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分 如理实见分(一)

第五分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6930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碧

文字校对:明树

 

 “如理实见”,“理”就是真理,“如理”就是从最究处实践,这个“实”就是真实,“见”就是见解。

 

须菩提,于意云何?

这就是世尊跟须菩提面对面在说话嘛,“须菩提”啊,“于意云何?”就是说,《金刚经》里面都是用这个“于意云何”,这应该是一种习惯性的口语,就是“怎么样啊,怎么说啊”,大概是这个意思。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可以”,我们平常说“可以可以”,在这里的“可以”是两重意思,“可”就是能不能,这个“可”其实是包括了“可以”了,“以”就是“用”,所以“可以”就是能不能,“以”,用,“身相见如来”,就是从这个表面这个长相,就好像说你们遇到我,一看到我就知道“了空居士”,我们看到明树,“这是明树”,哈哈,就是从外观来认“这是谁、这是谁”。

关键就是“如来”,在佛经里边,在《金刚经》里面就有“如来”、有“世尊”、有“佛”,你们会发现“世尊”就是须菩提等这些弟子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世尊”,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最尊敬的人就是“世尊”。“如来”,你看释迦牟尼佛自己都开口闭口说“如来”,“如来”怎么样“如来”怎么样,他没有说“佛”怎么样“佛”怎么样。在《金刚经》里面有一段话就是“如来以佛智悉知悉见”类似有这句话,那你们就说“如来以如来智悉知悉见”,为什么会说“佛”?“佛”就是觉悟的人,这就是我们世俗的人对释迦牟尼佛的看法,释迦牟尼佛就是觉悟的人,他就是“佛”。“如来”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称自己为“如来”,这“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有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说:我是已经破尽我执法执、破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我出现在世间,我没有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对一切法,我都是如实地了解,如实的应用,没有法执,没有我执,所以佛祖称自己为“如来”,也就是说,他的一切已经是没有执着了——来,也无所来,不会执着来;去,也无所去,不会执着去,就是破尽了我执法执,破尽了四相啊,所以称为“如来”。

那好啦,“可以身相见如来否”,就是说,能不能从外观上来识别这些乘愿再来这些佛啊大菩萨呢?能不能这么从外观上来认,行不行?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不也,世尊”, “不也”,也有人说“否也”,就是说:不行啊,不可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就是不能从外观上来看看哪一个是大彻大悟的乘愿再来的人,不能这么来分的。

 

何以故?

“何以故?”,是什么原因啊?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譬如佛经上有说,佛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身相”,不是“如来”的绝对的外观标准。

比如说魔王波旬他也可以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外观,转轮圣王他生下来也有很像世尊的这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他们确实不是“如来”啊。所以说不能以貌取人。“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就是说:不能说到这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特征,你们就执着了这种特征。“即非身相”,就是说这不是如来绝对标准的“身相”,如来也不一定是每一尊佛都示现这种标准的形象,不一定的,所以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那么你们可能会联想到一句话,说这个“相由心生”,那如来他们是大彻大悟的,可能就会显现出这种殊胜的相貌,那么不就是这个可以从容貌上看得出他的心态吗?嗯,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类似转轮圣王,魔王的变化等等,那不又有混进去嘛?这个“相由心生”是告诉我们,你们有那个心态,慢慢的相貌也会变成那个样子,但是你们也不能忽略某一些特殊的情况,他也许能够从某方面的接近,或者是某方面的伪装等等,所以就不能执著这个相了。虽然说“有心”则可能“有相”,但是就不可能说反过来“有相”就一定“有心”,好像鸡是鸡蛋变出来的,所以说看到鸡,你就想象曾经有个鸡蛋孵出这个鸡来,但是反过来你就不能看到鸡蛋,就一定说它就能够变成鸡,因和果是不能画等号的,所以从这个“非相”和“相由心生”,这其实恰恰好就是一个因和果的关系。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就是佛祖对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一切的现象,都不是绝对真实,这里的“虚妄”就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虚妄”的意思就是不实不真的,一些现象不一定绝对是真的啦,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现象,都不一定是真实的啊。我以前也说过,“虚妄”也是不永恒的意思,不永恒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它会变化的。会变化,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不够真实。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关键词就是“诸相非相”。“诸相非相”是什么意思啊?一切现象就不是现象,是不是?不是,这个就搞不通。“若见诸相非相”就是:你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产生执著。如果你对看到什么东西,就认为你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产生了这种执著,那么你这个就没有“见如来”。如果你能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说,如果你在一切环境一切现象面前,你都不会产生执着,也就是说,你的心永远清净的,你能够在任何场合都保持以清净的心去面对一切,这个时候你就“见如来”了。

那怪事,怎么本来我们需要找外边的“如来”,怎么反而变成找自己的“如来”?其实,外边有多少如来,毕竟是外边的,佛祖苦口婆心,他关键是要我们自己“见如来”。那你说真的吗?那前面不是说“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等等,就是说佛祖出现于世,他最主要是帮助我们如何自己能够开悟,自己“见如来”,然后就明白什么是“如来”,最后就自己也成了“如来”,这才是诸佛的本愿。在《妙法莲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嘛,就是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众生能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然后自己就变成佛了嘛,这是诸佛的本愿。

所以佛祖就告诉我们,本来这个须菩提在问的时候,佛祖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须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使须菩提明白: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在任何条件下,你的心都是清净的,清净的心对一切都知道,但是又不会被迷惑,这个时候就是“见如来”,也就是“明心见性”,这里的“如来”,就是使你成为大彻大悟的人的这种状态。

 

1.问:既然说“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那我就想请教师父,那为什么如来又要在很多的讲经说法中,他又提到了这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你们在佛经上就常常会看到一句话说,众生会赞叹佛祖的相好庄严。“相好”,长相很好,相貌很好。其实诸佛这种相好,也是能够更好地接引众生。如果一尊佛他故意现出他相貌很难看,那么很多人就会有一些执着,觉得“这个人长得这么怪的啊,他真的有智慧吗?”所以就现出这个相好庄严也方便度众生。另外,譬如,释迦牟尼佛说:明树啊,如果你跟我好好修,以后相貌就跟我这么好啊。我相信明树也会很高兴啊。《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不是曾经有尊佛,叫做“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嘛,就是说,那个时候地藏菩萨曾经是一位长者的儿子,他就看到这尊佛相好庄严,就说“世尊你怎么能够相貌这么好啊?”,那位世尊就告诉他,我无始劫来都在行菩萨道度众生啊,所以相貌就变成这么好了,是不是?哈哈。因为我们是凡夫嘛,总是有一些执着,所以佛祖就也设种种的方便嘛。

主持:说这些相好的话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意义所在是吗?

了空居士:对。但是就不能反过来说:长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就一定是佛了,一定是如来了。就不是了,因为波旬也可能可以凭它的魔力变化出这种长相嘛。我们说人世间的骗子,有一些他会变得很慈悲,会跟你说很多好话打动你的心,最后就将你骗了,是不是啊?以前我看到那些童话里面什么巫婆呀,“我给个奶酪你吃”什么,好像很好的,等一下她就要害人了,所以这个外观是可以伪装的。佛祖告诉我们不能从外观上来看,是这个意思。

 

2.问:这个“即见如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明心见性”是吗?

了空居士:对,“明心见性”。

主持:前面这边“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里的“见如来”,那是不是就是直接是指世尊本人?

了空居士:对,或者是类似世尊这种乘愿再来的人。

主持:这两个意思还是不一样的。

了空居士:你们要知道,如来的清净法身,所有如来的清净法身就是我们的“自性”。十方诸佛的清净法身和我们的自性是不二的,我不能说同一个,如果说同一个,就说明有一个形象了,它是无相的。正如六祖就是深谙此道,他对惠明就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就说你的心没有带着任何成见的时候,那个状态就是佛性显现的时候。但如果你排除念头在那里空掉了,那么这个时候还不是佛性显现,而是执着了空。所以六祖说的很正确,就是“外离相,内不乱”,“外不着相,内不着空.

所以我跟大家说,你们脑海里有事,你们尽管想啊,你们以平静的心态去想,反而这个平静的心态又能想,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老是有人在问我说:师父,别人说,修炼要入静。我说完了,入静是执着这个静了嘛,《六祖坛经》六祖说:“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但正”是什么?你的心“正”了,也就是没有这种“贪嗔痴慢疑”,用清净的心去面对一切,这就是“正”,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想,执着一个空,不是!而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永远保持平静,不会乱!是非对错,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即见如来”,这就是“明心见性”。

我一讲你们都能做到,是不是啊明树?所以你们不要以为佛法很高深,不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马祖说“平常心是道”,是不是?其实大道就在离我们不远,甚至大道从来没有离我们…“道不远人,人自远”。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