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分 离色离相分 (二)

4.问:我发现我们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弱点啊,可能我们一眼看过去觉得不圆满的,我们马上就下了这个判断,下了这个结论。明*师兄他也讲了这样一则公案呵,这个公案我觉得也是从我们凡夫的角度看,修行人一开始的角度是圆满的,后面认为他得道的行为,反而是不圆满的,这个公案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啊。就是一个阿婆曾经供养了一个大和尚……

了空居士:哦,应该是一个小和尚,我知道了,婆子烧庵嘛。(主持人:对对对!)你讲吧。

主持:他说这个阿婆供养了这个出家人,那有一天呢就叫自己的女儿坐在这个修行人的腿上,那个修行人就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结果那个阿婆就愤而烧庵,说二十年来只供养了一个俗汉。结果后面这个故事说,据说他又遇到明师开悟了,然后他又回到老奶奶这个茅屋里面接受供养,然后阿婆又让女儿去给他送饭,女儿从身后把和尚抱住了,问他啥感觉,和尚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个老奶奶说,唉这回对了。那从我们判断来说,这刚好是一个颠倒的才对呀,师父这个怎么理解?

了空居士:这个故事是后人编的啦,这个二十年后女儿都老了,老太婆啦,二十年了女儿都不出嫁,老太婆啊,天啦。这个好像是在哪里自古有这个故事,《婆子烧庵》,就说曾经有一个年轻的游方和尚,然后这个阿婆也是富家之人,觉得这个年轻人言谈举止还是比较好,所以说她门口有一间房子,你就住在那里好好修行吧,我们就供养你吃饭吧,你专心学习吧,希望你有所成就。然后供养他多长时间我不知道,好像是三年还是多少,每天都有叫人送饭给他,有一天她叫这个丫环打扮的漂漂亮亮地去送饭,然后突然间就叫丫环抱住那个和尚,那个和尚吓得闭着眼睛,手脚发抖说“三冬无暖气,四季不知春。”然后丫环回来就跟阿婆这么说,阿婆就说叫他赶紧走,修了没用,说明他没开悟。其实“三冬无暖气,四季不知春”,就是这个和尚说姑娘啊,我这个人是不动凡心的,你不要来这里搞这些啦,赶快回去吧。其实这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如果让我来评论,这句话也蛮好,就表示说你的感觉是你的事,我有什么感觉也许你不知道,也就是说他表示他的心也还是很平静的。他不会说你的感觉就是我的感觉,不会的。那么如果从菩萨的角度来说,这个丫环抱住你,你正确的就是真诚地告诉她,不要搞这些啦,我是出家人,万一被人家看到了,对你也不好,对我也不好,很自然地这么说。而不是说丫环抱住他,他赶快去亲了她,去摸她,那就麻烦了,那不就是着相了。所以你们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其实这个丫环抱着他,如果你们再让我举一个例子,那其实就是坦山大师背着那个姑娘走那段泥泞的路。坦山大师是谁啊?是日本曹洞宗里面的一位大宗师吧,是日本那边的,也是属于曹洞宗,是我们中国传到日本那边去的。那么如果再以儒家来找一位,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柳下惠嘛,坐怀不乱嘛,是同一个道理,是这样,而不是说这个姑娘抱着我,我也很高兴,我赶快去紧紧地抱着他,那不对的,是这样。所以说不要以为常人看起来不对的事情,不是,因为他真正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就像这个《圆觉经》里边说的将这些异性都当作自己的亲人,而不要生起这种欲望,是这个意思。

主持:那前面他这个着相的行为他表现在什么呢?我觉得他这种话也很正常啊,“三冬无暖气”……

了空居士:不是!他表现出很害怕,就是说明他没有定慧。那么你说这害怕不是也是一个好事情吗?你在现实里边害怕,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我可以找另外一个侧面给你们看,譬如说你们在定中就像《释迦牟尼佛传》中所说的魔女啊,这种就容易发狂,你们知不知道?在小说里边让我来说最著名的就是《红楼梦》里边那个贾瑞嘛,他很喜欢凤姐,哇,都快想出相思病嘛,就是怕产生这个现象。如果你真的是定慧高深的人,那就不会啦。我现在是出家了,要远离世间嗔爱恶苦,这句话出自《楞严经》嘛。《楞严经》还有一个名词,叫做干慧地,干慧地就是修行人修到一个级别之后,他是纯是智慧,他的大脑里边全是智慧,他什么事情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他不会被感情所动摇,但是他绝对不是没有感情,他的感情是非常恰当的,一切都是那么标准,不会说滥用感情。

主持:也不是说就完全没有感情,“三冬无暖气”。

了空居士:没有!不是!你看菩萨不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很多感情都是贪着,我告诉你。好像我说恋人,或者是说结婚之后变成夫妻,让我来说这种感情最正确的流露是什么?那就是包容和奉献,而不是去占有,是不是啊,明树?包容、奉献,然后使对方感动,他发自内心也是对你包容而奉献,那不就是很完美了吗?而不是强加的监控他,是不是啊?

主持:他这个公案里边说到“三冬无暖气”这个也是不开悟的?

了空居士:不开悟!他吓死了,哎哟,过后他会不会老是在那里想老虎不也很美吗?以前不是有个故事说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去城里边,然后就看到一个美女,那个小和尚看到眼睛发直,这个老和尚问他,你怎么这个样子啊。他说,“师父,刚才那个是什么东西啊?”他(老和尚)说“老虎”。他(小和尚)看到这个美女,他很留恋嘛,他不懂他就问师父刚才走过去是什么东西啊。然后回到山里边,小和尚坐在那里发呆,师父问他坐在这里想什么。他说想那老虎,他说那个老虎特别好看。老和尚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5.问:离色离相分讲的是不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了空居士:不是!不是!这个二十分主要是讲的如来或者是佛是不能够从他外表的相貌和他伴随着的种种瑞相来判断这个人他是佛或者是如来,是这个意思啊。就是说如何鉴别是如来呢还是不是如来,就不能从这个色和相上来看。

 

6.问:这一章和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是一致的,观音菩萨可现佛身等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修行人定中看到菩萨啊、佛啊不要执着,只要看他们的出现对你的修行有指点意义的才是真佛,才是真如来,与相无关,那么这一章与第五分可以以身相见如来否是否有重复呢?

了空居士:哦,严格来说吧,好像说明树,我们刚才谈了一个多小时的话,肯定有些话也好像类似重复的,但是其实也是因为我们谈话整个过程的联结的需要吧。看起来是有一点重复,但是严格来说这也是整个谈话过程的一个需要啊,或者是他重点强调的啊。

主持:师父刚才说了它这一章主要是强调我们应该如何分辨,就说我们不应该从色、相上,以这个为标准来区分是否是佛、是否是如来,那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可能就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那既然什么都是以我的言行为标准的话,那我的外表我的相貌我的礼仪这些方面就不是很重要的了,就不用太讲究了,那么这样的一种想法是否正确呢?

了空居士:哎呀,你就将这个色和相又给搞混了,其实我们就讲这个言语和礼仪吧,你去看禅宗公案,那些大宗师的言语,有时候会喝出去,有时候就会“嘘”两声,是不是啊?有时候还会用棒打,是不是啊?所以就是看他用的恰到好处,不是说不重要,而是处处都很重要,是这样。你看那个刚才哭现在笑,百丈禅师被马祖捏了鼻子等等,如果他倒过来搞那就不对了。不是不重要啊,而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他一切时一切处,他的言行都是圆满的。就说归宗斩蛇看起来好像他没有慈悲心,其实这个时候你不将蛇打死,不就是会影响别人吗?甚至蛇咬死人了,这条蛇也造了一个杀业啊,对蛇也不好啊,是不是啊?那么你说天下的蛇都要斩掉了,不是,条件许可不是搞一个动物的自然保护区吗?是不是啊?让他们也有一个生存空间嘛,所以说你们要知道,真正开悟的人他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圆满的。你说他不圆满,你想是想觉得他不圆满,但是你驳不倒他啊。就好像那个和尚说“久仰归宗,原来是个粗行沙门”,就被归宗问他“你粗还是我粗”,他真的就答不出来了,是不是啊?所以你们要知道,真正开悟的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言一切行都是圆满的,也就是说你驳不倒的。

主持:哦,那我明白了,他实际上跟这一分离色离相分内容也是一致的,就是说他的这些言行他不是有一个固定的、唯一的标准,那按照标准去做,他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人,他会做出最具体、最恰当的言跟行来。

了空居士:对!就好像马祖当时说谁压了我的腿啊,拿把斧头说:谁,站出来。拿把斧头去找人。哇,一般人说,天啦,师父这么凶,人家压了你的脚,你还打算拿把斧头去砍人是不是啊。他为什么不空手过去吓唬吓唬呢?空手过去就考验不出,如果他走过去人家站出来就说,“师父,刚才是我隐峰”,一般人都敢出来承认啦,但是师父怒气冲天拿把斧头过去,一般人怕了,这个明树,我相信我就怕,我不知道你怕不怕,哈哈,是不是啊?但是隐峰他当时大彻大悟,他知道马祖是不会砍他的,是不是啊?所以他知道自己也没做错,师父是在考验他,所以站出来伸长脖子说“师父,就是我”。马祖哈哈大笑,斧头拿了回去了。所以你们看,如果普通人就吓死了,马祖今天发疯了,拿把斧头去砍弟子,就赶快去拉住他,求啊求,“师父啊,不要生气啊”。所以看起来他的行为好像是不合人情,但是最后的结局,你看,哦,他是在考验他的弟子,他根本就没有砍人,是不是啊?他一笑就斧头拿回去了,是不是啊?所以你们要看大彻大悟的人他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言一切行都是圆满的,你不要看他刚出手的时候怪怪的,但他的结尾合起来就是圆满的。

主持:不过师父啊,要是师父您拿一把斧头我也不怕。

了空居士:哎呀,这么厉害!哈哈哈……

主持:非常感恩师父今天晚上一个半小时的讲解,让我对这个离色离相分又有一个更深一步的了解了。

(明励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