为不为,你说不为那就不理它,为嘛就是老是去执着它,为不为就是以客观的心将每一个念头给理顺,给它一个合理的答复,这就是为不为。当年我师父就这么指点我。其实这个就跟《道德经》第一章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一致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嘛。就是一个人你要保持很平静的心态,然后又有的放矢,将心中的念头给它合理的解释,这就是有欲观徼,就是为不为嘛。你一想通你不就豁然开朗,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所有方面的明白你就是大彻大悟了,某些方面的明白你就是某些方面的开悟了。
主持:我想有一些学佛的人看师父在讲《金刚经》,又经常提到这个一些道家的东西,那么还有一些同修他们又有这样的疑问——金丹大道是道教的还是佛教的,我想学习的是道教的金丹大道,但是怎么总是出现佛教的信息呢?三教合一并不是一会儿儒,一会儿释,一会儿道,而是把三教的精华合起来形成新的教理教义,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哈哈哈,那我问你呀,三教哪些是精华呢?是不是啊?你要将那些精华拿出来然后合一下给我看,我才知道这里取一点,那里取一点,然后三个东西合在一起。哇,那不就是传说中的龙或者传说中的四不象嘛,什么头又像什么脚又像什么。哇,你这个三教合一那真的是龙的文化或者是四不象的文化,是不是啊?不是的!大道是不二的,大道是不二的,这才是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对凡夫说的,对没入门的人说的,对入门的人说是大道不二。
5.问:如果我们好心办了坏事,那么这是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好心办了坏事是有罪业的,但是这个罪业是很容易忏悔的,说哎呀,真的是不好意思!如果是有意去做坏事,那些大坏人他做到一定程度真的是罪大恶极啊,是连自己都没办法原谅自己的,你知不知道。
6.问:像布施,六度里边有一个布施波罗蜜,从这里可以了解到那布施可能对我们智慧的增长会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
了空居士:其实这句话可能人家想不通,就觉得布施为什么会增长智慧?你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智慧,佛家说的智慧只是指般若智慧,也就是以最清净的心面对一切。一个布施的人他心中那种贪念就比较少。其实吧,我们俗话说贪字和贫字很类似,很多人因为贪心然后就走错路了,最后就失败了。一个肯布施的人他心胸宽广,看事情就周到全面,周到全面就是有智慧了。
主持:那可能有些人看到这一章,哦,你即使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那好像也不如前边说的受持读诵这个福德多,那么我是不是就不用财物去做财布施了,那我就直接法布施?
了空居士:哦,明树,这个又是一个执着。其实就说我有钱我就一分钱都不要给别人,然后给大家讲几句《金刚经》,功德也很大,不是的!一个真正能够明了《金刚经》这个无住的境界的人,他们也会力所能及地去做好事的,肯法布施的人他也会力所能及地去财布施的。他是不矛盾的,他的思想领略到这个层面,他的言行也会相应地去落实,否则就是知行不合一了,其实就是解行不并进了。佛家有解行并进、行愿相应,王阳明先生就是知行合一嘛,其实是一个道理嘛。
主持:那很多人他会进行布施,都是因为觉得我这个布施有多少多少功德,毕竟很难一开始他就大彻大悟能够做到无相布施、无住布施。那么我们应不应该赞成他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布施,就是说以贪着功德去布施。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其实吧,这就是迷信。不相信你去看别人布施多少,布施多少,结果就是诽谤正法。有些人说生病了,然后去布施多少钱啦,放多少生啦,结果那个病没有好,那怎么办呢?他们只能赖皮地说“因为你们没有真诚心”,就是胡乱地赖帐。如果你们问我布施好不好,我说好,布施吧,我们要合情合理,力所能及吧。布施是一种良好的人生观的行为落实嘛。那么有病去布施好不好?好,但是你们去布施就是改善你们的心态,对疾病的康复有没有帮助?也有。另外,你们也要积极地去看医生。布施已经是属于修心养性这个范畴,陶冶性情,不是对疾病的治疗有直接的作用,但是有间接的作用。我们生病还要去看医生,那么布施和看医生结合起来,那就会更加好啊,心态好了,药物也到位了,身体就自然会康复了。这么说,按照明树你来听,应该也觉得有道理吧?
主持:但是我还是有个疑惑,譬如说力所能及的,像比如师父说的这样子,心达到一定的清净的程度,那么我可以比较客观地发现,我是否力所能及。那么我反过来说我心里是有贪嗔痴的,或者说我比较小气的,那么我实际上有可能力所能及,但是我这一面我就还是觉得哎呀我舍不得嘛,我就还是觉得我力所不及。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事情都可以和周边做一个比较嘛。我们譬如说孝顺父母,兄弟两个人,那哥哥一个月给妈妈多少钱,我也要给她多少钱,那最少你就参照哥哥给多少钱,那哥哥他收入差不多有多少,我的收入差不多有多少啊,也可以参照一下嘛。
主持:哦,参照一下,看一下大致情况,以这个做一个标准,做一个我是否力所能及的这个(判断),然后用这样的方式,我们不断地用布施去破我们小气的心啊。
了空居士:对!对!
7.问:一些朋友也有一些功夫,也帮人家治病,但是他们就会离病人保持一段距离,怕病气被入侵。这种做法不太好,会减少他们的功德或者说功力吗?
了空居士:哦,不是。这些人是功夫比较低。因为用功夫给别人治病,我了空居士正正当当给别人治病已经整整27年,我从24岁开始就是职业地帮别人治病嘛,其实包括我的老婆都是我给丈母娘治病认识的,那些说保持距离等等给别人治病的人是功夫不高,方法也不好。当然我不是说我的功夫很高,我其实是得到我师父的真传,我的心态很好,方法正确。
主持:就这点上我又觉得呵,譬如医生在帮别人治病的时候,他保护自己,采取一些措施保护自己,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那么这应该不会是减少他们的功德吧?
了空居士:哦,不会,譬如传染病,当然功夫高深的人抵抗力好像会比较好,当然我们还是要以科学为参照,传染病等等还是要按照科学的规范去做。那至于这病气,我常常提醒大家病气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是一种阴性的能量而已,侵入我们的身体之后有时候会暂时引起某些地方不舒服,但是总体上来说那个不舒服的地方恰恰里面本来就是不怎么好的被激发起来,然后到一定程度病气也会自然排出去的,没问题的。
主持:我就想到,我以前看的一些故事。有一些医者父母心、菩萨心,他们在治疗一些瘟疫传染病的时候,他们有时候就是非常近距离地去帮助这些病人,甚至献出了他们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就想了解一下,他们这样不顾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菩萨的行为呢?还是说他们还是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了空居士:不是,从科学的规范来说,做这些事情一定要做保护措施。那在做保护措施的前提下不小心还是牺牲了,那这种确实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菩萨的境界。如果很鲁莽,什么保护措施都不搞,然后就去深入这个瘟疫区,那其实……哎,甚至叫做愚痴,是不是啊,明树。
主持:对,对,对,这其中的分寸我明白了。
8.问:如果一个人做很多坏事,对应地狱道的,那是不是在临终前忏悔一下就能往生净土了呢?
了空居士:哎呀,不要说做很多坏事,也不要说临终前忏悔,你*同修我记得你跟过两个厂长了,一个叫你画图,你画很久画不出来,后来你发现厂长早就将图画好交上去了;一个是叫你去仓库找东西,你怎么找都找不到,厂长一过去就拿回来了。你现在马上忏悔给我看啊,是不是啊。那么你说:“了空居士,我已经忏悔完毕”。那好了,从明天开始,你就能够做得一切都那么自如吗?真的忏悔是发自内心,而且落实到言行里边啊,*同修。临终忏悔,没那么容易吧。
主持:说到这种忏悔,其实也像灭火一样,如救头燃这种忏悔……
了空居士:对!有一些是懒洋洋的,有一些真的是如救头燃,那些做很多坏事临终能忏悔的人,那些人啊,因为当时可能是做坏事的时候他觉得不是在做坏事,然后有善知识开示,他很感动才“哎呀!是!是!是!后悔不应该这么做啊”,才会有这种悔过自新啊,一般人懒洋洋的骂死都没用。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