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分 如法受持分(一)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61125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励 明树

 

这一分的标题如法受持分,这四个字可以分两个层次,如法,我们平时说如理如法,就是如法,也就是契合正法的真实义,叫做如法。受持,受,就是接受;持,就是行持。也就是如理如法地接受和按照经义去做,就是如法受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我等云何奉持?

尔时,有些大德会讲什么时什么时,这个尔时,它用在多少个方面,其实吧,我觉得《金刚经》本来就是直指人心,我这里就还是以直指人心告诉大家,尔时,就是这个时候。就是接着上文,释迦牟尼佛和须菩提的对话,就是说当时,那个时候,因为他们是连下来的,接下来在对答,在谈话,所以说那个时候,须菩提白佛言,白,就是告白,也就相当于说吧,就须菩提对佛祖说,其实也带有恭敬的意思,恭敬的对佛祖说。

 

世尊,当何名此经?

世尊,就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就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所尊敬的,赞叹释迦牟尼佛。当何名此经,就是应该何名,就是如何给这部经命名,这部经要命什么名。

 

我等云何奉持?

我等云何奉持,就是我乃至这些同道同修乃至后世的人,就是我等,就概括了所有今日包括以后一切奉持佛经的人,我等今后云何奉持,就说我们以后该怎么去按照《金刚经》的经义去做?奉持,奉,就是很恭敬地去做,持,就是去受持,去做,去落实。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佛祖就对须菩提说,佛告,就告诉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我讲的这部经,这些内容,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以是名字,以,就是凭着,按照,这个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你们听到这个名字,就应该去奉持,就恭恭敬敬地去学习,去做。那么你们说为什么说以是名字呢?为什么不说以是内容呢?大概应该有这个疑惑吧?我这么一挑出来,以是名字,为什么佛祖不说以此内容,以此经义,应当奉持,下边佛祖有说明。

 

所以者何?须菩提

所以者何,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什么原因啊,须菩提啊。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你们读《金刚经》,有没有想到,前面“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就是凭这个名字,你们就应该去奉持。奉持什么?后边就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其实这三句话,我们以天台宗的假、空、中来对上去,“佛说般若波罗蜜”,这是属于假观,就好像说般若波罗蜜也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东西。“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告诉你们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就是空观。“是名般若波罗蜜”,这叫做中观。这就是讲到前面为什么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以是名字,是名般若波罗蜜,就是说般若波罗蜜有没有,运用的时候就有种种的般若波罗蜜,用完了,事情解决了,就即非般若波罗蜜,那我们旁观者,后世的人来看,到底真的有般若波罗蜜吗?原来当时讲的那些道理,是名波罗般若蜜,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假观、空观,最后最正确的概括就是中观,是名般若波罗蜜。也许同修们会搞不懂,我举个例子,譬如说我拿出一把锁匙,然后将这把锁给开出来,然后说明树啊,这就是锁匙,然后我又说即非锁匙,是名锁匙,我为什么说这是一把锁匙,突然间又说这不是锁匙,后边又说是名锁匙,我说这是一把锁匙,它叫做锁匙,但是它不是万能的,这把锁匙只能开这把锁,开另外的锁就开不出来了,我摆两把锁,只有一把锁匙,这把锁开的出来,这就是锁匙,这把锁的锁匙,开那把锁开不出来,这不是锁匙,其实这不是这把锁的锁匙。你给这把锁匙真正下一个定义,只能说这叫做锁匙,但是不是能够开所有的锁,就是假、空、中,就是这个道理。就前边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句话是对应后边的第三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佛祖就怕大家不理解,他就继续解释,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就是该怎么说?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来有所说法不?就说须菩提,你觉得如来,就释迦牟尼佛自己,如来,就乘愿再来的人,他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称为如来,不来相而来。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你觉得如来有没有在说法,有所说法,就是有没有什么法他在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何以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哎呀,你们可能说天啦,世尊你前面说了那么多话,你来问须菩提说,“须菩提啊,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你怎么这么乖巧的见风使舵,还说如来无所说”,那天啦,说到现在已经第13分了,前面说了12分了,无所说,这怎么理解?我们后边再继续下去。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就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就说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微尘,就是我们门口的灰尘,马路上都数不尽。是为多不,多不多啊。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就说很多很多。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世尊就继续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看那么多的微尘,其实这些微尘,那为什么又说非微尘,因为它是可变的,它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样子,微尘可能还碎成更微尘都有,或者是小的微尘等下粘在一起,就变成大的微尘,所以说“非微尘”,就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

 

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说这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个意思就是说世界也是会变化的,好像汶川大地震,那里的很多山河都会改变,所以世界它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样子。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世尊就继续更深一步,就说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就拍拍自己,说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就明白如来真实义,他说不也,世尊,不行,不能啊,世尊,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也就是说三十二相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就是我如来坐在这里,释迦牟尼佛也会一年一年的多少好像也会变老一点点,所以他这个相貌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叫做非相,所以只能说像如来这种相貌就是属于三十二相,而不是说永恒不变。也许阿弥陀佛、药师佛的三十二相略有一点点不同,而且他们的相也会不断地改变的,所以叫做非相,只是称为这就是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就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就是说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去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就说如果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于此经中,就不是说整部经,这部经的某一个段落,某一部分,最低限度是其中的几句,四句偈,四句话,当然五句也可以,受持,接受理解认同,然后去落实。

 

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前边就说“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前边就有个受持,“为他人说”,你们看,自己要受持,受,就接受,持,就按照经义里边所说的去做。自己要先做,不是说我们抄几句偈扔给别人,不是,自己要受持,自己要去实践,要去落到实处,然后再去为他人说,自己要去实践了,然后得出真知了,再去给别人讲。“其福甚多”,你们观察一下,这里说甚多,好像前面第几品好像有说胜彼,那就胜利的胜,这里是甚至的甚,甚多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甚”有超过的意思,就超过很多很多。“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这个功德是比恒河沙数的生命去布施,功德还要超过很多很多,甚多就是程度上超过。是这个意思。

 

1.问:辩才无碍是不是世智辩聪?

了空居士:辩才无碍,有世智辩聪,有圆满智慧。譬如一个世智辩聪的高手,遇到一位圆满智慧的人,那这个会怎么样?难解难分吧。如果这两个人来辩论,一个是世智辩聪的高人,非常聪明,然后遇到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有圆满智慧,也就是说他有无碍辩才,这个就真的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以前像张飞和许褚挑灯夜战,好像张飞曾经和马超也挑灯夜战,都是开口闭口三百回合,不分上下,很厉害。我说真正有智慧的人跟人家辩论,一般一个问题就是离不开三句话就会驳倒他,甚至两句话,就是点出他错在那里,然后摆一句对的给他。三句话,就是再定个结论,因此,你就这个原因输了。我们议论文说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结论,包括这四个环节,其实论点论据常常会合在一起,所以说一个世智辩聪的人他无论多么厉害,如果真的遇到大彻大悟的人,他一开口就输了,不可能赢的。世智辩聪的人因为没有开悟,他说话要着边见,所以遇到真正开悟之人,他一下子就会卡住的,所以辩才无碍,世智辩聪是有碍的,当然,假如世智辩聪的人遇到普通的人,老是绕来绕去,老是赢不了他,有这个可能的。当然也许这位同修会不会心里也有个疑惑,这个了空居士到底是世智辩聪呢还是辩才无碍呢?你叫他来挑一下毛病,搞个华山论剑就好了,反正你可以有备,我就无备的,你们出什么问题我不知道,当然问我具体的名词解释,这就不要了。六祖不识字,他大彻大悟同样不识字,何况我了空居士呢?我还没大彻大悟,只是有点按照圣贤的中庸之道,有点辩才无碍而矣,我还不敢说我大彻大悟。所以这有区别的。

主持:师父的意思是这种般若智慧是一种圆满的,不着边见的,是一种中道的智慧。

了空居士:对,我刚才讲,你们去看所有的人讲《金刚经》,讲到这一品的人,你们去看,他们有没有将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什么东西,没有人说清楚,我了空居士就跟你们说清楚了。般若,是梵语,我有时候喜欢说古印度的语言,勉强翻译过来,叫做大智慧,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从执著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所以般若波罗蜜,就是大智慧到彼岸,以大智慧使我们解脱自在。那么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我们重点讲到般若,般若其实就是最清净心的起用。那么你说了空居士你怎么有资格这么说,不是我说的,六祖在“行由品”,对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那么你们千万不要说,我从此就什么都不想,大脑一片空白,就是般若,不是。“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就说你要以不思善,不思恶的清净心,去返照一切,也就清净心的起用。所以古人描述这种大智慧的人就“犹如明镜高悬,鸟来影现,鸟去影空。”他的心很清净,看什么东西都了了分明,如实的反映。你们说六祖,那有没有佛祖讲的?有啊,佛祖在《楞严经》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知见无见”,不要带着任何成见,就是知见无见,所以说般若智慧就是知见无见,然后去面对一切,也就是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一切,这就是般若智慧。到彼岸呢?你真的能这么做,一切烦恼,都障碍不了你,你都能化解。当然很多事情,不一定全部能够彻底地理顺,但是你就是理不顺,你的心还是很坦然,那么你们说这个跟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不同?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是没有一丝正精进,他都是这么糊里糊涂的,有般若智慧的人,他很多事情都能化解的,真的没办法化解,他也懂得审时度势去面对现实,阿Q是没有的,全部都是被动的,不一样。所以阿Q的一生是不成功的,有大智慧的人的一生都有许许多多的成就的,不一样的。我将这个般若波罗蜜这么讲,你能听清楚吗?

主持:我还有个疑问,般若这种智慧是圆满的,他应该就覆盖了一些世智的?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其实吧,世智就是具体事物的某一些知识,有般若智慧的人,他同样要去学习这些人世间的知识,你看六祖在“忏悔品”里边的解脱知见香,《六祖坛经》第六品忏悔品里“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六祖告诉我们,你在解脱知见之后,你不能乘空守寂啊,你要好好地去学习,达诸佛理等等,其实这就叫做后得智嘛,很多事情,好像我了空居士同样要去读很多书,跟你们说话我还能够引经据典,否则就比较难了。道理是懂,但是表达上,如果完全以我自己的话来表达,也可以,但如果我读了很多经书,同时引经据典,那说服力不就更大了吗?就是这样,所以般若智慧的圆满,是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当然具体的应用,你还是要找一些知识来填补,也就说他对道理全部都懂的,但是具体的事情,他是必须还要去学习,当然已经是属于开悟的人,有般若智慧的人他学习效率非常高,你看六祖人家读一遍他都懂。

主持:师父,您教我们在静坐时,就要不断去思考这些问题,用一种清净心,那我们这种思考问题的时候用的是世智辩聪吗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世智辩聪,就带有边见,也就带着成见,如果你是以清净心去思考,那就不属于世智辩聪了,你都以最清净、最客观的心,我以前常常说站在自己的立场,站在对方的立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般若智慧的人,就刹那间他就能够以旁观者的这种清净心去看待问题,不一样的,同样是这么思考,但是他们站的位置就不一样了,所以说自古邪师说法,很多都是属于世智辩聪,被明眼人一看就能够看得出他哪句话说错了,一驳就倒,一般外行人就听不懂,好像昨天蓝太阳也跟我谈到说有位大德在讲什么《心经》的智慧,在说这个空,说了很多空是超越,空是什么。我说这个空让我来讲两句话就说完了,佛经里面的空,有两大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地、水、火、风、空的空,这是指空间,请看《楞严经》,佛祖比喻说挖泥土挖一个坑,你泥土挖出来,这个坑就露出来,不就露出一个空间吗?还有,空,《波罗蜜多心经》,“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这里的空是不永恒的意思,按照我读过那么多佛经,有关空字的含义就是这两大种类,一个是指空间,地水火风空,空,空间;一个是“色不亦空”,不永恒。没有其他了,两句话说完你们都听懂,不要说那么多,自己绕来绕去,连自己也搞不懂,是不是?我这么说空,你们全部听懂,什么是空?两大含义,别人讲空讲了几个小时,自己头都讲晕了,大家听了要睡觉了,听不懂,醒来之后还是不懂,我这么一说,你们都听的懂,因为我真的懂。

主持: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念起来也非常的优美。

了空居士:我改一下,明树,非明树,是名明树,是不是?当年我没有给你取这个网名的时候,你还是叫你原来的名字。这个从这个假名的角度来说是这个意思,另外来说,昨天的明树和今天的明树又不一样了,我们的生命又增长了一天的时间了,也就老了一天了,是不是?以前唐诗有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记得唐诗里面有这两句,很出名,那个作者是谁?我一下子忘记了,所以你说今年和去年我们不就又老了吗?小孩不断地长大了,所以说不是一个绝对不变的,微尘也不是绝对不变的,世界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叫做世界,它已经变老了。好像我们再过十年,你们说师父呀,如果再过三十年,我八十岁了,头发白白的,胡子都白白的,拿出20岁去青岛的相片一看,哎呀,真的是两个人了,要说是我嘛,又不是当年的我了,要说不是当年的我,其实也是当年的我成长起来的吧。你们就从这点看出,一切现象都不是绝对的,也就是空。所以说是名——微尘,是名——世界,是名——明树,是不是?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现在的世界跟我之前的世界,很多很多是一致的东西,那我还是需要面对这样的一种环境,去做事情呀,现在说世界,即非世界,它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了空居士:不是,佛祖就给我们灌输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它不是绝对的稳定,是灌输这种理念,你们要知道,佛祖一生讲经,从理上来概括就是缘起性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它都是不永恒的,都是空的,因此去落到实处就是苦集灭道和八正道,四圣谛,八正道。就是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在改变,因此我们只要努力地去做好,未来会越来越好;如果我们去造恶,未来就会越来越差。佛祖一生其实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去寻找更好的未来,是这个意思。佛祖如果说未来一切都是假的,那为什么要圆满成佛呢?就不要成了,佛也是假的,极乐也是虚妄的,要极乐干嘛?虽然是虚妄,虚妄不是等于没有,是它不永恒,它是变化,但是它是相对存在。好像那天我们微信群里,小董同修问我说好像什么什么都是空的。我说小董,今天晚上要不要吃饭?如果你说晚上不吃,那我说明天早上和中午要不要吃饭?你说我最近辟谷,我说辟谷打算辟几天?辟完之后要不要吃饭?我没有直接回答他什么都是假的,我这么一说,他说师父,我这么说就是说不管怎么假,怎么空,它还是相对而有存在的时候,我说对了,这就是中观。

主持:这中观就是我们要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了空居士:对,对,万事万物有没有?有。永不永恒?不永恒。你说它没有,那明树刚才我们都还上麦一起在说话呀,你说话我也听得到,我也觉得有啊,我说话你也听得到,你也觉得有啊,但是时间是一分一秒地在流动,不断地在改变,所以说万事万物的真实状况就是发展变化,也就是不稳定,不永恒。也就佛家一个字叫做空。空,你们不要搞成无,空和无这是两个理念,当然在佛经里面,地水火风空,这个空它有无的意思,也有空间的意思,空荡荡的空间,但是“色不异空”的空就不是无的意思,空是不永恒,也就虚妄,虚而不实,妄而不真,它是相对存在,所以这是两个含义。你们搞懂以后,所有的佛经一看就懂。

主持:那空性是什么意思呢?

了空居士:空性,空的性质,佛性,觉悟的本性。空性,其实就是《波罗蜜多心经》的“诸法空相”,诸法这种不永恒的特征就叫做空性,它这种现象也叫做…你说它的性质就是空性了,它的现象就是空相啦,是这个意思。

主持:师父,您教我们的就是面对问题,我们把一个个念头,一个个问题,一个个烦恼去理顺,去解决,但是有些人就认为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那么你意识到这个不永恒性的话,那么这些烦恼也是不永恒的,也是空的。

了空居士:是的,那么,我问你,譬如说天下雨了,我们要出门,我问你,你说算了,雨也是不永恒的,我们的肉身也是不永恒的,我们的衣服也不永恒的,下雨就下雨,我什么都不带,雨淋着就淋着,感冒就感冒吧,那可以啊,是不是?如果你说,下雨,我还是带个雨伞或是穿个雨衣,虽然一切都是不永恒的,但是毕竟还是相对存在啊,雨真的还在下,淋的等下头发都脏脏的,衣服都湿透了也不舒服啊。虽然说不舒服也是不永恒的,但是能够避免就避免啦。那好了,你心里的烦恼,你说反正都是观心无常嘛,不理它吧,烦恼就烦恼,那可以呀,你就挨过去吧,你挨的好就好了,但是,有个最佳的方法,好像我们买了猪肉回来,算了,生也吃,熟也吃,吃下去都变大便了,不煮也罢,那你就吃吧,是不是,明树?这就是有智慧和没智慧,所以念头亦复如是。

主持:其实这些人有这样一个想法,我曾经也有这样一个疑惑,就觉得我们通过参禅、打坐或者念佛,通过某种修行的法门,修到一定的阶段,达到一定的境界,就证得了一个什么东西或者开悟了,这时候就感觉所有的这些东西对我们就没有影响的,就说证得空性了。

了空居士:哎呀,这个时候,假如像临济义玄大师有个棒,过去狠狠地打几下,看看存不存在?你说打死也不怕,那就继续往死里打吧,是不是啊?打到他知道,哈哈哈,所以禅宗大德这个棒喝也是有意思,有一个公案,就说文邃禅师被德山一柱杖打过去——那德山天天打变成武林高手——打太重,就打伤了他还要去养伤,幸好他没有追过去揪出来,不让他养伤,哎呀,什么都空,你们以后谁说空的,我就拿个棒过去打几下,空不空?是不是?

 

2.问: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就是周利盘陀伽的故事,就周利盘陀伽,从佛经里看,他的智慧是不高的,但是他就是念除垢,一边扫地一边念,后面他就证得了般若智慧,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周利盘陀伽,他就是绝对的真诚心。其实我们要知道,这个般若智慧,我们说到最真实处,就是最清净的心,其实最清净的心是由什么生起的?是由最真诚的心生起的。一个人非常真诚,他的心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很清净,但是,那个状态是最纯净的,所以佛经,好像《维摩诘经》说“至诚心是道场”,这个我体验很深。你这个人如果非常真诚,你看事情你就不会老是站在自己自私自利的角度上看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是清净心的起用。周利盘陀伽,那些佛的那些大弟子都不收他,他赖都赖在那里,周利盘陀伽就跟我当年在家里想的一样,我想我师父不收我,我赖都赖在那里,跪在那里不起来。就绝对真诚心一起来,就差不多般若智慧就起来了,那么你们可能说,那个时候没有来见佛陀的时候,他傻乎乎的,他那个时候真不真诚?我告诉你,他那个时候没有发现真诚不真诚,他只是糊里糊涂的过日子,等到那天,他发大愿,一定要来出家,要来跟佛陀,他死都不去,连他哥哥赶他走,他都不去,一定要赖在那里,结果惊动了佛陀,佛陀自己收了他,就他那个般若智慧,是从他至诚心生起。

主持:师父,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生下来,他天生的智商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会特别聪明一些,有的人就愚笨一些,那么,从这个般若的角度来说的话,那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那他这种智慧是一致的吧?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这个现象很常见,我们历史上称有些人哪方面特别聪明,有些人就另外一个方面很聪明,有些人就什么方面都很聪明,有些人就什么方面都不聪明,大概人就可以概括这四个方面。科学也奇怪的发现,我们聪明人和笨的人,大脑结构还是比较相似的,当然,那些很聪明的人,隆起的回和凹下去的沟好像落差比较大,也就说整个大脑皮层,聪明的人它展开来说,面积比较大,笨的人比较小,当然这些,我是没有具体去看什么数据,当然有很多科学家说人的大脑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非常相似。那为什么说有些人在这方面特别聪明有些人在那方面特别聪明?让我来说,肯定是它大脑皮层里那一类的细胞群特别活跃,另一类的细胞群不活跃吧,另外一种人就是那方面又特别活跃,这方面又不活跃,我这种假设应该比较合理吧,明树?人家说左脑右脑功能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左脑比较活跃,有些人右脑比较活跃,我勉强这么说,这些人如果真正修行修到开悟了,那么他可能其他方面的聪明才智也会激发起来,这种现象如果以佛家来说,就是因为你的妄想执著,你的业力控制你大脑的思维模式,或者是你某一些成见,使这方面的脑细胞没有活跃起来。那么整个人都笨的人,严格来说,也是与生俱来什么原因,控制了他整个大脑皮层不活跃,如果他有一天能够达到开悟的,他就会像觉醒起来一样,就好像一个人醒起来了,他不是昏昏沉沉,那些什么都聪明的人,好像历史上喜欢说通才,通才,别才,那些笨的人没怎么说,那我自己给他加个名字叫蠢才吧,就是说那些通才做什么事情一看就懂,就说他整个大脑皮层很和谐,所有的细胞群都比较活跃,所以修炼如果真的是能够破掉这种执著,那么可能会使原来不活跃的细胞群也活跃起来,那不就聪明才智都开发出来了嘛。

 

3.问:您是如何证得空性的,是通过坐禅还是念佛呢?您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了空居士:我没有证得空性的。我只有一片至诚之心,我没有证得空性,因为空性是无相的。世尊也有说,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如来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就是这个道理,空性,是不可能说我证得空性的。你们如果问我了空居士,你怎么评价你自己?我有一片至诚之心,我为人处世都是纯一直心,我没有什么证得空性和不证得空性。我告诉你们,谁证得空性,知不知道?就是那些小阿罗汉,他们就证得空性,不回心钝阿罗汉,他们个个证得空性,他们觉得有空性可证,我就没有,我只有一片至诚之心,小阿罗汉,《楞严经》里说不回心钝阿罗汉,他们个个都是整天沉空守寂,他们觉得已经证得空性了。

 

4.问:您坐禅或念佛时看到空性的实相吗?空性的境界能否用您证悟的感觉描述一下?

了空居士:噢,空性,哪个人说他看到空性,那个人就是傻瓜,在骗你们的,不解如来真实义,空性就是不永恒。你们谁看到加法原则了?当然你们说师父你能不能搞一点空性给我看?好的,你在家里打开窗户看一下天空,现在天是不是黑的?明天七、八点,你打开窗户看一下,天是不是亮的?同样是天,今天黑,明天亮,这什么意思?这就是空性,不永恒,同样这个天,有时黑,有时候亮,这就是告诉你们不永恒,这就是空性。空性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他是要通过种种的现象来体现不永恒,万事万物都是不永恒的这种道理,但是没有一个独立出来的空性让我们看到的,好像天下绝对你们谁都没办法拿一个加法原则给我看,这是一个规律,空性亦复如是。哪个人说他见了空性,那个人傻的要死,根本不解如来真实义。

 

5.问:您说极乐世界,不是一真法界吗?您说是虚妄的,不是否定极乐世界的永恒存在吗?

了空居士:没有啊,极乐世界谁说永恒啊,哪部经,我忘记了,说阿弥陀佛虽然是无量寿,但是他也有入灭的时候,阿弥陀佛入灭之后,就观音菩萨示现圆满成佛,无始劫,观音菩萨示现入灭了,大势至菩萨又示现圆满成佛,谁说永恒啊?只是相对而已。一真法界,你们要知道,一真法界就是这如梦如幻的世界,你着相了,就落了有,你离相了,就非空非有,这个真,就是指非空非有,要说有嘛,它又在变化,要说没有嘛,它又相对存在。小乘人就执著空,住在空里边,小乘人着空,凡夫着有,觉悟的人于相而离相,非空非有,这叫一真法界。其实,这个真,不是真实的意思,是真相,真实的状况。

主持:所以一真法界也不是说有一个地方叫一真法界。

了空居士:对,没有,你一切时一切处,只要你能于相而离相,这就是一真法界了,其实就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意思,是凡夫才认为万事万物永恒不变的,圣贤是知道它如梦如幻,要说没有,也有,要说有,又不永恒,是这个意思。这真的意思,不是真而不假,而是说真实状况。好像我们说“诸法空相”和“诸法实相”,其实指的是同一个意思,“诸法空相”,一切法那种不永恒的状态。“诸法实相”,就是诸法的真实状况,诸法的真实状况是什么?就是空相,是这个意思。

主持:一真法界就是我们对法界真相的认识,就是一真法界。

了空居士:对,可以勉强这么理解。

 

6.问:世界是不永恒的,这个应该是很好理解,那为什么如来要花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甚至搞八万四千法门去说明呢?

了空居士:﹡﹡同修,你理解了吗?我相信你真的理解了,你做到了没有?我相信你没有做到。那理解世界不永恒,理解和做到,明树,我问你,理解了世界是不永恒,我相信你也理解,但是你将这个真理运用起来了没有?(主持:有时候用起来,有时候没用起来)哈哈,说的很好。我们受点委曲,心里纳闷,就说明你没有运用,我们有点成功,心里很得意,就说明我们没有运用。那么怎么运用呢?受点委曲,我们能够化解就化解,没办法化解就理解嘛,这就是运用。我们有点成就,我们要再接再厉嘛,这就运用,这就是真正的理解。所以理解很容易啊,以前有一句俗话说三岁的小孩都懂,八十岁的老翁都做不好。就是这个道理,理解很容易,但是真的做到,你看菩萨入世行菩萨道,就是在将这个理解运用到实际,所谓的信解行证。王阳明心学大家,王阳明就说知行合一,你知道了,你有没有做到位?知道有没有做到?这才是最奥妙的。

主持:﹡﹡师兄说,听了师父解经,令我茅塞顿开,自己弄明白了《金刚经》并落实的人,为他人说,才会其福甚多,感恩师父!

了空居士:是,是,﹡﹡同修真是善根深厚!我记得他的名字,那天在问我关于大彻大悟的人,大菩萨等等,其实我们人世间有无数的大菩萨,各行各业都有,你们说怎么看?很简单,“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真的就是知行合一,解行并进,他是这么想,这么说,也这么做。你看以前革命老前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哎呀,这不是大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吗?是不是?

主持:如何把佛法落实于世间法的呢?

了空居士:哎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你要找兔子头上有角的,没有的。其实吧,我们凡夫着相,就有佛法和世间法,其实吧,同样做一件好事,菩萨行菩萨道也做一件好事,譬如说我们去外面做点好事,做点义工,如果以佛法的角度,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能怎么做就努力做好,做完之后也就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任何功德相,如果从世间法的角度,就做完我还在想,我今天做了这个功德,到底有多少功德?我会产生什么福报?到什么时候才有福报?不知道别人知不知道我在做好事?别人内心有没有夸奖我?不知道人家有什么想法等等,他就有贪嗔痴慢疑,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菩萨就没有。所以佛法和世间法的区别,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和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金刚经》“净心行善分”里边就这么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个意思,佛法和世间法其实没有绝对的区别,关键就看你的心愿。

主持:那着相就是世间法,离相就是佛法。

了空居士:对,对,对。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在指这个道理。

主持:什么是出世间法?

了空居士:出世间法是小乘人的,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以为离开世间,又有一个出世间,所以我刚才说,证得空性的是什么人?就是这些出世间法的人,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法华经》里边佛祖亲口说“阿罗汉、辟支佛,非佛弟子。”你们自己去《法华经》里边找,那就出世间法。你们要知道,着相了才有世间和出世间,如果于相而离相,那处处都是正法,做什么事情都是跟正法是相应的。你们在网上打一个文殊菩萨十大愿,普贤菩萨有十大愿,文殊菩萨也有,不过他里面写的曼殊,他第十愿说曼殊“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你们就明白了,其实就于相离相。

主持:所以说这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实际上都是着了边见。

了空居士:对。

 

6.问:空是让我们看淡,不执著,我理解既然都是在变的,不永恒的,那么逆境、顺境都不要执著,顺境,别乐极生悲,那么逆境,也是会过去的。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你这个看法,很多人都说对,但是我了空居士这个大脑特别敏锐,我一看就知道你错在哪个地方,不仅仅错,我知道你错,而且知道你错在什么地方,错在没有正精进。那么你说正精进是不是执著?我告诉你惰性才是执著,正精进就是破人的惰性,是为正精进,不执著。你看菩萨六度有精进波罗蜜,八正道有正精进,一切菩萨都是精进。有两位菩萨的名字很有意思——常精进、不休息,佛经上有这两位菩萨的名字。所以说顺境你要珍惜,要让它更加地发挥作用,逆境你要积极地迎难而上,那才行,不是说顺境也可以,逆境也算了,不是,那其实就是堕落到顽空,那就是惰性。很多修行人都是错在这一点,然后一辈子搞的焦头烂额。

 

7.问:请教师父,阿弥陀佛入灭,他会去哪里?应该还是佛吧,对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你去看《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我喜欢说是能量场的世界,原来就说阿弥陀佛在那里,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入灭了,他这个身相也就不见了,但是我以前在哪部佛经,我忘记了,说假如有人还在念着阿弥陀佛的圣号,阿弥陀佛又现出来了,我一看就知道这部佛经是真的,其实阿弥陀佛入灭,他也是佛,没错,他肯定又有其他因缘,又到其他地方去示现做菩萨做佛去了,你们看《妙法莲华经》里的如来寿量品,释迦牟尼佛说他无始劫前已经圆满成佛,他示现成佛已经无数次了,你们去看《大般涅槃经》,在前边那第几品,我忘记了,就说无始劫前,释迦牟尼佛曾经示现什么,示现什么,示现什么,都示现过,所以阿弥陀佛入灭之后,他可能刹那间示现另外一个菩萨,另外一尊佛,或者另外一个求道者,都有的,是这个意思。

主持:我们很多人还是对这有些疑惑,不永恒,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是不永恒的,那为什么又需要正精进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明树,譬如说我们的生命也是不永恒的,那你明天还要吃饭吗?明天还要住房子吗?是不是?不永恒就说明相对还要存在,所以你不精进,不是搞的以后很破烂吗?就不是更不好生存吗?是不是?就我那天回小董,他问了一个问题,就说什么都是不永恒的,什么都是假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工作还要去什么呢?我说小董,你今天晚上要吃饭吗?明天要吃吗?等等,他就明白了。因为他以为一切都是不永恒,就理解成一切都是没有的,但是我就说不能认为是没有的,还是有的,是这个意思。很多修行人都堕落到空里边去,以为不永恒,所以什么都不要了。

 

8.问:有些佛经上说苦,空,无常,无我,然后又说常乐我净,哪个正确呢?

了空居士:苦,空,无常,无我,常乐我净。其实常乐我净,也就是四念住嘛。我们凡夫就以为……他就“观身不净”,常、乐、我、净,四个字这么来对的,这个净字是对观身不净,小乘人就认为我们的身体肮脏的要死,凡夫就说我的身体很好,拍拍胸脯不是很好嘛,小乘人就认为不净,凡夫就认为好,认为净。“观心无常”,小乘人就觉得这个心是没有什么用的,我们凡夫就老是执著这种种的心念、感觉,小乘人就说空,凡夫就以为常。常对心,净对身。无我,“观法无我”,法,是指一切现象,一切道理。我们凡夫就以为一切现象都是固定存在的,有我,小乘人就说一切都是空的,无我。“观受是苦”,我们凡夫就说一切的感受都很好,当然如果是苦的,他也就不要,他就认为是真的,凡夫着有,小乘人着空,凡夫就觉得什么都是有,小乘人就觉得什么都没有。这个常乐我净主要是出自《大般涅槃经》,佛祖就告诉我们非有非空,非常非彻底的无常,也就是说这个常乐我净的正确的理解,就是一切现象都是相对而存在。只有离相了,你才不会受这种常、无常的干扰,正如佛经有一首偈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这个意思。“生灭灭已”是什么意思?你不执著生灭了,你就证得寂灭,这个寂灭不是彻底的没有,而是在一切有无之间你不执著,然后你的心就能够达到永恒的那种平静。

 

9.:自己的真心是什么呢?如何寻得真心呢?

了空居士:真心,以《维摩诘经》说“至诚心”“深心”,这些都是真心。深心嘛,深而非浅。我们要知道,什么事情都要了解到极致,所以你说你的真心,严格来说一句话概括还是那句话,就是最清净的心,就是真心。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