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分 庄严净土分( 一)
第十分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6年11月04日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性明励
文字校对:明树
《金刚经》非常重要,真的,说理的,在佛经里面,《金刚经》是非常重要的,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啊!
标题大家都知道啦,《金刚经》本来是没有划多少分多少分的,多少分是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他在学这个《金刚经》的时候,自己按自己的心得来划分的啊。历史上也有人这么说:昭明太子你这么做是不恭敬的,你有什么本事给佛经划段落。要我来说,我就真诚地说一句,我很赞叹昭明太子学习精神特别好,特别好。想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讲课文也是教我们分段,写每段的段意,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这样就是我们学起来理解得更加深刻,掌握得就更加全面。所以我很赞叹昭明太子啊。而且昭明太子也总结得非常好,好像这一品就说庄严净土分,总结得非常好啊。
那么我们首先来讲,这个庄严净土这四个字,其实就是两部分,一个是庄严,一个是净土,我们就倒过来,先讲净土,大家对净土这个词是很熟悉的。我们说念佛法门,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净土,也叫作弥陀净土啊。净土,净就是干净,无有恶道,无有众苦啊;土,就是地方。那庄严呢?这个庄字,在字典里面也跟那个我们说梳妆打扮的妆字是通假字,这庄严的意思啊就是将什么东西搞好,庄严净土就是将净土给搞得更加好,装饰得更加好,是这个意思,那我们接下来讲正文啊。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这个佛告须菩提,就是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说,“于意云何”,金刚经里面都是用这个句子的形式---句式,于意云何,你心里怎么想啊,你有什么看法,你是怎么的意思啊----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这里关键词就是昔,昔就是过去,往昔就是从前。严格来说,这个是很多劫了,昔在燃灯佛所,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是最后是在……释迦牟尼佛是在无始劫里面是跟随着很多尊佛学习的,其中,应该是在《妙法莲华经》吧,也提到也跟这个文殊菩萨学过的啊,我中午在网络上查一些资料,文殊菩萨也称为七佛之师,这七佛其实也包括了燃灯佛啊,文殊菩萨曾经也是燃灯古佛的老师、师父,那么现在文殊菩萨倒过来又像徒弟一样,这充分体现出大乘菩萨这种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曾经在虚云老和尚年谱,虚云和尚年谱里面也看到那个叫做具……那个坐在那里坐化了(具行和尚),叫具什么啊和尚,有个出家人长得很丑的,我一下子给忘记了,只记得一个具字,叫具什么和尚,哪位同学如果方便就帮我查一下,就是那个虚云老和尚一个弟子,他在那里坐化,也自己也点燃了一些火,然后自己烧了,然后烧…整个肉身都烧化了,然后那个样子还是好好的。虚云老和尚看着都很激动,都给他顶礼,给他顶礼了啊,虚云老和尚也是何等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啊,这个做法就跟文殊菩萨说本来就是燃灯古佛的师父,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但是他转过来又能示现做他们的弟子。
所以说昔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有法可得否”啊,就说当年燃灯佛有没有教给我一个法门,具体一个法门,怎么做的,有没有?须菩提说:“不也世尊”。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那么,就说,须菩提就说佛祖你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那我们就很纳闷:在燃灯佛那里于法实无所得,就是没有得到什么法,那就不要去啦,不去就是没有什么得嘛。那么,为什么要去啊?那么有去和不去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么反过来那么我们今天晚上来这里听我这个讲解《金刚经》干嘛呢?那你了空居士也为什么要来讲解《金刚经》呢?不是变成有个金刚经的法你们来听,我来讲,是不是啊?那我们不如学世尊啊于法实无可得,就不要听啦,大家睡觉去吧,逛街了,不就变成无法可得吗?
哦…不是这个意思,无法可得的意思是要你证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我们先不解释无四相是什么一回事,就是说假如你们不来听《金刚经》,我也不讲,你们就去逛街了或者是喝茶了或者去睡觉了去看电视了啊,那么你们看起来于《金刚经》这里无所得,没有得到什么,听都没听。但是你反过来,你就得了逛街,得了睡觉,得了看电视啊,你们还是有所得。那有所得就产生了什么现象?就我在得到什么,这个得其实就是在执着什么,你说我看电视也不执着啊,有什么就看什么,那不就不执着吗?那我问你啊:你真的不执着吗,你平时整天都能不执着吗?平时整天都可以说哎呀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啦,我都无怨无悔,是不是啊?不是的,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时候,有贪嗔痴慢疑,所以还是属于有所得,也就是有所执着,我们来听金刚经,恰恰就是要我们成就这个随遇而安,凡事精进,但是又能随遇而安,就像我们以后要讲到净心行善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啊。
如果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同时什么都不要修,这个很多人都能做到啊:那些懒惰的人,他什么事都不管,天塌下来都不管,什么责任都不愿意去担当啊,这个就跟净心行善分恰恰就是相反,虽然看起来他是净心,但是他没有行善,你真正一个有大慈悲心的人,大精进力的人,他是又净心,又能行善。所以我以前给大家解释七佛通偈:诸恶莫作,这个是本分;但是你还要众善奉行,这才能够真正叫做破我执,破空相,执着这个空---沉空守寂啊;同时内心深处还要自净其意。这三方面都做得完美了,你才是符合真正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们听《金刚经》,来听了,听进你耳,然后在你心中,明白了什么是正精进,什么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这样,所以你们来听了,才能够使你悟入无所得的境界,谢谢大家。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这个还是说:须菩提啊,你想想看---于意云何,你看看你是怎么认为啊,怎么想啊:菩萨庄严佛土否?你们看,最关键词就是菩萨,菩萨就是属于觉悟的人,他不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庄严佛土否,这个是有这个区别的,菩萨是觉悟的人,就是说觉悟的人啊,有没有说我要去庄严佛国土,有没有啊?
不也,世尊。
这个须菩提就说:不也,就是没有没有,菩萨是不会这么想的。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他说真正去庄严佛国土的人、的菩萨,实非庄严,是名庄严。是名就是说人家看起来菩萨是在庄严佛国土,但是在菩萨心里,他认为做这种事情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他没有说我在庄严,也就是说他没有庄严这种功德相,好像雷锋叔叔他在做这种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不认为哎呀我今天帮了人,哎呀我功劳很大,他没有啊,他帮助别人就是一种自然地流露,觉得别人需要,他就自觉尽力地去帮助别人,帮助完他也就这么自自然然地走开了。我以前喜欢说帮助别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他没有这种功德相的执着。所以说,实非庄严,是名庄严。就是他心里没有觉得在庄严佛国土,他觉得这一切都是他自然而然的行为,所以在别人看起来就是在庄严。所以只在名称上就这种行为列为庄严佛国土,但是菩萨他自己没有这种感觉,是本分自然的流露。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进一步给我们解释,菩萨就应该“如是生清净心”,这个“如是”是指后边要继续讲下去的做法:应该这样做。然后就给我们详细地讲啊。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哦,这里边就“不应住”,然后就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尘,六尘是什么意思?尘,就是尘埃的意思,这个就是用这个尘埃来比喻外来的东西,就说菩萨不应该执着这种六尘的现象,产生这种对六尘的贪着或者厌弃这种情绪,这种心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大家听到都会背诵了啊,就是应该无所住,保持这种无所住的心态,而生其心,这句话就是说:你的心对色声香味触法,你不能执着,但是你也会知道,就是心如明镜。譬如你拿个镜子,照一下东西,这是---照到这是一朵花,那是一个人,这里是一棵树啊,等等,但是不管照到什么,你看镜子里面的形象很清楚,但是这个镜嘛,不会受污染,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佛祖告诉我们,我们菩萨的这个心啊,觉悟的人的心啊,就是这样子,他面对着一切情景,他都知道,但是他的心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这种波动。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
佛祖继续给我们比喻,譬如有一个人啊,他的身体很高大,就像须弥山王,哇……须弥山就是说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面最高的那座山吧,好像也据说不是我们的喜马拉雅山。
于意云何,是身为大否?
于意云何,就是说哎呀,你心里想想啊,你认为如果这个人这么高大,你觉得这个人高大吗?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须菩提说:哇,很高大,很大很大,世尊。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个一般人看金刚经,最难理解的就是这样的句式,这样句子的形式,这个模式。甚大,世尊,世尊是对佛祖的尊称,就是说很大很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非身就说这个身如须弥山王这么大的身体,其实也是因缘和合的东西,不是一个绝对的身体啊,它只是因缘和合的存在,这个是非身,它不是一个绝对永恒不变的身啊,它只是名称上叫它作大身,好像说,我们看见一个房子说:哎呀,这是一个房子,是房子,即非房子,是名房子。那为什么这么说?说这是一个房子,但是又不是房子,这不是房子,不是说这房子不是房子,就说这房子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面前这座房子不是永恒不变的,譬如你将它砸烂了,那就不是变成一堆泥土吗?譬如这么来说啊。非身,就是它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身体,它只是现在这种现象就叫它作大身,很大的身体。啊,是这个意思,你们一定要记住非什么——好像我说的这是一个房子,为什么又说非房子,是名房子,就说这个房子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它打烂了,就不是房子了。是这个意思啊,非房子不是说这房子不是房子,那我怎么能在里面住啊?我还住在里面呢,你怎么说它不是房子?不是不是,不是这个意思——它是说它不永恒。不永恒,这就是金刚经关于一切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要阐明这种事理。就是这个道理啊。谢谢大家。
1.问:第一句讲“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一句我想:前面第七分也有类似的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那我有注意到,在前面十分里面,他只提到是如来,而不是菩萨,或者是善男子善女人,那这里有什么讲究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前面说如来,是说释迦牟尼佛自己,第十分说菩萨,是指这一切开悟的修行人。不要以为如来无所得,譬如说须菩提,我们在佛经上来划出三个等级,譬如须菩提,还有这个文殊菩萨,还有释迦牟尼佛,外表上来看,哎呀,好像须菩提他们是类似罗汉的水平,文殊菩萨就大菩萨的水平,这个释迦牟尼佛就圆满成佛。他就怕须菩提---其实须菩提这时候水平是很高的啊,只是说他们有时候在学生的群体里面带个头嘛,好像文殊菩萨早就七佛之师嘛,他的水平跟佛祖是一样的,他也喜欢混在这些求道者里边嘛,带好头嘛,是不是啊?就是这样。所以其实佛祖很慈悲,也很到位,他也讲到自己于法无所得,也讲到这些开悟的人,都是于法无所得。那么你们可能说:了空居士,你肯定教错了,我只要问你一个问题,你就倒了。就说:你不是老是教我们具足信愿行吗,念佛求生极乐,那不是有个净土法门可执着吗?你禅宗还可以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好像没有一个法,还给你们混过去,如果用净土来说,这个一抓就中了啊。是不是啊,我自己来抓一下自己,哈哈。我告诉你,净土法门,具足信愿行,行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有自净其意,念佛求生极乐。信愿就是要信佛祖的教导,愿生极乐,那么继续去做,不是这么多法吗?还有《观无量寿经》,我们也抓一下世尊嘛,因为我了空居士是钻牛角尖,所以无论是世尊还是菩萨,我都是能抓我尽量去那里试一下抓抓啦。你看《观无量寿经》我们抓一下释迦牟尼佛,看看他有没有什么辫子啊。他在里面就说净业三福,此净业三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净业正因。你们去《观无量寿经》里面查,大概有这个意思,原话我可能不一定背得很准,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不是有种种的条条框框吗?也是有法啊,这是第一条,第二条还有,继续说: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还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哇,一条一条,归起来,佛祖自己都编好了,净业三福,三方面啊。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条。抓起来就这么多条,都抓得住的,你要知道,我们初学者只是善男子,善女人啊,就是说我们是善良的人,愿意去走正道。从这个念佛法门来说,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也讲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欸,大势至菩萨你也被我抓到了,你也是叫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是不是有一法嘛?对不对啊,那我们继续抓吧,等下抓着抓着就溜了。你看大势至菩萨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那心开开起来怎么样啊?就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嘛,十方佛刹,尽在一心之中,跟虚空藏菩萨一样啊,你们很多人念佛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哎呀,师父啊,我怎么一边念佛,一边又走神了?最著名的就是某某的妈妈,阿姨很认真,她前年还是什么时候就叫某某问我说:哎呀师父啊,我以前念佛,念的还能够一心不乱,现在念佛怎么老是会一边念佛,一边开小差了?我说阿姨啊,你现在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啦。她说那怎么是开小差呢?我说阿姨啊,你要知道,你先一边念佛,一边开小差,就说明你念佛这个主干道没有乱啊,开小差是心开啊,我们初学者念佛等一下开小差就忘记了念佛啊,你现在能够记得念佛,那么开小差就是心开了,这个心不会封闭在一个点啦,这就是心开啦,就是你的心不仅会念佛,而且还会知道其他的事,那这个心不就是更加宽广了吗?所以这时候,能念的我,不是融化了,扩大了?甚至到一定程度,你们觉得念佛整个法界都充满你的声音,整个法界,金色的世界,你都能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不就觉得你和法界不二了吗?欸,那什么是破无明啊、证法身啊?破无明先不讲,讲证法身。证法身是什么呢?证得整个法界就是你的身体,怎么证啊?你不是充满整个法界吗?怎么破无明呢?无明就是愚痴嘛,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嘛,你现在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一切都了了分明,不就是破无明了吗?一切都明了了嘛。所以刚开始下手的时候,是有法可得,有法可执,修到极处,能执着的我,和所执着的法,都融化在犹如虚空的那么广大的心里面,一念、一法就如虚空里面的一点点云彩而已,所以这时候叫做无一法可得,大家都融化成不二了。
主持:师父,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我们从善男子善女人刚初发心的这些人来说,那么这时候你要入门的话,还是要从一法,有个法去入门?
了空居士:对,对!要不世尊为什么要讲那么多道理啊?不要以为人家禅宗说不立文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付摩诃迦叶。你看当时,佛祖确实是没有一法付嘱,但是你们也会发现,佛祖坐在那里拈花闭着眼睛,你们也可以觉得好像有一法一样嘛,但是大迦叶略微一琢磨,欸,其实没什么,也就是悟到了佛祖这时候他的心很清净,哦…原来诸佛授法象然,诸佛弟子传法象尔(编者按:原文“七佛世尊。授法象然。七佛弟子。传法象尔”《大梵天王问法决疑经·拈花品》),就是这个最清净的心去为人处世,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一法可得,但是从下手处也似乎是有一法,只是觉得哦,原来这个是无所得的,不是执着这个相,不是执着手上拿着一朵花,而是这种涅槃妙心,也就是不住生、不住灭这种最清净的心,原来最清净的心不是去哪里学什么法得到的,而是你当下明白,你就本来就有这种最清净的心,是这个意思啊。
主持:所以金刚经里说,如来于法实无所得,是这样的一个含义在。
了空居士:对对,也就是说一切法…世尊拈着花,闭着眼睛不说话,就是要希望大家明白,最究竟处就是这种清净心,而不是手上拿的花,是这样。然后佛祖讲了很多,什么讲《金刚经》啊,《法华经》啊等等,都是为了使我们明白,这个面对着一切事相,你不要产生情绪的波动,你要如实地去反映一切现象就好了。就好像你看到这个人做事,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你不要先看他不顺眼,然后再去挑他毛病,哈哈,这就是用清净心去面对一切,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啊。
主持:突然我想起一首偈就是: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它这里一开始也是法本法无法,于法实无所得,是这个意思吧?
了空居士:哦哦,不是,它这首偈就是法法本无法,这句话的意思法法,就是一切法,本无法,本就是根本,也就是究竟处,它是无法,你们不要说,哎呀,那我写念佛法门四个字告诉你,这不是一个法吗?我说当你念到一定程度,业尽情空,你继续还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你觉得整个人是融化了,这时候能念的我,和所念的远方的佛,你都觉得都感而遂通,都融为一体,而且你连这一体的感觉都没有,就好像我说你将一滴水扔进大海,我说到底是大海得到一滴水呢,还是一滴水得到了大海呢?你说哎呀,从世俗的观点,肯定是大海得到一滴水呢。但是我说最正确的应该是这滴水和大海融为一体了。如果你说它得到它,那么站在一滴水的角度上它觉得我不是啊,我只是和你合在一起而已。如果你拿一滴墨水滴进去,那我说,那黑色的就是刚才的墨水啊,你要说它们分出来吗也分不出来,要说分不出来嘛它们也好像有个深浅色,所以严格来说就是墨水和这个大海的水浑然一体啊,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说谁得到谁,所以说,法法本无法,就是一切法从最究竟处来说,它是不永恒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这个法。
那接下去吧:无法法亦法。无法,就是说,我什么法都没有,就卧轮禅师一样,我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那么其实,他这个无法严格来说也不彻底,因为他执着了这个空。无法法亦法,执着空的做法,也叫做法执啊。是这样的。
今付无法时:我今天就是咐嘱你这个真正的无法。
法法何曾法:这句话就是说,你以后啊,对机起用,一切都是自由自在,自自然然,你不要执着,那么虽然你应用了很多法,但是因为你没有执着,所以说,何曾法,因为你该应用的时候都是因缘需要啊,你心里还是清清净净的,是这个意思,也就是没有留下什么执着。
主持:师父,我就想起我昨天跟一位同修在讨论我们修行的时候,他就提到——我们看待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然后我们要净心行善,他又提到——但是有时候,他就觉得这么做比较辛苦,有些累。那么我联想到今天这句话,那是不是我们在初入门的时候,在我们去这样修行的时候,还是带有一些执着的,这就是有一个法在,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按这个法去这样做,去提醒自己,这虽然是执着,但是我们修行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最后面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习惯性的做法,最后面就不觉得我是在净心行善了,而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行为了,是不是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完了后,就于法实无所得这样一个状态了?
了空居士:哦,其实吧,我告诉你,我不知道每天晚上你有没有辅导你的小孩学习(主持答:需要的),那好了,只要他相对比较听话,你每天晚上就好像例行公事地去辅导他,严格来说,你是不会觉得很累的,因为你觉得这也是我必须做的啊。当然这个比喻还浅了一点,我最喜欢说,你们每天早上起来,这个手帮你刷牙,帮你洗脸,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手很累呀,说“天哪,你这个牙齿怎么天天要我帮你刷啊,也不自己去刷”,谁都不会这么想啊,是不是啊,明树?因为这个手就是你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嘛,是不是啊,不可能有人说,明天不理它了,没有哦,都是天天起来就会去刷牙洗脸,因为你觉得是那么的自然,就这样的一个整体。所以说,法法何曾法,这句话就是说一个大彻大悟的人面对着众生,他是很自然地流露,这个众生你看到这个事情,我应该这方面去帮他,万一帮了他不听,你也会迅速地观机,不听,是不是进一步地去说服他呢,还是暂时不理他,这个缘还不成熟,他就很有智慧地就进退自如。不然有些人特别的狡辩,如果是这种人你先不要理他。我说有很多同修搞得很累,就是跟那些狡辩的人在那里推磨。哇,他们以为这种人是有心,其实这种人是最无心的,绕着绕着,你们要先不理他。因为你老是天天去跟他辩论啊,驳啊,反而搞得很累,这个反而就是执着法了。你真真正正自自然然就是符合法法何曾法,一切都是按照具体的情况去做。那么你说师父啊,我们不一定看得那么准。没事,只要一接触了,你就慢慢地观察嘛,你就慢慢地看得比较准,我们不是说绝对的准,因为事情是很难有绝对的。所以就是法法何曾法,也就是无一法可得。
2.问: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师父刚才说到在菩萨心目中他没有庄严佛土的这样一种想法。
了空居士:对!譬如雷锋叔叔,按照他的日记来看,他真的做好事都变成他的一种自然的行为了,所以他不觉得我在做好事啊,觉得大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嘛,我看到了该怎么帮就怎么帮,帮完了我就走了。所以他不觉得我在做好事啊,但是人家看起来这就是做好事,所以就是叫做做好事,但是我心里没这么想,是这个意思。
主持:那这句话实际上和于法实无所得的意思也是一样的啊。
了空居士:对!对!对!对!
主持:那我就想到有一首回向文吧,“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那么它这个回向文那是否可以说是着相了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这个回向文是着相的,是对大众讲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还有“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其实这是鼓励那些初学者,你们有空去佛学词典里面查一下十回向,十回向,你们就知道了,我平时教你们念佛,你们想到谁为谁念佛,想到什么事情为什么事情念佛,然后我说念完了你们就不用回向了,因为你们在念的时候本来就是念念在回向了,也就是说我以这个大乘的理念教大家念佛的。
主持:那我联系到《六祖坛经》里面,就说到这个顿渐,那么从顿法来说,我能够下大愿,一下子就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就说于法实无所得,那么他这些像“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对一些不能马上达到的人来说的。
了空居士:哦,我一听就知道,譬如说你明树发一个大愿,好像我说的地藏愿,普贤行,念佛法门,你向地藏菩萨发了这个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无怨无悔地去度众生,而且就像跟普贤菩萨那样的行愿,一切都落到实处,彻底地去做,然后平时有空就为一切众生、十方诸佛念佛回向,这个就是你这个行愿一发起来就是圆满的了。那么你这个时候还有没有一法可得呢?你说那不是有个地藏愿可得吗?有个普贤行可得吗?还有个念佛法门可得吗?我告诉你,你如果地藏愿发起来之后,你付诸行动,你这个时候用不用天天说,哎呀,我一清晨起来说,十方如来为我作证啊,我要“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啊,用不用念这些?不用。眼睛一睁开就开始按照地藏愿去做了,按照普贤行去做了,只是有时候有空查一下,哎呀,我的言行如果以普贤行来具体对照,有没有做得不到位啊,用普贤十愿来对照一下。其实发地藏愿,然后要落实到实处,是以普贤行,发愿然后以普贤行念佛,其实念佛为一切众生回向,这个也是普贤行,普皆回向的内容啊。所以这个时候你已经是去掉了一切的私心妄想,你已经是进入了无我的境界,所以你一切的言行你都没有功德相了,所以这个时候虽然你还在念佛,虽然你还在做好事,但是你都没有一丝功德的执着,所以就达到了无一法可得的境界。
3.问:《金刚经》里面说菩萨庄严国土这些自然的流露,这些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啊,我们又不是菩萨,知道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了空居士:哎呀!你知道你是小鸟(发问者网名),你永远不想变成大鸟,所以你因此永远就是小鸟。佛陀为什么要讲菩萨的事情啊?就是希望你能够发起菩萨的愿啦,你想不想做菩萨?你说想啊,不过想也没用啊。我说想了是有用的。你说师父啊,不要想得那么美啊,怎么想了就有用了。你真的想吗?你真的想了就要去做,你说菩萨真的能够去做吗?能啊,菩萨就是做出来的,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你就是菩萨啊。*同修,你现在马上都可以变成菩萨啊。我告诉你,关键就是你愿不愿意啊,我真的叫你变成菩萨你就不愿意啦。你说你了空居士老几啊,是不是啊?那你说的就有用吗?我知道我说的没用啊,那谁说的有用啊?佛祖说的有用吗?你说那当然有用啊!可惜佛祖已经圆寂了,他不会说了。你才圆寂呢,是不是啊。这个《金刚经》后边净心行善分就告诉得很清楚,是不是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们要证悟无上正等正觉,这具体的做法就是要有绝对的平等心。佛祖怕我们不理解,继续讲,“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要老是执着你就是凡夫,你说你了空居士也说自己是凡夫啊。没错,我常常提醒大家,我了空居士是个凡夫,不过我给大家答疑解惑是引经据典,是以圣人的教导来给大家答疑解惑的,不是以我了空居士的话,我了空居士没有话,是不是啊,我都是引经据典,所以说我给你们问题的答案可以说都是正确的。你们觉得太武断了,不会啊,那如果觉得我不对,哪句不对呢?你挑出来啦,觉得我哪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呢?挑出来啦,然后你挑出来还要搞一个好的,货比货才行啊。不能说,你了空居士说的都是屁话,不对的,不能这么说。你也要货比货嘛,是不是啊?你说了空居士说的话不对,那我要搞出一句对的来,那还差不多。甚至到华山论剑来当面跟我论一下,不要老是坐在家里爬方格嘛,搞得很累嘛,是不是啊?所以说你要记得,你要做菩萨太简单了,你现在马上就可以做,你从现在开始你就发个愿,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你愿意吗?你就不愿意了,你就愿意说还是算了,做个凡夫好啦。
主持:是啊,其实*同修这种想法也不在少数,包括我以前看《金刚经》,也总觉得它说的是如来和菩萨这样的境界,离我们比较遥远。
了空居士:哎呀!你们才遥远呢!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啊!你们现在一念之间你们就变成菩萨了,你们觉得难吗?那你们可能说了空居士你变菩萨了没有?我最少是法界里面最末尾最末尾的那个初发心的菩萨,你看我十年来在网络上差不多都有点雷锋精神那个样子了,哪个人打电话来我没有给他认真答复呢?是不是啊?无数的陌生同修曾经打电话给我,我都会给大家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4.问:什么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了空居士:哦,这无四相在两部佛经说得比较多,一部是我们现在讲的《金刚经》,一部是《圆觉经》。《圆觉经》里边,我以前给大家一厢情愿地取一个名词,叫做一竖一横,也叫一纵一横,我将《圆觉经》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勉强称为纵向的解释,就是我相,世尊在《圆觉经》里边讲,譬如说你一个人啦,心情很舒畅,坐在那里很舒服,觉得整个身体有点融化融化的感觉,很好,这叫做无我相嘛。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拿一根针轻轻地扎你一下,你啊一下就痛起来,那这个啊,这个谁在感觉,就是我相。那么你说哎呀,我修炼功夫好啦,这个肉身不是我啊,我这个肉身只是一个人而已,我另外一个真正的我是一个大我啊,这叫做人相。这个不是我,我只是一个人,也就是我的执着淡薄了一个层次,一个人。那么众生相呢?就是继续修下去连我是一个人的执着都没有,都好像我只是众生的一个了,从人类扩展到六道众生的范围了。好像我说我是汕头人,再扩大我是广东人,再扩大我是中国人,再扩大我是地球人,众生相差不多是这种含义。那寿者相呢?就是分段生死。哎呀,今生活了一百岁,那寿命一百岁,那其实不是的,生生灭灭只是这个肉身的包括其他道所在的那个身相,所以这就是分段生死,寿者相就是对这段生命、这段生死的执着,所以叫做寿者相,就是长寿短命这种执着。所以我称这种《圆觉经》的我相人相众生相为纵向的这个四相的解释。《金刚经》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严格来说它有点修炼者自己包括周边的一切这种关系,我称为横向。所以我相就是对自己有关的一些事情的执着,人相是某一些人的一些执着,众生相是对整个法界种种现象的执着,寿者相就是一切时间观念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是这个意思。所以破这个四相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很简单,世尊就是《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或者是“离一切相”,或者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面对着一切情景你不要产生情绪的波动,也就是说你永远要保持客观的心然后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因为有事情而唤出了这种情绪的变化。
5.问:我们知道菩萨的这些事情以后,那是不是要像菩萨那样自动地流露还是说要模仿菩萨的一些事情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刚开始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有点类似说是模仿,到一定程度你就自然地流露。*同修是不是独生子啊,还是有兄弟姐妹啊,我不知道啊,假如像我们这一辈人都有很多兄弟姐妹啊,我们就会你看我我看你,如果你的心态是积极的,那都是学兄弟姐妹的优点嘛,如果是消极的,那就是专门学缺点的。哈哈哈哈,就是这样。那么你庄严佛国土,你刚开始也是按照佛经说,哎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呀,受持三皈俱足众戒不犯威仪呀,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之类,这么去做,这些都是属于庄严佛国土的范畴。你不要以为专门要去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你们要去看普贤十愿的普皆回向,还有那个恒顺众生,那你就知道了,就说你做一切的好事,只要你发自内心,不要有什么功德相,都是属于庄严佛国土的范畴。
主持:接下来《金刚经》就提到“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法跟“于法实无所得”的法是一样的吗?
了空居士:这里是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的法……对了,佛经里边的法字,就我知道的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的法就是意根对法尘,这是属于思维上的事情,概念啦,一些思维等等;另外一个法就是法界的法,这个法就是指整个大宇宙一切宏观和微观的现象。也就是说法界这个法它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整体;这个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法,它只是包括了思维这个层面上的东西。
主持:这边又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我又想到前面有一分也提到,就说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这里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这里相对怎么理解?
了空居士:哦,哦,不对。“应如是住”,应该这样来住,然后下边就有解释,不是说“应如是住”,“如是住”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应该这样做,没有内容的,内容是在后边,你读下去就知道了。
主持:对,我想问的就是这里的“应如是住”,他住的是什么心?这边“应如是住”住的是什么?
了空居士:哦,我知道,住,应如是住,他后边有说啊,后边说的其实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们读下去后边有的。
主持:那同样一个啊,这边前面一个不应住色生心,那么他这个生心是生什么心呢?
了空居士:譬如说色就是颜色,其实就是形体,这个不应住色生心,譬如说哎呀,明树,这里有一个石头,那里有一堆泥土,那里有一条河,这些有形状的东西都属于色的范畴。那么你这个时候,你看一块大石头和看一块小石头,你的心不要有改变,你就觉得这是一块大石头,这是一块小石头,那里是一条河,那里是一条下水道。你就不要说,哇,这块大石头很好啊,我很喜欢,那个小石头不好看,这条河哎呀,很清澈,这条下水道很脏,我很讨厌。不是,你应该说这条河很清澈,我的心很平静,知道这条河很清澈,这条下水道很脏,我也知道下水道很脏,但是我不要生起厌倦啊什么,我应该生起如何将这条下水道给修好,就是不取不舍,不贪爱,不贪着,也不厌弃,一切都是如实地知道,这就是无所住生心。生心,就是知道,无所住,就是不要产生情绪的波动。好像你拿了一个照相机你照了这方面的山山水水,那方面的东西你都是这么照,这个照相机它是如如不动的。当然我们的清净佛性就不像照相机有一个形状,就没有,它是我们最清净的心态,不要带着喜怒哀乐去看问题,是这个意思,无所住生心就是不要带着喜怒哀乐去看现象。
主持: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前面说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生是生的分别心,不要起这样的一种——由分别而起的爱憎之心,是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这个永嘉玄觉大师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这个六祖就问他“仁者自生分别”,然后永嘉大师就回答“分别亦非意”,他说我的分别也不是我特别去起心动念啦,我是如实地看到,如实地知道。你们说无分别心嘛,就是无这个自我的喜欢讨厌的分别心,但是有大公无私的、理智的分别心。譬如你是一个老师,你在看试卷,你不会因为你看到哎呀这个试卷是这个学生的,哎呀我对这个学生印象很好,尽量给他多评几分,那个学生我一看就讨厌,平时调皮捣蛋,哎呀我尽可能给他判少几分,不是,他很客观,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根本就不管这个试卷是哪个学生的,我只是认真地看他答得对不对,该给多少分我就给多少分。这就是无分别心,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啊,那走路都撞到墙上去,无分别心啊。
主持:那“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师父刚才讲的,就是不要以这种个人的情感而产生的这样的爱憎的分别心,而应该是大公无私的理智的心来处理事情。
了空居士:对!对!就是不要徇私舞弊,是不是啊,要大公无私。无分别是这样,也就是无私心分别,我加私心两个字你们就知道了。你们不要以为无分别心就是一塌糊涂,是非对错是没有界限的等等,那么走路你为什么不用两个手去走呢?吃饭为什么不塞到屁股里边去大便从口里吐出来呢?是不是啊?那你说这也是自然的,那不用分别嘛,你下次试着将饭塞到屁股里边去吧,笑话啊。有些学佛的人是学得一团糟,他说以为无分别就什么都不分别,是不是啊,山河大地也无分别,门和墙壁也无分别,其实无私心分别,真正无分别心的人是怎么样?你该从这个门走出去你就从这个门走出去,下雨该打把雨伞就打把雨伞,晴天不用打雨伞就不打雨伞等等,是这么很客观的,就心如明镜,对一切都了了分明,不以私心来做祟。
主持:**师兄他就请教师父,他说应生其心,请问应生的什么心,那师父实际上就回答了他的这个问题。
了空居士:哦,就是生起清净心,清净心不是逃避一切现象,而是客观地面对一切现象。
6.问:所谓生清净心,从我来理解来说,只要把我们的妄念执着贪心这些心去掉,是不是自然的就是一个清净心了,也没有一个清净心可得?
了空居士:其实我告诉你,究竟处来说,连去都不用,你只要不执着它就没有嘛。就好像这个《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你们不要说说到有妄想了你们又要去,不用的。打个比方,刚才遇到一个事情,我们心情很恼火,譬如说一个人跟你吵架,那吵架的时候你的心情很恼火,就是有这个嗔恚心啦,是不是啊,明树。等下你一个老朋友来了,我敢保证你不会以嗔恚心对老朋友,你好,你来要干什么,没有的,你就马上会说,哎呀,你来了。那人家说哎呀刚才我进来,一眼看到你心情好像还有点生气。哎,不是不是,刚才有个人很麻烦地跟我吵架,然后你一听可能都会笑了,其实也没什么事情的。是不是啊?你就不用在那个恼火的状态里边,将那个恼火给去掉,然后再来生起欢喜心,不是的,其实你欢喜心一起来你那个恼火就没有了嘛,是不是啊。譬如说你刚才遇到一个事情跟人家吵架很生气,然后这个事情吵完了,然后我们哎呀又赶着要去做其他事情,有些人就会很执着,就是这个心老是平静不下来,有些人就很好,就不会,他吵完了等下回头又认真看他的工作,案头的工作,看文字,他就会很认真地去看了。其实你们去观察小孩啊,小孩哭啊闹啊,希望父母给点什么东西,然后你给他他就不吵不闹了,就不用说从哭和闹慢慢地将哭闹给去掉,然后再来开心,不用的。他一开心哭闹就没有了嘛,他马上就转过来了。我们这个没有这种妄想执着,不执着自己的那些私心,你刹那间不就你的心很平静了吗?不用有一个转的过程,不用的。
主持:我之前看过某人这样说,他说我们修炼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什么东西,而是要减少自己心里的东西,减少负担,减少分别心,减少贪嗔痴慢疑,减少到最后,心里的灰尘也没有了,习气也除掉了,再也没有东西可少的时候叫证果。那么从师父这么说来,也是不究竟的。
了空居士:哦,明树,你还是很有水平,你们一定要研究一下,那师父啊,要怎么减少啊?不是。其实吧,我说一个小偷如果被抓起来,然后好好地教导他,教育他,就说哎呀,你不应该做坏事啊,这个法律法规会处理你的,你应该来学雷锋做好事。如果这小偷说,我从此保证做好事,不做小偷了,那也不用说慢慢减少偷东西啊,胸脯一拍,如果下定决心,明天开始去做好事了,不偷东西了,不用说一个减少的过程。真的不用的,你一认识到就行了嘛。所以说狂性顿歇,歇即菩提。那么有时偶尔也说偷点东西也蛮好啊,空手出门满载归,有时偶尔需要东西的时候,我也缺一点东西,我去偷一点那不就很好。接下来还有一念就说不行不行,等下被抓起来,不就要有罪了吗,是不是啊,那又给消失了。也就是以后的修行其实就是这种历境炼心的过程而已,而不是慢慢地减,慢慢地减,不是的,慢慢地减其实是不对的,慢慢地减就说明潜意识和显意识都不那么愿意改正。小偷说我以前一天偷三次,我现在慢慢来改吧,一天偷两次吧,以后再改为一天偷一次,然后再一个星期偷一次,不是这样改的。你下定决心,认识到错误改掉,以后只是一个思想有反复的过程,然后你时时盯住自己,这个是错的,不能偷东西,那你就经过几次反复就彻底改正了嘛,不是说慢慢来减。哎呀,这个法师可能自己都有好多坏习惯改不去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