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分 如法受持分(二)
10.问: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这是否算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了空居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当年读书老师要求背诵,这是《岳阳楼记》里面的一段话,他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真正有抱负的人,他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物喜、己悲,他前面说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等等,就说天气不好,刮大风,起大浪,“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那个时候登岳阳楼,看到大风大浪,天气也不好,所以登到楼上就有一种离开京城,怀念故乡,又怕别人嘲笑他,看他不起,就有这种悲凉的心情。“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静影沉壁”等等,这个风景特别好,这个时候就把酒临风,登斯楼也,开心的不得了。他说真正有抱负的人就没有自己个人的这种得失之想,他处处都是为国为民,是这个意思。严格来说吧,范仲淹所描述的后边这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让我来看是符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那么你说他本来就有忧有乐了,为什么还说他“应无所住”?他是没有私心,他一切是符合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他这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符合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标准。《金刚经》里也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他都是为国为民,还有“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等等,其实他就是站在一个至高点,以整体来看,整个法界就是一个整体,所以你们不要看他又忧又虑的,其实这是符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问:心里对外缘不执著就是空吗?
了空居士:这个空,就是我说的顽空,对外缘不执著就有点像阿Q一样,什么都没所谓了,这个就是执著了顽空,执著了空,也就是小乘人的那种沉空守寂了。那你们说,真正证得空性的人,我是说真正,刚才有同修问我证得空性,我说没有,因为你们那种认为有空可证的那种是执著于顽空,真正证得空性的人,他是不着有也不着空,他是一种中观,我才加真正两个字。所以真正证得空性,他对外缘,他全部都知道的,看见下雨,该带雨伞就带雨伞,看到出太阳该戴个帽子就戴个帽子。他不会说下雨就说鬼天气,太阳出来,又说也是鬼天气,那就搞个阴天了,天天有阴天吗?你自己创造个阴天吗?下雨你撑把伞,那雨也淋不到你,也跟阴天差不多。出太阳你戴个帽子,要不也撑把伞吧,太阳光被你一遮了,也不就阴天了嘛。就说真正开悟的人他对外缘了了分明,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就是这么自在,这才是真正证得空性的人。
主持:范仲淹这个例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这就是不着有,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又是不着空,所以他是走的一个中道,所以他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了空居士:对,对,对,大菩萨他不会老是考虑自己的得失,而是以大局,所以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12.问:有情众生的数量是在减少吗?有全部觉悟的那一天吗?因为大彻大悟后就不退转了,那是不是都在减少了呢?
了空居士:你不能说有情众生在减少,严格来说,众生这个词吧,如果我们着相来说,诸佛菩萨也是生命体,也是属于有情之类,当然,你一定要将有情众生认为是没有觉悟的这些众生也好,那确实是这些众生都在减少。我知道你接下来要问我几个什么问题,你是说地球上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因为你没有纵观六道,从佛经的角度,人道只是六道之一,另外还有畜生道,天、阿修罗、地狱、饿鬼,地球的人越来越多,从哪里来呢?也许是天人来投胎,也许是阿修罗、饿鬼、地狱,有些也有某种因缘来投胎,也有什么大菩萨乘愿再来。
13.问:极乐世界佛的报身和法身也不永恒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法身是无相的,六祖在《坛经》里面分明这么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百千万亿化身,汝之行也。”当然,诸佛的化身是我们有感,譬如你在念佛,念着念着,眼前出现一尊佛,而且你看的很清楚,这是什么?这就是佛的化身,因为你的愿力所感产生的现象。化身会有很多,譬如有一口铜钟,我敲了一下,我说明树啊,我敲了这口钟,它发出铛的一声,这就是钟声,是不是?这个响声,就因为这个钟,我去敲它,所以就产生了这个声音,这个声音就有点像化身的道理一样,如果你敲,十个人同时敲,你敲你,我敲我,哇,这口钟就同时能发出十个声音,诸佛化身亦复如是。
14.问:如何在生活中做到三轮体空呢?
了空居士:三轮体空,就是说你还有对方还有做事的效应,其实吧,你帮助别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做什么事情你都发自内心自然的流露,那就三轮体空了。
15.问: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修炼的最高境界是成佛?然后像四季轮回那样做大菩萨或修行人再修佛,是这样吗?
了空居士:这个问题,其实“四弘誓愿”里就说的很清楚,“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确实圆满成佛是最高的境界。回向偈也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生极乐国就能达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就是接下来就要圆满成佛了,所以从“四弘誓愿”和“回向偈”来看,确实圆满成佛是修炼的最高境界。
16.问:某法师说读经不可以世间智慧去望文生义,那么如此说来读经是否要先开悟然后再广闻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你问六祖吧,六祖就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如果你已经开悟了,你可以不用读佛经啊,当然有空读读也好,有时可以引经据典,是不是?但是你不读经也行,你真的开悟了,你说法就不离自性了,就不用读佛经了,你说出来的道理就都跟佛经是一致的。我告诉你,读经是为了明理,明白道理,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读书读的好,能够使我们变的有智慧,所以这句话,不能以世间智慧去断章取义,也对呀,我们以清净心来读,读经如亲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是不是?你认真读,一片真诚来读,读给自己听,就好像在听佛祖讲经说法一样,慢慢你就懂了。是不是?就是这样吧。
17.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末学愚钝,不会落实在生活中,请师父指点落实。
了空居士:无我相,我常常喜欢给大家说有两方面的解释,在《圆觉经》,佛祖就在《圆觉经》举一个例子,说你如果坐在那里,觉得身心很舒服,好像有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个时候如果人家拿根针轻轻地扎了你一下,你就“啊”,觉得痛,这种执著,就叫做我相。功夫更深了,你说这个肉身不是我,我只是一个人,甚至还有一个大我,那才是真的我,这叫做人相。继续更深了,说也不是小我也不是大我,我只是众生的一分子啊,好像对自我的执著更加淡薄了,但是怎么淡薄,你还是有个我,众生的一份子。那寿者相呢?就是对寿命长短的执著,也就说你还执著这种分段生死,大彻大悟的人就证得生命的永恒,他知道这种身相的生生灭灭,只是一种现象,真如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一切都会变化。就是最清净心,无论是聪明人还是笨的人,无论是贫还是富还是贵还是贱,他最清净的心是一样的,我打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天下无论是大海的水,还是你家里水井的水,还是水龙头的水,还是下水道里的水,它们有一个同样的,就是水分子,当然,水分子还是有相的,清净心是无相的,也就无论是什么有情众生,它的最清净心,最清净最清净的那个层面是一样的。所以说这个不变的就是这个最清净心。但是这个最清净心是没有一个具体形象的,它是在对境不产生执著,那个时候才叫做最清净的心,如果你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理,大脑一片空白,那其实还不清净,因为你还执著了一个空的境界,离了有又着了空,你到那个时候就破了寿者相,就是不执著寿者相了,你知道身体的生生灭灭是无常的,你不执著了,就破了寿者相。那么,从《金刚经》的角度,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往往我是指自己,对自我的执著。人相,是对对方的执著。众生相,是对天地万物乃至一切众生的无分别。寿者相,就对一切时间因素的执著。所以破了一切吧,也就是说,其实要破这个四相,严格来说,你可以直接,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是以最真诚心去做,然后一切都面对现实,这么做,有可能一下子四相都破,这是谁说的?六祖说的,“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也是佛祖说的“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主持:听了师父今晚的精彩开示,我对如何如法受持,是这样理解,万事万物,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按照这种客观规律,用最清净的心去努力精进,这样的话才是不着有也不着空,才是保持一种中道去做事,这样的话才是般若智慧。
了空居士:对,去努力精进之后,成功也不用特别高兴,失败也不要特别悲伤,一切都面对现实,这就真的如法受持。
主持: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了空居士:其实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明菂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励、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