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渐品第八 (一)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

“祖师”指六祖惠能大师。“居”就是居住。“曹溪宝林”:“曹溪”是我们韶关那里一个地方的名字,“宝林”指宝林寺。“时”,当时。当时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住在曹溪宝林寺。

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

“荆南”就是湖北那边。我这句话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神秀大师”。欸,介绍他干什么?不是,我最有感触的就是“神秀”后面有“大师”两个字。

 大家都知道,《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门人,门人就是弟子徒弟,法海所编写的,按照六祖讲的,他记录下来的整理的。神秀据说是到晚年才大彻大悟,严格来说,在六祖这个时候神秀还没有大彻大悟,但是门人法海还是以“大师”称谓神秀,足以看出法海的修行境界,他的恭敬心是非常圆满的。

 请大家记得大彻大悟的人的心啊都是很恭敬的。就像普贤菩萨所说,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

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

 “于时”,就是那个时候。“两宗”就是六祖这边称为南宗,神秀大师那边称为北宗。“两宗盛化”,“盛化”,就是很兴盛,也就是跟这两位大师修行的人很多。

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

 因此大家就称为南宗和北宗,南顿北渐。“顿渐之分”,就说六祖在讲顿法,神秀大师在讲渐修的方法。

而学者莫知宗趣。

 就说求道的人有些就是比较自然,我就喜欢神秀大师就跟他学个渐修的;我就喜欢惠能大师,我就到曹溪找六祖吧,学个顿超的方法。但是有些人也会搞不懂,我到底要怎么学好?“莫知宗趣”,“宗趣”这里这两个字可以理解为宗旨,他们就搞不懂,那顿超法门又是怎么的道理啊?渐修法门又是什么的道理?搞不懂,就以为是顿渐两门,各有一套方法,还是各有一个不同的修行方向,搞不懂。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可能就有人来问六祖,六祖就告诉他:“法本一宗,人有南北”,人有南北相,佛性无南北,这个六祖早就懂的。“法本一宗”,那大家可能会问:那了空居士,“法本”真的“一宗”吗?不是有八万四千法门吗?很可惜,六祖已经入灭一千多年了,这个问题问谁啊?其实六祖早就跟我们说了:“以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八万四千”是一个习惯性的术语,数字,是指无量无边的意思。“法本一宗”,那“一宗”是什么?就是后边六祖说的“假名三昧”。那“假名三昧”,老子这边有没有啊?有啊,那就是“抱一”嘛。“抱一”是什么?那就是整体观,一切法最后是要我们证悟这种不二的境界,不二的境界在《维摩诘经》里面就有著名的“入不二法门品”。那“入不二法门品”在《金刚经》有没有?有,那就是“金刚般若”。那“金刚般若”又是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没有?有,那就是“究竟涅槃”,“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然后就进入了“究竟涅槃”是不是啊?“远离颠倒梦想”的时候就是“究竟涅槃”,绝对不是说“远离颠倒梦想”之外另有个“究竟涅槃”,那就落入小乘人的“沉空守寂”。“远离颠倒梦想”本身就是“究竟涅槃”,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法”,六祖所说的“法”,“法无顿渐”,“法本一宗”,“一宗”就是这个不二的境界。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法即一种”是什么?正法只有一种,八万四千法门,其实正法就是指这个不二的境界,也就是《法华经》的“佛的知见”,就是我刚才说的“三昧”啊,“究竟涅槃”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不二法门”啊,就是这个。

 “见有迟疾”,每个人的见解有快有慢是不是啊?不是的,每个人的领会有快有慢。有些人“言下大悟”,有些人就“若存若亡”,有些人甚至还“大笑之”。“言下大悟”,这就是“疾”;“若存若亡”,就是“迟”;“大笑之”,那就是太“迟”了。是这个意思。

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六祖确实圆满。“何名顿渐?”,什么叫做“顿渐”啊?接下来,“法”本身这个不二的境界哪有“顿”哪有“渐”啊?没有。“人有利钝”,人的根器有利的有钝的。“故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因为不同的人,他的悟性不一样,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才“顿渐”啊,“法”本来就没有顿渐的。好像一条路有快慢吗?你说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两条路不一样,不是啊,我们就搞一个要不然全部是普通公路,要不然全部是高速公路,这条路本身有快慢吗?就看你走得快还是走得慢。所以“法”就是圆满的境界,它本身就是这个境界。你悟性高,你就刹那间就证得;你悟性“迟”,就在那里“若存若亡”、“若存若亡”,今天明白了,明天又忘记了,后天又有点记得,大后天又马马虎虎还可以,就是在那里反反复复,悟后迷,迷后悟,所以顿渐就是在这方面。

然秀之徒众,往往谩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这个神秀大师的弟子他们就有点看不起六祖。不过说也是啊,六祖当年一“獦獠”,字也不识,在黄梅那里是级别最低的,一个舂米破柴的一个干苦活的人。他们就心里想,当然有些人理解的就是说:那首偈写的很好,五祖都认为他是开悟的,我们就不要去怀疑啊。但是有些人就觉得神秀大师他是教授师,那么有才华。另外啊,神秀这个人他不仅仅很有才华,而且他的人也很善良,深得民心啊。这点大家不可忽视,大家对他很尊敬。我们从他写偈啊什么看得出他是一个很善良很慈悲的人,虽然他没有大彻大悟,但是确实,大家对他印象很好。所以大家怎么想,要说五祖感情用事将衣钵传给一个“獦獠”,不识字的南方人,也好像不是;要说六祖真的那么厉害,也觉得太突然了吧。另外大家又对神秀印象那么好,所以真的确实大家也很费解。所以有时候也是感情用事也就是说,我看神秀经书读得那么熟,我们不懂还可以去问他。

 其实我们目前社会,尤其是佛门的修行人,很多还是在诵经啊,吃素啊,放生啊,做法事啊等等这方面很下功夫,而且满脑子都觉得这样才是修行。我见过很多佛家的修行人,都是这种模式。其实包括我这个凡夫,都有一些认识我的人都表示怀疑,我这个人从来也没有放生,从来也没有去跟他们去做法事,都真的觉得我真的像个外道。所以我对秀大师的弟子怀疑六祖,我深有体会啊!所以说他们骂六祖不识字,有什么本事啊,这个很正常,这里是说“谩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确实是对,那个南宗祖师那个惠能,斗大的字不识几升,可能都不懂。“有何所长?”,“长”,擅长,特长。他有什么本事啊,字都不识一个。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

 我今天叫明入帮我读《坛经》,我在备课,曾经看到一位大德的讲经,我现在不说大德的名字了。他在这个段落里面就说神秀是故意试探他的弟子,叫他们“你们不要跟我,去跟六祖去吧”,说故意试探的,不是。真的是“以汝之心度神秀之腹”,真的那个大德,我都为他生惭愧。其实神秀,我来猜,他是真诚的!那么我猜有依据吗?有依据的,我不喜欢妄想。你看神秀大师怎么说?你们啊,你们不懂啊,那惠能大师是“得无师之智”,就说那惠能祖师这个人啊他就是没有来见五祖,他都是大彻大悟的。

 怪事,怎么有这种人啊?佛经上那个维摩诘不是吗?读了《维摩诘经》有没有看到维摩诘去哪里求道吗?那你说这样看来,六祖惠能大师和维摩诘都比释迦牟尼佛厉害啦?哦,是不是啊?释迦牟尼佛当年十九岁,离开宫廷去外面求道,然后又雪山苦修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目睹明星而大彻大悟。欸,释迦牟尼佛水平这么差?维摩诘都没有求道,都天生就懂得,六祖也是。其实啊,释迦牟尼佛当年严格来说他也是无师智的,确实刚开始还是有点朦朦胧胧,通过去寻师访道。如果他没有这种智慧水平,他怎么知道这些外道师他们的境界是不圆满的?怎么会知道啊?一直到那个五通仙人,他跟释迦牟尼佛讲到那个“非想非非想”处,释迦牟尼佛还是觉得有存在知见,还是不彻底,最后才发大誓愿,在那个树下一直到目睹明星,大彻大悟,其实他是在深层次的——要用“思维”两个字又落入法执,真的是在研究,我找不到好的词语,还是用个“思维”“研究”之类——最后断定没错:我悉达多太子证得的这个境界是对的。那厉害吗?很厉害。

 维摩诘呢?维摩诘的年龄我就没有去推敲过,他到底是比释迦牟尼佛大还是比他小,当然让我来推敲,我相信他比释迦牟尼佛小。因为那个时候好像维摩诘的儿女还比较小,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个《维摩诘经》这个阶段已经是属于那个中期阶段。他说法四十九年,已经是…那个时候中间阶段至少是释迦牟尼佛讲经已经有二十年的时候了,那么维摩诘虽然没有专门去求道,可能社会上会流行释迦牟尼佛的一些言论,他多少是会从这个侧面自我印证。这正如前面讲那个永嘉玄觉大师到处去听人家讲经就觉得“各有宗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搞得头晕晕的,最后自己“因看《维摩经》”,《维摩经》就是《维摩诘经》,而“发明心地”,就是明心见性,就从一本经就…其实以前维摩诘居士没有人写出经书的时候,也许人家会传来传去。

 好像以前佛弟子里面也有那个听是谁说的,说那个“诸法因缘生,缘尽还复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那个时候是什么人听了另外一个人说的释迦牟尼佛的这首偈,他都能够开悟啊。还有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听那个像魔鬼一样的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听到那个人这么说,他也能够言下大悟。所以有时候真真正正善根深厚的人只要听到一言半语,他都可能会大彻大悟。好像那个“云在青天水在瓶”等等,都有。甚至更厉害的,俱胝禅师竖一指,人家都能大彻大悟,所以这个根器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水平一定不会比六祖和维摩诘居士差。

 那六祖和释迦牟尼佛对比呢?六祖听客人诵《金刚经》言下大悟,如果他真正大悟了,那他自己很有信心,他就不用去黄梅了,他为什么千里迢迢去黄梅,而且遇到五祖还说“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呢?如果他那个时候是大彻大悟的,自己很有信心了,他就不用去黄梅了是不是啊?我刚才这么解释大家就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善根一定是比维摩诘居士和六祖还略胜一筹。

 所以这个“无师之智”是神秀大师对六祖惠能大师的极高评价。从这个极高的评价看得出神秀大师虽然没有大彻大悟,但是他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这种人他迟早会大彻大悟。那我怎么会这么评价啊?请老子来评价哈,“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以老子的见解都可以看得出,神秀有一天是会大彻大悟的。据历史记载,当然我没有直接看到哈,我是听一些人说神秀晚年也真的是大彻大悟了。不过我没有具体地看到历史的资料,是有一些人这么传。那我为什么人家传说我就相信,我是以老子的“知其荣,守其辱”这个标准来看这个神秀。你说,哎呀老子不是佛家的人,有没有佛家的人告诉你?有,《金刚经》“净心行善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神秀的胸怀确实是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只是他的根器没那么利,他的感悟没有那么快而已。以《金刚经》来看,神秀也总有一天会大彻大悟的。“无师之智”就讲到这里,我们继续吧。

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就说他“深悟上乘”,“深”就是表示程度很深,他是深到一定程度就彻底了,深到底了,他基本上是彻底地证悟了最上乘的境界。“吾不如也”,我比不上他啊。那么我们来看,从这些话来看,到底是神秀谦虚的说法还是有意试探他的弟子对自己的真诚度呢还是说真话啊?下边还有。

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

 哎呀,这句话就看得出神秀是真诚的,他说的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他就说,你们不要乱猜,你看五祖将衣钵都传给他了,“岂徒然哉”,那不是没有原因的,就不是说平白无故的。这句话太真实了,太真诚了。所以前面那大德讲神秀好像是在试探他的弟子对他有没有忠心,呵,真的“以你之心度神秀之腹”。

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

就是说:我蒙受国恩,国家对我的恩赐,国家对我的供养,我是受之有愧。我是没办法前去向六祖学习啊。我今天也查过了,据历史记载,神秀比六祖好像大了三十几岁吧,三十二岁,六祖那个时候在曹溪,如果他去求法的时候是二十四岁,那么再加上猎人队伍十五年,那差不多加上前前后后,随便都四十岁。然后他再讲经说法也不知讲了多少年,那随便加起来那个时候神秀可能七八十岁都有。从湖北到广东是千里迢迢,那个时候没有飞机也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只有走路和骑马坐马车之类。七八十岁的老人要千里迢迢过来,确实是很难、很难。欸,你们说赵州禅师去外面云游行走走到了八十岁,也许赵州禅师身体比较好,神秀没有那么强壮吧还是什么。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是感慨说:我其实没有大彻大悟啊。我受国家的恩赐,我真的是心中有愧啊,我真的是没机会过去,有的话我真的要去学习。

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他说啊,弟子们啊,我建议你们不要到这里跟我,最好到曹溪那边去“参决”。“参”就是参访,去拜见六祖,请他帮你们破迷。“决”就是决定,就是帮你们指点正确的境界,譬如“决疑品”,“决”,大水将堤坝给冲垮了,也叫做“决”,决堤,也就是破,所以“决”也有破迷的意思,有指点正确的境界等等的意思。“参决”是参访,求破迷。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

 他在大众里面对弟子这么说,门人可能也就不知道怎么说。也许有些人觉得那么远,也许他们有些也觉得我们跟秀大师混日子。以前五祖叫他们写偈,欸,大家不用写了,以后“依止秀师”就好了,有些人出家为了混日子就行了,也没有说求什么开悟不开悟的,所以神秀说了大家也没有什么反应。

 “一日”,神秀就对志诚说:因为志诚在神秀的座下弟子里面是天赋比较好的。神秀有这么说吧。

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

 就说你“聪明多智”,就是你天生很聪明。“多智”就说你的智慧很好。我跟大众说,大家都没有什么反应,那就你去吧,在大众里面你是最出色的,你去吧,做个代表吧。以后学好了回来告诉我啊,来为我说啊,使我也能开悟啊。你看啊,多真诚啊。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禀命”,“禀”就是接受,志诚就接受了师父的命令。然后就随着大众来听六祖说法。其实“讲经”和“说法”是有区别的。“讲经”,譬如我现在只能说是讲经,就按照《六祖坛经》的内容来讲。我平时答疑,当然我不敢说我真正有什么说法的本事哈,只是说这种形式就是属于“说法”,当然我是个凡夫,不敢说我真正说法就是类似说法。说法是大家有疑,他当场给大家破迷。就好像六祖当年,他一生都是“说法”,不是“讲经”。也就是说大彻大悟之后,就为大众破迷。他已经证“佛的知见”。所以他有这个大智慧他能够为众生破迷,这叫做“说法”。“讲经”就是有一部经从头到尾给大家解释。这叫做讲经。所以“随众参请”,听六祖说法,“不言来处”,没有说从哪里来,因为神秀那边的弟子很多是不听话的,很多是很任性的,所以搞得大家对神秀那边的人印象很不好,所以他也…这个志诚也很聪明,他不敢说他从那边来,不如混在大众里面算了。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哇,六祖很厉害啊,不仅仅有大智慧,还有大神通。欸,今天有盗法之人,偷我们正法的人混在里边哈。

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哇,这个志诚确实很聪明,很懂得做事。他赶快出来给六祖行礼说,诶呀师父啊,我不是来盗法的,是我的师父秀大师说你是大彻大悟的人啊,叫我来这里学习,然后学好了回去告诉他啊。是这个意思。“具陈其事”,“具”就是具体,“陈”就是陈说,也就是说,告诉。这个“陈”是带有一种恭敬。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

 欸,看这句话六祖心胸很狭隘,还是这么咄咄逼人。啊,你从玉泉来,你从神秀那边过来,肯定是要来做奸细的。“细作”就是奸细,就不是好东西,是做坏事的是不是啊?要做奸细的,是要来刺探什么事是不是啊?六祖看起来是不是心胸很狭隘啊?不是的。大彻大悟的人没有心胸狭隘的。那么他为什么说这句话这么刻薄啊?人家已经说“具陈其事”,你还说:你从那边来就是奸细,不是好东西。奸细就不是好东西,六祖为什么还这么逼人啊?人家已经说了我师父叫我来这里学习,你还这么逼我。请大家记得:大彻大悟的人不会这么心胸狭隘的,心胸狭隘的人不是大彻大悟的人。那为什么说出这么刻薄的话,就像心胸狭隘一样啊?这个叫做机锋对答。他是考验志诚的智慧。好像那个方辩,六祖问他“汝试塑看”,他就搞得“罔措”,过几天就搞得一尊塑像来给六祖,六祖就摸摸他的头,“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永为人天福田”吧,所以就说暂时还是没办法怎么教,是这个意思。所以他就试一下志诚怎么样。

对曰:不是。

 这个志诚就说不是不是,我不是来做奸细的。

师曰:何得不是?

 六祖真的是…我猜得没错,真的是在考验他:你说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啊?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他说如果我一直躲在人群里面,你说了我也没有出来承认,那就是做奸细,因为我老是隐隐躲躲的。我走出来公开承认了,我就是公开道明我的身份了,我就不是来做奸细了,是不是啊?是这个意思。这个很说得过去的。他公开的就不是来这里偷偷摸摸的了。说了就不是,没有说就是“细作”了。说了就不是,说了就说我是来参访的了。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师”就是六祖,因为这本《坛经》是六祖的弟子法海编写的。所以里面的“师”都是指六祖,叫做师父。六祖就问他,你的师父平时是怎么来开示大家的啊?“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常”是经常,“指诲”是指点,教诲。就是常常就是这么指导我们“住心观净”,“住心观净”是什么意思?“住”就是停止,就是我们现在的意守,有意地集中精神。“观净”,“净”,这里是干净,就是观那些好的东西,甚至是说观空。最干净的就是没东西了。当然其实有空执著,还实非真净。“住心观净”,你们要入静,就像那个大通禅师,神秀就跟那个大通禅师一样,“汝见虚空否?”“汝见虚空有相貌否?”然后就说“不见一法,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然后就说“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天哪,你要说什么都不见,又要我们“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那到底是要见还是不见啊?不见还是要见啊?真的可能大通和尚自己都没有仔细去观察一下,到底你什么都不见,然后见到这个“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天哪,真的自欺欺人。所以神秀也教这个,跟大通和尚是一致的。

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

 六祖说,“住心观净,是病非禅”,这个“住心观净”,入静啊守空啊,“是病”,是弊病,引申来就是“那是错误的”,那不是禅的境界。“非禅”。

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长坐”是什么意思,就是长时间的静坐;“拘身”,“拘”就是拘束,就是搞得身体不舒服。所以有些同修说有时候坐多少个小时,哎呀你们看六祖,他是禅宗大师,他都叫你们不要“长坐拘身”,不要讲你们到底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没意思的。“长坐拘身,于理何益?”,于什么理啊?关键就是“理”是什么?“理”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就说听我一首偈,我最佩服六祖这个,什么时候我也能够“听吾偈曰”,真的是出口成偈,太厉害了。六祖说“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生”就是活着的时候,活着的时候你才会坐啊,就不要睡觉啊,你死了还会坐吗?欸,应该是埃及那边那些木乃伊也有坐的,死了也会坐啊。那我问你啊,我将你放平了,你还能坐上来吗?那不过人家将你固定了,不是说你能坐,你那个坐是人家将你搞成的,不等于你死了还能坐。六祖就说活的时候还能坐啊,死的时候就没得坐啦,“死去卧不坐”。是这个意思。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一具臭骨头”,天哪,大家自己看一下,闻一下我们的骨头会不会臭啊?六祖怎么说得这么恶心啊?闻来闻去也不臭啊。那“四念住”里面“观身不净”,不是分明这么说,我们身上有种种的血啊,种种的液体啊,包括大小便啊等等,一流血,那个血腥味有时候不是还很恶心吗?吐口痰在脸上不是很恶心吗?撒出大小便来,那不是很恶心吗?确实身体有很多不干净啊,所以六祖很爽的以“一具臭骨头”,就是这个意思。“何为立功课”,“功课”,就说你靠坐在那里就以为是在修道了吗?在从事修道的功课了吗?就说这没用的。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

 “志诚再拜”就是又磕头了礼拜了,“再拜曰”就表示很恭敬,就对六祖说“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就是说我在秀大师那里学习了,“学道九年,不得契悟”,关键词就是“契悟”,“契”是什么?“契”就是契合,“悟”就是悟道,就是说:我在秀大师那里学了九年还没有明心见性。“不得契悟”关键是指明心见性。

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

 那“和尚”是说什么呢?那就是告诉他那个静坐观心那个是不对的。然后说的那首“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他听了刹那间明白,严格来说他那个时候明白是吓一跳,对原来那些执着的做法刹那间放下了,所以这个时候有一点点明白,但是还不牢固,接下来还要继续问嘛。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他信心不足,“生死事大”,就这么简单嘛,就不要执着就好了是不是啊?“生死事大”,就请师父再给我指导指导,就真的很像惠明,“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六祖就说:我也听说你的师父秀大师,常常在教大家修“戒定慧法”,但是我就不知道他具体教人怎么做?你说说给我听了。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

 志诚就说:秀大师教导我们,“诸恶莫作”就是“戒”,只要你不做坏事就是持戒。这个教得很好。

诸善奉行名为慧;

 能够去做好事就说明你这个人有智慧。

自净其意名为定。

 同修们可能就会觉得奇怪,怎么会“自净其意名为定”,将心里的那些妄想给去掉就是“定”?其实很有道理,我们心会乱就是有很多妄想,如果你没有妄想,心也比较平静了。但是,最关键的就是你的妄想真的能除掉吗?自古以来,很多修行人都是学排除念头入静,有多少个人真的能排除呢?

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志诚就说:秀大师就是这么教的,就是不知道“和尚”,“和尚”也是相当师父的意思,师父又是怎么教导大家的?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

 六祖就说,如果我说我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教导别人,那是骗你的。“诳语”,妄语,欺骗的言语。

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但且随方解缚”,“随方”,“方”就是方向,不是方法,我就是按照具体的情况帮大家将执著给化解,“随方解缚”就是看具体的方向,这里差不多就是看具体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说我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教导别人那是骗你的,但是我是按照实际情况给大家开导开导,使大家不要执著。

 “假名三昧”是什么?关键就是“三昧”,“三昧”是什么?“三昧”就是般若。也就是说我“随方解缚”,以什么来为大家“随方解缚”呢?就是我有证得三昧,也就是我有清净平等心。“假名三昧”,我为大家“随方解缚”的那个本事,“假名”为“三昧”,也就是告诉志诚,我是证得三昧,“假名三昧”。

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

 六祖很客气,就说:你的师父,讲“戒定慧”确实也很厉害啊,赞叹一下,不可思议啊。

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不过我讲“戒定慧”,让我来讲,跟你的师父又有点不一样。志诚这个人确实很聪明,他知道他说的那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七佛通偈”,神秀这个人很老实,他就按照诸佛的教导来教化众生,也觉得没错的。确实也没错。所以志诚就挑这个跟六祖说,看六祖能说他不对吗?所以听到六祖说:我说“戒定慧”,又跟你的师父说的不一样,哇,他真的是觉得很意外,很惊讶。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就从他这句话看得出我对他的推断是对的:这“戒定慧”只有一种啊师父,怎么也有不同的呢?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

 六祖就说你师父的“戒定慧”的方法是接引“大乘人”。我相信在座的同修可能有一部分人听到我说“接大乘人”,你们脑袋里面就有一层薄薄的雾,什么叫“大乘人”,那“大乘人”不是很厉害了吗?“大乘菩萨”嘛,确实是,“大乘”只是指那个能够依教奉行的人。我们在座的各位严格来说,很多人已经是标准的达到“大乘人”的水平,因为你们都是自觉地去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我常常赞叹我们的同修你们善根深厚啊。所以你们是属于“大乘人”。但是有很多同修还暂时没办法达到“最上一乘”。“最上一乘”就是“言下大悟”,一通百通,万法尽通了,就还没有达到。“大乘人”,我们很多同修是达到的。

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六祖就说,我的戒定慧,你们听懂了,你们就进入了“最上乘人”。那么同修们可能现在就振作精神说,假如我也能够成为“最上乘人”那就爽了。其实很容易,如果你们勉强地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么属于“大乘人”。假如你们是发自内心,自然地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就是“最上乘人”。就这么简单。

悟解不同,见有迟疾。

 “悟解不同”,有些大德就将“悟”和“解”给分出来,就说开悟和理解不一样,其实不是的。“悟解”是一个词,也就是说:你明白理解的程度不一样。

 “见有迟疾”,这个“见”,见什么?见本来面目,就对惠明说的“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你见了没有?神会不是问六祖“和尚坐禅,还见不见?”,是这个意思。“见有迟疾”,也就是明心见性,有些人很快,有些人很慢。

 另外…譬如两个人都刹那间都明心见性了,譬如惠明,志诚,和六祖当年在客栈听《金刚经》言下大悟,他们的根器还是有区别的。六祖一听,一悟永悟,也就是一“见”永“见”,其他人可能老是会悟后迷,迷后悟,悟后迷,迷后悟,“见有迟疾”,六祖也多次讲,发现“人有利钝,迷人渐悟,悟人顿修”就是这个意思。好像我现在在讲,大家都是能够明心见性的,只是等一下遇到这个事情又执着了,又没有啦。明天晚上又来又有啦,后天可能又没有,后天晚上又有啦。所以对于大乘根器的人,是需要长期熏修,譬如怀让,譬如志诚,他们都跟在六祖身边很长很长时间,是这个意思。

汝听吾说,与彼同否?

 “汝听吾说”,你听我说吧。“与彼同否?”看看我和秀大师是不是一样啊?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

 六祖很有智慧呵,先自我介绍一下说,你注意啊,我说法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说什么都是“不离自性”。

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

 “离体说法”,离什么体啊?离本体,也就是离自性说法“名为相说”,那只是著相而说。相信我们同修如果细心一点,就说了空居士,你刚才怎么漏掉一句,怎么不给我们详细说一下,就是六祖说“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然后我这句就这么说过去,你们可能很有兴趣说,我以后也要学着以后“吾所说法,不离自性”。其实“不离自性”怎么说啊?其实就是不要著相,你就“不离自性”,你说什么都不要堕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执著“空”“有”两边,那就是“不离自性”。如果离了自性而说法,那就是著相而说,那就是“自性常迷”,那就说明你没有明心见性。

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六祖又进一步跟志诚说:你要知道啊,一切万法如果从自性起用,也就是不著相,那才是“真戒定慧法”。你们说,天哪,你怎么绕个圈这么大?“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那这个又是什么意思?那你们可能说,那六祖在给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跟“真戒定慧法”又有什么联系啊?他的说法无不圆满,因为圆满,所以一切都不违背“戒定慧”。也就是他的一切言行都能够达到最完美的“戒定慧”的标准。所以称为“真戒定慧法”。这个“真戒定慧”就是最完美的“戒定慧”。

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

 六祖就说,你听我说偈吧。我最赞叹的就是六祖随口就能说一首偈,太厉害啦。“心地无非自性戒”,这个“无非”很容易理解,“非”就是是非,心里不要有不好的想法。“心地”,心的土地,那是什么意思啊?那是内心深处,连内心深处都没有不好的想法,这是“自性戒”,这个就是跟自性相应的持戒,叫做“自性戒”,也就是最圆满的持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痴”,内心深处连一丝痴迷都没有,“痴”就是痴迷,不明白道理,就是说一切了了分明,是非对错你都了了分明,叫做“无痴”,一切都是如理如法,这就是“自性慧”,“自性慧”就是跟自性彻底相应的大智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心地无乱”,连内心深处都没有一丝“乱”。我们有时候说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之类的,连内心深处一丝毫的乱都没有,那就是“自性定”,就是自性之自然大定,那是什么?就是著名的楞严大定了,那楞严大定还有其他定吗?其实这就是三昧,这是真正的正受。就是发自内心,我一点害怕都没有,因为我没有不正确的行为啊,我问心无愧,坦坦荡荡,自然的,不是自我安慰,所以我就达到最圆满的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不增不减自金刚”,关键词就是说,六祖啊,你什么方面的“不增不减自金刚”啊?他就说我整个心态都是这么的从内到外清清净净,再也没有更清净的了,我永远也不会染著使我不清净,没有更清净的,我也没有染著,永远就是这样,“自金刚”,这是“不增不减”,是一种自自然然的永恒不变的状态。这个“自金刚”是自然的,本来是这样的。“金刚”在这里有永恒的意思,我永远就是没有什么痴,没有什么乱,没有什么是非,我的心永远就是这么的坦坦荡荡,想更加坦荡也没有了,这就是达到圆满的坦坦荡荡了,“自金刚”。所以我这个状态是永恒的了,没有再进一步也退一步了,没有了,绝对的了。

“身去身来本三昧”,我无论是行住坐卧,“身去身来”我的心都是这样的如如不动,“三昧”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就叫正受,我的心永远就是这么如如不动。那你们读到这一句来理解,《维摩诘经》里面文殊菩萨见到维摩诘居士第一句话就说“不来相而来”,一般人读到这一句就觉得很奇怪,“不来”?文殊菩萨你不是来了吗?什么“不来相而来”,你们怎么像酸秀才一样怎么卖弄一点口才之类的?不是的,文殊菩萨说的是实话。他说:我来和我没有来我的心都是一样的清清净净啊,只不过从表面上来说,我的身体是移动到你这里来了,我的心就没有来和去的分别,我的心永远是这么清净的。所以“身去身来本三昧”这个就跟文殊菩萨的“不来相而来”是一致的。

 还有《无量寿经》,你们如果读到开头那个那些大菩萨入“空、无相、无愿三昧”,你们会吓一跳,怎么大菩萨连愿都没有了?这个跟“身去身来本三昧”是一致的,“不来相而来”是一致的。那么大菩萨为什么会乘愿再来?因为因地和众生有缘,众生冥冥之中有这种业力牵引,菩萨就来了。就犹如一个球丢在河里面,河水怎么流,那个球永远是浮在水面上,但是它会顺着水流任意东西,水往哪边流,那个球就随着流到哪个地方去,但是他有个特征,就是它永远不会沉下去。所以大菩萨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时候,他们确实是“空、无相、无愿”。那么他为什么还有那大慈悲心呢?我问你啊,你的两条腿才是大慈悲心啊,你天天不是拖着你的身体走来走去嘛?你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我的两条腿说哎呀我天天拖着你们身体啊,有没有?没有,因为大菩萨已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已经证得万物同体了。所以利人济物,这是他自然的流露,也就是帮助别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那么自然。连对自己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执着,就是这样的自自然然,所以这就是“身去身来本三昧”。《无量寿经》里面那句话也不会写错的, “空、无相、无愿三昧”是正确的。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